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公平

2016-05-31 14: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追求教育公平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免费师范教育是国家政策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师范生免费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以及非部属院校不公等问题,引起人们对这一政策的公平性产生了质疑。

 

  一、教育公平的意义

 

1990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教育公平成为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

 

[1]我们通常认为,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的延伸和扩张。在教育的领域来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正义的一个子系统。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公平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教育起点公平、过程正义和结果公平。[2]

 

  二、免费师范生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1. 对于免费师范生自身的不公平问题。 一方面,免费师范教育是一个有条件的免费。受益学生享受免费。但是必须满足毕业之后要到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当一位基层教师。为贫困学生进行免费教学。为他们也形式平等的教育权利,事实上它的入学机会平等不是自由的。

 

[3]另一方面,免费师范教育政策要求,学生报考前免费师范教育要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签署一项协议:每年参加学校的学生,可以选择享受免费师范教育。缺乏退出机制,这个系统,然而,不想继续免费大学生是很难过程中退出,关键是原来的学校成绩,录取分数是退出的门槛之一,同样,如果这些同学在求职时毁约了,也会面临赔偿问题。

 

[4]作为刚毕业的高中生对自己专业的选择并没有太多了解,很多是迫于家庭贫困不得已而选择免费师范生,当他们在大学生活一段时间后,思想上有一定改变后,已经没有机会选择成为非师范生,这样显然不公平。

 

2. 对非免费师范生教育不公平。 首先,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免费,而其他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却不免费,难免会产生同样是教师储备资源,所享受的待遇却不同的后果。

 

其次,目前很多师范生毕业后并不一定从事教育工作,而很多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却走上了教育岗位——国家(或学校)能把学费扣回或退还给他们吗?同时,免费师范教育也带来了不平等竞争。

 

因为免费师范是答应从教的,所以不会管他们是否愿意教,具体学习情况怎么样、教学能力怎么样,都要必须教。这是不公平的现象,这样对那些没有享受免费教育,但是有理想,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更不公平。

 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公平

3. 部属师范大学学生免费教育,对非部属师范院校是不公平的。免费师范教育将优惠政策有限的作用在部署师范大学,教师的质量整体优化升级将很难顺利实现。

 

显示区域差异、校际的差异会更大。国家只在一些师范学校试点,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师范院校,影响学生,造成下属其他师范学校的不公平。我们必须认识到,能投服务基层教育人员的大多数人员来自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5]相对于下属师范大学,地方师范院校本身的吸引力,更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也需要更多的免费师范教育。

 

  三、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建议

 

  1. 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待遇,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培训。增加投资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师地位和工资,物质满足是很重要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增加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免费师范生的正常地位和薪水接近城镇教师才能留住人才。因此,最重要的事情是让教师逐渐接近公务员的待遇,逐步实现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公平待遇。[6]

 

  2. 加大对普通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将更多的地方师范院校纳入到免费师范院校的行列。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根基和主体,是教师教育的工作母机,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7]因为真正缺教师的是边、远、穷的山区,而为它们输送中小学教师的还是地方师范院校,而不是部属师范院校。应以中西部地区地市属或省属普通师范院校为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推进重点,地方普通师范院校培养规模大,学生多以当地生源为主,毕业时更愿意立足当地就业,更可能下得去并扎根农村教育。

 

3. 完善相关制度。应建立健全免费师范生考核与淘汰、流动与退出机制, 对于确实不适合或不愿意从教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在退还已享受的补助后,尽快退出免费师范生的行列。

 

学生享受免费教育经历三个关口招聘、培训、就业,国家应逐步完善相关制度,使入口更公平、更有效的过程出口更让人放心。喜欢享受免费教育的学生是否应该考虑前面的入口。在西部当教师是什么样的福利待遇,家庭如何安排,等等,都是需要完善的问题。

 

[8]免费师范生如果它可以像收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不用担心不公平问题,很多问题就会得到相应的解决。

 

  4. 加强区域规划建设。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差异巨大,各省市政府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本地区内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发展状况,对免费师范生的招生规模、布局、培养层次、专业等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

 

  作者:方苓苓 来源:亚太教育 2016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