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机构是为孤儿提供基本生存权利的保障机构,同时,也是维护残疾儿童健康、教育和发展的重要机构,因此,应该对儿童福利机构加强重视。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关注孤残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更加关注孤残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在社会教育活动当中,特殊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儿童福利机构在满足孤残儿童生活所需的基础上,还要达到“养、治、教、康”等标准,这就需要儿童福利机构加强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工作,为孤残儿童提供最优质的生活和教育。
下面本文对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进行实践探索。
儿童想要得到发展就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儿童福利机构的孤儿中有很多残疾和疾病的儿童,孤残儿童是特殊的群体,因为身体条件有限制,所以,不能离开儿童福利机构像正常的儿童一样接受教育,他们只能留在儿童福利院内生活,因此,对这些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及其重要[1]。
儿童福利院应该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原则,对孤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对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落实,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实施特殊教育,使广大孤残儿童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一、开展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意义
孤残儿童是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而且还患有残疾缺陷以及各种疾病,他们不仅认知能力有限,而且注意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低于正常儿童,因此,他们内心极其脆弱、敏感,易出现过激反应,会给周围人造成困扰。
而实施特殊教育则可以通过对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进行特别设计,针对孤残儿童需求实施特殊教育,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对孤残儿童认知、情感和意志进行干预,使其向社会方向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2]。所以,特殊教育可以使孤残儿童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使孤残儿童的悲惨命运得到转变,不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提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明天。
二、开展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完善教育设施优化教育环境
儿童福利机构需要完善服务功能,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儿童福利机构可以建立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绘画教室和多媒体、多功能厅及大龄儿童培训技能室,为孤残儿童建立一系列教育设施,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进而更好地提高孤残儿童的智力,使孤单儿童潜能得到激发,保障孤残儿童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3]。
(二)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水平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儿童福利机构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的仅仅保障孤残儿童吃饱穿暖的现状,进而将特殊教育作为工作重点,这样突破传统观念,将特殊教育列入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首先,争取教育部门的指导,使教育信息不断扩展;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扩招优秀的教育人员,还要将儿童福利机构的教育工作人员外派出去进修学习,这样才能不断的使特殊教育队伍不断壮大,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2.实施阶段性教育
开展特殊教育针对的是孤残儿童,因此,需要针对孤残儿童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循序渐进的对其进行引导,这样他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前进。
例如,对0~3岁的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时,应该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对这类儿童进行评估,了解和掌握教育存在的问题,尽早进行干预,可以通过婴儿操、抚摸训练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他们进行聊天、玩乐,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3-6岁的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时,可以进行分班教学,每班儿童控制在20人左右,在进行特殊教育时,教师要对儿童进行认真观察,这样才能够了解最真实的他们,并对其建立教育档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在教育和生活中对其信息进行收集,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教育目标。
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性,可以通过营造开放、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孤残儿童尽快的融入到教育环境当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使孩子快乐的成长。
对适龄儿童可以让他们进入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是他们融入社会最为重要的一步。
儿童保育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学校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让孤残儿童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进入校园接受社会教育,虽然,在进入校园初期孤残儿童会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但是,只要儿童保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及时对其进行调整,给予正确引导,使其树立信心,他们将会尽快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结语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背负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是社会建设的接班人。
而儿童福利机构是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实施特殊教育时,儿童福利机构的教育人员一定要给予孤残儿童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特殊教育,同时,也能够促进儿童福利事业更加长远的发展。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孤残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使其获得应有的权利。
儿童福利机构应该重点开发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孤残儿童创造健康、良好的条件。
作者:杨光磊 来源: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