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探讨
外国文学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国的许多文学大师,例如胡适、鲁迅、季羡林都在很大程度上接触了外国文学,并能够将许多外国文学中的思想融入中华文学之中,也正是这样,他们才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外国文学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占有较大的比重,由此也可看出教育部门对外国文学的看重,但很多老师因为自身就对外国文学没有过多的接触,加之外国文学本身和我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差距,讲起来就会更加费力些,所以面对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许多老师都选择避而远之,要么不讲,要么让学生当成课文读物阅读,要么只是简略一提。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对外国文学不了解,更别谈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入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知识的增长都是有利的,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给予更多的重视,在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學时也要有更多的投入。本文将重点总结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初中语文老师对外国文学作品不重视。大多数的初中语文老师会更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外国文学在语文考试所占的比例较少,最常见的就是对于文学常识的考查。所以很多初中语文老师都会让学生背诵课本涉及的外国作家的简介和与之相关的作品,而这种做法对于外国文学的学习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老师在对之进行教学时往往会陷入一个弊端,即重视了解,不重视学习,简单来说就是重视"知"而忽视"识"。老师只是在强调字词、文学常识的记忆,外国文学作品在学生心目中也就只是成为了背诵常识的内容,他们就会对外国文学作品产生误解,学生的视野就会局限于我国的文学作品,忽略了外国文学对我国文学的影响,也错失了外国文学独特魅力。
1.2外国文学作品阅读量少。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基本上还是依赖于老师的教学,他们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主动去进行课外阅读的。尤其是面对外国文学作品,如果学生的语文知识有限,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他们都难以读懂,加之老师对外国文学就不够重视,他们也就不会将课外阅读的目标指向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与其他各国交流合作逐渐增多的今天,更需要与其他国家在文学上有更多的交流,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融入外国元素,以莫言先生的作品《蛙》为例,描写的是我国的农村生育史,却巧妙的在里面虚构出了一位日本的学者杉谷义人,从而将小说变得更具可信度,这就是两个不同的文学背景相融合的成果。由此可见,学生也应该扩展阅读面,将阅读的对象延伸到外国文学作品上去,从中学习到可以借鉴的内容。
1.3学生对于外国文学没有学习热情。外国文学在其表达方式、描写手法上都和我国的文学作品有所差异,再加上外国文学经过翻译之后,如果翻译人员水平不足,极有可能让一部外语名著变成劣质作品。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学生读不懂外国文学作品,加上老师不重视,他们也就不愿意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从而缺
乏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热情。而学生缺乏对外国文学的学习热情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不重视。初中学生在学习上基本上依赖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怎么教他们怎么学,老师对外国文学不重视,学生自然也就轻视外国文学。
2.改善初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分析
2.1老师要正视外国文学作品,并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忽视外国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是老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的问题,即是老师将教学重点锁定在考试的分数上。诚然,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审查教学效率的标准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所以老师教学的重点就是考试的考点,老师会刻意去从课本上找到考点内容,并将与之相关的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外国文学作品在考试并没有很多的考点,所以也就被老师忽略。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正视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影响,转变观念,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应付考试,除了考试,外国文学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借鉴、参考的意义。初中语文老师也应该将课本上的外国文学作品也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的课文。
2.2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缺乏了解,几乎不会主动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所以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除了学生自身外,更加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通过教材课文的讲解,一方面可以将课外作业布置为阅读一篇国外文学作品,并写书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教学之后延伸与之相关的其他外国文学作品。比如在讲《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学生肯定会对福楼拜这位作家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所以老师在讲完这篇课文之后找出一两篇福楼拜的作品,打印出来给学生阅读。这样的做法是较为常见且比较有效果的,学生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之后才能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积累多了,语文水平也就得以提升。
2.3借助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热情。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表达方式上还是各类描写手法上,虽然有共通之处,但在很多方面是有区别的。这也是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觉得困难的重要原因,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能够运用多样的更新鲜的教学方法或是教学媒介,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老师可以结合影视资源进行教学,外国文学作品很多都有对应的电影或电视剧,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电影,找到合适的时机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观看电影,对小说有更多的了解,对于外国文学作品学习也就有了更多的兴趣。
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老师在教学时也面临许多困难,难以提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效率。本文重点总结了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主要表现为老师不重视、学生缺乏阅读量以及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同时,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宿光凤
第2篇:近百年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综述
胡适翻译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等4篇外国文学作品于1920年进入了中国第一套中学白话文教材《白话文范》。自此,外国文学作品进入语文课程已近百年,并由此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容,开阔了母语教育的视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情感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占比越来越重,人们对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也日渐重视,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诸多研究者从不同维度对此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拓展了研究视域,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编选和教学策略的选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对近百年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有利于促进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理性开展及语文价值的有效呈现。
一、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进展
相关研究大致可以以1979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1979年以前
通过查阅知网全文数据库、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翻阅《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母语教材研究》等资料发现,1979年以前关于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尚未形成明确的研究意识,偶尔的只言片语也只是附着在其他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或资料中,未发现完整意义上的相关研究成果[1~6]。
2.1979年以后
真正成文的研究成果始于1979年。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情况,首先以“语文”并含“外国文学”作为主题检索词,对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后,手工剔除了不符合的条目,最终1979-2015年间的141项成果被确定为研究样本,其中期刊文章65篇、硕士论文76篇。在相关信息的甄别过程中发现,1979-1999年间有关论文共有13篇,其中1979年1篇,1980~1989年3篇,1990-1999年9篇;2000-2015年间有关论文128篇,其中期刊论文52篇、硕士学位论文76篇。研究成果年度分布具体见图1。
3.研究进展分析
(1)数量增加
以1979年为界,之前还没有真正成形的研究成果,之后至1999年21年中研究成果仅13项。但21世纪以来,主要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成果明显增多,2001-2010年10年间成果有51篇,其中期刊论文35篇、硕士论文16篇。2011年之后,每年的成果更是都超过了10篇,5年成果总数达到77篇,超过了前面31年成果数量的总和。仅2014年的成果就有24篇,是20世纪80-90年代20年成果总数的两倍。
(2)质量上升
1979年之前普遍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形成专项研究成果。1979-1999年部分研究者有所关注,但还没有形成专业研究的自觉。1979年仅有1篇相关文章是针对青年教师对《竞选州长》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和主题认识等方面的困惑进行解答;1980-1999年间的成果基本是以漫谈感想和总结经验为主,部分成果甚至还带着较为鲜明的思想政治色彩。2001年以后开始了有意识的研究,不少成果显现了真知灼见,成果质量自此明显有所上升。
(3)发展趋热
研究的自觉始于2001年,这既与不断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也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不少高校的硕士生对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开展了研究,仅2014年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就多达19篇。从研究成果年度分布的总体趋势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内,这将成为研究者开展研究的新的热点领域。
二、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内容
纵观样本中的141项研究成果,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教学内容研究、教材编选研究、教学现状与教学法研究等三大类,其中以教学现状和教学法研究居多。以近五年77项研究成果为例,其中教学内容研究9篇,教材编选研究9篇,教学现状与教学法研究59篇,各占五年成果总数的11.7%、11.7%、76.6%,可见研究者加强了对语文课程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的关注和反思,其试图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探索来改变现状的愿望非常迫切。
1.关于教学内容研究
教学内容的确定一直是困扰语文学科教学的难题,也是进行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首先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而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外国文学作品的进入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和争议性,其教学内容的确定更显迫切和必要。实际教学已近百年,但如何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却一直没有真正得到有效的讨论和研究,教师基本是凭着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在进行教学。事实上,教学内容先后已经经历了多次变化:五四至建国前,其作为白话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传统文言的不足,满足语言学习和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等诸多需要;建国后到2000年,主要藉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000年以后,意在“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近年来,孔松红等人从语文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角度,在渗透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利用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育、伦理教育、品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7];周洪和陈淑芳分别提出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身份建构的主张[8][9]。这些研究成果拓宽了语文教育研究的视野,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育的特征和功能变化的思考。
此外,郭睿从近代教育话语变迁等角度研究了外国作品入选语文教材的历史緣由,给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10]。相对于民国初年,如今文化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语言文字学习的资源也非常丰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还要不要编录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如何认识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等问题很少有人提及,可贵的是刘洪涛曾对此有所关注,他认为目前状况下语文教材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一是对外开放的时代需要;二是翻译文学内容丰富、思想多元和文化多样,可以弥补其词采不足的缺陷;三是大陆地区语文的特色[11]。
2.关于教材编选研究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物化形式,解决的是教学中“用什么教”的问题。不少研究者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的内容、原则、历史轨迹、编排体例及合理性等进行了研究,成果形式以硕士论文为主,对此研究较早且较为系统的是何岳球。研究成果基本集中在高中,初中次之,对小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材研究的成果比较少见。研究对象大多数集中在人教版和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上,研究的思路基本都是对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进行梳理,对选文的数量、结构、内容、编排的体例或教学的可行性、编排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探讨,继而提出建议。如付毓《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研究》肯定了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编排等方面的独创性,也指出其割裂世界文学发展史、混淆学科功能等不足之处,对选文和编排提出了避免“欧洲中心”、“男权现象”和改进教参、开发读本等建议,相对来说比较新颖独到[12]。
关于编选原则,张秋红和杨澄宇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学理色彩。前者依据翻译学理论,认为要重视译本甄别和尊重源语言文本,少用甚至不用与学生接受水平不匹配的译文或来源不明、资料有误的作品,改编要重视不同译文的类型特征;后者则以新课改为背景,分析了选文变化的特征、原因以及变化带来的不适和焦虑,呼吁重建经典[13][14]。相对而言,胡春梅和仇晓健的研究比较接地气,前者从教师实践教学的角度、后者从学生实际接受效果的角度,对教材选编提出建议[15][16]。此外,李彩彦借助安德森认知能力完善分类表进行分析,为语文教科书建设包括练习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新颖的视角[17]。成果中不少研究者借鉴了高校《外国文学史》的编排思路,如何岳球等认为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可按文学发展史、按文体和按文学运动与思潮的编排体系进行编排等[18]。因缺乏实践操作层面的检验,还无法证明这些编选思路是否更具优越性,但这些成果无疑给教材编选和探索提供了新的基点。
研究主要采用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历史研究等方式,既有从历时角度探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的历史沿革的,如王汝祥以异域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人教版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异域文化的状貌、变迁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教材编写和使用建议;也有以共时眼光审视当前某些版本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取与编排的异同的,如吴罕砚、张晓帆从选材数量等四个维度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开展了比较研究[19][20]。总体上定量方法应用较少,仅高校教师和学者运用得相对熟练,如管贤强和郑国民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对1920-1928年共六套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外国翻译作品开展研究,视野开阔,资料详实,论证严谨充分,值得借鉴[21]。
3.关于教学策略研究
外国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其教学策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落实推进,更成为部分研究者尤其是不少硕士研究生关注的热点。其中大多数研究是以选文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侧重研究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一是对教材中外国作品的选取进行追溯,对教学内容及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开展研究,如周佳丽《高中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及教学研究》、张慧颖《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现状及教学策略》等[22][23]。二是调查、描述实际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成因,提出策略。其中丁宗林以湖北省新课程改革为研究背景,探讨了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24]。三是通过文艺学和翻译学等学术视角省察教学现状,提供教学策略。如葛桂录主张把比较文学观念带入中学语文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能力素质[25]。
除了以上或宏观或中观的研究,杜勇婴通过选取《项链》《哈姆莱特》(节选)等具体课例,从教学内容合宜性、教学方法有效性角度切入,对二期课改中的上海市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开展了微观研究。这种通过具体课例进行微观研究的方式相对于部分结论空泛、对一线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帮助效果不甚明显的研究而言,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推进[26]。
三、关于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的反思
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正逐渐引起重视,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尤其近五年在教学内容、教材编选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总体看来,研究进展不一,甚至还存在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的盲点。
1.关于研究内容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编选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往往还缺乏语文课程论的审视,有很多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迫切需要从语文课程论的角度进行学理上的梳理和明确。比如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角度对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进行关注和思考,但对课程工具性的忽视极易使得教学滑出语文学科的边界,上成公共文化课、社会伦理课或近似于大学外国文学课;比如外国文学作品进入语文课程的合理性、语文课程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与中国作品教学的区别等等问题,至今还没有清晰明了和有足够说服力的说法,急需从语文课程论的角度发出权威的声音。
同时,因为缺乏语文课程论的有效指导,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和教學内容难以获得明晰答案,由此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往往也无法向纵深发展,于是关于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如何教的问题无论再怎么讨论,意义终究有限。正如王荣生所说:“对语文教学方法的讨论,如果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切入而单从教学方法着眼,就无从说明教学方法之所以不同的原因,也无从判断那些教学方法合理与合适与否。”[27]
2.关于研究方法
一是借鉴意识不强。比如关于翻译文学的文化重构、多元系统理论等研究成果无疑会开拓研究的视野和深度,对研究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的学科属性和教学定位带来诸多启示,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没有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二是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开展有效研究的还不多见,研究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要尝试着用定量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从而使得研究成果减少一些主观意向性而更增加客观真实性。
3.关于研究人员
目前研究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主体力量不够稳定,合作意识不强。一是研究者主要是来自外国文学方向或学科教学方向的高校研究生和部分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高校教师,少有语文课程论专家和其他学者参与其中,来自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研究者更是罕见;二是能坚持持久而系统地开展研究的研究者比较少见,大多只是偶尔涉猎其中,发表一篇论文或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研究者较多;三是几乎看不到高校学者、语文课程论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等几个层面研究者之间合作研究的成果,存在理论和实践各居一端的现象。如果语文课程论方面的专家和更多学者能关注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尤其是加强一线教师与课程论专家、高校学者的合作,相信相关教学研究的成果会因此更丰厚,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会进一步得到彰显。
作者:赵晓梅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探讨
引言
外国文学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外国文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知外国文化。但在实际教学中,外国文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存在不少的教学问题,还须要进一步地改善及加强。
一、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在社会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引导和催动下,对教育也做出了更明确的发展要求,初中语文学科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丰富拓展,增加外国文学作品成为了发展的一大举措。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需要进行教材选材的更新改革,让文化内涵以及方向可以多元化并呈现不一样的色彩。但是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是一次拓展与丰富,更是一种挑战。有关研究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有足够的热情与兴趣,但是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接触到的外国文化作品却很有限,而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教学方法也大多忽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性,限制了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接触和进一步研究的动机。
大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以考试为衡量的标准,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一味地减少外国文学作品的内容教授,这是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疏忽和漏洞,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知识教学时,将知识的理论性内容以及一些文学常见知识作为重点,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将外国文学知识进行分类归总,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地记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失去研究探索外国文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问题缺陷
(一)作品的选择缺乏整体性
通过分析初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外国文学,我们发现,在选择是编写组并没有顾及外国文学的发展整体性,也缺乏重要文学流派的典型作家及典型作品。显而易见,这样的作品选择是缺乏合理性的。在进行编排时,往往也是根据专题进行简单梳理,未能体现出文学史的整体特征。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概况,也不利于他们学好课本中编入的外国文学作品。
(二)教师欠缺外国文学素养
不少语文老师在完成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后,很少会在课余时间主动阅读和了解其他的外国文学作品,很多语文老师对西方美学、哲学都知之甚少。长此以往,这些语文老师有关外国文学的累积量就会严重不足,老师个人的外国文学认知程度也会出现下滑趋势,而这些都会影响外国文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接触大多数来源是其在校的学习,但是在师范类院校对外国文学的涉及本身就很局限,所以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也就达不到标准,在教学时必然会存在对某些知识点的忽略,而教师比较模糊的知识点自然也无法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工作。
(三)学生存在学习动机失衡
首先,不少初中生认为学习外国的文学作品还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对于学习外国文学还是抱有一定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的。因此,这部分学生还是乐于养成一些有助于提升外国文学学习效果的方法策略的。
其次,如果初中生在完成课本中外国文学的学习后能够及时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赞赏,学生就会觉得付出得到了一定的回报。这种满足感和认可感也会使他们更乐于去学习新的知识,以便能够再次得到这些正面积极回应。
最后,语文考试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大推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考试成绩,学生们在面对那些不十分重要的知识内容,譬如外国文学作品,往往不会过多注意或分配较多时间去深入学习。这种动机缺失使得初中生对学习外国文学提不起很高的兴致,也难以集中精力去深入学习钻研。
三、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改善策略
(一)作品的讲解要有取有舍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之中,外国文学作品共计编录入册41篇,《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都在其列。这些文学作品的编排相对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但是选文的选择标准和编排顺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语文老师的讲解分析也需要有取有舍。以外国文学的具体讲解为例,老师就需要先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抽取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段落语句作为讲解导入,以便于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不同题材之间、不同作者之间的那种个性化表达和差异性特征。这样的罗列和对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所学印象,并形成清晰的外国文学网络体系。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应当经过精心地筛选才能变得越发合理,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内容,并且将教学的形式和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渲染教学气氛可以多选取丰富的外国文学资料投入到课堂上,让课堂充满艺术气息。
(二)提升教师外国文学素养
语文老师也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累积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语文教学是带有很鲜明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初中语文收录外国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扩充教学内容,而且希望能够以此完善学生个人素质的基础性构建。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以此提升和培养他们的语感。可以说,教材中每一篇外国的文学作品,都浓缩并体现了国外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是学生借助文字感知世界的资源途径之一。老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就必须努力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才能在准确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有效外延及拓展。
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的实施和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自身应当肯定外国文学知识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单单是依靠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就能够达到的,让学生建立起学习外国文学知识的精神和积极性才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外国文学是国外国家发展的历史和经验的象征,具有高度的学习以及借鉴意义,作为世界上的文化遗产而言,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初中语文学科而言,外国文学知识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多角度多渠道吸收到新鲜的外国文学知识投入到对学生的教学中,让学生走出国门去掌握接触更多国家的文化内涵。
(三)调整学习动机,鼓励自主学习
很多初中生不愿意积极面对和主动学习,很大的原因还在于他们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语文老师应当积极使用奖惩结合的方式来调整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从规避心态转变为直面心态。心态的转变才能确保学生能够端正个人的学习态度,并乐于投入自主学习。任何文学作品的本质,都是作者的书写结果。换言之,文学作品实质上就是作者的个人表达外现成果,带有浓厚的人文特性。因此,在学习外国文学时,学生必须扭转错误心态,以感知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和内在价值作为应有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做到有效且正确的自主学习。
(四)引入外国文学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将文学的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思维中,让学生可以在传统学习思维模式基础上对语文学科有新的认知,不仅可以增加语文专业知识丰富知识面,还能让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让学生学会通过反思与延伸等来吸收外国文学知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学作品的融会贯通,让文学实现无国界的交流与沟通。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应当结合信息时代的产物辅助语文课程教学,让多媒体工具来展现出不一样的外国文学作品精髓,让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多媒体的工具可以通过多角度展现文化,将视觉、听觉等相结合以图片以及声音为媒介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氛围并被感染,不仅可以加深巩固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地记忆。
四、结语
外国文学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综合培育作用,语文老师应当及时解决当下暴露的教学问题,以此提高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效果,在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培育他们的自学能力和人文情怀,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自身出发,以提高自身的外国文化为核心,才能对学生展开更高效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对外国文学作品有不一样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学的正常顺利开展,才是真正学好初中语文学科的根本保障。
作者:韩慧
第4篇: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有效教学研究
0.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占据的一定的比重,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开阔视野,学习外国文学中的精华。然而就目前来看,外国文学作品一直不被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笔带过,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没有充分挖掘出外国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将外国文学作品当作是小说故事一样对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重视,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想提高外国文学作品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大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1.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有效教学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高中语文中开展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有着巨大的显示意义。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而言,这些被选入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能力,增强审美情趣;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外国人的生存方式,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开展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也是多元化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外国文学作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提高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去挖掘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1]。
2.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有效教学的途径
2.1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那种传统的“要学生学”的观念转变为“学生要学”,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加强教师的培养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专业的教师有着重大作用,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故此,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教师的培养。必须加强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外国文学作品研究,进而更好地开展教学。作为教师,更好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不断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了解外国文化,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2]。
2.3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新课改背景下,那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的机械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来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开始前,先要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一定的了解,如写作背景,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背景进行阐述,让学生对外国文学进行一定的了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师可以先将这篇文学的写作背景告知学生,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爱情悲剧,让学生知道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进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投入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去。
2.4增加阅读量
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单纯的依靠课堂上的45分钟是很难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故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为学生提供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让学生阅读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在阅读中培养技巧,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学作品,掌握外国文学作品大致的文学思路,进而更好的开展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作为教师,应当选用国外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作为学校,更要设立图书馆,开发图书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3.结语
外国文学作品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选用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的国外文学,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教师必须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内容需求,加大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外国文学作品来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进而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作者:汪喜芹
第5篇: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外国文学教学
社会发展需求决定了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各种工作门类的分化必然更加精细,这就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应用型人才来满足其需求。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大学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当主动进行教育转型,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技能构成要素
研究者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素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综合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四大类;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要素分为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大类;将新建本科院校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要素划分为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专业情意素质、综合素质四大类。[1]下面依此展开论述。
(一)在外国文学课上帮助学生获取四类知识
首先,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在大学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当中,实质上已经蕴含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这些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外国文学课程的奠基性知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外国文学知识本身又是学习文学概论、文学创作、比较文学等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因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外国文学发生发展史、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名词术语等,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外国文学在应用型人才知识体系中又属于专业发展知识。同属于文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专业,就在于它有像外国文学这样标志专业方向的课程。在外国文学课上除了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一般的分析、鉴赏、评价之外,应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理解特定的文学现象,为自身的专业发展乃至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综合性知识是指在外国文学课上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整体上把握外国文学,运用在各门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理论等来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评判。工具性知识在外国文学课上主要是指教会学生查找、检索中外文相关文献、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
(二)在外国文学课上培养学生三类能力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公共能力。公共能力属于一般能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都不可缺少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思考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身心调适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2]在外国文学课上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外,还应当注重公共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交流沟通能力和身心调适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的是教师、秘书等文职工作,需要经常性地与人交流,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身心调适能力既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必要条件,也是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是培养专业能力。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该门课上培养专业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将外国文学知识、理论、概念、术语等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能够正确并且有一定独到见解地鉴赏、分析、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最后是培养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指在专业能力基础上通过强化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能够胜任职业岗位需求并能帮助进行职业转换、迁移的能力;是伴随专业兴趣、情感、态度、认同感、承诺感、使命感、责任感等专业精神日趋发展逐步形成的,是大学生未来“个性化”发展的需要。[3]学生职业发展、迁移不仅仅是就业与形式等课程的任务,在外国文学课堂上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找到自己的职业兴奋点,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一个规划。
(三)在外国文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四类素质
首先是培养基础通用素质。基础通用素质包括良好的阅读、书写、倾听、口头表达等能力,还包括思维能力和自重、自信、自律等个人品质。其次是培养专业智能素质。它是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从事专门职业的活动过程中将知识与能力逐渐内化而成的一种带有专业特征的素质。第三是培养专业情意素质。它是指人们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性特征,主要包括专业兴趣、专业动机、专业情感、专业信念、专业承诺、专业使命感、专业责任感等。[4]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等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同样贯穿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最后是培养综合素质。它是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和专业情意素质在专业实践活动中融合、优化、提升而成的一种全面性素质,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等有机融合的结晶。[5]外国文学有着不同于我国传统文学的美学、道德等特质,在该门课上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并将我国传统文学的审美、道德等观念与之进行辨别、融合,形成健康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地方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应用型人才技能构成要素,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再到教学考核等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通常设置为:掌握欧美文学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对外国文学现象、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这样的目标设置,主要问题在于没有突出关注学生对外国文学知识、理论等的实践应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仍旧存在着教师眉飞色舞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满堂灌,学生毫无发言探究权的现象。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外国文学课本来是一门很有趣味的课程,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拿学位而死记硬背教科书,在这种被动、机械的学习中文学的趣味消失殆尽了;文学课教学不仅要能够教给学生文学知识,同时还要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但是今天传授的文学知识无法有效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因而教学内容应从封闭走向开放,摆脱传统教学中确定的、封闭的、静态的知识体系,而应代之以无限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内容。
在外国文学课程的考核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能够促进教育教学。但是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相适应,在考核上也主要是以识记为主,考核一些死知识,而没有侧重从应用的角度来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方式仍旧是以笔试为主,而且命题陈旧,客观性试题居多,主观性试题较少,大多数都有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创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利于对学生的文学阅读、鉴赏等能力的全面考核。同时,是不是某个同学书本上的知识记得好,考题答得好,就代表他的外国文学素养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的同学对外国文学作品可能阅读得比较多,但是对一些课本上的死知识却记得不怎样。这种情况下,当前的考核方式对后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不客观。
三、构建外国文学新型课堂及考核机制
要构建外国文学新型课堂必须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及应用型人才技能构成要素重新设置教学目标。在目标设置上除了要求学生较系统掌握外国文学发生、发展与演进的历史概况,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等基本知识,阅读外国作家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外,还应增加实践应用目标。
重设了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构建外国文学新型课堂,主要在于创新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文科类课程的实践应用具有隐性,不及理工科课程那样突出。外国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及写作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围绕这几方面进行培养。
在外国文学新型课堂的构建上,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外国文学重点作家作品较多,又大都是大部头的著作,和中国文学在审美情趣上有较大的不同,学生如果不读作品,何谈应用?具体说来可以在学生一入大学就开列出阅读书目,让学生提早阅读,打下基础。
其次是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切切实实地以应用为主要目标开展教和学。学生应当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在阅读的基础上主动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作品的人物、结构等作出分析评价,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要改变作为课堂主角的角色定位,而要成为一个参与者、课堂主持人,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睛性的发言总结。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已经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交流由学生进行,精讲由教师进行;但是精讲是针对学生自学中的问题、疑难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交流和应用则把部分教学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7]
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相适应,外国文学教学考核也要做出调整。在過去的考核中比较注重的是终结性考核,而对过程性考核有所忽略。因此应当设计综合性的评价、考核。比如应当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力度和在该考核在学科成绩中的分值。学生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应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阅读考核,即对学生是否真正阅读了或者阅读多少作品的考核。这可以通过读书笔记,随堂提问等方式进行检查;阅读考核可以结合作业布置进行。二是课堂考核,即学生课堂专题讨论参与度,学习态度等的考核。三是期末考试。期末试题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降低对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力度。
总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外国文学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置、课堂过程的设计到考核机制都应该作出调整。这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协调配合才能实现这一转型。
作者:马迎春
第6篇: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趋势,随之世界文化产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得多元了。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一个整体的文化视角要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树立起来,这是由于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发展变化中,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学孤立了,就不可能实现发展,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应重视跨文化语境问题。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应把教学内容的思考放在首要位置。在传统的外国文学史教学中,我们大都运用社会学批判的方法对文学现象进行阐述,在文学史的讲解时,通常从政治角度阐述外国文学的发展与变化。国内出版的很多外国文学史教材都把西方近代文学的产生于发展那与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当然,西方近代文学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关系密切,但是文化制约着文学的发展。西方近代文学绝不仅仅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斗争产生的,它具有显著特征,与文艺复兴后,西方人意识的觉醒关系十分密切,资产阶级革命仅对西方近代文学的某些特征起到了强化作用。
在文化语境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外国文学历史进程的描述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过去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人们通常把中世纪视作一个黑暗时代,认为它是在基督教干预下为宗教服务的文学。而现如今,作为世界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世纪文学在欧洲文学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这段时期中,欧洲出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状况,中古欧洲文学范围得到了极大拓展,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由此也独具特色。这是多元民族碰撞融合的结果。中世纪文学在被宗教束缚的表象下,遵循着文化、政治形态的规律。它是欧洲文学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时,要把握全球化这一大背景,深入探讨外国文学发生于发展问题,绝不能仅从政治入手,把我国文学的发生于发展纳入政治的包围圈,视文学为政治的附属。把西方文学看作全球化文化的一部分的同时,阐释民族文学的时候要与世界文学联系在一起,把其中具有的世界性特征挖掘出来。在多元文化特征明确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对问题进行阐释,在总揽外国文学发展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史。例如,上个世纪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观属于西方现实主义文艺观的一部分。它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在现实中反映文艺,这种思想在西方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可以看作是西方现实主义文艺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去审视和理解。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改革要立足全球化的思想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去思考文学,分析文学作品;其次思维方式要开放和多元,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融入比较研究法。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我们特别要注意不同地域和文化间的整合。“世界文学”学科命运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被整合在了一起。这两者本来具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在合并之后,更加亲密,即“比较文学”强化了世界文学、总团体文学意识,“世界文学”更加自觉地以比较文学的观念、视野与方法展开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建设和发展是以各国文学的研究为基本目标,致力于摸清楚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新的学科中必须要有中外文学关系的维度。
外国文学的教学目标不局限在外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还包括一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并且人文教育的责任也要承担起来。外国文学史呈现给我们的是各国艺术家为获得人类的发展而进行的不断求索之路;从某一个角度看,外国文学发展史呈现了世界各民族作家的奋斗史和思想史,呈现出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从文化视角来看待文学,文本所产生的文化语境应引起足够重视,这样来探寻文学的文化内涵。国内现行外国文学史教材大概分为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两个部分,按照时期和国家结构的不同,选择经典作家讲述生平及代表作。释读作品的方法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采用社会学的批评方法,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手法的正宗,把文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够从社会、伦理学角度把握文学内涵,但还不够重视文学的审美艺术本质。新形势下,外国文学教学应强化文化背景和艺术家的心灵感受,从文化视角来阐释文学,让学生体会世界各民族以及人类文化的传承,感知文学魅力,建构健全人格。外国文学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外国文学教学必须引进西方批评方法,如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等,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文本视野。
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外国文学教学该使用怎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利于全球化时代人才的培养,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全球化给外国文学教学带来了一些挑战,一方面改变了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来加深这些理解。首先,学生的知识面要扩大,在外国文学的讲授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别文学,在全球文化背景下,教师扩大视野来理解文学发展。我国高校中外文学课程教学是分开的,各自讲各自的,这样学生所学知识都封闭在了一种文化体系中,而不具备全球意识。
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已经经过了很长历程,其发展十分曲折,但由于这一体系具有开放性,所以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需要不断发展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外国文学教学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迎接未来新的挑战。
作者:徐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