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效能理论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或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教育的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教学效能其实质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主观感知,是一种信念或信心,也可以说是一种期望。
一、正视农村教师教学效能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师这一地域性群体是相对城市教师而言的。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在教学成绩、学生成就、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知识更新、社会圈子、视野眼界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社会资源不断向城市聚集,农村优秀教师不断流向城市变成城市教师,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断转向城市,久而久之,农村学校的教师自卑感越来越强,自信心越来越弱,教学效能越来越低。
二、农村教师教学效能低的原因
(一)教师因素
造成农村教师教学效能低的首要因素是教师自身。长期的教学实践让农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缺乏自信,这种自信的缺乏不仅仅源于教学业绩不丰厚,还在于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多,学生成就不显赫,也有知识退化,视域不宽,等等。尽管这些因素并不全是由教师造成的,但却无情地叠加在一个农村教师身上。这样,必然会造成自信心不足,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能,造成教学效能低。
(二)管理因素
一个教师在学校工作,工作状态如何,教学效能高低,与学校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村教师教学效能低,管理者在其中难辞其咎。有些农村学校的管理者,面对学校现状,自甘堕落,教学管理不规范,对教师要求不严格,得过且过。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成绩不高,教师教学业绩不好,正如温水煮青蛙,渐渐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越来越没有信心,教师效能岂能不低。
(三)家长因素
现在义务教育实行的就近划片招生,免试入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对学校进行着单向选择。留在农村就读的学生往往是经济条件较差的,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尽管同样也望子成龙,却因子女接受不到与城市学校一样的优质教育而灰心。家长的这种心态通过学生、家校联系传递给了教师,于是在农村教师的口中经常能听到他们转述家长的话,“老师,你把孩子看着就行,让他在学校混到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家长这样的语言、心态,哪能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
(四)社会因素
激荡的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价值观正在破碎、重建,多数人对社会价值的认可由原来对社会的贡献变成了对物质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占有。从物质上看,教师历来不丰,农村教师更是清贫。在一浪浪打工经济的冲击下,农村出现了严重的“脑体倒挂”,教师工资低、收入少,伴之而来的是社会地位低,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甚至其工作艰辛、价值也不被社会所认可,久而久之,农村教师在社会中再也不能昂起头,挺起胸,表现在教学上就是工作热情减退,工作自信消散,工作效能降低。
(五)学生因素
如果说孩子是家长快乐的源泉,那么学生就是教师快乐的源泉。现在,让农村教师快乐的源泉正在消失,倒不是说农村教师没有了学生,而是让农村教师快乐得起来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都说现在的孩子难管,学校里问题学生更是层出不穷,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都通过家长、学生汇集到学校,留守儿童问题、单亲家庭问题、品行不良问题、上网成瘾问题、早恋问题……在老师眼中,问题是越来越多,闪光点就越来越少;厌学的越来越多,好学的越来越少;经常是带着满腔热情去,收获一腔怒火回。农村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快乐越来越少,对教学越来越失望,教学效能越来越低下。
三、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效能的方法
农村教师教学效能低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既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也关系到教师的发展。教师自己要正确应对,同时政府、社会、学校都要真切重视起来,切实行动起来,共同解决农村教师教学效能低问题。
(一)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素养
1.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是一种使命,体现着人的社会必然性,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是个人品德的核心,高度的责任心是高尚品德和良好人格的重要标志。教育事关青少年的成长、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其责任之重,意义之大,其它工作无出其右。教师肩负千钧重担,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克己奉公,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要,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心,于细微处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
2.更新专业知识。光有一颗教好书、育好人的心是不够的,还要有干好工作的本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就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学科、新理论不断喷涌,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模式正深刻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形式。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教师吸收少、消化慢,不能及时优化与更新专业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必将不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影响学生的成长,就会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绊脚石,阻碍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倒逼着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
3.提升教学能力。有了良好师德,有了丰富知识,能否搞好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磨炼得来。教师要自己给自己定目标,系统地进行教师基本功、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参加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多看优质课光盘和网络优秀课例。教师要敢于上台展示自己,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诚心向同行请教,真心和他人交流,静心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学习——展示——交流——改进”螺旋式的进步阶梯,实现教学能力提升。
(二)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力度
一所学校的教师,少则几人,多则几百人,如何将这么多知识分子出身的教师组织好,让他们在其中都能人尽其才,在管理上是一个难题,无数人在苦苦探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管理模式。一个好校长,往往能团结带领绝大多数教师朝着学校目标合力向前,能最大限度
地激发教师工作的斗志和热情,唤醒教师的工作自信,增进教师对团队、集体的认知,让教师能够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
1.建立效能考核评价及运用制度。教师教学效能如何,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来进行评判。在建立考核评价制度时,要作充分的调研,考虑各种因素,体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制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基本一致,如一市、一县,同时也需要让学校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允许学校对制度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制度对教师的效能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避免只重结果不重变化过程的机械评价。在建立效能考核评价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起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制度。
2.公正运用效能考评结果。一部好的法律,不仅在于制定,更在于执行。教师教学效能能否被激发,不在于是否拥有了科学的效能考核评价制度,而在于对考评结果的正确运用。如何才算正确运用?只有公正运用,不管是奖励也好,惩罚也罢,对考评的结果都要做到公正地运用。“公生明,廉生威”,一项制度从制定、到运用都对所有人平等,才会产生正能量,被大家尊重,并自觉遵守、执行,实现制度目的。
3.探索教师有序退出机制。教师,是一项从事知识传播、更新、创造的职业,如果不持续学习、不提升能力,过不了多久,这样的教师就不适合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退出教师行列。通过效能考评制度,可以清楚地知道谁适合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谁不适合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了,对于后者,应该有序退出教师行列,否则,真的会误人子弟。
(三)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1.引导社会舆论科学评价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但绝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社会舆论,特别是媒体,需要科学评价学校教育对人的意义,这不仅有利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
2.动员学生家长促进教师效能提升。在城市,普遍的看法是将学校教育看成一辈子幸福的寄托,读书考大学是唯一通向美好未来的道路,以致各类补习班、辅导班占据了孩子快乐假期;在农村,不少人将学校教育当成是“托儿所”,学校只要将孩子看守长大即可,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或长大了就出去打工。家长、学生对教育过度依赖和重视不够,都是对教育作用的不恰当认识,受此影响,也将会不能正确评价教师的作用,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
(四)政府适当提高教师待遇
一个人的自信源于自身的能力、别人的肯定、社会的。各类调研报告、网络数据显示,农村教师的实际收入水平都比较低,与社会其他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相比,这样的收入水平实在不能反映农村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贡献,实在不能让农村教师体面地工作和生活。低下的工资福利待遇,较差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农村教师面临的巨大窘境,且通过教师自身无法得以改变,长期的生活压力,让教师渐渐失去了自信,影响教学效能。教师,本是一个崇高而光荣的职业,应该是一个体面的职业,为了让教师“不为五斗米折腰”,政府适当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生活、工作自信,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效能的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