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谈学分制管理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实践
从目前情况分析,高职体育教育开展效果显著,学生不仅能够在体育课上学到知识,更能够提升体育综合素养,相较于其它的文化课程,体育课程相对受教育时间较长,且课时比较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探索良好的管理方式是推动体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中将对此展开探讨,并重点分析学分制管理应用于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具体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1学分制管理应用的重要性
从教育学层面分析,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基于现状分析来看,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因而构建相对有效的管理方式是现阶段高校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体育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运用学分制管理是为了督促学生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职教育中,学分制管理是比较有效的管理手段,基本上是以学分为基础,从而呈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数较高的学生在期末考试评分中必然会占据优势,而学分制管理的运用对体育教学而言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价值体验,强化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效果,改善学生懒散的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学分制管理对高职体育教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转变以往陈旧落后的思想,并且在教学制度方面需要不断改进,拟定相对科学的体育考核标准,设置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考核方式,进一步促进高职体育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2高职体育教育中学分制管理应用的优势
2.1优化教学管理
学分制管理是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的主要形式,相对来说这属于比较灵活的管理方式,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严谨性。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呈现出飞快发展的趋势,并且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判定学生是否优秀,是当前存在的重要难题。然而随着学分制管理的出现,这一难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是目前高职院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准。体育教育作为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也采取学分制管理模式,随着学分制应用的逐步成熟,体育教学也在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考核模式。每年到期末考试阶段,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期末的验收考核,将最终的结果加上学分。如果学生学分未能达到基本标准,那就意味着学生要重新进行补考,如果通过补考形式没有修满学分的学生,高校给予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如安排学生重新学习、留级处理等等。
1.2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根据实践研究反馈可知,学分制管理是相对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督促学生完善教学过程,优化考核效果。学分制选课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在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选取自己不喜欢的学科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某种层面来说,学分制管理属于比较简单的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中,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只要达到最低标准就可以通过考核,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分制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性,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对体育教学活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促使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1.3提高教学质量
学分制管理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要求学生不能只选取自己喜爱的项目,还要适当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增强促进学生全面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继而改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在选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优先选取自己喜爱的教师进行教课,这增加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学分制管理更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升,因而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得以全面推行是势在必行的。
1.4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伴随新课改的推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其中最关键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满足市场人才需求,而学分制管理由于自身的优势性受到青睐,这也是高职院校管理的主要模式,从某种角度来说,学分制管理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增加学生学习的多样性,提升学生整体水平。作为高中院校的重要学科之一,高职体育教育运用学分制管理可以说取得了相对显著的效果,不仅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体育素养,而且多层面的优化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精神,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是非常有益。学分制管理的推行促使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并针对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进行完善,而且还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具有一定的影响,让他们以更良好的态度去对待体育学习,从而不断优化自身的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高职体育教育能够伴随新课改的推行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
3结语
总体来说,学分制管理于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能够改善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态度,更能最大程度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体育素养得以不断优化。本文中简要概述了学分制管理对高职体育教学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体育活动。
作者:王健
第2篇:素质教育下中小学体育教育浅析
一、素质教育的概述
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生活技能及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开展的主要目标为重视学生人格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素质,使每一名学生具有更自主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的身心得到综合性发展与培养。
二、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作用
1.体育与德育
在中小学教育中,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综合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与德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德智皆寄予体,无体则无德智。”这句话真切反映出体育在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除锻炼身体素质之外,还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中小学体育教育基本以集体活动形式开展,并广泛利用比赛与游戏等手段,在规则上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发挥出个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发挥集体合作的力量,同时还要遵守所定的规则要求。这样不但可以确保体育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崇高的道德品质。若在体育教育中对这些规则与形式能够善于利用,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与规则意识等教育,能够对学生服从组织、团结协作、尊重对手及遵守纪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养成文明有礼、谦虚诚实的道德行为与作风。
2.体育与智育
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曾提出了智力多元化理论,该理论应用在体育教育中为促进学生的体力与智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上的依据。从智力多元化理论对体育这门学科所带来的启示上看,体育教育可以对学生智力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身体的动觉智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原因是身体的动觉智力于多元智力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智力多元化理论把智力细分成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自省智力、交往智力及动觉智力,其中的动觉智力便是人类所有智力活动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所在。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体育教育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研究证明,人类智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于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上,人类智力水平和大脑物质结构及其功能状况具有密切联系,而体育运动可以确保大脑的能源物质和氧气得到充分供应,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从而提高大脑细胞活动的灵活性与均衡性,加强皮层细胞的活动强度及综合能力,从而为智力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对策
1.加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
中小学体育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是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人事制度、管理制度、教育制度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合理性决定着教育观念与行为的科学性,所以,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加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建立起有助于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教育机制非常重要。对于认知制度改革和创新,比如公开选拔或者竞争上岗等可以筛选出更为优秀的教师;对于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可以在科学合理的制度指导下,让教师拥有一定的权利,比如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范围的选择上拥有一定自主权,可以让教师在教育上更具自主性与创造性,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在教育制度与考试评价制度上改革和创新,及时摒弃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释放学生天性,让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聪明与才智,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2.壮大素质教育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小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一线体育教师的教育实践,因此,建设一支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是中小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为此,必须根據素质教育的需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为重点,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增强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二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师德的修养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的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尤其是现代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素养;四是加大职后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者:贾群才
第3篇:试论“体育新课标”实施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场地,能够促进运动的积极发展。小学体育课程在整个教学中为最基础的条件,对人才的积极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各个小学体育课程对新课标的不断推行,不仅实现了新的变革需要,促进了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形成,对小学体育教学也具有更为重要的发展意义。
一、影响“体育新课标”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小学体育课程在学习期间,需要将“体育新课标”有效渗透,并基于实际的教学情况和要求以及发展需要实现了新的变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在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没有充分发挥新时期的教学趋势。所以说,影响“体育新课标”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表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在对“体育新课标”进行有效利用期间,需要思考传统教学文化受到的影响,导致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也没有将健康思想融入到教育指导工作中,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健康内容无法充分发挥[1]。
其二,受“体育新课标”理念的影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错误的理解该教学思想,没有充分发挥小学体育的教学要求,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在教学中,没有将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体育教学效果的逐渐体现,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检测与评价,也使学生体育能力、身体素质不符合现代的教育需求[2]。
其三,“体育新课标”主要强调,小学体育教学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交流与互动,使其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也没有促进自由学习目标的形成。学生只是进行自由活动,没有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当学生遇到一些问题后,教师也没有利用先进手段引导学生,在这种方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仅无法充分发挥,也没有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3]。
二、“体育新课标”实施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
1.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优化
“体育新课标”教学思想为新时期的主要概念,因为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制约了小学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小学体育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体育技能等,但学生在学习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仅无法促进体育训练的积极形成,也没有将健康理念充分应用到体育学习中。在全民健身运动执行下,小学体育教学无法满足当前运动下教育条件,所以,要将健康理念充分贯彻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这样不仅能保证体育运动的规范实施,还能为小学体育运动注入新的思想。“体育新课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现健康理念为主导思想实施的,能够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性,并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培养,保证学生该社会化发展趋势下,促进适应能力的有效提高。在这种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4]。
2.创新了小学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新课标”理念的形成,能够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发展,促进创新性的形成。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是以示范性、模仿性教学模式体现。这样不仅能保证各项活动与各项动作的综合利用,还课堂教学中,还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规范动作进行进行积极引导,保证学生的每个动作都能更为标准。教师与学生由于交流不够,导致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方式,没有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实际变化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导致教学无法实现统一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不适合到群体体育教学中,其教学方法也无法在体育课程中有效执行,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体育新课标”理念教学标准下,主要是以學生作为主体对象有效开展,不仅能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变化进行分析,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健康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调整,保证学生的体育能力能够得以提高。该教学模式下,还需要对学生积极引导,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活动中,同时,教师对其积极引导,以保证学生体育训练能力得以提高和增强。在体育教学活动执行下,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期间,学生不仅要模仿训练,还需要为学生创建小组,保证学生能够发挥自主训练学习模式,从而保证教师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5]。不仅如此,在课内体育教学还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以促进体育竞赛、体育游戏等多种活动的开展,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积极提高。在这种教学形势下,教师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还能提升小学体育的锻炼精神。基于以上的分析,促进课外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能够保证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无论在社区活动、体育竞赛中,都能使学生获得自信,并让学生懂得运动的重要性。
结语
基于以上的相关分析,在“体育新课标”教学理念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因为“体育新课标”发展目的是将健康作为标准,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与体育学习能够充分融合,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对体育课程形成新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丁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