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研学能力”的培养问题和方式

2015-07-24 09: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研学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教学实践中的反复训练和学习实践中的反复运用逐步提高。培养研学意识以培养学生敢说的习惯为前提,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和多样的思考习惯为核心,把研学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研学能力;低年级;敢说;思考;反思
  学生的研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通过学习实践中的反复运用不断提高。有些老师认为,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不具备自学能力而不愿意自学,其实不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虽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学习和认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可以通过学习本身而不断地积累并加以运用。小学低年级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始,所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研学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敢说”的习惯,是培养“研学”意识的前提
  课堂应该营造一种宽松和开放的氛围,让学生不受举手发言的拘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学生“敢说”,老师首先应做到“敢放”和“能收”这两方面。“敢放”就是敢于让学生把不同的观点暴露出来,哪怕是错误观点,也不能过早给予评价,扼杀学生说的愿望。同时,老师也要练就“能收”的本领。“放开容易,收回难”,是不少老师在实践过程中的感言。放了收不了,必然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我们不能整节课都实行这样的操作,一年级每节课可安排一次这样的环节,到了二年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强了,对发言规矩也熟悉以后,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放开,次数比一年级稍多一些。发言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规矩,首先必须做到认真聆听同学的发言;其次,不要重复同学的发言,以免浪费时间;再次,可以对发言的内容作出质疑和提问,也可以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完善和补充,但在发言之前要先说明你的发言目的;最后,哪一位同学能站起来先开口说,其他同学要进行礼让。明确的发言规范可以保障发言有序进行。发言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发言进行调控,当学生讲到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当“冷场”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质疑关键的地方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加以提醒重复别人发言的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和梳理,不至于让发言流于形式。
  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是培养“研学”意识的核心
  学生能否全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和感悟问题都与学生是否善于思考分不开。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
  有序地思考问题是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和形成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丰富的资源,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要有顺序。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的重要资源。怎样把题目中有用的信息收集并进行整理,需要学生根据事情发生先后顺序或数量关系把这些信息进行排序,然后才能对题目提出的问题有较清晰的了解。另外,在解决问题中重点强调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知道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都是要求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如:《数学广角》中出现的简单推理,小红、小亮、小丽分别拿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说:“我拿的不是语文。”小丽说:“我拿的是数学。”请说出他们三人各拿什么书?到底先考虑小红说的还是先考虑小丽说的,我们通过让学生比较得出应先考虑小丽说的话。如果先考虑小红说的话,小红有可能拿数学或者思品其中一本,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先考虑小丽说的话,小丽拿的只能是数学没有其他可能,能确定下来,只要一个能确定,剩下两个很快能确定了。因此,通过比较学生能感悟到、先找到能够确定条件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学生年纪较小,思考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因此从小逐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助于高年级数学学习时“研学”质量的提高。实践中我喜欢设计一些比较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比较感悟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收集数据》教学中,我设计以下一组练习:先出示我班班长选举投票结果
  现在的得票结果应该是谁当选?要是老师也有一票要投,结果会发生变化吗?题目一出示,学生都认为邓凯雯一定当选,老师再投一票,结果不会发生变化。问题没有到此结束,我又问:为什么老师再投一票依然不能改变选举的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邓凯雯最受欢迎,老师也应该投她一票,老师投完票以后她的票数还是最多。学生并没有考虑到老师还有可能投给邓嘉杰和周嘉妤的情况,显然这样想问题是片面的。
  于是我再出示第二题,正班长由“邓凯雯“担任,那剩下的两位得票同样多,谁来当副班长?你认为老师这一票又会不会影响选举的结果?这时由于两人的票数相等,很多学生就会想到老师既有可能投给邓嘉杰,也有可能投给周嘉妤,老师的这一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候,老师及时地进行引导,在第二次投票中由于老师的一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大家都能把老师投票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到了,但是在第一次选举的时候,是不是就代表老师一定会投给票数多的同学?会有其他情况出现吗?同学们马上反思到其实第一次选举中会出现三种可能,但是由于第一名的同学和其他两位同学票数相差得比较远,这一票投给谁最终都没有影响投票的结果。
  通过两次投票结果比较,让学生开始感悟到,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地思考问题。
  三、渗透学法的指导,达到培养“研学“能力的目的
  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做到这点,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主体作用的持久发挥,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授之以渔”,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日后的“研学”能力做准备。
  课标提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 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渗透,并通过比较让学生逐步体会各种策略的优势。
  反思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不管在探索活动中还是在练习中,学生都在不停地出错,错误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和知识缺漏。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如:“解决问题三个步骤中最后一个解答正确吗?”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反思,结果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题意,从而检验自己的计算方法与计算过程是否出现错误。学生经常混淆运用除法解决问题与运用减法解决问题。笔盒8元一个,24元能买几个?有学生经常会用“24-8=16(个)”。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把问题的结果回归题目,他马上就能发现问题,一个笔盒8元,24元能买16个吗?显然不合理,通过检查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方法出错。通过反思发现自己错误,修正解题的思路,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学习方法,学会反思对学生日后的“研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
  低年级的学生不像高年级学生那样具有较强的研学能力,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研学”追求。他们好奇、善于质疑是“研学”思想的萌芽。教师要善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研学”意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要求,逐步帮助学生积累“研学”的方法,为学生日后展开“研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泳媚.突出学法渗透促进自主学习[J].广州:广东教育,2013(02).
  [2]林彩云.浅谈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教育教学论坛,2012(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