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

2015-07-08 08: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目前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已开始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但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学校心理教育实践。由于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认识不明确,导致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应当明确“心理教育”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提法,明确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责任、依据、策略、师资等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育;责任;依据;策略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调查、呼吁,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探索,90年代初期的发展、推进和后期的全面重视、整体发展等四个阶段,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已将心理教育摆上工作日程,一个强有力的学校心理教育系统已初见端倪,特别是国家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后,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已开始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但在实践中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学校心理教育实践,对中小学心理教育内涵及外延的界定,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原则、方法等理论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明确的认识。由于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认识不明确,导致中小学心理教育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果实践中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阻碍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正常开展,而且容易把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引入歧途。本文就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关于“心理教育”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提法问题
  
  1.关于“心理教育”的提法问题
  心理教育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真正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术语提出来的是我国近代学者、心理学先驱人物王国维教授。www.133229.Com他在《论教育之宗》一文中提出“心育”,不过他当时所说的“心育”是相对体育而言的,是智育、德育、美育的总称,是智、德、美三育之总和。之后,我国长期忽视了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一直被排斥在中小学校的大门之外。改革开放之后,1986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班华教授又提出了“心育”问题,除自己撰写有关论著外,还指导研究生探索这一问题。1994年,他在其主编的《心育论》一书中对“心理教育”理论作了系统阐述,心理教育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同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不少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的讨论中,还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两个术语,强调它们在培养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维护受教育者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可见,我国心理教育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
  目前,无论是在教育理论工作中还是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三个术语并存并用。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中多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术语。然而,对于三者的关系,我国许多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并不太清楚,常常把它们看做等同的概念。根据我国多数学者[1]的理解,心理教育在内容上包括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成功、成才)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都只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部分。因此,笔者认为,所有这些提法,都可以用“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来统摄。这样,可以避免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对此三个术语的误解,有利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开展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
  
  2.关于“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提法问题
  目前,关于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也多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提法。其实,这种提法是不妥的,它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论,把心理活动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把心理教育看成是学科教学的外加成分,因为如果只是“渗透”就有了随意性。可“渗透”,也可“不渗透”;可“小渗透”,也可“大渗透”;可“浅渗透”,也可“深渗透”。这就削弱了心理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学科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学科知识技能教学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反之,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因而要求我们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加的成分,它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赞同“学科心理教育”的提法。这一提法准确地表述了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恰当地反映了学科教学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体现了“学科教学活动过程同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科教学活动本身就必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理教育”[2]。
  
  二、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责任问题
  
  我国现在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按专业水平和发展趋势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经过正规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二是现在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三是不能胜任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四是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德育副校长等。从总体上看,我国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已经形成队伍,并且粗具规模,但具体到每一所学校,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相当匮乏,专兼职教师一般为1~2人,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教师既要上心理教育课,又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还要进行各种心理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服务的需要。
  “心理育人,人人有责”。全面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科教师都能担负起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重担,尽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所出现的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独撑门面的局面,才能把中小学心理教育落到实处,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的主阵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中小学把心理教育狭隘化,认为它是心理教育专家和心理教育专职教师的事,致使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学科教师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成为实施心理教育的“看客”。因此,在中小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在心理教育专家指导下的,以校长、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和心理教育专职教师为骨干的,以学科教师为主力军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格局。只有这样,广大中小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才能真正得到满足,中小学心理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三、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依据问题
  
  目前,在中小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凭借的是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很少把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这种主观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如学习用功、乐于学习、遵守纪律、求知欲强等;二是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乐于助人、不损人利己、与教师相处融洽等;三是以心理特征为主的个体行为,包括少有逆反心理和乐于交往、不固执己见等。由于理论界对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内容等,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说法,再加上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各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深刻认识,中小学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与心理学界所界定的标准比较起来,往往表现出许多差异,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许多教师在判断学生是否心理健康时,把心理教育狭隘化,主要是以学生“是否以学习为主”这一维度为标准的,对学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感性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而不是有意识地从人的心理的各个维度严格区分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三是把一些道德的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合。这部分教师很少从心理健康层面去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心中缺少实施心理教育的正确依据。

 在心理教育活动中,教师掌握正确的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前提,因为教师作为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他们所持有的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决定了教师所采取的心理教育策略及心理教育的结果。笔者认为,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应成为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唯一依据,因为心理教育的任务包括培养、开发、预防和补救,如果把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定为心理健康标准,就会使心理教育的任务狭隘化,致使许多中小学教师较多地注意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排除与预防,而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特别是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在参考心理学界所界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则是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所应持有的重要依据。其中,心理学界所界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是衡量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尺子,是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间接依据,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是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直接依据。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才能准确、深刻地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教育。
  目前,制定科学的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能够判断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解决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问题的关键,而制定科学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应注意:(1)体现发展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会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心理学界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制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要及时地体现发展了的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2)富有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时期的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3)具有全面性。制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在内容上要全面,能够反映出中小学生心理的各个维度的发展特征。
  
  四、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中小学心理教育逐步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许多中小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中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1)认为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不少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这种片面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学生新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新的心理疾患,从而使心理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认为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许多学校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实质上是把实施学校心理教育的责任推卸到个别心理咨询教师身上,致使广大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得不到满足。(3)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教育课。不少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开展心理教育课堂教学。这种做法,虽然使心理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心理教育课侧重解决一般性、共性的心理问题,不仅很难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不能灵活、及时地顾及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误区表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形式单一化,教师没有掌握实施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缺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因此,解决好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问题是获得心理教育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为了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中小学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注重实施两个策略:一是全面动员,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心理教育贯穿于中小学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专门与非专门渠道;二是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合唱”。只有形成中小学心理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实施策略如下图所示:
  
  
  从教育这个角度上讲,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中小学教师应注重在借鉴国内外已有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适应学生心理的教育模式。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教师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教育模式,都应使这一心理教育模式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五、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师资问题
  
  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数量上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展这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并且粗具规模。但从质量上看,我国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心理教育水平整体比较低,致使许多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当前,在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在强调“量”的急需的同时,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而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增强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能力,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仅重视中小学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教师特别是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面对中小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普遍地显示出较差的心理教育意识和较低的心理教育能力。
  针对我国教师教育在培养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上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发展的特点,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就是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及中小学校乃至教师个人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在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关键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和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小学各项工作中的动力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为此,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必须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把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纳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中,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体系;中小学校领导应把培养教师心理教育能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中小学教师应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投身于心理教育实践,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
  2.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培养与实践活动训练培训,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
  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心理教育理论学习培训,提高心理教育理论水平。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要改变过去培训内容只停留在先进教育经验介绍的层面上,其内容应主要集中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教育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学科知识方面,力求使中小学教师具有心理科学的理论基础,懂得教育科学的原则、艺术和研究方法,掌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实用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了解医学的基本常识,拥有哲学的头脑和社会学的视野。其次,要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开展心理教育实践训练培训。通过训练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及其他活动中如何确定心理教育目标、如何实施心理教育策略、如何开展心理测量、如何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如何开展心理教育研究、如何评价心理教育等,使中小学教师具备比较丰富的心理教育实践经验,提高心理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海燕.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2]陶西平.拓展学校心理教育的空间[j].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0(10):6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