一、引言
对于一个孤独症儿童来说,学习知识不是件容易的事,激发绝大多数儿童学习的事物(如受到父母的表扬,模仿小宠物游戏,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并不表现出激发孤独症儿童学习动力的作用,因此,区别并使用更多外源性奖赏即正强化物来激发孤独症儿童参与学习并对训练指导有反应是很必要的[1]。
对成人和儿童来说,几乎任何一种行为,都有明显的或不那么明显的目的性,例如,我们提问总是以求得到答案,我们工作为得到工资,我们完成家庭作业以求升级,所有这些后果都体现了强化的应用。应用行为分析(ABA)的原则阐明由强化后果而来的一种行为很可能发生。简而言之,一个训练者如想增加以后其可取行为的发生就必须强化它。
最近20年来,在激发孤独症儿童学习动机时,我们对如何训练指导包括孤独症状的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了大量学习和研究。这些训练方法受ABA核心要素的指导并已被许多控制良好的研究组证明有效。在选择强化物方面,也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发现强化物若选准了训练时的效果较好,否则效果不明显,有时还会背道而驰,增加很多情绪问题。因此,正强化物的选择与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 是一种以社会交往、言语及行为(仪式性或强迫性的刻板活动)缺陷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它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且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2]。
孤独症是婴幼儿时期的全面发育障碍,孤独儿童之间的个体能力差异极大,且具有多重学习障碍,他们不能像同龄的其他儿童一样自然地学会东西,在学习活动中也缺乏学习动机,这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有如下特点。
1.不明白生活经验背后的含义
孤独症儿童的世界多是由一个个的独立小节所组成,他们不能将不同的事情组合或联系起来而形成有意义的概念,也不能明白事物形成背后的原因及彼此间的关系。由于不能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到事物的相关性,所以会形成认知困难。
2.不恰当地注意事物的细节部分
他们往往过于专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忽略了重要部分。有部分孤独症患儿的视觉辨别能力较强,所以他们会观察到环境中的细节而忽略了教室中的活动。他们的听觉较敏感,因而能集中注意于一些细微的声音。
3.专注力差
很多孤独症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注意力缺陷,或轻或重。据很多研究发现,虽然引发注意力缺陷的原因可能都是一样的,因为神经功能不正常,尤其是大脑组织中传达神经无法正常运作。但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缺陷和其他类型的儿童的表现不太一样。由于孤独症儿童感观异常,因而他们会比较容易分心。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不到一分钟注意力就会转移,眼睛不看,或者是虽然眼睛在看,但是心思已经不在这了[3]。
4.思考方式较简单
孤独症儿童有独特的思考模式,这些思考模式经常为教师带来极大的烦恼,如容易分心、固执等。他们的思考模式有如下特点:难以理解事物的意义;过分关注细微事物;容易分散注意力;难以进行抽象思考;难以整合不同概念;难以组织排列资料;难以类化所学知识;强烈冲动,过分忧虑;感官、知觉能力不正常等。
5.较难有组织有次序地完成工作
由于孤独症儿童思考模式的特殊性,他们对同一时间内分析一个以上的资料有困难,即很难有步骤地作出行动。
6.较难将已掌握的概念运用到不同的情况中
不论孤独症儿童智力水平如何,在言语理解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低功能孤独儿童因只有很少的词汇量,要获得语词理解能力有极大的难度,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即使掌握了大量语词,由于缺乏整合和迁移能力,依然表现出语词理解的困难。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将已掌握的概念运用到不同的情况中就显得尤为困难。
7.学习动机薄弱,缺乏主动性,大多数活动均需提醒和适当帮助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有兴趣范围狭窄、模仿力弱以及自我中心的倾向,他们对一般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如玩具或口头的称赞等)并不感兴趣,更难构成学习动机,而对普通人觉得特殊或怪异的一些事情(如自我刺激行为或者反复操作别人不敢兴趣的物品等)特别有兴趣,并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动机。因此,他们往往毫无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即使参与,也常常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非常被动,甚至作出许多与环境要求不适宜的、不恰当的行为反应[4]。
三、强化物概述
由上可知,孤独症儿童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且动机薄弱,缺乏主动性,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强化来有计划地引导和调动其学习动机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学习能更好地进行下去。强化是行为分析技术中最基本的一种操作程序,它指的是利用强化物来增强某行为出现的频率。强化物是指紧随个体特定行为而出现、能影响个体该行为是否再次发生的任何事物或事件,它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继某一行为之后;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正强化物是指个体所喜欢的任何事物或事件,又称“奖赏物”。正强化物是提高孤独症儿童主动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强化原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方说婴儿咿呀学语时,父母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地教他“爸爸”或“妈妈”的发音。一旦他模仿父母发出了该音,哪怕只是含含糊糊的只有父母能分辨清楚的发音,父母也会高兴地亲他,拥抱他,抚摸他。高兴的神情也同样是写在脸上的:眉毛弯弯,会心的笑容等。强化物可以是儿童喜欢吃的食物,如糕点糖果等;也可以是儿童喜欢的玩具或游戏,如积木等;还可以是某些活动,如郊游等。可见,强化物在生活中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用来增强行为的正强化物必须强力有效,它应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易用;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另外,在选择强化物时,应选择孤独症儿童喜欢且不易饱厌的东西,并应尽可能使用社会性强化物。
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活动特点表明他们并不像普通儿童那样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5]。因此,要想使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活动持续进行,就要正确发挥
强化物的作用。强化物在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兴趣爱好;增强情感交流;控制不良行为,形成良好行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等。
四、在孤独症儿童学习活动中应用正强化物的建议
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康复训练师最怕的事情就是孤独症儿童没有强化物[6]。而强化物这一词很容易给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带来误解。因为大部分家长都是非专业的,对这一定义分析得不够透彻,了解得不够深,容易与“贿赂”相混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强化物被错误地理解和利用,导致了在自闭症康复训练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正确使用强化物可以让孤独症儿童得到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可以激发与提高他们的“内在积极性”。
1.选择孤独症儿童喜欢并且安全的强化物
强化物要根据孤独症儿童的情况作选择,因为每个儿童不一样,教者也不一样,那么选择的强化物也会不一样。因为孤独症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力、爱好、兴趣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在选择强化物的时候应该选择孤独症儿童喜欢的、可理解的、能接受的强化方式。选择强化物时不可想当然,要解放思想,善于观察,找出适合孤独症儿童的强化物。
一些热量过高或含有有害物质的食物,作为经常使用的强化物就不太适合。如薯片、碳酸饮料,食用多了会对孤独症儿童的身体不好,应尽量避免将其作为强化物,而要选择那些即使大量使用也不会对其身体发育造成伤害的强化物。
2.使用自然强化物
“强化物”应该从“直接性强化物”慢慢过渡到“间接性强化物”,最后转变为孤独症儿童本身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化为学习动力,即自然强化。“直接性强化物”包括食物、其喜欢的玩具等;“间接性强化物”包括精神强化物,如大人的语言(哇,你真棒!)、动作(竖起的大姆指)、表情上(笑容)的赞扬和肯定,孤独症儿童喜欢的活动,包括其做不好却喜欢的比如拿着笔乱画等,这要靠我们平时多去寻找和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自然强化物。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多选择使用自然强化物,让孤独症儿童适应、习惯这些强化,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再遇到这些强化物时也能同样起到强化的作用,也就是说自然的生活环境自动地强化了他们。这不光能节省我们的精力,还能保证强化更加及时充分,很好地帮助孤独症儿童将学到的技能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去,所以在教他们学习某项技能时,应当尽可能寻找自然强化物。
3.及时强化
及时强化的效果会更好,孤独症儿童会更加容易接受,并慢慢明白其中的原因,以后会更努力,做得更好。比如家长在没有特意教的时候孩子突然表现很好,那么我们应该放下手上的事,对孩子进行及时强化。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会无意识地叫妈妈、爸爸等,而教孩子叫时就是不会叫,那么我们也应该反问下自己,我们有没有在这种无意识情况下进行及时强化?比如家长也可以跟着孩子模仿发声,这也是一种强化的表达,表达对孩子的肯定。
4.使强化物具有持续强化效果,不易饱厌
为了防止饱厌情况出现,建议矫正者在每次强化时只给予少量的正强化物,避免多次使用引起迅速的满足。实验证明,事前剥夺时间越长,强化将越有效。所谓剥夺是指个体没有体验到正强化物。而饱厌指的是个体体验到这种正强化物已达到了不再需要的程度。因此,适当地控制正强化物的发放数量,可以保证正强化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最大有效性。另外,为了确保行为在达到目标以后仍能间歇性地受到强化并保持下去,有必要在程序结束以后,周期性地对其行为作出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1] 瑾心.生命的装备[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 刘昊.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教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3] 林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4] 吕静.儿童行为矫正[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5] 许华红.行为改变技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6] 杨晓玲,蔡逸周.解密孤独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系,大连,11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