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和情感交融的一种氛围,有了这种氛围,教与学才能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作为教师都知道,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故情境的创设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教学情境包容非常之多,针对语文学科的特色,现谈谈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方式和笔者的一些想法、思考。
一、达成情境——教师引导
俗话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就是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悱”,就是想说但又不知怎样表达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研究透彻教材,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充当好领导的角色,循循善诱,针对重难点知识设置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引导学生,营造“愤悱”的情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和积极表现。
中学教材里的很多文章都是蕴涵着深情厚意,有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情感,是难以奏效的。教师要抱着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要与生活相联系,应该跳出课堂,学生才能与文章作者的情感相互碰撞,甚至激起火花,最后引起共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准确深入。WWw.133229.COM比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流露着父子间沉重的情感,但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原因在于现在的学生平时对父母的情感比较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着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地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同时把一些经典的关于亲情的故事读给学生。通过讲故事,学生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就像大海一样深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站起来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创设了一种生活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送情境——用多媒体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利用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必要。教学中制作和使用课件已是广大教师的必备手段,因为多媒体课件综合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等元素,把抽象事物变成具体事物,使其显得更加形象又直观,还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并提高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包括:1、录音。如在教学《乡愁》一文时,可以找到相关的朗读录音,当学生听到那富有浓浓感情的朗读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作者真诚的思乡之情和台湾同胞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音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和文章相关的音乐,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们就可以选用刘欢的《好汉歌》作为课堂情境创设的材料,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氛围。3、视频。这方面的材料主要用于小说的教学、诗词赏析等。如我们在教学《泰坦尼克号(选段)》一文时,可以通过这个故事的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男女主角那忠贞不渝的爱情。4、动画。这方面我们主要用于幻灯片的制作,在制作关于文章中的相关课件时,如能插入形象的flash动画,会让学生更加感受到课件的生动、直观、有趣。5、网络。网络是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场所,学生能找到更多他们想要的资料,还能够使学生养成亲自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如果我们把课件和网络有机地结合,教师的课件会更加丰富多彩。但是要注意,切不可以图片和视频来替代学生对待文本的阅读,语文教学终究是文本的阅读。
三、形成情境——学生实践
实践出真知,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与探究中获取知识、领悟道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去做、动眼睛看、动耳朵听、动情朗读、动口议论、动笔书写、动脑思考。这些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先后之分,完全按学习的实际需要而进行。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时间都动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情地朗读、自主地领悟、整体地感知文章的内容。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给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读:有鉴赏性阅读、交流性阅读、质疑性阅读、研究性阅读等等。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在深情的朗诵中升华情感。最后还可让学生结合现在的学习实际,谈谈他们从文章中得到的启迪,并将之流于笔端。
四、产生情境——师生合作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合作型的学生关系才能在学生的共同发展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起来,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在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固定教条的,还有很多好的模式值得去探讨。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若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地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的演示实验引出疑问,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制造一些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诱导学生去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体现教学的重难点,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让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到苹果”,使学生拥有继续学的信心。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呼唤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