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

体育心理学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的应用

2023-12-08 21: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前言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同时也包括给教练员相应的方法指导,但其侧重点在于研究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的心理现象.为此,本文主要对运动员在训练中比赛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使运动员养成坚定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最佳的比赛状态,为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运动员训练与竞技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1.体育活动对自尊的维护 
  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的,体育锻炼是培养和发展自尊自信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如果在体育训练或比赛中积极展现自我,与队友相互鼓励,彼此进步,那么你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它们的提高会调动队员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反之,体育锻炼也会对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有所伤害。因此,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运动员的自信,使其对自己有信心,对于降低运动员的状态焦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1]。 
  2.习得无助感的产生 
  习得无助感的产生是由于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所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的结果归因于自身智力、能力问题,一种抑郁、无助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随之,无助感也会由此产生[1]。 
  3.习得无助感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人际关系不良:习得无助的个体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同时也认为在团体中不受重视,不信任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忽视同伴的鼓励,这也使得他们与自己的同伴关系紧张,慢慢的疏远,对运动员自身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压力过大就会使运动员对生活丧失信心,无心学习,无心训练。长期以来就会身体机能就会下降,那训练就无任何意义[1]。 
  当运动员形成了习得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和训练中的积极性主动消失,而且会使其情绪不佳,并由此陷入抑郁焦虑的状态,如果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得不到改善与缓解,就会使运动员心理状况发生逆转性变化。 
  (二)分析 
  1.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调节与改善 
  在上述论述中已经得知了心理学对其竞技运动员的重要性,小到情绪不佳,大到情绪失控等一系列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极大影响到其正常水平的发挥,影响到训练和比赛的成绩。为此,运用体育心理学对运动员赛前、赛中、赛后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找出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积极引导运动员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是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关键。 
  2.心理技能训练 
  近年来,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技能的训练。不管小型还是大型的比赛,教练员在技术完善的情况下,着重培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从国内外一些比赛中看到,两个身体素质、战术技术相当的运动员在比赛的情况下,往往心理因素对比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调整自己情绪和状态是比赛当中的首要任务,加上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的积极引导,运动员发掘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及时寻找解决方法,自己进行自我暗示来增进自身情绪,使比赛达到一个更好的水平。 
  四、建议与结论 
  (一)建议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强调体育“强意志”作用。众所周知,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其承受能力,必须超乎常人,需承受一般人无法承受的辛苦,只有坚持在长期的训练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自身技能与水平。所以说,坚强的意志力是运动员必不可少的。按照心理學意识支配行动,首先需要运动动机,其次是确定其目标,第三是对其选择进行实施,最后是克服困难执行决定。 
  当然坚强意志力的培养不仅包括运动员本身,还有教练员的因素在其中,因此在训练时教练员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1.训练时应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训练,拒绝过度训练。 
  2.对意志力比较薄弱的运动员来说应多给予鼓励肯定。 
  3.对运动员训练结果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合理归因,使其保持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 
  (二)结论 
  综上所述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产生的心理因素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此,运动员不论在比赛或训练中都要有自我调整的能力,不断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从而在面对更高、更快、更强的比赛中发挥出自己最好的竞技水平,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季浏,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2-83. 
  [2]冯大彪,阎乃华.体育明星之路[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