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绘本;心理活动课;辅读学校
绘本,也叫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构成的书。绘本,是图文合奏,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作为一种儿童读物,近年来,绘本被广泛运用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课堂中,用来教授学生说话、阅读、讲故事等语言技能。在了解、阅读、尝试运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绘本在辅读学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运用绘本的缘起
辅读学校是为适龄中重度智障儿童提供义务教育的专门机构。由于缺乏课程标准和统一的教材,在辅读学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科任教师不断地自主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在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认知情意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每个阶段的论述和中重度智障儿童在实际学习中的表现,可以推断,绝大多数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认知处于具体运算及其以下的更低级的认知发展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最大的特点在于依据具体的经验(具体的事物、人物、事件、情境等)来进行认知加工。因此,在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认知同化。从情意方面来看,中重度智障儿童学习动机不强,兴趣狭窄,心理年龄幼稚化,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适应他们的心理现实,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绘本的相关特质,正好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途径。
一般而言,优秀的绘本通常具有以下特质:(1)图画叙事性。WWw.133229.CoM绘本是以图、文共同作用来说故事,运用具有连贯性的图画来传达和诠释故事内容。因此,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即使学生识字不多,也可以通过读图,感知绘本所传达的信息。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要更加直观,学生无需经过内在的认知转化过程,就能直接把握信息的含义。(2)绘本的故事性。一部绘本就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故事。因此,学生可以以故事中具体的人物、事件、情境为认知背景,来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教育意义,为日后的迁移运用提供了具体的参照。(3)内容的趣味性。绘本最初是基于儿童的兴趣、幼儿对文字接受程度的有限性以及其阅读需要所产生的,因而绘本从内容、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反映了鲜明的儿童性。绘本的构图简洁、色彩鲜明、造型活泼,极富游戏性,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兴趣。其语言也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简单易懂,富有童真。因此,几乎每一位学生在翻开绘本之后,都会自然地被其趣味化的图画、文字、故事情节所吸引,学习兴趣油然而生。(4)主题教育性。无论绘本作者选择的是写实的还是幻想的故事题材,就其内容而言,都是指向儿童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的,隐含着有针对性地适应和配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内容,引导和协助儿童进行生活适应和社会认知。例如,《妈妈心妈妈树》的主题是引导幼儿克服短暂的亲子分离所带来的焦虑,《我有友情要出租》的主题是引导儿童建立同伴友谊,《爷爷变成幽灵了》的主题是引导儿童如何应对亲人的离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绘本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帮助儿童身心顺利发展的,本身就担负着儿童心理教育的使命。
综上所述,绘本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心理辅导资源,用在智障儿童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同化,丰富学生的心理现实,而且为学生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二、如何运用绘本
如何在智障儿童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运用绘本,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呈现绘本的形式来说,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1)书本的形式,指的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纸质的绘本。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速度来阅读。不足之处在于,成本较高,必须为每位学生购置绘本。(2)电子书的形式,指的是将绘本的内容用相机拍下来或者扫描,做成ppt或pdf格式的电子文档。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掌控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共同阅读和讨论。与第一种相比较,经济成本大大降低,由于制作简便易行,时间成本也很低。(3)视频的形式,指的是将绘本的内容做成动画,以文字、影像、声音三位一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方式在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声音的元素,充分地调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绘本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不利之处在于,绘本视频的制作对心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要求较高,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幸运的是,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许多很好的绘本视频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到。
从运用绘本的方式来看,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解剖式阅读,角色扮演以及故事重构。
解剖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绘本的内容进行剖析,进而促进理解领悟的产生。剖析的结果是将绘本所包含的心理含义提炼、概括出来,并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例如《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讲述的是一只老鼠在接受小男孩馈赠的饼干之后,没完没了地提出各种要求。在阅读绘本之后,学生能对故事的基本内容有所理解,但难以领悟故事隐含的主题——因果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把因果关系这一内涵,解析并传达给学生。解剖式的阅读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然后展开师生讨论;也可以师生共读,边读边论;也可以在阅读之前,先展开讨论,然后进行阅读。具体采用哪种形式,需要依据绘本的叙事方式而定。例如《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就可以采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猜测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会发生怎样的事情,然后再师生共读绘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一边读,一边与学生讨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角色扮演指的是依据故事里面的人物关系,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以表演的方式,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展现出来。角色扮演既可以在解剖式阅读之前进行,也可以在阅读之后进行。阅读之前进行的角色扮演,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分析讨论提供切入点。阅读之后进行的角色扮演,则可以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新接受的观念与技能内化到行为中去。例如,绘本《怪叔叔》告诉了儿童独自面对陌生人时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绘本的主旨显而易见,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很快领悟,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方法整合到自己的行为中。因此,可以通过多次的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把新技能内化到行为中。
故事重构指的是在对故事进行剖析、理解的基础之上,以表演、讲述、绘画等方式,重构一个类似的故事。故事重构是建立在解剖式阅读的基础之上。故事重构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也可以促进学生将新观念新技能迁移到类似的情景中去,进而影响学生现实行为的改变。例如在学习了《怪叔叔》之后,可以改变坏人的形象,改变坏人诱骗儿童的手段, 与学生共同编写《怪阿姨》《怪婆婆》《怪爷爷》等故事。
三、运用绘本的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用,绘本有效地提升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生的卷入度提高
学生课堂卷入度的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学习兴趣与参与度。绘本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明显感觉到运用绘本与不运用绘本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截然不同。此外,由于绘本的图画叙事性强,那些识字不多的学生,也能通过读图了解故事,积极地参与教学讨论。笔者在与其他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有一名学生由于识字极少,写字有困难,在数学、语文课中一直很游离,很难跟上班级的教学节奏,但他在心理课上的表现相当活跃。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绘本给他提供了一个与他人共同认知的平台。
2.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提高
智障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在绘本这一具体的参照对象引导下,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发现了自己的潜能。例如,在学习了绘本《树真好》之后,老师要求他们模仿《树真好》,自己创作《水真好》《纸真好》等。虽然作品有点粗糙,但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脸上充满了自信和满足。在学习绘本《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这是一个首尾相接的故事)之后,学生共同创编了一个《要是你给老鼠吃苹果》的故事,看着故事情节逐步地向故事开头回归,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为自己鼓掌喝彩。
3.帮助学生有效应对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有些绘本是明确地针对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而编写的,如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开发的《德德家家幼儿性教育系列》(共四册:《我从哪里来》《男孩子女孩子》《身体博物馆》《德德家家小战士》)绘本,这类绘本的运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学习这一系列的绘本之后,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个15岁男生的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喜欢用拥抱的方式与人打招呼,对同龄的、年轻的异性也毫不避讳,经常让对方尴尬不已。在学习了这一系列绘本之后,他不但不愿意再让妈妈帮忙洗澡了,在社交过程中,也知道对异性有所避讳了。笔者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对这一点也深有体会。他很喜欢心理教师,在没有学习性教育绘本之前,经常通过拥抱的方式向老师表达好感,在学习之后,开始用握手的方式与老师表达好感了。班主任观察到,以前男生不经意中看到女生的卫生巾时,会问女生这是什么,甚至把卫生巾在教室里丢过来丢过去,捉弄女孩子。在开展了性教育之后,这种现象就不再出现了,学生开始理解男女生之间的差异了,也能够相互尊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