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倡导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将从三个方面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习兴趣,加强主体意识;转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究;关注学习评价,促进自主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评价
一、培养学习兴趣,加强主体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是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常使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在指导学习数学时,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这个方面的问题:
1.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首先,以爱唤爱,促进爱的迁移。“亲其师而信其道”,而欲使“亲师”,必先“亲生”。教师对学生倾注爱心,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从而扩展为对学习,对集体的爱。其次,表扬鼓励,增强自尊自信。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千过,莫如奖子一长”。表扬,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这也正是表扬的意义所在。第三,师生平等,创造研讨氛围。学生的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本身的认知活动,他人是无法替代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常让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从而得出推理和结论。在这种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促进了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
2.创设悱愤心态,激发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悱愤心态,就是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生疑的状态。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通常不会引起学习兴趣,只有根据数学教材特点,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解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吨”的认识时,我这样提问:在公路桥的一端,我们往往会看到有限制载重量的标记,看谁留心标记牌上写着什么?“吨”是什么单位?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这些问题,对于尚未掌握新知的小学生来说,认识是模糊的,自然会产生一种急切想了解结论的欲望,也有的学生此时跃跃欲试,也产生一种急切想知道自己想法是否正确的念头,这就是一种“愤”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讲授新知,必定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和理解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3.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稳定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顺利情况下,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但如果遇到困难,又无法克服,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下降;如果经常困难重重,那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因此,教学时,必须采取措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要尽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每节课的知识都应当当堂解决。实践证明,只有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才能稳定学习兴趣。
二、转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究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1.精选教学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对学习素材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在选取素材时,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设置练习,以生活中看得到、用得着、有趣味的图示及画面和语句描绘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请一生扮演营业员,教师扮演一顾客,模拟购物过程。让学生先经历营业员收钱、找钱的过程,引发学生思考“你从中知道了什么”的问题,再让学生经历顾客付钱、收钱的过程,并说一说这个过程,然后引发学生思考“你从中又有什么发现呢”的问题。
2.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学生在课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敞开思路,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让学生尝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学习建立在已有经验上,而引导他们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粉笔盒、月饼盒、药盒等),接着,我让每个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并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自己的长方体纸盒,然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对长方体的发现:
3.要重视自主确定解题策略,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关键所在途径。而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内化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比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不能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有机会展示个性,探索创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拆减数,有的利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出示例题: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
解法一:6×5+6×4+5×4+6×5+6×4+5×4=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6×5×2+6×4×2+5×4×2=148(平方厘米)
解法三:(6×5+6×4+5×4)×2=148(平方厘米)
4.重视合作交流,尝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要求通过合作,共同完成这个小实验:每个小组的成员合作用桌上的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有的拼摆,有的记录。学生在尝试合作交流中,将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学生1:每排摆4个小正方体,摆了2排,并且照这样摆1层;
学生2:每排摆4个小正方体,摆了3排,并且照这样摆1层;
学生3:每排摆4个小正方体,摆了3排,并且照这样摆2层;
学生4:把组员摆的方法,记录在下表:
三、关注学习评价,促进自主发展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对此,老师可以选择推迟作出判断的方法。如有的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不满意,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
3.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