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学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大学生通常比其他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心理压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政府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非常重视, 但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上。如何更好地建立一个长效的帮扶体系, 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了高等学府,客观上使得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对于高校来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断完善贫困生的帮扶体系,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困难。现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岗位以及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冠名奖学金等已构成了多元化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一)奖学金
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学生在校期间, 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设立的。主要有学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等。学院奖学金是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体育成绩以及参加校院集体活动情况而进行评选的; 国家奖学金是奖励各方面表现极其突出的少数学生; 励志奖学金,是用来奖励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刻苦、生活作风良好的贫困生;社会奖学金是企业、社会个人、校友等设立的奖学金,如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和顺丰集团共同设立的“顺丰奖学金”等。
(二)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 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 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贷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 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 毕业后分期偿还。
(三)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一部分是校内的勤工助学岗,学院设立一些有偿工作岗位,比如图书馆助管、宿管值班,清洁卫生、整理文件等项目,学校按照工作量给予一定的报酬。另一部分是社会的兼职,学生通过中介公司或者同学介绍到校外从事钟点工、家教、商品促销、产品的校内代理等,这些工作对贫困学生充分适应社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报酬也比较可观。
(四)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是从2007 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对困难学生直接的财政补贴,每人每年2000 元,分两个学期发放,凡通过学校贫困生认定审核的学生将获得这部分资助,这部分经费主要用在困难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补贴。
二、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
虽然现阶段的整体贫困生帮扶体系已经较为系统,资助种类也较为全面,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贫困生认定的标准难以把握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贫困证明是界定贫困学生的基本材料,但这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偏差,人为的主观因素比较多,很容易造成认定的结果不准确。如地方民政部门在开贫困证明时随意性较大,反映情况不够客观,学生在说明家庭困难情况时也有些夸大等。这些情况给贫困生准确认定制造了很多障碍,所以在初步认定时辅导员和认定小组很难把握,使一些真正需要得到资助的同学没能得到帮助。
(二)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引导工作不足
在资金帮扶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未及时跟进,学生得到大量外界资助时,心理势必发生变化。而这时学生最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特别是感恩教育的跟进,让资助真正发挥助学、助困的作用,否则学生就会在领取补助时由最初的感谢变成了默然、理所应当。只重视资金资助,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资助,学生突然得到过多的资助,不免有些失去方向,如不正确引导,将会在贫困生中出现攀比心理等不良后果。
(三)只注重经济扶贫而忽视能力解困
近几年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力度在逐步加大,由教育部牵头出台了一系列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大家普遍关注的是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但是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贫困生如何全面协调的发展, 如何把贫困生培养成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发展全面、能力突出、社会认可的人。从这个角度上看,目前对贫困生的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 解决好由经济扶贫到能力解困才是真正解决贫困生问题的要义所在。
三、构建高校贫困生立体帮扶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高校贫困生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 它的解决应依靠四方力量,搭建四维一体的立体帮扶体系,也就是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四者各司其职, 形成政府是根本,社会是基础,学校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的帮扶体系。
(一)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经济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多子女家庭、残疾人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对这些家庭而言,孩子教育的开支可能是家庭支出的最大的一个压力,对一些家庭而言,孩子每年的学费几乎就是个天文数字。经济问题是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也是社会、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特别关注和比较棘手的问题。
1.政府、教育部门的经济帮扶
为了更好地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因经济困难带来的学习、生活上的压力,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学习,正常生活, 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现在国家已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多元化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2.社会的经济帮扶
在政府加大资助工作力度的同时,社会各界也更加关心高校贫困学生。广西教育厅也曾发出倡议书,发起关爱贫困大学生,培育时代新人的捐资助学活动,在高校中营造帮贫济困、团结友爱、有利于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还有一些城市、地区,由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企业等专门组成特困大学生帮扶小组。现在,企业、社会团体到学校设立奖学金的越来越多,为帮扶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心理健康辅导平台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
术学院曾对2012级在校生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有效调查的400名学生中,贫困学生共有165名。感觉对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意的学生有112人,占贫困学生总数的68 %;感觉目前生活不幸福的学生有95人,占贫困学生总数的57%;心理存在有抑郁心态或抑郁倾向的学生有81人,占了贫困学生总数的49%。还有个别接受调查的学生说:宿舍里只要一掉东西,就感觉大家首先怀疑的就是自己,心里感觉很不公平。所以要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共同努力。
1.培养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和谐、自由、开放的,具有积极的调适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正视自己, 坦然面对自己,那么就能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应对所遇到的困难悦纳自己,接受他人,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在贫困学生群体中,却很难做到。因此,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精神,发展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教育他们穷且益坚,逆境成才;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进行自我激励的能力。
2.指导人际关系的处理
贫困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其中不少人从小就形成了内向的性格。他们交不上学费,没有好衣服、鞋子,没有手机,甚至不能像他人一样买一份可口的饭菜,这些客观的困难都使这些学生更加内向、压抑和孤独。所以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时,首先,应该调整其认识,使其逐步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正确看待经济救助及社会支持活动,以平常的心态接受社会的爱心。其次,教会他们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与技巧,增强人际关系方面的信心和勇气,并鼓励他们广交朋友,从友谊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关心。再次,利用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的柔性管理,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缓解就业的心理压力
面对择业就业的压力,贫困学生出现了新的复杂的心理矛盾:他们认同竞争,赞成双向选择,又担心自己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于是,心理压力更大。要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 就要为他们提供就业方面的支持。学校要切实为他们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在校园网站上建立完善、快捷、开放的就业信息平台,尽可能帮助解决贫困学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对品学兼优的贫困毕业生,高校应给予政策支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他们参加就业面试,形成有利于促进贫困学生就业的制度。
(三)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道德教育平台
目前,高校贫困生中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偏差,道德行为失范,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所以做好道德教育是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1.开展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可是现在关于大学生不向银行归还助学贷款等信用缺失的负面新闻也屡屡出现。因此,高校应将诚信教育渗透在贫困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如要求学生诚信参加考试、观看诚信教育片、组织诚信征文比赛、组织爱心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同时还可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考评机制。总之,高校借助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双管齐下,就能让贫困生真正认识贷款助学、诚信助人的内涵,提高贫困生的诚信度。
2.树立优秀典型
高校可以在贫困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奋进之星”荣誉,并以图片展、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让贫困生了解身边自强自立的优秀典型,从而激发自我、超越自我、奋发图强。
(四)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自助平台
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钱,而是他自己。
1.让贫困生意识到自助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毅力,磨练其意志,更能激发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对于解决大学生经济来源问题,尽快适应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劳动培养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到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劳动技能,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所得的报酬,为改善学习条件和生活福利提供经济的保障。另外,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也能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2.为贫困生自助行动提供途径和保障
在校内外为贫困学生在找到勤工助学工作,是帮助他们的好办法。同学们也认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勤工助学获得的收益是劳有所得,从而消除了心理压力。当然,高校对勤工助学工作应进行严格管理与考核,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培训,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勤工助学的关系,从而使勤工助学真正达到助学的目的。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勤工助学活动,这也恰恰符合当今许多用人单位对录用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梁军.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探析.高教论坛,2007(10).
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及对策研究探讨.商业经济,2008(1).
魏立恭.建立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思考.高等教育,2013(1).
吴迅,广东汕头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