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人力资源论文

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现状模式实践论文(共7篇)

2023-12-12 14: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互联网+背景下的文科类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开始涌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诸多挑战。文科类大学生因其专业特性和能力素质特点,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在创新创业领域有所作为,成为摆在高校创业人才培养面前的一大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并很快形成了“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更是需要高等学校立足其平台、师资等优势,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传统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学生也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创业内在动力,落后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也阻碍了创新创业的推进。《意见》的出台为全国上下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更是加大了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二、文科类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困境


  (一)文科类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呈现越来越严峻的态势,而文科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根据相关研究统计,文科生的就业率整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鼓励和支持文科生创业无疑是扭转文科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的有效途径。第一,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第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第三,促进文科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文科类大学生创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必要且紧迫。


  (二)文科类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总体来看,文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较理工科院校存在较大差距。首先,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其次,师资力量缺乏。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文科院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都显得不足。最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缺乏。文科院校往往很少拥有自己的科技园和实验实训场地,在创业咨询等方面作用不完善,很难发挥创业服務平台的作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文科类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健全创业课程体系


  建立健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凸显“互联网”特色,在传统的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网络课程模块,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技术,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另一方面,深度融合传统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搭建网络课程学习平台。


  (二)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团队


  文科生的创业较理工科学生,特别是以技术为依托的创业存在先天不足。这就更需要通过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团队。创业团队应重点吸收有想法、懂技术、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的成员加入。以“创业论坛”“创新工场”等活动模式,定期邀请成功创业者开设讲座,组织开展各类创业策划和创业训练计划,增强创业能力。


  (三)开展围绕“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竞赛


  以赛促学是非常好的培养文科生创业能力的形式。通过经常开展“互联网+”为主题的创新创业竞赛,创造多样化创业教育空间,增强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组织文科学生参与到省内乃至全国性的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之中,吸引校外项目对口企业及天使基金的主动投资,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四)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通校内外创业的垂直通道。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充分整合校内的教学资源,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组建包含不同学科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团队,并建立专门的“创业园”用于创新创业活动。不仅如此,还要定期遴选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提供资金和业务指导及政策保障,建立起由校内通往校外的创业实践通道。


  作者:刘彬

  第2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当下我国经济处于经济“新常态”,创新创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带动经济的增长。然而就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而言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上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课程;大学生主动性不强、目标不清晰、项目多但是有价值和发展空间的少、从事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行业缺乏可持续性;经验缺乏阻挡创业步伐等等。为更好了解与解决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存在的问题,下面以南昌XX大学为例进行研究。


  二、南昌XX大学创新创业总体概况


  该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起始比较早,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比较完善。硬件方面已经建成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以及“I&E科创空间”等,软件方面,学校有“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创业选修课、创客大讲堂等。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更早在2012年就荣获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该基地面积近4000㎡,共分为五大功能区,分别是项目研究室39间每间分内外间,学术交流区3间,装配调试区4间,创意文化区1间,成果展厅,分区合理,功能规划完善,可供1500人同时开展项目研究,该基地由校团委领导的校团委创新创业部负责日常管理和运行。而“三小”截至2017年三月已经开展十一届,第十一届“三小”也即将进入结题阶段,每年学校都会有专项资金,资金逐年上涨,累计已超过300万元。较为完备的软硬件设施和服务支持体系,为推动南昌某大学学子开展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环境氛围。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创新创业方面软硬件设施较为齐全,教育和服务体系较为完善,但是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归纳总结如下:


  (一)申请场地程序复杂,创业者缺乏运营的场地


  经调查,很多学生反映,学校相关的设施虽然齐全但是利用效率不高,尤其是申请使用程序复杂,场地使用限制较多,存在很多弊端,而且缺乏比较完善的系统规范。诸如创新创业基地的项目研究室,每年都有规定的申请时限,错过这个时间申请更为麻烦,需要走很多程序。项目间较为狭小,很多项目无法在项目开展申请到项目间,需另寻场地,有些设备申请使用难度大,如切割等存在一定危险的操作往往被明令禁止以至于创新创业基地调试区配备的器械多年来几乎从未使用过,积灰生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当然这也是一种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量的无奈选择。对于更多的创业者来说,缺乏一个运营场地,租工作室的费用对于本就缺乏资金的的创业团队来说更加捉襟见肘,基地的项目间由于定位的原因限制以盈利的活动出现在基地使得项目间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


  (二)资金不足,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报销困难


  资金不足的问题几乎是每个项目都存在的问题。创新方面,学校有专项资金,根据项目等级资金也从1200到8000左右不等,主要以1200左右的普通项目为主。这对于真正的创新团队来说远远不足,需要自己垫付很多,以至于生活很紧张,抱怨颇多,甚至于在网上贴吧都可以看到。资金的分配如何做到合理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相关组织在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项目存在虚报,项目没有进行研究,在结题的时候通过购买发票等手段套出科研资金等等行为,影响非常恶劣。同时在报销时,需要提供符合要求的发票,有些器材购买无法开具正规发票使得学生不得不多花钱去购买发票也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三)创业课程与师资均较为欠缺


  调查发现,95%的学生认为缺乏专业系统的创业培训,而创新项目则要好得多。创新的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并且老师基本都具有丰富的创新研究经验。学校在创新这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而创业在各个方面相对而言就需要进一步完备。不过,学校对创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也已经开设创业相关的课程,筹备建设创业学院,但是这些选修课程的老师往往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实际创业经历,只是通过短暂的自我学习或者创业培训,无法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四)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素质


  调查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专业素质都不够,亟待加强和提升。大学生虽然是创新思维最活跃创业意愿非常强烈的群体,但往往容易忽略其自身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加缺乏经验和实践能力,致使项目规划不合理太盲目比较空泛,远期目标要不没有要不太大,不够务实。因此在运行时遇到困难波折时容易产生退缩,从创业项目成功孵化率不足25%就可见一斑,远远低于以“三小”为代表的创新项目75%左右的结题率。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对策


  (一)完善创新创业基地基础设施


  学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基础设施,同时完备和简化学校加工设备的使用程序,提供操作指导工或者安排更多的专业操作老师指導,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二)变革和完善创新资金制度,建立和健全创业资金


  学校应整合各种资金,尽可能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同时可以引入社会和公司的资金,注入更具活力的因素,在本研究结束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始引进校外资金,并正在对原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进行改造。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可以增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讲坛与论坛,已经开展的创客大讲堂效果就非常好要继续办下去并开放更多的教研资源,聘请创业知名人士来宣讲。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逐步完善教育体系。


  (四)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创新创业思维


  学校应通过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对创新创业者的进行指导,弥补大学生在知识面单一、社会经验不足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方面的短板,以此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观念,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创新创业。


  作者:宋烨飞等

  第3篇:关于高校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逐渐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大学生毕业人数呈几何级别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日趋严峻境。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以及为了我国新时期的经济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创业课程势在必行。


  1.创业课程的理论探索与现状


  1.1创业课程的理论探索


  创业历来被定义为设计,启动和运行一个新业务的过程,这个新业务通常以一个小型企业开始,提供产品,流程或服务出售或出租的过程。简单的说,创业就是指通过个人的努力创造出商业的价值。而创业教育则是通过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动机等,为学生的创业成功创造各种先决条件。


  1.2我国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2.1开展时间晚


  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就已经设立了创业课程,随后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系列美国高校也陆续设置了创业相关课程。而在我国,直到1988年才首先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创业课程。虽然此后我国高校的创业课程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涌现,但是仍然弥补不了时间上的不足。


  1.2.2高校创业培养急功近利


  正如上文所说,我国高校创业课程的开展由1988年开始,在开展创业课程的过程中,部分高校逐渐迷失了方向,变得急功近利起来。有些学校为了弥补时间上的不足,制定了过高过快、不切实际的目标;有些院校明明没有开设创业课程的资质,但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或者仅仅是随波逐流,也设立了创业相关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并不能得到足够的创业方面的培训,也浪费了我国大量的教育资源。


  1.2.3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教育部门的号召下,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然而课程体系设置仍有待完善。一方面,很多院校将仅仅开设了理论课程,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部分院校采取的是大班上课的形式,虽然可以容纳更多的同学,但却影响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听课效果;此外,部分院校创业课程老师的资质未达到要求,也就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2.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2.1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鉴于大学生创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满足企业的发展、以及适应我国新时期的经济文化建设,因此,在建设我国高校创业课程体系时,我们应确立以下几个目标。首先,要强调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其次,要重视大学生创业知识储备的增加;再次,要注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最后,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2.2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2.2.1创业知识类课程


  创业知识储备是创业成功的基础。创业的过程中,设计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包括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财会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学知识等。在大学创业课程的设置中,教师应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需要,结合多学科领域,全面系统并有重点地教授学生相关创业知识,为创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创业能力类课程


  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重中之重。与创业知识相对应,创业成功这也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能力也是一个创业成功人士所不可或缺的。


  2.2.3创业实践类课程


  创业实践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很多学生空有一身理论知识,但一到真正创业时,就手足无措了。理论与实践是相结合的,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需要有空间去体验、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创业氛围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缺陷并积累经验,从而取得最终的创业成功。


  3.结语


  近年来,我国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创业课程也由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我国高校创业课程面临着开展时间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多方面问题。因此,如何不断改进并完善我国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对培养并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姚钰

  第4篇:大学生创业意愿实证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在大力推进就业工作的同时,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中央部委及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举措,鼓励和引導大学生自主创业。尽管如此,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率还很低。当前,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20%左右,而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1%[1],多数大学生不愿意把自主创业作为职业追求,这是一个值得充分关注的现实问题。加强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愿望,培养其创业素质,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研究迅速增多,专门探讨其创业意愿的成果也时有出现。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首先,从研究内容看,现有的涉及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创业指导课程研究,关注创业知识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2]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创业态度有着显著的差异,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更易于承担风险,创业意向更为明显。[3]还有学者关注创业资金、创业者特质等对创业意愿的作用。[4]而少有研究涉及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及政策因素等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其次,从研究对象看,将大城市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其创业意向(或倾向)的文献较多。如对上海、武汉、北京、杭州等特大城市的大学生,都有过研究。[5-6]很少有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中等规模城市的大学生,对其创业意识进行探讨。[7]而这类研究,对中等规模城市政府出台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正是针对现有研究的上述不足,本研究利用取自长三角的中等规模城市——常州市的大学生样本,对他们的创业意愿现状进行调查描述,探讨分析了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相关的个人、家庭、学校及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设计


  本文所用数据资料来源于在江苏省常州市的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中进行的抽样调查。其中本科院校三所,分别是常州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工学院;另有三所高职院校,包括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抽样时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从每个学校各抽取100名学生,共抽取出了600名大学生组成样本。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2份,有效回收率为95.3%。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编码输入电脑,采用SPSS18.0进行处理,最后得出分析结果。为了深入认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我们也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资料将用于对统计结果做进一步分析。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二)变量测量


  创业意愿指人们关于创业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创业意愿可以具体操作化为三个方面:意愿创业领域、意愿创业时间和创业意愿强烈程度。三个方面有内在联系:创业意愿强烈程度是基础性因素,只有在创业意愿足够强烈的情况下,才会认真考虑创业领域、创业时间等事项;若是创业意愿不强烈,其他两方面都无从谈起。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第三个方面即创业意愿强烈程度进行。问卷中的具体测量问题是,“您认为自己的创业意愿强烈吗?”创业意愿强烈程度是一个定序变量,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其近似地看作为一个定距变量来处理。测量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程度的答案分为“不强烈”“一般”和“强烈”三个等级,分别赋值1至3分,即得分越高,创业意愿越强烈。


  自变量有四组:(1)包括性别、学历、年级、专业、户籍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等6个变量的个人因素;(2)用父母有无从商经历、其它亲属有无从商经历等2个变量表示的家庭因素;(3)包括创业教育参加程度和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等2个变量的学校因素;(4)用对创业政策熟悉程度表示的政策因素。我们将自变量中的性别、学历、专业、户籍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有无从商经历、其它亲属有无从商经历等处理为虚拟变量。年级、创业教育参加程度、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和创业政策熟悉程度是定序变量,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它们做与因变量类似的处理,分别对这些自变量的取值进行赋值,然后带入回归方程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的描述分析


  1.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572人中,回答“强烈”的比例为26.9%,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创业态度积极;另有43.4%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程度“一般”;29.7%的人选择了“不强烈”,没有进行创业的明显意向。


  2.大学生整体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不高。调查把“不强烈”“一般”和“强烈”分别计分为1至3分,结果显示,572名被调查者的平均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为1.97分,标准差为0.75,也就是说,整体创业意愿介于“不强烈”与“一般”之间,接近“一般”水平,大学生整体的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不高。


  (二)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我们将四组共11个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得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的统计估算结果见表2。从模型的拟合效果看,该回归模型有30.5%的研究变量的方差得到解释,其样本决定系数在0.001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所构建的回归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1.年级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学生年级越低,创业愿望越强烈(b=-0.107)。调查发现,常州的高校一般在大一期间就设置了创业课程,向学生开展创业宣传,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确实成效显著,一大批学生对创业产生了浓厚兴趣。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所弱化。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考研、出国深造、就业等多方面的选择,他们的创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另外,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考虑的现实因素增多,对创业的态度逐渐理性化,创业热情也会有所下降。基于上述情况,低年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会表现的更为强烈些。当然,不同地区高校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年级与创业意愿强烈程度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有更为强烈的创业意愿(b=-0.108)。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相对优越些;一出生就是家庭的焦点,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特征;在父母的严密保护下,可谓“事事顺利”,应付挫折的愿望和能力总体而言要低很多。这些特征使得独生子女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择业意愿趋向于保守,偏向于风险低的稳定职业。与十几年前的下海潮相比,近年来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的现实,就与独生子女求稳的择业取向不无联系。因此,对于创业这种高风险选择,非独生子女表现的更为突出,就容易理解了。


  3.父母的从商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且是正向的影响,与那些父母没有从商经历的学生相比,父母有从商经历的大学生,创业愿望更为强烈(b=0.137)。大学生在入学前,长时间在家庭中生活,父母及长辈们的职业类型、生活经历、思想观念等会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子女一生。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指出:家庭环境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8]父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学生的行为和性格或多或少有着父母的影子,在创业思想和行动上也是如此。大学生的父母为商人或有从商经历,其自主创业意愿因此会更显突出。我们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再次证实了这一调查结果。“我家有厂子,以前就接触了很多经营企业的知识,我以后肯定要创业了,这一点受爸爸影响很大。”(李×,女,大二,专科,市场营销专业)


  4.创业教育参加程度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参加或接受过创业教育较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会更为强烈(b=0.211)。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创业知识,尽早投入创业活动。大学期间也是一个人价值观、职业意识和生活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形成独特个性、成为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因此,创业教育活动在传授创业知识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的职业观念发生变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对创业的深层次认同感。“我们学校有《大学生创业实务》公选课,我选过以后感觉很受启发,原来对创业只是朦胧的想法,现在我的目标很明确了,只有创业才能实现我的人生理想。”(王××,男,大一,本科,化學工程与工艺专业)


  5.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多次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经历丰富的大学生,创业愿望会更强烈些(b=0.088)。据调查,驻常高校都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如常州大学开展创业之旅体验活动,河海大学举办创业沙盘模拟演练等。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创业理论,发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及时修正不足;也能够磨练意志,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素质。访谈也发现,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更高,创业愿望明显得到强化。“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创业之旅体验团,参观了江苏朗雅有限公司,……。这次创业之旅收获颇丰啊!我对创业越来越有信心了。”(蔡××,男,大三,本科,制药工程专业)


  6.创业政策熟悉程度对创业意愿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大学生对创业政策越是熟悉,其创业意愿越为强烈(b=0.336)。近些年,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高度重视,积极制定了大量政策法规,推助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同时,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也积极开展创业宣传,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政策环境。在熟知了各项相关政策后,大学生的创业信心进一步增强,创业意愿因而变得更强烈。“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登记条件简单,还有税费减免和财政贴息扶持等,以前不知道,后来知道后感觉对创业更有信心了。”(宋×,男,大二,专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另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创业政策熟悉程度的回归系数0.336是各自变量回归系数中最大的,这意味着该自变量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力进行创业政策宣传。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常州市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大学生整体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不高。在所选的两组共11个解释变量中,有6个变量表现出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创业政策熟悉程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十分显著,大学生对创业政策越熟悉,创业意愿越强烈。创业教育参加程度也对创业意愿具有明显影响,接受过较多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其创业愿望更强烈。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从商经历,对创业意愿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年级越低,创业意愿越强烈;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有更为强烈的创业意愿;父母有从商经历的大学生比父母没有从商经历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创业愿望。创业实践参与程度也对创业意愿有积极影响,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的越多,创业意愿越强烈。


  常州市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的重要代表,他们的创业意愿状况可以为全国各地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借鉴,对我国数目众多的中等规模城市开展大学生创业工作具有直接参考意义。与大城市相比,在中等规模城市创业具有竞争压力小、政府支持多、创业成本低、起步较容易等优势[9],对于缺乏创业资金和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更为有利。而在中等规模城市学习生活了三四年的本地高校大学生,对城市环境更为熟悉,如果能得到有效引导和支持,创业成功的案例将会不断涌现。重视和加强中等规模城市大学生创业活动,应该成为各省乃至全国布局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关键一棋。基于本次调查结果,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一步推动他们投身创业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创业政策宣传。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广泛宣传创业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熟知各项政策内容,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应是当前各地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一个重点环节。


  2.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要学习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结合国内创业教育现状和地方商业文化背景,合理组织各地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


  3.大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应将各高校已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和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宽创业实践项目内容,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创业体验,激发创业热情。


  4.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之间的合作。在创业实训平台开发、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业政策落实等多个方面,合力共谋,资源共享,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深入持续地开展。


  作者:马继迁

  第5篇:浅谈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途径


  在国内紧张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内经济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创业水平会对国内的经济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如果想要保證他们能够更好的发挥创业作用,就必须提供一个优质的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含义为针对大学生创业来说,会因为一些因素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由社会层面以及学校层面等组成。


  一、社会层面的创业环境优化


  (一)创业政策环境


  在创业者中,大学生是一个极具朝气的研究对象。他们的特点为知识水平高、热情、充满积极性。然而也有相应的缺点,那就是涉足社会的经验较浅,资金不充足,创业失败率高以及抵抗能力较低。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生在创业群体中处于弱势位置。对此我们应对他们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来鼓励创业,使他们拥有充分的自信心与抵抗力。政策方面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层面:


  1.提供一定的创业资金。创业资金是一个所有大学生面临的难题。可以依靠以下两种方法来实现:第一,无偿性质的资金给予。针对目前前景较好的项目而言,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资金的支持,还能够促使大学生努力发扬创新精神。第二,给予低息贷款。政府部门为担保方,给予大学生贷款,并在利率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如果到达还款时间,因为一些因素不能及时偿还,银行应当适当的将还款时间延后。如果大学生创业未能成功,政府就应当给予一些补偿,缓解银行的贷款压力。此外,政府应当鼓励社会中的大企业等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融资途径变得更为丰富。


  2.有效降低税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开端而言,税务机构应当根据其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大学生创业难度能够大幅度降低,进而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二)创业文化环境


  社会上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能够对其创业的积极性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社会各个领域都应当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足够的关注,降低他们在精神方面产生的压力,实现提升抵抗能力的目的。相关媒体也应当在舆论宣传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大学生的创业表示鼓励与倡导,使社会各个领域理解他们,从而使他们建立创业的信心。各个媒体应当针对创业成功的案例进行宣传,使所有创业大学生能够勇往直前,不惧风险。


  二、学校方面的创业环境优化


  (一)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


  学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这个场所中会停留较长的时间进行学习与生活,所以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同时其创业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1.指导其建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国内高等教育自始至终都是对于现有知识的教授,在创新方面的培养十分欠缺,但是创新作为创业的前提条件,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也就无法保证大学生的创业获得成功。针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应当给予科学的创新教育,激发他们对创业的热情。


  2.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大多有一些勤工俭学的活动,也就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通过此模式,可以使大学生加深对“就业”的理解。


  (二)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就目前形势而言,教育中存在的文化知识与现状的创新创业需要完全不匹配,应时代的要求,创新创业相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当今,大部分高校教育中都将创新创业课程引入了课堂,然而主要是阐述基本知识,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如此一来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内容为创新能力的构建与加强,而创业则是以创新精神作为基础的,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应当得到足够重视。但是根据当今的形势来看,大部分的院校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必须要有的部分,并不需要将其作为重点内容来实施。所以导致了课程系统不够健全,教学内容较为欠缺等因素阻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同时提供创业机会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创新水平与创新精神。


  (三)完善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水平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投入力度。在这个方面,大部分教师在经验上较为欠缺。大学教师通常是在学校毕业之后留校工作,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未能接触过或者未能系统的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那么换过来再教授学生,就难免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影响教育效果。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较强的实践性,如果教师未能亲身体验过,在教学过程中也就难以将更深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由校外应聘进入学校的教师,也可能会在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当让教师先受到创新创业知识的洗礼,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使他们成为综合性的人才。同时,学校应当将企业中的工程师等请入学校,不仅可以是有关领域的优秀人才,还可以是在某个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几率的提升,需要优质环境的支持,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做好各个方面环境的优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重要的保障机制,使他们获得创业的成功。


  作者:孙建涛

  第6篇: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1.1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教育是一种理念,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更是要重点培养其思想意识,主要偏向于素质教育。在此教育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思想与团队管理进行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


  1.2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当今,国家提倡双创,而让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还只是初级目标,大学生要想成功的创业,还要具备一定创新创业的方法与能力。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方面,大学生一定要全面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只有自身拥有专业的技术优势,才能在创业中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1.3开展实践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实践性,在具体的教育中,要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辅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图书馆与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在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大学生只有不断的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具备更多了社会经验,以弥补理论教育的不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1完善课程模式


  目前,我国刚刚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因此,完善课程教育是当今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要全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育,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不可一蹴而就,要将其融入到大学四年的教学当中,逐渐的培养学生双创意识,利用课程安排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首先要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在中期可以安排专业案例教育,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最后,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活动,利用专业模块的实践指导,让学生具备实践经验。


  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我国在教学改革之后,非常重视创新培养模式,大概内容分为以下三点:第一,纵向拓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推行专业技术与经济学相结合;专业技术与管理学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只注重专业技术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与社会接轨。第二,横向拓宽模式。在经济管理类、法律等专业的教育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模块知识,全面增加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第三,基础与模块结合模式。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人才。因此,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给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模块,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三、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与环境


  3.1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面的体系,因为该教育不仅仅是各高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与政府的支持,只有各方积极的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我国刚开始在大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的规范,因此,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困难。正是如此,政府要大力支持与引导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面的服务,健全与此相关的政策,优化教育环境,让大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比如:政府可以给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担保基金与免息的小额贷款。此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行政审批,科学的简化审批与手续的办理过程,还可以专门为大学生开辟绿色通道,要禁止各方面的违规收费行为,全面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合法权益。我国还要全面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机制,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平台,全面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只是一个承担者,还需要我国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社会各界与企业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3.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还要通过学生处、科研部等多个部门联合为学生打造创新创业指导平台,全面统筹大学生的各种创新创业活动。第一,学校要做好社团管理工作,及时发布与更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政策信息,要全面对其进行合理的考核与评估。第二,学校是社会与企业人才的输送地,因此,高校要和政府与社会各界进行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与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平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力度,通过成功人士的事例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不断的探索创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3.3优化社会环境


  自我国提出双创活动之后,社会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的力度,从政策、舆论与价值观上全面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越活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来说非常重要。


  四、結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素质教育的支持,是当今推行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成果。为了响应我国的双创活动,全面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当今高等教育的另一个新生点。


  作者:安邦

  第7篇:大学生创业精神教育的培养与实践研究


  在此次研究的样本基地,即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汽车学院”),同时拥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双创学院、汽车维修中心等多个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机构。其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类似于“创新工场”是一个集创意、筛选、办公、注册公司、融资等功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双创学院,目的是在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办学经验和资源的基础上,培养一批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小微企业创业人才。双创学院围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思路,以‘服务双创需求和优化双创供给’为主题,在实践性教育教学和实践性创业创新的新型办学模式中大胆探索,旨在为社会输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而汽车维修中心是一个大型的维修服务机构,各个工位以象征性的价格提供给高年级的大专生,场地、设备、客户和上游渠道均已完备,目的是在学生进入社会前能真实的面对即将工作的岗位、服务的对象等,消除学生参加工作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不适应心理,为自主创业提供心理准备。


  一、现状调查


  汽车学院所能提供的各专业高职学生为1500人,且均接受过1-2年的就业创业课程,在这个样本中,经调查问卷得出其关于创业方面意识的现状如下:


  1.高职学生就业观念相对较为保守


  手多方面因素影响,高职学生更趋近于保守就业。相对于本科生出国、考研等方式,高职学生选择相对较少,且提高家庭收入的欲望较为迫切。在这点上,现有的就业教育还是未能有效地使之发生改变。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创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相关市场、运营等知识均已完备,仅仅是思路上不够灵活,缺乏创业的勇气和对未来的希望。


  2.就业指导课程中有关创业的教育目标不明确


  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已经广泛开展,其中也不乏相当比例的创业课程,但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不明确,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创业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创办企业,这种“创办企业论”使理论涉猎不广的学生产生创业是“精英”和“高端”的活动,这个误区导致了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3.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创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经济发展会带来教育发展的进步。在全国来看,东部省区无论是对创业的支持还是能提供的社会资源都更加有利于学生积极向创业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欠佳,基础设施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低下,创业教育在这样的区域内开展情况可以想象。虽然政府已经在逐步加大对创业教育开展的扶持力度,也相继出台了若干扶持政策,但执行力度如何却不得而知。可以想象,经济落后的地区如果能够多一些创业者的加入、多一点政府的资助,就会改变现存的境况。


  二、对策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培养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定经验,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调整授课比例,大幅增加实践课程。尤其是高职类院校,无论是理工还是文史类科目,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行动力,学以致用的能力,能在進入社会前自如的发挥自己所学知识,并且为实践课程设置更高的学分。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班级学生,在调查中对自己创业的自信显著提高。


  2.强化精神和意识。美国创业教育成功点之一就是提高了年轻人的冒险精神和应变能力,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冒险精神的重点在于不断尝试新的东西,放到职业类院校就是更加大胆的去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兼职等活动,这类活动带来的问题在学生时期的解决能大大的促进学生对创业能力的积累,也能养成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


  3.还原创业问题。无论是在学校进行的创业实践,还是离开校园后的创业学生的跟踪反馈,都会收集到很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年组织专家团队开会研讨,列出资料清单并建立分类资料库,为今后的学生解决创业问题提供智库,也是能增强大学生创业信心和解决后顾之忧的有效手段。


  创业和创业精神能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并改善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年轻人的思路如果得到发挥会使得社会发展充满动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今后的重点培养计划之一。


  作者:程力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