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应用论文

计算机工程师人才培养论文(共4篇)

2023-12-07 15: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计算机“卓越的计算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计算机工程师教育培训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工程教学包括(信息、通信、电子、机械、建筑、水利、汽车)等计算机转变的重要项目,在产学联动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该文针对计算机专业转变的特点,分析了现有校企合作机制的不足,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途径和手段,为计算机专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推行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工科教学阶段迈向了工程教学阶段,在产学联动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企业自身对人才培养责任感认知不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1]。本文针对现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型人才的途径和手段。

  1现有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不足

  1.1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高校重知识而轻能力,对学生的培养大多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缺乏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校办工厂的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等环节,但学生基本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了解而已,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作用不大[3]。

  1.2企业利益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冲突

  高校的目标是人才培养,而企业最为关心的是扩大生产效益,这让很多只追求眼前利益的企业吧人才培养当成了负担,以为和自身利益冲突,再加上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生产安全问题,使得企业更不愿意放弃眼前利益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最后校企合作成为了空谈,所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模式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切实有效可行的完整体系[4]。

  2校企合作在产学联动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2.1有效地帮助高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人才缺口很大,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其实,企业对工程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各项能力缺乏是最有发言权的,企业应该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为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准确的定位,并对毕业生在能力方面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5]。

  2.2为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硬件保障

  高校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建立大型的工程实验室,校企合作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校企共建工程实训平台[6],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工程实训练习,企业搭建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2.3为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优秀师资队伍

  一直以来,高校教师都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导师恰好弥补了这一点。校企合作后,企业中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训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面对工程实践问题的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途径

  3.1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责任感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只有双方都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由工学教学向工程教学转变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助力“卓越计划”的推进。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学生在校内培养过程中,缺少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依靠企业来完成,企业应该加深人才培养的参与度,提高责任感,用于承担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担,并且企业在履行这一职责时,要认识到今天培养的卓越工程人才可能就是他日企业遴选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做旁观者,要作为培养过程的重要角色,努力提高自身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程人才。

  3.2校企共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充分听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考虑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上要重视课外实践环节和学生能力培养,避免理论知识与实训练习脱节,合理分配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的学时比例,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时打好理论基础,且有足够的企业实践时间来强化知识、培养能力。

  3.3校企共建优秀的师资队伍

  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卓越计划”,保质保量地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型人才,我们必须校企合作,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首先在校内选拔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定期派到企业中进行培训实习,丰富其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调研,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其次还可以在企业中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训环节,总之,校企合作,共建优秀师资队伍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3.4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考核,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道关卡,传统的校内导师制度虽然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把关,但毕业选题大多是与生产实际脱节,而企业导师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可以保证选题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是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些难题,所以由企业导师负责把握学生选题的实用性和设计的真实性,校内导师则把握选题的难易程度和知识运用情况等,共同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3.5校企共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评价,高校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环节的完成等校内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企业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生产实训情况进行评价,并由校企双方导师综合评价意见,给出准确客观的评价结果。

  4结束语

  近年来,高校积极借鉴交流,不断完善产学联动指导下的校企合作机制,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卓业工程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少的实践机会,为我国工程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保障。

  作者:韦韫韬王晓娟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年2期


  第2篇: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


  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培养方案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安排到培养计划的实施,都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管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卓越计划”工作以来,计算机学院(下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在全校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回顾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体系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有没有竞争力,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才能得出结论。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发展会提出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定位,是计算机学院寻求发展的关键。卓越并不代表最高端,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道路。我们只有找到既能符合市场某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符合我们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卓越计划与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住“卓越计划”这一历史机遇。

  计算机专业教育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比较侧重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网络工程专业,侧重于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网络工程应用和维护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更加重视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及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依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系列课程,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专业结构和设置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院建立日常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讨论、修订和完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精炼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平台加柔性模块”的体系架构,以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思想指导制定培养方案。第1到第5学期为校内培养阶段,将这一阶段的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基本理论课程群、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和学科专业能力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第6学期为过渡阶段,针对不同实习企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做好校内培养到企业培养的过渡;第7到第8学期为企业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以实践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引导优化实践,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师。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从社会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紧跟计算机市场发展的脉搏。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把各个专业、专业的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都安排骨干教师分工负责,我们要求这些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讨论,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我们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我们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给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最新发展的指导。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为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一批与我们办学定位相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计算机学院针对各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适合我们学生层次及学生发展方向的、注重项目运用和开发的公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与塔塔(中国)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上海启明等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数字媒体和游戏软件专业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对接。2012年“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获得上海市教委的审批立项。自2011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已经与20多家计算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培养计划,与我们建立合作的企业既有大公司,也有小企业,它们具有多层次、多文化的特点。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不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有所不同。这种多家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为我们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了条件,为从较为单一的实习目标和实习模式向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需求转变的多样化实习模式转变创造了条件。可以选择企业专家作为师资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改进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让学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我创新的激情,提高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双方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计算机开发最前沿技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撑。计算机学院将具有工程背景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企业安排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基地和计算机学院的兼职师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利用假期对在校教师进行两次不同规模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案例,并将这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近年来,计算机学院有10多名教师参加了塔塔(上海)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举办的J2EE、HTML5等课程培训,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获得了相应课程的任职证书,提高了专业教师这方面的授课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学院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教师合作开展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仿真型软工实训课程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建设,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计算机学院聘请企业富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企业教师把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最新状态、最新的应用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既有助于把空洞的理论和现实应用对接起来,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视野,又对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新生入学伊始,计算机学院为每名学生都安排了一名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在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安排一系列实际课题,指导他们去独立完成,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师坚持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对学生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考试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从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在企业培养。在企业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把在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当今计算机领域最新的开发技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资料,钻研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工作方法。

  计算机学院在学校已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卓越计划教学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制度。计算机学院对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安排1名教学督导进行教学情况检查指导,督导每周至少有1次去校外实习基地听企业教师授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及时整改企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将企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反馈给学生,确保企业培养的质量。

  计算机学院持续关注学生在企业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及表现,增加论文、报告、软件成果展示等环节,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的评价。

  在企业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败。企业培养的效果不仅要得到企业、学校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学生本人的认可。只有学生在企业培养中学到了真实本领,他们才敢于面对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竞争,才有能力接受社会的挑战,摆脱对学校、父母的依赖。企业培养是否真正获得成功,要看学生的就业率是否提高了,就业质量是否提高了。

  五、存在问题及思考

  1.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尤其是涉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方面的问题,要与企业不断地磋商研究解决,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影响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个别企业注重于使用学生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学生感到去企业培养没有学到东西,这是我们“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问题。校企合作要注重质,而不在于量,要把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放在第一位。“卓越计划”实施离不开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立足点是参与各方的利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多赢的局面。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何把计算机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构建一个能使各方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合作环境,还有待校企双方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必须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开展“卓越计划”的政策措施。

  2.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年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我们的教师深入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我们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还有相当多的年轻教师是从学校走进学校,没有项目开发的经历和企业工作的经验。此外,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要能够经常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更大的资金和更多的师资来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培养一支人数众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

  3.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制定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计算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必须站在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真正把握住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我们培养计划的内在联系。紧跟计算机市场的脉搏,不仅仅是普通专业教师要做到的事情,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和管理者更应该做到,因为他们是教育培养计划的制订者和决策者。

  作者:胡建人李文举来源:大学教育2016年6期


  第3篇: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分析了计算机专业现行人才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并提出培养具体措施。实践表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我校取得了较好效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发现不足,发挥优势,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是切实可行的。

  一、计算机专业现行人才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编程技能应用于计算机专业社会实践的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应用是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着眼点。但是目前,学术性、理论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占比重较大,实践性、工程性的内容得不到足够重视,这与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定位严重不符,造成培养目标不明晰。

  2.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

  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教学与市场脱离,课程内容滞后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更新发展。专业课理论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但与实践结合少,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缺乏深入理解平台,导致无法实际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

  3.实习实训环节不受重视

  学校没有固定实践基地,企业提供的实习职位和见习场所较少,学校在管理上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校内实习一盘散沙,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课程设计抄袭严重,毕业设计应付了事。对实习实训环节的轻视,导致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4.“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占比例较大,而青年教师大都刚走出一个校门即走进另一个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设计和管理经验,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二、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要求

  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技术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关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使学生具备在计算机领域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及技术应用等工作的能力。

  三、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体措施

  1.明确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专业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切实加强工程化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具备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计算机领域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及技术应用等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领域合格工程师。

  2.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面向应用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引导任课教师组建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团队。将联系密切的课程组建成为课程群,设计完整的实际应用项目,结合项目讲解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项目,各门课程连续贯穿地进行教学和实践指导活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模块在实验环节中实现交叉。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组建课程群,Java语言程序设计、DotNet程序设计、Oracle数据库等课程组建课程群,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课程组建课程群,等等。

  另外,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环节比重,且制定相关规定保证实习实训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在大一到大四各学年,分别设置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多个实习实训环节,并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级各类专业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

  3.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目前,由于学校拥有的企业支持资源有限,将少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列入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在校内学习3年,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同时结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企业学习阶段累计1年,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并积累实际工程工作经验。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学校和参与“3+1”培养的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拟定“企业培养方案”,并细化到每一周的学习安排。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工程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工程经历。学校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教师岗位,优先聘任有工程经历的教师。不断强化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并设置准入门槛。对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制定和规范教师的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教师到企业兼职,参加工程实践1-2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立兼职教师岗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高级专家到学校兼职,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同时,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师评价制度。配合学校人事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设计和制定一套适合计算机专业特色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并将毕业生优秀程度和社会需求程度等指标引入评价系统,以实现对学生培养绩效的综合客观评价。

  5.以科研促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都比较抽象,教材中没有贴近实际的例子供学生理解,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讲解困难、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将教师科研工作中相关的最新成果、探索的前沿要点引入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科研工作融入教学中,是践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方针。同时,可以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力而行地承担一部分实际项目,既可以令学生思维灵敏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又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科研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利于更好的进行教学研究。所以,尽可能地以科研促进教学,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契机。我校计算机专业经过努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近2年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其中有2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励,并实现了国家级奖励零的突破,有18人以教师承担的实际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成绩全部都是良好以上,其中14人成绩为优秀。

  作者:黄璐谷军于红李然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4期


  第4篇:探索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实践的特点,结合我国社会人才模式的需求,文章提出从基础理论、科技活动和科研实践“三维体”教学模式,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应用和就业的自信心,为我国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计算机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作者简介]陈娜(1979-),女,辽宁辽阳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邸书灵(1964-),女,河北定州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软件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段淑凤(1980-),女,辽宁辽阳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多媒体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河北石家庄050043)

  [课题项目]本文系石家庄铁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机械类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040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8-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高等教育中电子信息类学科方向的本科专业之一,它具有知识体系更新快、数学理论知识要求高、实践性强等特点,该学科的人才培养也是卓越工程师的重要培养对象。2011年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年缺口高达100万,科技企业对IT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如何将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于目前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背景,如何最大限度地、有效地提高人才质量,如何优化教学体系,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卓越工程师,将成为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首先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内涵的总结和分析出发,再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体系的制定、课外科技活动和教研结合等几个角度探讨工科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方式和策略,以期为我国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作出贡献。

  一、解读“卓越工程师”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项目拟使用10年的时间,为我国培养出百余万名高质量、各种类型、各个学科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优势。为了深入理解卓越计划的实质,从本质上理清该项目中各要点之间的关联,分析高校在落实人才培养时的目标,我们首先尝试从下面的关系图中解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一些内涵,以便从最科学、最清晰的角度指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和人才培养。

  如左下图所示,在卓越计划书中,重点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因为卓越工程师面对的培养对象就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所以,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出有理论水平、熟知实践的工程师;而且更加强调创新性的人才,因为创新性是保障我国工业快速、高效发展的前提。然后从“实践性”和“创新性”两个关键要点分析该计划的内涵,卓越工程师计划落实到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就是为国家工业输送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这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一个最好的标准。

  二、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夯实基础理论

  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我国应该根据自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建立更加合理的专业课基本体系,并且根据整个人才市场的需求,实时动态修改培养方案,以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变动。由此,我们提出了如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对于本科毕业的学生应当系统地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背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产业界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规划和设计、开发、维护能力的。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校安排了C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可见,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细致的规划,从教学的“源头”规范了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总之,专业课体系的建设要遵行“三重”原则,即“重深度、重实用、重实践”。只有本着这样的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工程实践的需要,才能从根源上保证培养效果的有效性。

  三、科技活动遍地开花,锤炼动手能力

  为充实大学学生的生活、重塑知识体系,课外的科技活动可谓是一个很好的由“理论到实践”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应当建立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组织各类计算机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似乎强调的是用“竞赛”自身的力量来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但是,在整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从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上来看,在所有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已并非只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简单关系,那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来说,也并非只是授予基本理论与接受应用技巧的简单过程。在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时,教师应该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识和真实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课本知识的同时,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将课外科技活动的功效真切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来,这才是卓越工程师对高校培养提出的要求。

  四、嵌入科研实践,提升教学品质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比较抽象,有着“杂、难、繁”的特点,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较难理解、较难深入、较难应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适当将教师科研工作中的最新成果、探索的前沿要点补充扩展到教学课程中,架起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科研工作融入教学中,是践行培养卓越工程师高层次人才的指导方针。其实,科研工作遇到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大学生所学的课程,在大学的课本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如果让学生边学习、边应用,那么他们思维灵敏的特点就能充分展示出来,会很好地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精神。所以尽可能地让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运用书本上的知识之外,主动探索、寻求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结语

  本文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内涵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重基础理论、开展科技活动和参与科研实践“三维体”教学模式,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总之,让高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任务落实到我们教育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高校应抓住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契机,转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期为我国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作出贡献。

  作者:陈娜邸书灵段淑凤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2年6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