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绘本在聋校心理辅导课中的运用效果研讨

2015-07-24 09: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绘本,也就是图画书,指的是一种完全或主要通过图画来表达内容的书。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松居直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让我们理解了绘本的含义,他认为,绘本不等于“文+图”,而是“文×图”。绘本既能展示宽广的视野,又有细节特写;既有有趣的故事情节,又暗藏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设计。绘本构图巧妙、造型生动、色彩优美、人物个性鲜明,受到儿童的喜爱。台湾大学阅读疗法学者陈香梅教授指出,绘本可以作为媒介辅助情绪辅导与心理治疗。
  一、缘起——为什么运用绘本
  将绘本用于聋校心理辅导课,一是因为绘本的功能特点。绘本取材广泛,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多元因素。已有研究证明,绘本有促使儿童内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的功能。如陈凯婷(2006)认为,绘本对儿童的认知、人格、道德、生活成长及心灵沟通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诸佳男(2013)认为,绘本对儿童的认知思维、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二是针对聋生的心理特点。听力障碍带来的感知活动的局限性和语言发展的滞后性,导致聋生的思维水平长时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情感体验浅显,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如自我意识模糊、情绪困扰、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而绘本正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帮助聋生体验、理解和表达。绘本文字简练,通俗易懂,适合聋生阅读;绘本色彩鲜艳,人物形象夸张有趣,符合聋生视觉优先的感知特点,他们喜欢这种视觉效果丰富的素材;聋生善于观察、模仿,绘本为他们提供了个性鲜明的人物,让他们有了观看和演绎的对象。基于以上原因,我在聋校低年级的心理辅导课上采用了绘本这一载体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二、投其所好——怎样选择绘本
  绘本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何选择适合聋生的绘本呢?我的做法是根据主题、难易程度等对绘本进行分类,如情绪绘本、生命教育绘本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相应的主题下选择合适的绘本。以六年级的聋生为例,我设计了三个主题:悦纳自我、情绪管理和生命教育。其中情绪管理又可细分为情绪觉察、情绪表达和情绪运用。涉及这一类主题的绘本很多,所表达的情绪也很丰富,如沮丧、退缩、烦恼、悲伤、惊喜等,是心理辅导课的重要内容。在情绪类绘本中,我根据情绪内涵的逐层递进和培养目标,设计了以下单元的教学(见下表),并选择了相应的绘本。
  在选择绘本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在绘本的其他元素上也要针对聋生的喜好,选择合适的绘本风格和人物。在绘本风格上,聋生的注意范围较为狭窄,如果绘本的视觉线索过多的话,聋生容易被一些无关的线索吸引注意力。所以要选择线条简单明朗、颜色鲜艳的绘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故事人物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到聋生的特点。聋生的固有思维较难转变,所以在选择绘本主角的时候,需要“投其所好”,选择那些聋生喜欢的、正向积极的角色,如青蛙弗洛格等,让学生喜欢绘本故事的主人翁,从而能更加投入地理解绘本故事所蕴含的
  启示。
  三、精心设计——怎样运用绘本
  1.师生共读,启发引领
  绘本的阅读是个体对故事内容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聋生的直观感受力强,但思维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在理解归纳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如在讲解“勇气”这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勇气”是什么。由于聋生语言较为贫乏,大多数学生只能说出“勇敢”“厉害”这样的词语。而伯纳德·韦伯的《勇气》这本书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勇气”。如:勇气,是你第一次骑车不用安全轮;勇气,是和别人吵架后你先去讲和……非常贴近生活且简单易懂,聋生容易产生共鸣,有阅读的兴趣。但是心理辅导课要求学生除了感受还要有感悟,需要帮助他们提升。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行为,却难以认识到行为背后代表的心理品质。我在和学生分享了绘本之后,请他们边回味边对绘本内容进行归纳提升:勇气,是你第一次骑车不用安全轮——勇敢面对;勇气,是你有两块糖,却能留一块到第二天——抵制诱惑;勇气,是和别人吵架后你先去讲和——待人宽容……通过师生共同归纳的过程,学生们对“勇气是什么”有了深入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分享中,有的聋生举例说明自己的“勇气”,如“我学游泳反复练习,一点都不害怕”,而另外一些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帮助他来归纳:这代表你勇敢,这代表你很有毅力……学生在分享中不仅丰富了对“勇气”的认识,还学会了归纳分类,并对同伴进行了称赞和鼓励。
  2.互动讨论,循序渐进
  在运用绘本教学时,需要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氛围,让聋生自由地表达所思所想。教师则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受、思考、应用。互动讨论通常围绕三个层面的内容展开。一是紧扣绘本内容的讨论,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故事主人公的遭遇、解决办法等。涉及的问题有: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事情让主人公感觉怎样?二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此种讨论主要围绕故事中和学生相似的经历展开,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将自己投射到绘本故事中,在体验绘本故事的基础上唤起自己已有的经验。涉及的问题包括: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怎样处理这些负面情绪?三是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讨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将从绘本中习得的方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产生认知、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问题包括:当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你怎么办?
  如在学习“坚持梦想我能行”这一课时,我讲解了《大脚丫跳芭蕾》的绘本故事:贝琳达虽然因为有一双异常的大脚而被排斥在舞台之外,但她勇敢坚强,坚持梦想,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终于如愿以偿。我设计了逐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在思考中学会感悟。如,当听到评审们说“你那一双大脚,永远跳不好”时,贝琳达是怎么做的呢?(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了解主人公的遭遇和心情)贝琳达最终实现她的梦想了吗?(启发学生讨论:她的脚变了没有?脚没 变,那影响她实现梦想的是什么?)你们的梦想是什么?(组织组内讨论:小组成员支持你的梦想吗?当听到同学的反对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准备怎样做?)环环紧扣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从故事人物的命运到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在讨论中明白:一些现状不能改变,如贝琳达的大脚丫、聋生的听力障碍等,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改变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有很多障碍,自怨自艾没有用,要自信、坚持,才能实现梦想。坚持“梦想我能行”,大脚丫贝琳达可以,聋生也可以。
  3.角色扮演,内化行为
  角色扮演指的是依据故事里面的人物关系,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以表演的方式,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展现出来,这也是聋生非常喜欢并擅长的活动。角色扮演既可以在阅读之前进行,评估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分析讨论提供切入点;也可以在阅读之后进行,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将新接受的观念与技能内化到行为中去。例如,绘本《怪叔叔》告诉了儿童独自面对陌生人时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很快领悟,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方法整合到自己的行为中。因此,可以通过多次的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把新技能内化到行为中。又如绘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的故事围绕着甲龙宝宝和霸王龙的对话进行,同时运用了一些典型动作来表达效果。
  “爸爸!”甲龙宝宝一把抱住了霸王龙,“我好害怕哟!”霸王龙吓了一大跳,说:“你怎么知道我是你的爸爸呢?”“因为你叫我的名字呀。知道我的名字的,一定就是我的
  爸爸。”
  天真可爱的甲龙宝宝让凶猛的霸王龙也不由地表现出温情的一面,形象而生动,聋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促进了他们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
  情感。
  4.故事重构,促进迁移
  故事重构指的是在对故事进行剖析、理解的基础之上,以表演、讲述、绘画等方式,重构一个类似的故事。故事重构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也可以促进学生将新观念、新技能迁移到类似的情景中去,进而影响学生现实行为的改变。一般而言,聋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较差,所以这部分通常是教学的难点。可以先从简单的仿句入手,逐步完成故事重构,如在阅读了《我妈妈》之后,模仿这样的表述“我妈妈是个超人妈妈,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她真的很棒”,请聋生尝试重构新的故事——《我爸爸》,聋生说道:“我爸爸是超级修理员,他什么都会修,他很棒……”简单的一句句表达,说出了孩子对父亲的爱。又如在学习了《怪叔叔》之后,可以改编坏人的形象,改编坏人诱骗儿童的手段,与学生共同编写《怪阿姨》《怪爷爷》等故事。
  四、效果初显——增自信促成长
  1.激发兴趣,全员参与
  绘本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激发了聋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聋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此外,由于绘本的图书叙事性,那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读图了解故事,积极地参与教学讨论。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位聋生伴有智力障碍,不会说也不会写,经常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但在绘本教学时,她每次都很专注。在分享《大脚丫游巴黎》时,虽然她不会表达,但她的表情变化完全符合故事主人公贝琳达的“悲欢离合”,其实,这就是绘本的魅力,它的“零门槛”给了每个人参与的平台,不管读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如何,都可以从绘本阅读中获益。
  2.挖掘潜能,增强自信
  聋生模仿能力强,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如果让聋生说说自己的优势,他们可能不知从何说起。但在绘本这一生动具体的参照对象引导下,聋生“有话可说”“有图可画”“有戏可演”。他们乐于表达和参与,增强了自信。例如,《大卫,不可以》这本书文字很少,但是这种“留白”却引发了聋生丰富的想象。大卫的表情也很丰富,聋生将表情和其代表的情绪一一对应,并模仿各种表情,自己制作“心情晴雨表”等,他们富有创意的表演和精彩纷呈的“设计”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也为自己鼓掌喝彩。
  3.答疑解惑,促进成长
  有些绘本是针对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而编写的,如针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针对性教育的《德德家家幼儿性教育系列》,面对亲人离世的《爷爷变成了幽灵》……这类绘本的运用,对聋生的成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教的聋生超过一半有弟弟妹妹,如何面对一个和自己“争宠”的小孩(有的弟弟妹妹是健听人),怎样处理和他们的关系给聋生带来了困惑。在讲《彼得的椅子》的时候很多聋生很有共鸣,说弟弟妹妹抢走了原本属于他的小床、玩具……通过彼得的行为,聋生明白了他们产生焦虑甚至嫉妒的心理是正常的,并不是“坏孩子”;随着彼得的成长和改变:“我们来把小椅子漆成粉红色的,给苏西坐吧。” 聋生的想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我长大了,小床让给弟弟睡没关系,爸爸妈妈爱弟弟也爱我。”这样的故事抚慰了聋生的心灵,让他们能接纳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为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答疑解惑”,起到了很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上海,20002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