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教育部和中国残联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联合召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省级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要充分认识办好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落实履职尽责特教特办的要求,努力让残疾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然而,目前的现实状况是,特教发展依旧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更多的制度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前不久,《教育》旬刊记者对安徽、福建连江、广西柳州三地特教办学情况作了相关调查。
安徽:特教师资缺口大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安徽省现有各类残疾人358.6万人,其中6至14岁学龄儿童就有11.3万人,15至22岁残疾青年有 16.8万人。据了解,这些青少年能够得到特殊教育和系统康复训练的不足1/10。“15岁以上的残疾人文盲和半文盲率高达59.31%,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仅有2.5%。”残疾人的中高等教育十分薄弱。安徽省一共有65所特殊教育学校,三类残疾儿童在校生有2万多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有 4800人。目前,教育部门为特殊教育学校核编标准为:教职工与学生比1∶4,按照这个标准,安徽省目前三类残疾儿童在校生2万人,应该配备5000名特殊教育教师。
但是,现实情况是什么?从安徽省教育厅近年来公布的统计中看到,安徽省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仅为1480人,特教老师的缺口达到3520人,特殊教育老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全安徽省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只有肥西师范学校一所,每年培养的特教老师只有几十名。 肥西师范学校的分管副校长何敏说,学校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特教专业从来没招满过学生。“这个专业每年计划招收40人,但是2009年只招到10名学生,2010年是26名,2011年是27名,2012年23名,2013年是31名。”
何校长说,每年学校毕业的特教老师都“供不应求”,全省各地的特教学校都想从中招到一名老师,而且保证百分百给编制,国家规定工资待遇也比普通老师高10%,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但是每年招收仍然“遇冷”。不仅如此,有一部分学生即使入学时选择特教专业,但是毕业时最终还是放弃去特教学校任教。“池州下面曾经有一个县特教学校来‘要老师’,当地教育局、监察局、人事局派人到我们学校现场招聘,只要有学生愿意去,当场给编制。”但是,仍然没有毕业学生愿意去。 何校长说,很多学生当初报这个专业,是奔着以后有教师编制来的。“因为特殊教育要面对聋哑、弱智、自闭、多动儿童,要求教育者很有耐心,所以也有很多考生即使选择特教专业,但在学习过程中,在与特殊儿童面对面的交流中,最终失去了兴趣和耐心。”
因为教育部门现在还未对特殊教育建立统一的评价机制,特教老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没有考核机制,这也使很多非专业人经过短期培训都能成为特教老师。何校长说,“培养一个专业的特教老师,学校投入的代价要比培养一个普通老师高出很多。以肥西师范为例,特教专业的学生最少,但是教学设备投入却高达1000万,要兼备语言矫治、听力测试、盲文打字等在内的特教实训功能,而且,培养一个老师要用上5年的时间。”
但是,特殊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必须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师资才能胜任。何校长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引导,让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到这项需要长期奉献的行业。
福建连江:专业知识亟待“升级”
成立于1995年的连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是福建省特教学校达标验收的9所学校之一,目前有214名智障或聋哑学生,开设了从学前到高中职前的所有培智课程。从2001年至今,连江特教学校已有近百名智障或聋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技能院校深造。“学校有64名教师,而特教专业毕业的不到 25%。”连江县特殊教育学校庄维佺说,除了特教专业教师不足外,目前学校还经历着人才“升级”的困境。38岁的林家容副校长虽然是科班出身,可他还是感觉有点跟不上形势变化。对通过“3+1”进入特教岗位的阮雕霞来说,这一感受更为强烈。所谓的“3+1”,是指3年普通师范专业毕业再加1年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后在特教学校上岗教学。
教师眼中的形势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落伍,2009年,医教结合的理念开始进入国内。这一理念提出了针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要从医学角度寻找原因,从教育领域制定矫正教育方案。这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跨界”的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二是自闭症孩子数量增加,教育难度成倍上涨。
“比如可视音乐治疗系统,属于情绪干预与训练,通过音乐及图像刺激唤醒孩子们对世界的直觉认知。我们也到上海专门培训过,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一般智障儿童有效果,但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效果就不太明显。如果有专业的后期指导,相信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阮雕霞说。相比于经费及人才的短缺,庄维佺校长更希望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特教不是简单的知识教学,它更多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人格教育,关乎未来学生走向社会的生存自理能力。”
庄维佺认为,在特教领域,劳动技能、社会适应培训比基础文化课更重要。烹饪室、家务室、理发室、美工室等一系列劳动技能培训教室在连江特教学校一应俱全。“烹饪课不是教学生成为厨师,而是让学生懂得做基本的家庭菜。”庄维佺说,“这些技能传授比专业的康复器械训练更有效,更受孩子们欢迎。”
广西柳州:制度扶持是关键
广西柳州市西江路42号是一处幽静的小院落。院中绿树成荫,屋子里桌椅整齐。从外观上看,它就是一所普通的小学校。但不普通的是,在这里就读的是60名中、重度智力残障学生,他们的年龄从七八岁至20岁。
1991年,退休老人许为忠、王尉文在这里盖起院落,创办了“致柳特教学校”。苦心经营了23年的致柳特教学校,因遭遇重重现实困难面临停办,许为忠、王尉文夫妇俩向他人吐露了想停办的念头。许为忠说,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对普通中小学生的补贴力度很大,但自己学校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令他颇为失望,甚至心灰意冷。许为忠知道,制度层面的扶持才是民办特教学校最坚强的后盾。而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针对民办特教学校制订相关补贴制度,为残障孩子的教育付出一些“成本”。偶发的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只是锦上添花。
实际上,这并不是夫妇俩第一次产生停办学校的念头。2011年9月,因无力招聘到合适的师资,许为忠曾前往教育部门申请停办;但为了求学的孩子们,他们最终想尽办法挺过了那次难关。近年来,学校的经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王尉文表示,因为经费不足,难以聘请到足够的师资是最大的困难。目前,学校有包括王尉文在内的5位专任老师,每位老师负责的学生多达10多名。而根据规定,一位老师负责的残障学生不应超过5名。
“没办法,学生缴纳的学费,基本上刚好就够这些老师及护理员们的工资支出,而水电费、购买设备等很多支出,还得我们自己想办法。”王尉文介绍。为了节省开支,学校食堂至今没有使用燃气灶,而是坚持烧煤球。王尉文更是每天坚持到菜市场砍价,就为了省下一点采购费用。而学校里的电视、办公家具等也多是从自家或朋友家搬来的。活动室里的那台用了10多年的电视机,播放图像已很不清晰了,但孩子们仍然看得津津有味。同样,为了节省人力开支,许为忠多年来兼了杂工、电工等多项职责。教室里的电灯坏了,都是年事已高的他爬上爬下进行维修。“这两年干不动了,一爬上高处就头晕,血压高了。”没办法的时候,只能找来隔壁酒店的保安帮忙。
资金缺乏,精力不济,这些实际困难让夫妇俩产生了停办学校的念头。但想到目前在读的60个孩子的去处,却又令他们难以抉择。“学校如果不办了,孩子们又该去哪里呢?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王尉文几次对着自己发问。许为忠也提出,如果本地有公办的特教学校,能够承担起这些孩子的教育职责,那他们的选择就简单很多了。在许为忠、王尉文夫妇心里,学校是他们难以割舍的“孩子”;而在孩子们的心里,这所学校就是他们成长的最好乐园。
在柳州,还有一所与“致柳特教”类似的学校,那就是柳州市育才特教学校。正是在社会各界的扶持下,这所学校的生存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998年,柳州市育才特教学校在庆丰路一间平房创办,创办人为2013年《南国今报》公民榜样候选人——“特教阿婆”胡惠月。据了解,在学校创办之前,为了解柳北区目前患有自闭及智障儿童的人数,她和柳北区残联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下户调查。凭借对教育事业和自闭症儿童的关心,她一人扛起了学校的所有事务。每月800元的房租,也是她从自己的退休金里省下来的。
“育才特教”创办之初,只有8名学生。胡惠月一人负责照顾学生们的饮食起居。后来,一些年轻的师资力量的注入,也让学校的教学渐渐有了起色。柳北区民政局还特地送来课桌椅,使得学校的教学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这间民房采光不好,楼梯较高,许多孩子肢体不协调,上下楼梯的时候经常摔倒;因此,胡又将校址迁到了雅儒路的一间小院,有了两层楼的教学楼;但一年需缴纳4万元的租金。自从搬至雅儒路后,学生渐渐多了起来,最多一次容纳200 多名学生。胡惠月说,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从2004年起,柳北区教育局就给予25名特困生每学期每人250元的困难补助;柳州市教育局给予每名学生每学期300元左右的办学经费;柳州市残联也给每名学生每年600元的补助,这笔费用学校用于减免学生的生活费。同时,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助下,学校的运转已完全走向正轨。“目前学校共有20多名老师。每年市教育局都会给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而老师的工资待遇也比创校初期提高了不少。”胡惠月说。
虽然目前育才特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在胡惠月看来,学校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贫困特教学生的支持。”胡惠月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希望得到整个社会对特教事业的关注和理解。“像在我们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大部分是年轻女老师,有些老师的家人非常支持她们的工作,但有些则会觉得这项工作既辛苦又不得钱,所以总是劝她们改行。”胡惠月表示,虽然是民办学校要向家长收费,但是老师们付出的心血要远远高于拿到手的工资。
对此,柳北区教育局副局长黄迪表示,从事特教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因此城区教育局对胡惠月的特教学校会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和支持,等到针对特教事业具体的指导性扶助政策出台后,相信特教事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高海明 来源:教育 2014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