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课堂引入的艺术的创新

2015-07-21 08: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其引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引入的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信息技术课堂的引入,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课。
  ● 游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玩游戏,什么游戏都能使他们迷恋。究其原因,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自由与变化的快乐、成长与发展的体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融入与技术密不可分的游戏,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征,能使课堂气氛轻松而又有趣,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案例1:信息资源管理。
  学生玩整理房间的小游戏,分别对儿童房、书房和客厅的物品进行了分类整理。再联系到学习资料的整理,从而引出课题——信息资源管理。
  案例分析:学生对于游戏都有种天生的热爱,所以课前通过游戏热身,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体会日常生活中将物品分门别类摆放的价值。在这样的物品整理意识引导下,再联系到学习资料的整理,从而引出本课课题——信息资源管理。这样的引入,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进行知识的迁移,形成正确的资源管理意识。
  用于课堂引入的游戏需要精心挑选,一定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以学生为本,点到为止。万万不能夸大游戏的功能,让学生整节课都在回味游戏,从而失去了游戏引入的直接目的。一般以难度不大的小游戏为好,这样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攻关”。
  ● 对比引入课题——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对比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对比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对比来了解世界的一切”。高中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已经开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他们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深度,对于可比性强的东西,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案例2: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安排一次桂林之旅。首先要订机票。请先看下图上边的航班信息,我们希望乘坐下午两三点的航班,哪个航班合适?你能确定吗?再来看下面这张表,它是以表格形式表达航班信息的,你又能确定哪个航班呢?
  在文字和表格这两种表达方式中,哪一种方式可以快速方便地确定需要的航班?它们有什么区别?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
  案例分析:安排桂林之旅,从确定航班开始,给出航班信息的两种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确定航班,比较得出文字表达和表格表达的区别,自然地引出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的课题。
  对于对比性比较强的知识,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引起关注,让学生自主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规律,从而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 问题引入课题——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同时,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喜欢通过自身的探究去认识和理解新事物。因此在课堂引入时设立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这样的引入,有利于突出学习重点,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集中,积极地解决问题。
  案例3:创建超链接。
  教师逐个打开网站文件夹中的网页文件,引导学生发现:没有超链接,浏览不方便。接着提出问题:什么是超链接?超链接有什么作用?如何创建超链接?并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分析:学生浏览网页之后,发现网页中缺少超链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想去建立超链接。再以“什么是超链接?超链接有什么作用?如何创建超链接?”作为问题继续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问题设置,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问题引入是较常用的一种引入方式,也是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问题引入一般适用于前后知识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吸引他们的注意,刺激其求知的好奇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展开学习活动,他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境引入课题——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能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情境的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
  案例4:IP地址。
  新闻:(人民网 南昌5月8日电)因为不想读书,江西婺源县一中学两名学生结伴离家出走。5月6日,婺源县秋口派出所接到家长俞某报警,称其儿子小锋于4月30日失踪,到现在仍没有消息。5月6日晚,民警查到小锋的QQ号在IP地址为220.175.47.55的电脑上登录,进一步查到该电脑在南昌青山湖区某处。5月7日,两名中学生被接回家。
  师:民警是如何确定两名中学生的位置的?
  生:IP地址。
  师:为什么IP地址可以确定位置?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借助学生身边同龄人的新闻,引起学生注意,使其能够关注到借助IP地址可以确定某一台电脑的位置,从而引出什么是IP地址。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对IP地址的认识就不是停留在简单概念的记忆上,而是能够体会到网络中IP地址的重要作用。
  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情境引入课题,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需要教师恰到好处地挖掘和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境 。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而且不会给学生造成额外的理解负担。
  ● 任务引入课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有的课堂可以直接从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一个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多个子任务,子任务的划分也是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依据,是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整节课的核心任务就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教师的点拨下完成的。
  案例5:音频加工。
  师:大家都听过诗配乐的作品,常常会被诗配乐中的意境所折服。今天这节课的任务——将一首诗和一首背景音乐合成为诗配乐。诗,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歌;背景音乐,可以自己去网上下载适合所选定诗歌风格的背景音乐。
  案例分析:本课围绕一个完整的诗配乐的制作过程“任务呈现—明确任务—讨论方案—方案实施—作品展示”展开,因此引入部分就直接呈现任务,直奔主题。学生要完成的任务还可以划分为选择诗歌、录制诗歌、下载背景音乐等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实现了信息素养实质性的提升。
  任务直接引入课题适用于和其他知识关联性不大、相对完整独立的知识点。学生在这样的任务引领下去探寻新知,目标明确,也不易被其他因素干扰。任务的选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从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的活动热情。
  信息技术课堂引入是一门艺术,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地总结、探索和发现,为学生创设最合适的平台,引导学生不断地成长。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