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改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搭建提高师范生教

2015-07-10 08: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为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就要重视课堂教学。儿童文学课程直接关乎着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否,所以,改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是提高师范生教学素质的要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制度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素质
一、改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是提高师范生教学素质的要求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大戏的组成部分,而因为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特殊的职业,使得它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一)儿童文学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师范生教学素质
儿童文学课程是小教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是按照小学教师的现代化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提供小学教师所需的儿童文学理论和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儿童文学特别是童年期儿童文学的特点,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着重掌握儿歌、儿童诗、童话等八种常见的文体及其写法。www.133229.CoM重点培养分析和鉴赏现当代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中短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内容形式特点,撰写简析(概要评论);初步学会创编儿歌、短小的故事和童话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的鉴赏、批评和编创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小学教育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该课程在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实用性及综合性,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师范生教学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本的课程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个复合的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一个很主要的方面就是文学素养,这也是有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在总目标中,特别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涉及到文学作品,课标还提出“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语文修养”等,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什么呢?“绝不是只语言修辞知识,也不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涉及到种种因素,比方说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等。这些因素,哪一个能离开文学教育这个命题呢?”因此,儿童文学即是对小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对象和载体,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说语文教育没有儿童文学将是残缺的,那么小学教材离开了儿童文学将会瘫痪。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作品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据统计资料显示,小学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的内容的比重占80%以上,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仅以人教版低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为例,课文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一年级上册有15篇,占全部课文的75%;一年级下册有25篇,占全部课文的73%,;二年级上册有20篇,占全部课文的58%;二年级下册有17篇,占全部课文的53%。另外还有拼音部分的儿歌,语文园地中的短文,也都大多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课外的教材也体现相同现象,大量的“选本”“读本”也以文学作品为主。从教材的角度当然也能看出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二、优化《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培养中文方向师范生教学素质
教学的优化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选择和考核制度的调整等几个方面来完成。
(一)联系小学语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前文已经论述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的密切关系,因此,为了使该课程能更好实现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就成了该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依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完成小学教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课程内容上体现理论知识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文学作品与教材课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延展相结合的特点。
在理论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既有对传统的借鉴与继承,又贴近基础教育,及时地把教研教改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文本特征、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等文学理论知识,也包括各类文体的文本特征、审美原则等。占三分之一的课时。文学作品的内容以文体为板块,把握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老师课内推荐、学生课外搜集,既有文本原著,又有改编的语文教材课文。争取在三分之一的有限课时内尽可能的占有大量的作品。剩下的三分之一课时内容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课上交流、探讨、分享学生搜集、整理、创作的资料,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实践性,又增大了课堂容量、拓展了课程内容。

(二)夯实基础,加强实践,师生同登讲堂
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调整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程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由老师讲授,但要做到内容推敲,讲解精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有较为系统儿童文学知识体系,了解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把握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领会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才能以此为出发点去独立理解鉴赏作品,既夯实了儿童文学课程的基础知识,也为将来把握小学语文教材奠定基础。
该课程最大的突破点是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把讲台交给学生,变讲授的过程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针对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实践环节共设置了这样几大板块:读一读、讲一讲、评一评、写一写、赏一赏、演一演、议一议。每一板块在老师精讲理论知识、典型的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更多的作品理解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活动的流程为:根据要求搜集整理资料、上交文本资料、给全班同学分发资料、课堂交流、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打分。每位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共有七项。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教学的能力,如搜集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能力、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评价课程的能力等等。教学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这些训练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显得更为扎实和牢固。而这些技能都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学习成果,就是每位同学都积累了大量来自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汇编成册,共享资源,一些活动过程的照片、录像又记录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调整分值比例,弹性试卷内容,进行评价制度的改革
在评价方式上,特别关注学生在实践性学习全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以及能力的形成过程,建立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举的体系,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调整考核分值的比例,平时成绩40%,包括学习态度、文本作业质量、课堂交流情况等,共有七项,量化打分。末考试卷也采用弹性试题,不仅覆盖重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鉴赏作品、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有学生搜集、整理、讲解的内容,占30%的比例。这样试题安排能更好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课程改革结果分析
课程即将结束时每位同学做了一个作业:议一议,谈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体验、对该教学模式的反思、建议等。学生反馈的情况大致包括:
(一)学习兴趣浓厚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管理加强了,变被动为主动。
(二)阅读量增大了,并且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阅读;占有资料丰富了。
(三)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了。
(四)通过儿童文学作品更了解儿童了。
(五)有了一种课程意识,激发了思考小学语文课程和实施教学实践和改革的意识。
当然,同学们也较为普遍的认为有“累”的感觉,因为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工作要多做一些,态度也重视一些,情绪更紧张一些。但同时很多同学也希望其他类似的课程也用这种方式来上。由此可以判断课改是成功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