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

户外运动发展现状思考及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共4篇)

2023-12-08 01: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新发展理念下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11月,国家8部门联合印发了我国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是健身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要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体育消费需求、推动全民健身、落实健康中国。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资源丰富,加之良好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势在必行。同时,山地户外运动应充分发挥在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这就要求贵州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合理的规划开发,激发整个省域内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活力。


  1贵州省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环境


  1.1贵州省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政策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是指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政府政策和国家法律等。这是影响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2005年4月山地户外运动被正式设立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国家高度重视户外运动事业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多次率领专家组到贵州进行考察,认为贵州的地理、气候、自然等条件特别适合于开展山地运动。省政协委员、省体育局副局长秦志浩认为山地户外运动符合贵州的发展形势,符合贵州的地形地貌,省体育局有责任把山地户外运动进一步提升,努力将贵州打造成国内首个山地户外运动大省。2011年5月,省体育局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就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方向和形象定位进行调研、分析、规划,于2012年编制出《中国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大省专项建设规划》,通过5~10年,将贵州打造成为首个山地户外运动大省[1]。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丰富市场供给”的主要任务中都涉及发展山地户外运动[2]。2016年《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更是出台专门性的指导文件,为普及和推动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


  1.2贵州省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经济因素。经济环境深刻影响着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就当前的经济环境来看,非常适合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历史机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0年贵州省的GDP仅为1029.92亿元,2010年达到4602.16亿元,2014年已经达到9266.39亿元。14年的时间贵州的经济增长了9倍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近日,贵州省体育局公布“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拟投资35亿元建设生态体育公园、汽车自驾露营基地、打造1~3项国际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品牌赛事等。极大地推动贵州建设成为山地民族户外运动大省。


  1.3贵州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影响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年龄层次的分布相对均衡、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空闲时间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等。另外,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资源丰富,环境优越,具有开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基础和规模。加之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资金的大量涌入,真是多重因素助推贵州省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2贵州省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体育局和地方政府领导特别重视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利用当地独有的山地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


  表1中只是贵州省2016年举办的部分大型赛事,从表1不难看出,赛事遍布贵州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可见贵州是举全省之力,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创造国际户外运动品牌赛事,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贵州省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制约因素


  纵然贵州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有诸多的优势,但同样也存在很多劣势和不足。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速度、发展理念落后;服务、管理、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产业结构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相关产业联系密度不够;企业规模小、融资难度大、开放程度低;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人才缺乏都严重制约着贵州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3]。


  4贵州省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路径选择


  4.1创新发展思路,挖掘产业潜力


  必须把创新发展放在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产业的发展面向“健康中国”的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优化升级,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供给模式;通过对于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市场分析,应该启动创新发展战略,推出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制定一条适合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贵州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要着力利用和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贵州山地资源优势,挖掘产业潜力,不断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4.2协调发展布局,统筹全域发展


  贵州拥有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脉众多,山高谷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4]。纵然贵州山地户外资源遍布全省,固应对贵州山地户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开发,促进区域相互间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使贵州围绕山地户外全域规划、全年体验、全民参与,努力做到一地一品一特色,因地制宜的构建全省山地户外运动发展体系,统筹全域发展。


  4.3绿色发展理念,提倡环保户外


  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为基本抓手。21世纪倡导绿色发展、环保户外,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贵州在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基础上,要遵循绿色发展,坚持走生态文明良好的发展道路,构建科学合理的山地户外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建立绿色的山地户外产业发展体系,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形成貴州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4.4开放发展模式,多业融合发展


  江泽民曾提出“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新时期,贵州省发展山地户外产业也应做到开放发展模式,加强对外交流,共创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对此,贵州应加强国际交流,拓宽自身发展视野,同时要提高开放水平,构建山地户外开放新格局。积极举办国际山地赛事,扩大自身影响力,形成独特的山地品牌赛事。在开放发展的模式下还应做到多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山地+文化提升山地户外产品内涵;山地+旅游丰富产品有效供给;山地+养生使健身与养生有机衔接等。


  4.5共享发展成果,共筑健康中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在新时期,贵州应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先进的发展成果,做到优化升华,准确把握,精准定位,全省应及时交流沟通,避免恶性竞争,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全域山地户外布局。


  5结语


  贵州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应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协调发展布局,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模式,共享发展成果。努力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影响力,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户外运动圣地。


  作者:张立强

  第2篇:论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对策


  当前,教育学界对于户外运动并没有进行准确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户外运动多重属性的影响,户外运动不仅具有体育属性,而且具有一定的休闲和教育属性。从广义上来看,户外运动主要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各种体育运动活动,所以说户外运动属于休闲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自然环境中完成。从教育层面上来看,户外运动就是给学生传授户外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户外探险、休憩技能。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休闲体育和户外运动教学的研究不足,缺乏相关的教育方式,并且受到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担心一些活动伤害事故会引发责任承担等问题,所以,当户外运动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时,其教育结构必将发生改变,只有侧重于户外运动教育属性,才能促进户外运动教学活动的完成。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加入户外运动项目,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弥补高校户外运动教学的不足,实现高校户外运动教学功能。因此,笔者结合当前高校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1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的意义


  1.1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大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当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完全与高中教育和生活脱轨,逐渐融入到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但是受到高考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在身体和心理上留下了许多隐患,有些学生精神压力比较紧张,进入大学生活之后,很容易感到彷徨,生活习惯变差,同时在高中学习中缺乏体育锻炼的机会,所以导致身体素质变差,来自老少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更加缺乏体育知识与技能,体育锻炼能力也相应低。通过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调节生活方式。当学生掌握基本的户外运动知识和技能之后,具备户外生存能力,能够自主参与到户外运动活动中,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能够拓展传统体育教学体系,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休闲生活,在休闲生活中慢慢享受生活,因此,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得到了许多大学生的青睐和认可。在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户外生存技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提前接触社会上的风土人情,融入到社会生活。大学阶段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过渡,在大学毕业之后就要进入社会,如果仅仅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那么将会导致学生与社会脱离,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能够让学生在团队体育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相互交流来往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加深同学之间的关系。


  1.3在大自然中开展休闲体育和户外运动教育,能够锻炼学生坚定果断、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


  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必须在大自然中开展,通过开展户外体育训练项目,能够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训练项目内容,充分结合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的优势,拓展学生的户外运动知识体系,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许多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的环境比较艰苦,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选择难度比较低的户外运动项目,所以在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项目中,开展比较多的就是长途穿越、登山野营、攀岩定向等户外运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形成坚定果断、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2.1起步比较晚,和专业教学内容比较接近


  休闲体育流传到我国的历史比较长,但是在各大高校开展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在许多中小学校没有开展,受到安全管理、其他理论课程时间挤占、以高考为指挥的理念干扰等问题的限制。各大高校虽然开展了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但是主要为了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其中在旅游等户外专业开展的户外运动项目比较多,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广泛,其专业化发展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2教育观念陈旧,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不足


  目前,各大高校对于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主管部门主管仍然“挣地位式”的,把“增强体质”作为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使得上下对体育教育形式内容争论不休,没有真正地重视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缺乏创新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时代正处于信息和知识大爆炸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转换体育教育观念,开发应用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学,才能摆脱传统体育教学的束缚,实现现代化体育教育改革。除此之外,许多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受到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不足,许多户外运动项目集合在场馆里,无法真正在大自然中开展户外运动,对于户外山水、阳光、森林的开发应用远远不足。


  3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的对策分析


  3.1教师要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实际户外运动教学


  在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选择一些难度性比较低、安全有趣的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项目来进行开展,丰富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视野,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为了弥补教学条件不足,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结合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讲解户外运动的理论知识,当学生掌握基本的户外运动技能、生存知识和探险知识之后,再带领学生进入大自然环境中开展实际户外运动教学。


  3.2大学师生要转换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休闲体育观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一份完整的人生,必须不断转换思想观念。马克思曾经对人生闲暇时间的利用进行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人们不仅要学会节约劳动时间,还要充分享受闲暇时间。所以说,闲暇时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只有合理运用闲暇时间开展休闲体育运动,才能身心愉悦地生活下去。


  3.3學校、社会以及家庭三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互动教育


  在日渐开放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必须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可以由学校为学生提供体育设施,让学生每天进行体育运动,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其次,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休闲体育运动氛围,让学生进入社会环境中开展户外运动,加强和社会大自然环境的接触,使休闲体育运动理念深入人心,得到学生的认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户外运动体育休闲意识。


  4结语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锻炼学生的精神意志和道德品质。教师要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实际户外运动教学,大学师生要转换体育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休闲体育观,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互动教育,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户外运动教育教学功能。


  作者:叶平等

  第3篇: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现况与对策思考


  1引言


  最早的户外运动俱乐部诞生于1857年的德国,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至今在欧美已经相对成熟的产业。20世纪80年代户外运动传入中国,1989年我国第一个户外运动俱乐部在云南成立。相比欧美,我国户外运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潜力巨大。2015年,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家专业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直接推动了户外运动或户外赛事的商业发展。同时户外用品市场规模为454亿元,同比增长12.5%。包括用户、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用品企业、零售商、场地服务等在内的产业链初步形成。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逐渐呈现多元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给户外运动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况


  2.1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潜力


  2.1.1国家政策支持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务院[2014]46号文件。该文件的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还提出了两大目标: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5亿人。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相比较,达到这两大目标水平标志着体育运动行业基本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而早在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将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为先导,带动体育用品业、体育中介业等业态的联动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户外装备、休闲帐篷等的应用。因为户外运动行业牵动着一条包括装备、服装等多个产业的产业链发展,所以受到多方政策的鼓励与支持。


  2.1.2市场潜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从初级的生存需求转向发展需求。人们在闲暇之余会寻求娱乐休闲活动来满足自身需求,所以运动成为当代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近年来国民的运动热情持续高涨,体育运动产业市场也随之水涨船高。互联网平台极大地推进了体育运动产业发展,网络直播、网络综艺、运动社交APP、实时监测等产品层出不穷,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户外运动。2014年中国户外联盟(COA)的调研显示,目前我国有33.9%,即4.74亿体育运动人口。但这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2.1.3自然资源丰富


  户外运动是一项依托各种自然场地开展的一些集体项目群,因此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户外运动开展的先决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境内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从东部的平原丘陵到西部的高山大漠,从南边的湖泊洞穴到北边的雪山森林。多种多样的地形和水文条件可以开展徒步、露营、溯溪、漂流、登顶等所有类型的户外运动。


  2.2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存在区域性差距


  我国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状况自东到西逐级递减。因为户外用品的科技含量较高、价格不菲,因此要求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具有中高收入水平。根据调查,户外运动爱好者普遍具有高收入、高学历的特点,经济条件是影响个人户外运动消费最主要的因素。在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高,有参加户外运动的资金支持。因而这里相较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较好。


  2.3“互联网+”时代下户外运动行业的新发展


  互联网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户外运动行业自然也不例外。户外品牌开始越来越关注互联网,各大户外品牌纷纷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微博、微信,以增强客户黏性、促进销售。以户外运动产品供应商探路者为例,探路者在2013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14年将推动线下店铺电子试衣功能,进行店内网上调货以及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的服务,以提升与消费者直接的互动性。此外,各类户外运动APP纷纷涌现,带动全民健身的风潮。综合来看,这些APP主要分为教练类、资讯工具类、运动社交类、户外旅行服务类和体育媒体类,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互联网及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户外运动向移动化、智能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但是如何将互联网与户外运动行业结合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3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政府管理缺位


  当前,我国户外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户外运动的法律风险防控层面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对户外运动的行政管理不当。就目前来看,相关管理办法主要由各省级登山协会实施,但实际上管理单位应该是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所以造成管理办法不能全面落实的弊病。尤其是存在许多通过互联网进行自由结社的网络团体,这些网络团体没有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非常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另外,户外运动虽然从本质内容上属于体育运动范畴,但在实际过程中又有旅行团的商业性质,这样造成了体育行政部门没有办法对这种双重性质的活动做到有效监管。


  3.2户外运动行业标准不健全


  相比较欧美,户外运动行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行业竞争激烈但是行业标准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一些户外运动俱乐部为了抢夺市场而采取低价竞争等手段,造成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许多俱乐部的管理水平也相对粗犷、不规范,再加上俱乐部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培训、文化水平低、服务态度差,造成服务质量不高。当前市场中还有个别旅行社企图分一杯羹,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用自己的导游取代专业的户外运动领队以节约成本,这种行径加剧市场恶性竞争。


  3.3户外运动安全问题频发


  随着户外运动在中国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然而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户外运动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但很多人普遍缺乏锻炼,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当这些人在没有相关安全知识且缺乏锻炼的情况下,难以承受高强度的运动,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另外,很多遇险事件发生都是因为之前准备不充分造成,这里的准备主要指户外装备和专业知识。户外探险需要食物、睡袋、药品等许多必备装备,一些人会为了减轻负重而舍弃部分物品或者没有对装备进行常规的检查维护,结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遇到危险时,如果参与者缺乏意识会情绪慌张、手忙脚乱,这个时候领队再不具备控制力和适应能力,那么团队的安全系数会大打折扣。


  3.4产业创新、竞争力不足


  户外用品因为具有功能性,对材料以及科技有着很高的要求。企业需要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对市场有敏锐的判断决策能力。雖然中国是户外用品的出口大国,但企业往往通过以低价取胜的方式抢夺市场,甚至在设计上还存在抄袭之嫌,所以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当前国际中高端户外用品市场被少数欧美公司掌握,却也有部分国内企业开始奋起直追,以原创设计和专利技术打造自己的品牌。即便如此,从整体上看,我国户外用品企业在产品品质、研发能力、产品设计、营销和客户服务上还是与国际品牌存在不小差距,竞争能力不足。


  3.5其他


  除了以上问题,高素质人才缺乏、户外运动安全保险不受重视、户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冲突、户外运动赛事营利能力等都是困扰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因素。


  4发展建议


  4.1健全户外运动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部门规章和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协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户外运动服务和管理行为的规定和技术性规范。由于法律的漏洞让不法企业有机可乘,才会酿成悲剧。应当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重视户外运动法律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维护运动安全,推动我国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地发展。


  4.2发挥政府作用


  在政策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尽快制定和出台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在技术、税收、土地方面给予倾斜以推动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鼓励并扶持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开发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户外运动服务设施,推动体育经济发展。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户外运动产业升级整合,提高竞争力。


  在执法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对一些严重违法的企业或当事人要从严从重予以查处,才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对户外运动安全和消费者权益形成有效保护。


  在宣传方面,政府管理部门有责任制定相关措施,运用媒体工具宣传科学户外运动理念,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户外运动。在正面引导消费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帮助其了解国家相关法律规章,促使企业自律,以改善市场环境。


  4.3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户外运动是一项挑战与危险并存的活动,构建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刻不容缓。在日常要多宣传普及高山救援的常识,开展相关运动技能、求生技能的培训。当然事后救援能力也非常重要,要特别重视救援设备的研制和救援技术的培训与普及,建立以志愿者为主体,以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为依托的区域性社会救援组织乃至全国救援组织。此外,完善户外运动的保险制度保险也十分有必要,保险公司可以配合建立全国性的救援体系,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做到有效援助,减少损失。


  4.4推动户外用品市场发展


  企业在做好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的同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重视品牌宣传,用以质取胜代替以低价取胜的竞争方式,才能在市场中长久发展。关注小众细分市场,明确使用场景和目标人群,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还可以专注于儿童市场和女性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可以通过运营灵活、具有良好互动性优势电商渠道实现线上销售,也可以进行品牌推广和客户关系管理。


  作者:王乐

  第4篇: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在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方面,“从全国各个地区对户外运动参与情况的调研来看,全国各个地区户外运动开展呈现迅猛发展态势[1]。”国内各地户外运动开展如火如荼,但是龐大的户外运动爱好人群需要庞大的户外运动专业人员的指导,“以河南省当前的221名专职户外运动指导人员应对近30万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人员比达到近1∶1358[2]。”可以发现,由于山地户外运动动发展较快,缺乏山地户外运动专业人才以及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高校开设户外运动专项课程,并且都结合其自身的条件和设施建立其自身的培养体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建“5+1”人才培养模式,“由课程体系的5个部分和一个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共同组成户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3]。”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采用“2+1”培养模式[4];南京体育学院采用“四位一体”的培养思路[5]。国外高校的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以证书-课程为主的双元制户外人才培养模式、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户外人才培养模式和TAFE职业教育为中心的户外人才培养模式[6]。”


  1沈阳体育学院山地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1山地户外运动专项课程目标


  沈阳体育学院主要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果敢、坚韧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探索意识;培养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之上,认识和理解户外运动,具备相关知识、专项技能、环保意识,熟知有关的法律法规;具备从事户外运动指导、活动策划与组织、赛事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沟通、指导、风险管理、个人与团队管理的基本能力;获得行业从业资质或裁判员、教练员证书。


  沈阳体育学院户外运动专项人才主要面对户外领队、拓展教练和攀岩教练等户外特色岗位,因为沈阳体育学院地处东北三省,所处地域内没有高海拔山峰,故没有将高山向导和高山协作等岗位纳入培养目标之中,仅面向社会大众消费层面的户外行业输送专业人才。


  1.2山地户外运动专项课程内容


  沈阳体育学院户外运动专项课程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学期)开始,在学校学习共4个学期,共336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技术课146学时,实践课136学时),大学三年级下学期(第6学期)开始实习,实习时间为6个月。在学校的户外专项课程之中,涉及到9个部分内容:户外基本理论、户外基本技术、定向运动、攀岩运动、山地户外赛事、山地车运动、户外领队技能、拓展训练和其他部分,占据比例最多的为户外基本技术、攀岩运动、户外领队技能和拓展训练部分。


  在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为期6个月的实习中,学生都在户外行业的相关公司工作,其主要为户外运动俱乐部、拓展训练公司和攀岩馆。在实习过程之中,户外领队的工作内容主要为带队、后勤和活动策划等,拓展教练的工作内容主要为后勤、助理教练、小队教练和策划活动方案等,攀岩教练的工作内容主要为保护员、攀岩教学和组织攀岩赛事等。实习过程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处,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使其更加具备核心竞争力。


  1.3山地户外运动专项课程条件


  沈阳体育学院户外运动专项课程条件主要分为校内相关场地,校外实践基地,户外运动专业器材与装备3个方面。


  校内的相关场地情况,在攀岩方面拥有人工岩壁两座,能够进行攀岩运动的教学和户外基础技能的教学;拓展场地基本没有,比较缺乏;在定向运动方面,校内的环境能够满足学生课程的需要;校内没有山地自行车教学和练习场地,对教师的课程教学造成一定难度。


  校外的户外实践教学基地(场地)情况,在户外运动教学方面,主要运用的教学实践基地都为景区,没有专门针对户外运动教学的设施,对户外运动教学造成一定影响。在攀岩运动方面,铁岭驼峰岩场线路较难,不适合基础教学使用。定向运动方面金山公园基本能够满足课程需要,拓展场地方面使用的为白清寨的拓展基地,其拓展设施较少,不能够满足课程需要。山地车场地也为白清寨场地,白清寨的山地车场地是为承办全运会而修建的专业赛道,赛道难度较大。


  户外运动专业装备器材方面,其具备价值近20万的户外运动专业装备,包括相关的技术装备,山地自行车、皮划艇、电子打卡器、帐篷、对讲机和GPS等装备,户外运动装备器材数量较少,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有待提高和改进。


  2山地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山地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的户外运动专项课程的分析,总结出其人才培养为“3+1”模式,以3个行业岗位为基础培养目标,再加上为期6个月的实习。在沈阳体育学院的培养模式中,通过对社会山地户外运动行业的相关岗位的胜任力的研究,而制定出适合相关岗位的户外运动专项课程目标,在专项课程目标方面,基本能够满足山地户外运动行业岗位的要求,通过户外运动专项课程的学习,培养山地户外运动专业人才。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不足。


  第一,在课程内容方面,实习单位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校企合作方式入门简单,考察不严谨,缺乏对企业具体情况核实。建议加大对实习单位的考察力度,对企业进行反馈模式,如果学生反馈该企业存在相关问题,终止与其合作,停止为其输送人才。


  第二,在课程条件方面,教学场地设施器材较少。山地户外运动对场地和设施器材具备特殊依赖性,缺乏相关教学的场地设施,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建议加大对相关户外运动场地的投入,与校外户外场地设施拥有方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教学,达到双赢效果。


  第三,在整个培养模式方面,培养人才类型较为单一。在本科层次仅对山地户外运动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社会户外行业之中对其他类型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人才缺口较大。建议实行三标合一培养模式,即户外运动专项课程之中的专项技能与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3个目标合为1个,提高人才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相关场馆管理和经营理论学习,为后期职业转型做理论支撑,实现操作型、管理型与经营型的转变,提升职业的续航力。


  作者:张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