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让学习更有趣,让考试更轻松

2015-08-01 09: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浅析
  通过对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大纲全国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重庆卷、江苏卷、山东卷、浙江卷、安徽卷、福建卷、广东卷、海南卷、四川卷等14套历史试卷的所有试题的逐一分析和归类比较,我们认为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立足基础,突出主干。
  2012年历史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及各省考试说明,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同时紧扣长效考点,突出考查学科能力。
  1.考查历史时间、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概念及历史结论和基于阶段特征分析的背景原因、与特定历史结点连接的历史发展等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
  考查分封制(浙江文综13题);考查南昌起义及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称谓(北京文综18题);考查皇帝名称的由来(海南单科第3题);考查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运动和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标全国28题,天津文综第2题,江苏单科第4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及主流思想(山东文综第9题,上海单科31题,课标全国第27题);考查理性精神和启蒙运动(福建文综20题,江苏单科13题,安徽文综37题);考查近代西方的代议制的民主政治(安徽文综21题,北京文综37题(3)问,天津文综第9题,浙江文综39题(1)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考查的都是学科基础和主干知识。
  2.热点问题持续保持热度。所谓热点,就是关系到人类发展前途的那些重大事件或重要观点。主要包括体现历史发展的趋势、多年来历史学科一直关注的长效热点,如近代化全球化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民主与法治建设问题,中共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三农问题等;高考年度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时事、周年纪念等时政热点和体现新的史观、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成果等学术热点。纵观2012年的历史试题,主要考查以下一些热点。
  (1)工业化与城市化
  天津文综第8题、安徽文综20题、江苏单科14题、福建文综21题、大纲全国37题(1)问分别选取不同的背景材料,从市场需求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在动力、纺织业等方面的成就和工业革命后经济政策的变化等角度考查工业革命;北京文综20题、37题(4)问,天津文综14题,福建文综23题,上海单科18题,海南单科21题等分别从垄断组织的出现及对“垄断”概念的理解,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水力、电力的发明创造对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洛杉矶居民向郊区搬迁的原因等不同的角度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2)近代西方民主法制建设
  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上海单科32题);英国内阁制的特点(海南单科11题);通过最高法院对总统选举的裁决来认识美国三权分立及司法独立(江苏单科15题);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及认识(安徽文综21题);美国政治权力的相互制衡(北京文综37题(3)问);美国的政党政治(海南单科12题);近代以来德国的三部宪法关于行政权的演变及趋势(海南单科28题)等。
  (3)民族独立、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
  对辛亥革命成果的认识(福建文综16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浙江文综39题(3)问);俄国、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课标全国31题);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山东文综13题);1927年革命中心的北移(重庆文综17题);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工作重心转移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福建文综38题(2)问);以台湾同胞不同形式的思乡活动考查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江苏单科10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根本保证(天津文综第6题)等。
  (4)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课标全国35题);从世界银行资金的来源及借贷用途看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江苏单科18题);对全球化的理解(天津文综11题);从美国普通家庭出现大量中国产品看中美关系的变化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广东文综38题(3)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江苏单科20题);欧共体的成立(四川文综22题);通过金砖国家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的比较考查对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认识(安徽文综22题)等。
  (5)历史上的重大政治及经济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上海单科第7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形式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山东文综35题);对梭伦改革的理解和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上海单科36题);王安石变法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措施及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辩的实质(浙江自选第9题);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及影响(福建文综41A)等。
  (6)人文精神
  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主张(广东文综18题);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共性及对美国的影响(山东文综15题);文艺复兴时期探索与发现、思想与文化等成就(福建文综21题);启蒙运动反专制王权、宗教神权、贵族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和法治社会的特点及孟德斯鸠的启蒙思想(江苏单科13题、海南单科10题)等。
  (二)选材广泛,形式多元化。
  2012年高考试题选材十分广泛,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类型。既有行政区划、城市布局、文物遗址、数据统计、漫画、招贴画、结构图示、邮票书法作品、战争形势图、介绍信、日常生活等图片表格材料,又有报纸杂志、诗文作品、标语口号、故事歌谣、报告回忆录等文字素材等。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下:
  1.摘选历史典籍内容:摘编自《中国通史》(课标全国材料一);分别选自《老子》和《荀子》(北京文综37题材料一、材料二);摘自《魏书》(安徽文综36题材料一);摘自《礼记·考工记》(江苏单科第2题);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天津文综12题材料二);引自《欧洲文化史》(广东文综38题材料二);摘选自《欧洲文艺复兴史》(福建文综41A材料三);摘选自《藏书》《亭林文集》《思问录》(浙江文综38题材料二);摘选《十二铜表法》内容(江苏单科12题)等。
  2.摘选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论:引用梁启超的言论(课标全国29题);引用唐太宗对杜如晦说的一段话(安徽文综13题);引用马可·波罗的言论(天津文综第1题);引用雍正圣谕(大纲全国15题);摘引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之间的辩论(广东文综18题);引自章乃器的言论(江苏单科第7题);摘选毛泽东在七届二 中全会上的报告(福建文综38题材料二)等。
 3.漫画、招贴画、介绍信材料:引用《最后的贵族》漫画(江苏单科20题);反映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招贴画(广东文综15题);反映张勋复辟失败被国人唾弃的漫画(安徽文综17题);讽喻俾斯麦武力统一政策的漫画(上海单科20题);反映计划经济的介绍信(天津文综第4题)等。
  4.图片、地图、示意图、表格类材料:体现世界贸易的饼形示意图、体现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示意图(课标全国35题、41题);元大都示意图(北京文综13题);反映工业革命时期水力动力的纱厂、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宣传图片和体现天津城市变迁及近代化进程的城区示意图(天津文综第8题、11题、13题);体现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比较示意图(安徽文综22题);反映宋代城市发展特点的《清明上河图》图片和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图片及体现80年代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影响比较表(江苏单科第3题、第5题、23题);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重庆文综17题);《公司的力量》示意图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表(四川文综37题、39题);反映建国初期农民喜迎土地改革的图片(上海单科29题)。
  5.其他形式的文字类材料:许仙与白娘子的历史神话故事(课标全国第25题);晚清重臣端方的奏章(北京文综17题);罗斯福广播谈话内容(天津文综10题);王安石的诗句、美国《时代周刊》的内容(四川文综14题、18题);《登州府志》中反映家庭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记载(山东文综11题);《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浙江文综21题);第一届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广东文综第17题);南京临时政府法令(江苏单科第6题)等。
  (三)贯通古今,串联中外。
  2012年的高考试题就其考查的形式而言,选择题延续了过往的传统,即先中国古代史,再中国近现代史,最后世界史的排题顺序;而非选择题则注重知识的横向比较,特别强调古今贯通。同时又着意于知识的中外串联,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年全国高考的非选择题的内容呈现“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既有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入拓展、也有单个模块内容的专题式综合、更有多专题的立体式综合。如江苏单科第21题考查科举制的“统合”功能题,是对古代科举制影响的横向拓展;安徽文综第36题的“民族问题”题,是围绕“民族”这一主题,考查古代的民族融合、近代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现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福建文综38题的“民族问题”题则围绕“民族”这一主题考查近代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与现代中国的民族复兴,这两题的特点是专题式的综合;北京文综第37题则以“水”为主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儒道思想、近代中国航运与地方经济、现代美国的河流治理与美国政治的特点。可谓是古今中外历史相连、三个模块内容融合。
  (四)依托材料,论从史出。
  2012年的高考题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试题的结论几乎都需要从材料中悉心地搜罗梳理,不断地去伪存真,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过往的那种一望便知答案的试题已经难见踪影。
  如课标全国24题,题干设问,汉武帝设十三刺史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作为监察对象,使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迁到长安附近居住,这表明了什么?在学生的知识范围里,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吏的大员,出题者另辟蹊径,设问监察豪强并令其前往都城附近的原因。给出的四个选项貌似都有道理,但只有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选项一一揣摩,剥茧抽丝,方能寻到正确答案。又比如课标全国28题,在通往正确的道路上,也是机关重重,暗礁四伏,如果仅凭学过的知识,或对材料没有完全吃透而草草选择,是不会找到正确答案的。
  二、2013年高考历史考策略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教科书是我们备考的依据,熟读和研究教材是每个考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常言道“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熟悉教材并不是机械地读教科书,不是死记历史事件,而是要拓展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带着问题考察历史,从历史中探究事理,明了历史的发展变化,搞清楚历史问题的性质、特点,理解并掌握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重要经济政治制度、重要历史结论等,并作相应的分类、对比分析,多种途径梳理主干知识,注重纵向的专题知识和横向的阶段特征的网络构建和学科基本素质的养成。
  (二)关注历史概念的诠释,注重历史比较能力的培养。
  近年高考试题不断加大对概念的考查力度:宗法制、分封制、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理学、工业革命、代议制、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全球化这些历史概念不仅能反映历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因此,复习备考中要关注历史概念,特别是近几年高考中少有涉及的概念,如民主、共和、宪政、近代科学等,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应加强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影响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的比较认识,尤其应注重中外历史间的对比分析。
  (三)用新史观指导高三历史复习。
  近年来,对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的现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的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的文明史观,和“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的社会史观等新的史学观点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高考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适度关注热点问题和周年问题。
  新课程强调历史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目前,许多省份的历史高考都倾向于以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其出发点是为当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侧重于用历史材料、历史现象来佐证、反映现实问题,实际上是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而这一点恰好是高考能力考查中极为重要的 一条。在2013届的复习备考中要适度关注民主与法制问题,制度创新与机构改革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科学决策问题(针对城市规划)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问题,生态文明与资源、能源、交通问题,全球化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食品安全及物价问题,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及周年大事等。
  (五)掌握解题技巧,增强应试能力。
  怎样练习审题能力和解题技巧是决定高考得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新史料新情境历史试题成为高考历史试题最基本的特点。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新课改区的试题),要注意讲练结合及归纳总结,要特别注意对主观性试题答案的理解,以提高解题能力。
  对于选择题一定要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试题中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子,还要善于排除干扰的文字和干扰的选项,一般采取排除法做历史选择题比较好。
  对于历史材料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反复看材料;其次要注意答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文字的简约,有利于对问题的思考;最后是注意对问题的全面把握,答题要全面准确。对于历史专题性大题首先要确定大题的性质,如中美关系、近代化进程、经济格局演变等,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准备相关史实,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不能混淆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根据试题的要求按照顺序逐一作答,尽可能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对于类似的历史专题在平时复习时可以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归类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掌握基本知识,把握基本概念,认真思考,反复训练,做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要有针对性,即答题思路要正确,避免答非所问。
  (2)注意“眼球效应”。学会将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把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摆在前面,史论结合,精确表述。
  (3)做主观题要关注每一个问题的赋分,分值大的多写,分值少的少写。在时间和空间允许的前提下,主观题的答案鼓励多写,尽可能将要点写全。
  (4)应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把教材用语移植到试卷上,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性语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