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效能研究

2016-05-28 16: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年来,高等体育(运动)职业学院逐渐成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力军,其在办学特性、办学水平、行业特色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髙等体育职业学院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效能并未充分发挥,本文将从体育高职院校效能发挥微观层面的角度,探讨影响体育高职院校效能发挥的因素,并分析提高其效能发挥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优秀运动员


  文化教育中效能研究的基本内涵


  研究高职体育院校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效能首先要弄清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即效能、效率、效果和质量。效能是指取得显著或合意效果的能力或力量,效率是指有效益的状态或性质,效果是指影响或结果,质量是指良好的程度。从字面释义看,这四个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在组织理论中,效能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效率重视组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益则强调组织运行的效果和利益,是组织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将三者统一起来看,效益要求组织确定正确的目标;效率要求组织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途径和方法;效能则是组织主体目标达成的能力和实际结果[2]。当具体应用到高职教育理论中时,质量主要是指学校改革的程度,是对高职办学结果的一种静态描述,其本身并不着眼于学校育人的动态过程,目前经常使用的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方法就是质量的评估。


文教资料


  综合以上分析,高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效能是指高等体育职业院校组织有效获取并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实施和管理过程,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核心培养目标,在不断满足体育高职院校系统内各种利益的基础上,使高职院校组织本身得到相应发展的能力和实际结果。可以说,效能是体育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发展、学生及优秀运动员成才、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际结果,也是最终实现办学目标所达成的效率、效益和质量的综合体现。很显然,体育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优化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资源配置,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效能,更好地为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服务。


   二、高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优秀运动员


  文化教育中的效能研究


  基于体育高职院校效能发挥微观层面的角度考虑,在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众多因素中,我们将从体育高职院校的办学特性、教育经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几个方面来探索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效能研究。


  (一)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办学特性分析


  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办学特性,是指高等体育院校的性质和属性,是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及普通本科体育院校的显著特征,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目前,全国共有15所独立设置的高等体育职业院校,都是属于专科办学层次的、由各省(区、市)体育局主管的高等学校。这些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基本上是由原来成人高校性质的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或中专性质的体育运动学校,陆续转制或升格,重新组建为普通高等学校性质的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即本文所指的高等体育职业院校。15所独立设置的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中,除广西外,其余14所体育职业院校均建有一线运动队,承担着全运会夺牌任务,是当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基地。同时,它们是培养体育领域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对在役与退役运动员开展文化教育的主干力量。


  (二)优秀运动员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我国体育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现有的15所体育职业院校,除云南、广西外,均为同时享受训练单位和高校待遇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每年事业经费在900万元至3000万元间。除正常事业经费外,这些学院每年还有运动训练专项资金(少则几百万元,多的如广州体职院,高达数千万元),此外,学生缴纳的学费,是体育高职学院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因此,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的经费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其次是体育公益基金和社会生源学费。但是,社会生源的缩减与不断增加的编制、设施、教学师资等资金需求的增加使教育经费投人日渐不足,资金短缺成为体育高职院校向其他非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延伸最大的障碍,也是阻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通过比较北京、上海、广东、辽宁、云南等级个省区的体育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可知,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专业,如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体育保健等几乎所有体育高职院校都有设置。部分学院为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还开设了少量学科交叉的新专业,但因为相关学科专业支撑的缺乏,加上师资队伍结构单一,难免出现举步维艰的局面。但有一点很明确,所有开设专业均与体育相关。而优秀运动员绝大多数都集中在运动训练专业(大专),实际上运动员退役后能走上教练等相关岗位的人为数不多且日趋减少。这与社会对体育相关人才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根据运动员的自身优势和体育事业发展前景,调整专业设置是做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


  (四)高等体育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情况


  通过查询文献资料与访谈得知,目前15所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基本能够按照国家和体育总局的有关文件精神,不断推进和深化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度改革,制定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其中一些体育高职院校还构建了运动员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如上海、浙江、广州、福建、安徽等一些较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课程设置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体育高职院校基本是按照普通教育来设置课程内容,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运动员因为人队时间不同,人队前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人队后外出比赛、集训等原因很容易导致基础差,造成知识断点。而且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不能突出运动学校特色与职业化特点,缺少符合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评价体系、课件和教材,缺少开发与研究,可推广的成果不多。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衔接不够,模仿本科院校痕迹较明显,且系统性、完整性强,对本身文化基础差的运动员来说,学习负担沉重,掌握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实践课与培训课尤其是运动员职业过渡期的培训课程又设置不足,同时学校很少根据运动员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设其他有特色的课程,常常导致运动员想学习的课程教师不讲,教师讲的课程学生又没兴趣,或者干脆听不懂。这一系列问题导致运动员文化教育内容失去了实用性和灵活性,严重地影响了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五)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师资情况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能否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能否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更是高职院校实现办学目标与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着手点。总体来看,近几年来,现有的15所体育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发展较快,充分认识到优质师资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先后引进了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高级职称的人才,如广东、广州、安徽、山西、广西、云南等体育高职院校;另外,部分高职院校通过鼓励和培训等方式,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师队伍结构,逐步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北京、湖南、福建、内蒙古等体育高职院校。虽然学校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师资水平,教师队伍中高层次学历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仍然很少。而从运动员个体发展的空间和退役就业渠道的角度来讲,体育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教学、管理、科研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专业技术操作的能力,以及在体育产业市场工作的能力。因此,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还需大力提高。


  (六)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教育评价情况


  众所周知,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学训矛盾,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中经常会因为训练、竞赛及伤病等原因缺课,导致学习没有连续性。此外,训练的艰苦、任务的繁重、竞赛的压力也难以保障运动员进行系统性和规范化的文化学习,文化教育严重缺失。而大多数体育高职院校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评价主要以笔试为主,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笔试能否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情况值得商榷,而且单一的考试方式与衡量人才质量标准的统一性与学生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知识结构不适应。虽然部分体育高职院校开始尝试长学制、学分制等,但未有实质性进展。


  三、提高高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服务效能的方法和途径


  (一)明确办学定位和突出办学特性


  体育高职院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运动员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思路和目标,围绕竞技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需要,拓展办学新思路,在运动员培养的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符合实际的办学定位。在运动员文化教育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选择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发挥体育特长、提升综合素质、突出办学特性,为运动员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以实现其就业需要。


  (二)增加文化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学硬件设施


  必要的文化教育经费和教学设施是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的物质保障。由于优秀运动员平时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运动训练、完成比赛任务等,很少有时间进行文化学习,要想保证不同年龄段的优秀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效果,就必须有充足的师资和良好的教学设施来帮助运动员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随着社会对体育髙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还要对优秀运动员开展既实用?又多元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而这些职教培训的软硬件设施都需要资金的投人。因此,争取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教育部门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的投人,以保障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基本权利和开展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提高优秀运动员的社会竞争力。


  (三)优化专业设置,顺应市场需求


  高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应突出职业性与灵活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优化专业设置,突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一方面,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突出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的品牌专业,形成市场需要、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另一方面,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跳出只办体育专业的思维定式,尝试与普通高校联办非体育专业,满足运动员多元的文化需求,拓宽运动员文化教育之路,增加运动员面向未来的择业机会。


  (四)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创新文化教育方式方法


  提高运动员文化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提升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运用正确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运动员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训练的艰苦性、竞赛的周期性以及成才的特殊性,优秀运动员不可能像普通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地进行文化学习。因此,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运动员的特点和实际水平,积极进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构建适合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制定和编写符合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在高职阶段,各省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充分利用省、市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站,把高职高专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开设到训练基地,为优秀运动员进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帮助运动员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一般普通高校难以具有的优势。另外,在教育教学方式上,积极探索“送教上门”“随训教学”“异地教学”“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为运动员集训或比赛期间接受文化教育成为可能;还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优势,建立开放式空间课程,为运动员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学”“训”两不误。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置


  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职阶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都很重要。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应根据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体育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各体育高职院校还应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六)构建多元化目标评价机制,建立适合运动员特点的目标评价体系


  运动员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人才的教育,只有依据运动员各阶段的成才规律,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建立与运动训练竞赛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运动员文化教育目标评价机制。建立符合运动员教育特点的弹性学制,即长学制;学分制,学分组成上的多样化与学分授予的特殊化,运动训练课计入学分,竞赛成绩奖励学分,并设最低与最高限度;单科结业制,以普教为依托,单科结业,单科考试,学一门,结一门;保留学籍集中学习制等多种灵活教育形式和方法。文化课的考试形式应把学校统一考试与运动员单独考试相结合;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为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提供便利。


                               李锡云,杨潇,黄平

                          (云南体育运动职此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