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性别认同 性别教育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大学生的性别认同进行调查得知,我国大学生性别认同类型分布在男子气的女性、女子气的男子、未分化三种类型上的比例偏高,这反映我国大学生存在性别认同问题。为促进健康的性别认同,应该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别教育。
现在,传统性别角色正在受到人们的质疑,在职业领域,“职场中性化”、“双性化性格”以及“无性别教育”等经常被媒体提及。然而,在放弃传统性别角色时,一些学生在性别认同上的表现让许多老师和家长深感困惑,例如,人民网2005年11月3日于“教育观察”栏目报道《女孩泼辣男孩娇弱,学生为啥“变性”)。大学生中也存在性别认同问题,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都会接待不少同性恋、异性癖以及其他对性别感到困惑的案例。目前,放弃传统性别角色已导致个别大学生出现性别同一性混乱。因此性别认同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关注。
一、大学生性别认同现状的调查
贝姆(sandrabem)设计的性别角色量表(bemsexroleinventory,bsri)是常用的性别认同研究工具。此量表共60个项目,被调查者将每个项目与自我进行比较并按1--7级计分法评定符合的程度;从高男子气一低男子气(highmasculinity-lowmascu-linity)、高女子气一低女子气(highfemininity-lowfemininity)两个维度考察性别认同,根据在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属于双性化(androgynous)、男子气(masculine)、女子气(femi-nine)、未分化(undifferentiated)四种类型中的一种。wWW.133229.cOm我们运用该量表在武汉地区四所高校随机抽取1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一)性别认同类型分布
根据人们的传统观念,将女子气的男性、男子气的女性与未分化类型的数据合并成生物性别不适宜类型,将双性化与男子气的男性、女子气的女性合并成生物性别适宜类型,结果见表2:
对表2男生、女生的适宜与不适宜的人数分布进行百分比差异检验,,女生中不适宜的比例大于男生,且差异显著,说明有较多的女生不认同传统赋予女性的角色。将表2男生与女生数据合并,并进行,检验,3.84,df=1,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性别认同不适宜的比例显著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性别认同类型分布比较
(三)我国大学生性别认同类型中未分化比例太高
国外以贝姆的性别角色调查表为工具开展的调查研究有很多,比较典型的是一个关于加利佛尼亚大学生的研究,该结果为:约40%的学生将自己知觉为传统性别气质、25%为双性化气质;男性中未分化比例为29%,女性中未分化为21%;男性中女子气的占5%,女性中男子气的占12%。据表1,我国大学生性别角色认同于传统角色的比例为21%、双性化的为14.6%,这些数值低于国外的有关研究;而未分化的男性为42.3%、女子气的男性为9.6%,这两个数值远高于国外的比例;未分化的女性为56.9%,远高于国外的数值;男子气的女性为13.9%,与国外数值基本接近。
二、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
(一)性别认同问题可能增加部分大学生在社会适应上的困难
表1验证了有关“女孩泼辣男孩娇弱,学生为啥‘变性”’的报导;表2说明与生物性别相适宜的性别认同与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不一致。性别角色出乎人们的期望、跨性别认同以及较高比例的未分化类型反映可能存在性别认同问题。
首先,女子气的男性和未分化的男性,他们在生物学上是男性,但行为特点却与传统男性角色相去甚远,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有出现性别认同障碍的可能。性别认同障碍是美国精神病学会在dsm一iv中新列人的一种诊断类别,患有这种障碍的人不仅表现出异性的典型兴趣和行为,而且可能偏好异性的玩具和活动,或加人异性团体、或着异性服装、或有改变性别的愿望。美国的研究表明,男性青少年患这种障碍的比例是女性的6倍多,并且成年后依然可能存在性别认同问题,有60%一70%的患者不能发展出完全的异性恋性行为取向。虽然对于性别认同障碍的划分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所有表现出异性行为的人都是同性恋,他们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而成为性别认同障碍患者。对于性别认同障碍必须予以治疗,因为这种障碍会妨碍患者适应环境,导致各种问题,例如同性同伴的压力和嘲笑、不幸福的夫妻生活等。
其次,调查结果中未分化的男性和女性具有较少的社会赞许的特质。贝姆的性别角色调查表主要包含的是两性的积极特征,例如,女子气特征包括关怀的、挚爱的、文静的、好心的、注重关系的、有同情心的、温暖的;男子气特征包括成就取向、积极主动、冒险、自信、攻击、独立、理性。这些未分化类型,既不认同男性角色、也不认同女性角色,性别认同没有明显区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既没有理性和理想,也不温柔和善良。因此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大学生放弃了传统性别角色中积极的特质。
表1也表明许多女大学生放弃做传统的女性。这是否存在不妥呢?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看待。传统女性性别角色对于女大学生适应现代生活、追求职业成就存在阻碍作用,因此,从就业角度看我们应该鼓励女大学生质疑传统角色,事实上社会对于女性表现跨性别行为比较宽容。但是,传统角色中也有可取之处,一味否定传统角色是不恰当的。
性别角色有好坏之分,男女性别角色行为有其适宜的任务情景,但是,总的说来,双性化气质更可取。各种研究表明,双性化气质的人,行为表现更灵活、更受人喜欢、更容易适应环境和取得职业成就。传统男女角色对个体适应现代生活没有助益,台湾淡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黄天中分析婚姻中男女角色时指出,“……传统的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的两极化,不适用于现代的双生涯家庭。……(双性化特质使)夫妻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可以搭配得更为和谐”。
(二)大学生活经验没有增加学生对于性别的认识
表3结果说明四种性别认同类型在各年级的分布趋势是相同的,性别认同问题不随年级增长而自动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可能是性别恒常性的表现,性别恒常性在6,7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但是,作为受社会化过程影响的性别角色可以因教育而改变,因此它也说明,在没有教育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性别认同很难自动发生变化。
三、社会和学校应该重视性别教育
(一)人们对性别教育的认识不足
表1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性别认同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角色,我们无法推测这些认同对于异性和未分化类型的同学是否经过了理性的选择,但可以肯定许多青少年需要在性别发展上接受指导。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认识到开展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例如郑新蓉认为“性别教育课程正是基于每个人相同或不同的性别经验开设的。……性别观念和行为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她所倡导的性别教育重点在于认识女性、维护男女平等,而不是促进两性的性别意识发展。
人们在家庭教育中对于男孩、女孩的培养基本上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绝大部分家长认为性别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教导,孩子们就会成为遗传基因所赋给他们的性别;有些甚至是采取随心所欲的态度,例如有些家长会把男孩当作女孩来抚养。表3的结果是对这一现象的印证,许多大学生和大部分家长一样,缺乏关于性别的科学知识。
(二)缺乏性别教育会导致很多问题
缺乏有关性别的科学知识是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与性别歧视有关)的原因之一。表1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性别认同,那些有与传统期待不相符的性别角色表现行为的人会感受到社会压力,从而出现适应上的困难。我国大学生关于性、性别、恋爱、婚姻等方面的信息基本上依靠同伴之间的相互教导与启发,它可能传递错误的信息,使人习得一些不健康的行为。
缺乏性别知识还可能导致个体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凤凰卫视曾经在一个关于大陆同性恋者的节目里报导了一个男同性恋者的事例:他小时候内向、胆怯,一次他的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嘲笑他“女子气”,自此以后他经常受同学戏弄,并减少了和男同学的接触;后来他考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就读,了解了有关同性恋的知识,并接触了一些同性恋团体,这时他发现自己是个同性恋者。这个案例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同性恋者,生活经历使他没有发展起男性的性格特征;如果他的小学老师能鼓励他参与同性伙伴的活动,他或许不会成为同性恋。一些缺乏性别知识的青少年在性别意识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同伴影响,岳晓东在分析美国青少年将尝试同性恋作为一种时髦时指出:“有的年轻人介人同性恋,并不是由于他们就有着这方面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而完全是因为受了同辈人的影响,好像不尝试一回同性恋,就枉作青少年一场似的”。
(三)性别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jamescote在以“文化—同一性联系(culture一identitylink”为框架探讨自我同一性时指出:在前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同一性是由社会赋给的;在现代社会,同一性是自我追求的;在后现代社会,同一性受环境支配、是被发现的。l(pan-aza)性别角色作为自我同一性的组成部分其形成自然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在中西部的许多地区还处于前现代社会,而在大城市和东部地区已经是现代社会、甚至是后现代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对性别同一性的要求不一样,因此那些来自还处于前现代社会地方的大学生所形成的性别同一性就会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社会不适应,来自现代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人与来自前现代社会的人在交往和沟通上就会出现障碍。为了适应社会变迁对性别认同的影响,必须开展性别教育。
四、开展性别教育,促进健康的性别角色认同
(一)改变性别角色认同是可行的
性别角色认同可以通过教育和改变环境因素而改变。sandrabem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教给父母一些方法,在培养小孩过程中强调男女生物学上的差异,将与生物性别没有必然联系的因素如职业、家务活、休闲活动、颜色偏好等区别开来,那么他们的小孩基本没有性别刻板印象。女权主义心理治疗对那些因传统性别压迫而出现心理不正常的成人提供服务,通过性别角色分析、自我反思、阅读有关文献、改变由于传统性别角色塑造而形成的世界观等方法而克服性别角色的影响。
(二)性别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
父母的行为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很大影响。sandrabem在有关改变性别角色的研究中,就教给了那些参与研究的父母们以知识,让他们认识到生物的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关系,并教给他们怎么避免社会性别影响的方法。
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性别知识、提高对自我行为性别取向的敏感性是很重要的。中小学老师尤其必须具备性别敏感性,因为中小学生对外界影响比较敏感。虽然大学生已经成人,但他们的性别角色依然可以改变。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老师的行为间接地表现性别歧视,因此大学老师也应该具备性别敏感性。
成人可以通过自我意识的提高而认识自己的性别;而儿童主要受父母、媒体宣传、学校环境和同伴的影响,因此性别知识的教育可以在中学开展,也可以在社区和家长学校开展。各种宣传媒体所制作的节目应该传递科学的性别知识,不应该在一些社会因素与生物性别之间建立非必然的联系。
(三)性别教育的方法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性别认同。行为技能和角色意识是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要消除男女性别认同上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消除男女两性实践活动上的差别,不要人为地把某些活动划作男性的、而另一些活动是女性的。实践活动的改变必将改变性别认同,例如,现代社会有许多单亲爸爸,他们在照顾小孩过程中学会了做家务、发展起了对他人的敏感性,说明男性参与传统女性的社会实践会发展起传统女性的优秀特征。
在生涯辅导和生涯教育中实施性别教育。现在各学校开展的生涯辅导的目的在于改善学生的就业。但是,应该将性别角色的辅导和教育纳人其中。性别角色上的问题会妨碍甚至破坏生涯发展,例如,如果不能区分爱情和友情的关系,在恋爱过程中就会走人歧途。结婚成家后,个人承担的社会角色变得复杂,如果不能处理好各种角色的关系,整个生涯也会失败。
女性主义心理治疗可以提供一些针对个人和小组的性别教育方法,例如阅读有关的书籍、参与行为训练、通过性别角色分析提高自我觉察等。社会和组织提供参与社会行动的机会也是性别教育的方法,例如让大学生参与有关家庭暴力预防、强奸危机干预、为性别歧视呼吁等社会活动能提高他们的性别意识、改变传统的性别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