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特教学校教育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但是近些年来我们看到,虽然广大德育教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特教学校德育成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某种程度上德育效果逐渐在弱化。与此同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探索德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对于增强特教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极为重要。
一、现行特教学校德育体系的缺陷
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实施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
现行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德育体系,主要是从德育目标出发建立起来的。这一体系存在着诸如德育起点的确定方式不够恰当、德育目标简单化和单一化、德育阶段倒置化、德育方式相对简单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特教学校中同样存在,且由于特校学生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德育教学过程中的外铄化问题更加突出。
二、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是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髙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维护心理健康,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心理教育包含各种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咨询或辅导、心理健康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与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既是德育的内容,也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一方面心理教育构成学生道德发展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道德发展也有助于其健康人格的社会化。
同时,德育与心理教育也是有所区别的。德育是用高尚的道德规范来进行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用它来分辨是非;而心理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护心理健康,发挥个人的潜能。
三、特教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一)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教育,发挥其对德育的支持和补充作用
1.用心理教育缓解学生对德育的柢触心理。中高职听障学生和普通青少年一样处于青春期,处于从依赖到独立自主的过渡阶段,思想和行为带有叛逆色彩,德育在他们眼中就是说教〇教师生硬地灌输各种行为道德规范和进行思想教育,容易导致抵触心理。而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就能更好把握听障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脉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用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德育的缋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的程度,而学生的自我意识、情感和性格等心理素质是内化的决策机关和重要的调控器。高职阶段的听障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对自身和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加上听障所带来的敏感、猜疑等心理特点,如果不能从他们的心理需求出发,结果只能是学生表面服从而内心仍不接受。所以要靠心理机制的调节来完成将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品德和行为的过程。
3.用心理教育解决心理原因引发的德育问题。有些听障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关心集体、小偷小摸、不遵守校纪校规等行为,表面看属于思想道德不良,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不少是心理原因导致的,如缺乏家庭温暖、人际交往障碍等。采用心理教育的方法,不但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反而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解决了问题。
(二)在心理教育中渗透德育,发挥其对心理教育的导向、调节和促进作用
1.导向作用。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听障学生在信息获取和沟通交流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认知上容易产生偏差,更需要德育的导向和指引。
2.心理调节作用。心理健康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而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正是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个别听障学生会为了要融入某一群体、获得其认同而屈从于该群体的行为规范,出现偷窃等不良行为,这时就需要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抑制这些行为,同时鼓励良好行为的表现,促进积极健康的心态形成。
3.心理促进作用。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听障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考验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还能从实际遇到的问题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这是单一心理辅导或咨询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结合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利用团体的情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5]。团体心理辅导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长处。
特校学生普遍存在着生理或心理上的各种障碍或缺陷,他们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也有着和普通青少年一样的爱与归属的需要,通过实施团体辅导,他们可以从同伴那儿得到支持和安全感,从而获得安全的交流氛围和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机会。通过互相倾诉和交流,他们就会了解到很多同伴都有和自己类似的问题,从而减少孤单、不幸的感觉,也可以借助团体的力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强化自我反省意识。
如本校高职听障学生感恩教育中的一堂课就作了如下安排:
1.破冰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
2.由动画故事引出主题感恩,并分享感恩小故事,唤起学生共鸣,由此展开什么是感恩的讨论,分小组发言,教师总结。
3.安排学生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讨论这样的做法好不好,原因是什么。
4.成长告白,分别列举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和我们对父母的关爱的具体表现,比较两者之间数量的多少,探讨原因。
5.集思广益,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感恩的事情,怎样学会过感恩的生活。
6.回顾总结,以手语歌《感恩的心》结束。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淡化了教师的教授功能,更多地发挥了引导、管理和调节的作用。团体辅导还特别强调听障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积极思考,用心体会,并分享感受。通过这样的团体辅导活动,可以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加强对他人的关注,客观评价身边的人与事物,实现同伴间的互助,增加解决问题的经验,也能培养社交能力,树立团体意识,这些都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道德内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在特校学生德育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