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面对的是残疾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特殊教育学校要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残疾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实现“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潜能开发”的目标,提高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医”是手段,“教”是目的。要统整课程,康复教育与学科教学合理布局;因材施教,个别训练与集体教学相辅相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挖掘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有用之才。因此,在教学课程、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等诸方面都要尝试进行改革,将医疗康复和教育开发有机结合,对残疾儿童进行缺陷补偿教育,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身心都能得到医治和康复。
一、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特殊教育的对象往往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家长们从发现孩子异常到接受现实,在这个反复而又漫长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寻求医生的帮助。对特殊儿童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医学上的鉴定与治疗,因此康复治疗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进行的,医生会利用医学知识对患儿进行治疗、对家长进行指导。而学校要想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毕竟教师不是医生,针对特殊儿童生理方面的问题无法像医生那样提供专业的解决办法。美国的《残疾个体教育法案》中提出,应大力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使之成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既希望能在医学方面得到很好的治疗、在康复训练方面得到专业指导,又希望能在学校教育中学有所得。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为特殊儿童的康复和学习服务。
二、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遇到的现实困难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培智学校已经尝试通过改编教材、创新康复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增强功能学科实用性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相对落后的边境地区,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还面临许多困难。
1.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在边境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多教师都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他们虽然具备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但是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弥补这一欠缺,教师需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目前,“医教结合”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对医学康复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要经过医学验证适合特殊儿童。无论是对于普师还是特教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说,这些都是在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新问题。很多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2.如何利用好教学设施和设备
由于特殊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学校建设方面自然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特殊教育学校除设有普通教室外,还设有专用教室,如音乐(律动)室、书法绘画室、仪器室、家政室、体育健康训练室等,同时还配备了保证特殊教育、教学和学生康复需要的设施、设备、模型和康复器材等。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设施和设备更新的速度也很快,如何利用好这些设施和设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虽然引进新设备后,通常都有厂家的技术指导给教师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们往往不能完全消化理解,在教学中也不能把这些设备充分利用,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如何实现“医教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教师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残疾程度不同,往往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甚至是一个学生一个目标。“医教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康复目标,把握好“医”与“教”的方式,使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帮助特殊儿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如何实现“医教结合”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4.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
学校拥有的专业教师和专业设备能够保证学生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但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这就制约了学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是比学校教育还要重要,因为孩子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家长的认识必须要提高上来,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康复与学习。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使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这也是需要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
三、对“医教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特教学校是学校,也是康复机构,要坚持“挖掘潜能,增长技能,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的培养目标,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1.统整课程,康复教育与学科教学合理布局
可借鉴其他学校课程改革的做法,尝试采用“技能目标——主题训练——康复教育”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注重技能的功能性、生态性和生活性,以技能目标的导向性开展主题生活技能训练,并围绕主题技能训练模拟真实情景、按季节的更替进行室内或室外的康复教育训练。课程设置可分为主题技能课程和康复课程,其中主题技能课程以生活适应技能训练为核心,康复课程以身体机能康复训练为主,以“技能目标——主题训练——康复教育”的模式将两类课程有机结合。
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低年级(一、二年级)为康复初期,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康复课程为主,以教育技能课程为辅。中年级(三、四年级)在经过低年级的医学康复训练后,再学习教育技能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康复教育课程可以各占一半。高年级则以教育技能课程为主,康复教育课程为辅。
每周教师都要进行集体教研,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下一周的技能目标,并梳理“主题训练实施方案”。各康复教师要根据技能目标主题制定康复辅助方案,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融入康复手段,辅助实现康复目标,达到课堂教学与康复训练的有机整合。
2.因材施教,个别训练与集体教学相辅相成
注重集体教学与个别训练相结合,坚持以挖掘学生的生理能力为目标,把康复目标和学科目标有机整合。既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基本社会生活能力的提升,达到标本兼治的育人目的。
在开设康复辅助课程的同时,还要开设个别康复实验课程,挑选学生,配备康复目标辅导教师。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康复以及情绪与行为干预等,每天学习时间不少于2课时,每节课时间为30分钟左右。其他的集体康复课程每天安排2课时,每节课时间为35分钟左右。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
康复手段的介入要符合科学性,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医教结合”倡导现代医疗手段和方法整合,通过改善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和语言等方面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特殊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网络体系,不断拓宽康复教育渠道,帮助特殊儿童实现康复目标。还要定期进行家长培训,建立家校联系簿,开通班级博客,组织教师家访。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信心,转变观念,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来,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从中了解一些教育训练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改变学生因受智商和能力的限制而形成的孤独性格。在班级里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课,教学生玩下棋、拼图等多种游戏,为特殊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搭建平台。
特殊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了,我们要继续努力探索“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医教结合”的理解,不要神化,不要漠视,不要望文生义,要尊重,要学习,要适度开发。总之,“医教结合”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更是一场办学模式的变革,需要我们今后努力实践与探索。
作者:孙晓宇 来源:黑河教育 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