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加强公益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并提升其整体服务质量。主要结论:我国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群众体育的主力军,决定了全民健身开展的效果;加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激励保障、评估反馈及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建立,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发展等。建议: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和外部保障制度的建立不断完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质量。
1研究目的
随着“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口号的提出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都营造了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全民健身已然成为国家战略。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群众体育的支柱力量,其自身所具有的技能以及其在指导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效益是其他群体难以实现的。从某个意义上说,其发挥作用的程度直接影响社会体育以及群众体育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目前关于对如何加强公益性社会体育教育指导员服务水平的科学管理的方法并不明确,致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秩序混乱且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等一系列现象,这些因素制约着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问题出发,找到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1.1研究意义
1.1.1理论意义
为今后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出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提供依据,为队伍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1.2现实意义
通过对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出现的问题及措施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从而提高公益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服务水平,促进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集有关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相关文献,从而进一步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个论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
2.2逻辑分析法
利用从现存的文献和资料中可查询到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研究方法,对其内在的深层关系进行整理、总结,从而得到有效的信息,并提出个人观点。
3结果与分析
3.1存在的问题
3.1.1服务质量不高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有力带动者,随着政府对群众体育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截止2012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在70万左右,同2011年相比大约增长了40%[1]。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群众体育锻炼频率大都能坚持在每周2~7次,部分在职指导员指导频率相对较少,为1~2次,国家级、一级社会指导员的指导频率都不确定。能够长期坚持社会服务(指导率)的仅占59.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98%,指导率最高者为离退休人员和无正式工作的人员。从每次指导的时间来看,大多数基本都能达到60min左右[2],可以看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并不稳定并且出现指导者老龄化、指导率低、素质不高的现象,从1999~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率有逐年增加趋势,但指导群众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每次锻炼指导时间没有明显变化[2]。在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制方面出现人力资源分配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等情况。
3.1.2培训制度不完善
关于培训所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31.3﹪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认为培训内容“缺乏技术类的内容”,30﹪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认为“缺乏对指导手段和方法的培养”,20﹪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认为“缺乏针对性,理论脱离实际”,9﹪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认为“内容杂乱无序,不系统”,3﹪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认为“培训内容无级别区分”,还有2.7﹪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认为有其他原因[3]。多理论少实践、培训的内容枯燥无味且严重脱离实际是现在培训的基本现状。
3.1.3激励制度缺乏
政府物质奖励制度的缺失、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无稳定的报酬来源,组织协管控制能力差是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激励制度缺乏的集中体现。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开展工作时,扣除一部分申请的活动经费外,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自行垫付费用,这其中包括交通、餐饮、器械等相关费用。一方是开展活动时所需承担的费用和责任,另一方是仅属于少数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精神殊荣[4]。现在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的激励方法是奖励少数优秀的,对于大部分志愿者的激励停留在颁发证书、等级培训等,以精神奖励为主的激励方式致使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员流失及老龄化严重,对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发展极为不利。
3.1.4沟通机制不健全
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上下沟通的通道不畅通。首先上级的政策不能很好地传达给群众,执行过程中群众无法切实的享受政策带来的好处;其次群众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向有关部门反映,造成有关部门的误判甚至决策失误。政府的供给和群众需求严重脱节、信息不能有效传递、分析及反馈通道不健全导致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不能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处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2应对措施
3.2.1加大人力资源的发掘
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质量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素质,二是时间。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优化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质量,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充足的时间有利于改善队伍不稳定的现状。因此,首先应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尤其是对体育院校及其他院校体育类专业学生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其次引导退役运动员做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收纳退休人员特别是退休的体育从业职,三者的相互结合有利提升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改善整个队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大媒体对群众体育及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重要性的宣传,改变欠发达地区人们的陈旧观念。
3.2.2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有利于改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闲置问题以及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持有等级证书却不进行指导工作的现状。首先建立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信息管理系统,除了记录志愿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入队情况外,最重要的是对志愿者的活动信息进行管理,对每个月的指导次数以及时长进行记录,每年年底进行一次总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实施奖惩制度,对于持证但不进行指导的不给予下一年度的信息录入且取消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
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网络信息平台,其相关的协会或政府机构对组织的收支、社会捐赠及政府拨给情况进行公开,做到公开化透明化。这样有利于鼓励社会人员进行捐赠以及社会更好地监督。
3.2.3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长期发展,决定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针对现阶段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培训内容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地点及文化的不同进行适当的改变,不能脱离实际,应该科学地、系统地、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灵活性。二是要有实践精神,不能只进行枯燥的理论讲解而不进行实践的检验,增加课程学习的实用性。三是聘请有经验的讲解老师,提高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水平。四是要把培训的内容按项目进行划分,这样有利于提高指导内容的专业化,同时在实施指导过程中对不同群众具有针对性。
3.2.4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激励和保障制度有助于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稳定。在激励方面,在进行补贴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政府补贴的金额可以分基础保障、绩效情况和技术等级三个部分进行发放。福利也是必不可少,具体包括:饭补、交通补贴、取暖及降温补贴等等。其中政府补贴采用扩大体育彩票公益金比重的方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物质补贴,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福利待遇,带动其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4]。在保障方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及相关协会提供免费参加技术等级培训的名额、并保证相关的活动器材和设施的供给,从而减轻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经济与精神压力。
3.2.5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评估是对一段时间内服务开展情况较客观的评价,是预期目标和现实结果的一种鲜明对比。评估的一般程序可分为重温目标、收集和分析资料、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分析结果和分析结果用于决策四个阶段,为了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评估的方法可分为自我评估、公众评估和组织评估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估。评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后续工作活动开展的很好的借鉴,同时也能鼓舞斗志并为有关人员提供可靠信息。反馈机制构建与评估机制的建立同样重要,通过反馈机制可以发现无偿性服务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偏差甚至错误,并及时进行调整与纠正,与预评估相结合直至实现目标。
3.2.6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2011年10月9日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质、社会指导员的技术等级制度以及如何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办法。2011年2月15日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尤其指出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和服务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考验着有关部门的实施力度。执行力度直接影响着政策法规的有效性,所以需把现有的政策法规的每一个细节做实。在某种程度上,良好的执行力度与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同样重要。
4结论
我国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群众体育的主力军,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的服务质量决定其生命力,决定了全民健身开展的效果。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服务水平、培训、激励及沟通机制建立与完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其长远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地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激励保障、评估反馈及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有针对性进行管理;在完善政策法规的同时,更应加强其执行力度。
作者简介:张晓杰(1995—),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