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微观生态圈的构建

2015-07-06 10: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是一个由生态主体(教育者)、生态客体(大学生)、生态介体(教育活动)和生态环体(大学精神)构成的生态系统。就其微观生态圈而言,教育者是主导,大学生是核心,教育活动是平台,大学精神是保障。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态主体、生态客体、生态介体和生态环体之间通过交换相互影响和制约,实现生态要素的循环、互动和耦合。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育管理微观生态圈互动耦合

独立学院以其“民、独、优”的新机制、新模式,独树一帜,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独立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着在校学生人数多、学生自身问题多、潜在安全隐患多、学工队伍人员少等诸多困难。因此,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要突破上述瓶颈,必须充分调动教育主体、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教育活动,优化教育环境,引入新的理念和机制,促进学生教育管理的全面发展。
独立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是一个由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等内外要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从教育生态学看,它是由生态主体(教育者)、生态客体(大学生)、生态介体(教育活动)和生态环体(大学精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微观生态圈。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态主体、生态客体、生态介体和生态环体之间通过交换进行相互影响和制约,实现各要素的循环互动和耦合(见图1)。wWw.133229.cOm
图1.
图1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的微观生态圈
通过图1我们不难发现,在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微观生态圈中生态主体、生态客体、生态介体和生态环体等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只有四者之间良性互动和耦合,才能实现动态平衡。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论断为构建和谐的生态师生关系,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主体(教育者)是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微观生态圈的主导
教育者是教育的第一要素,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生态主体,在微观圈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者是个宽泛的范畴,从微观生态圈的视角来看,包括承担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主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工队伍(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从事后勤保障服务的其他教辅人员。因此,要真正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必须加强生态主体的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支具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恪守严谨笃学的良好教风的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提供优秀的园丁。广大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言传道、以行垂范,用真理、真言、真行教化学生,用真情、真心、真诚感化学生,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以及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责定位不准确,工作任务繁重;(2)队伍稳定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3)职务职称评定受制约,保障体系不健全;(4)缺乏系统专业训练,专业性不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逐渐独立和规范,越来越需要专门组织和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已不堪其累,现实要求学生工作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水平,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既是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客观要求。建设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建设的必然趋势。中共中央十六号文和教育部24号令,在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全面的规定。因此,要按照科学的比例和编制选拔、配备好辅导员与班主任的队伍,并通过各类大学生教育管理平台,将学工队伍的使用和培养相结合。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很好地“穿插”到专业教育中来,切实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主体的力量。
二生态客体(大学生)是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微观生态圈的核心
大学生是独立学院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主体对象,相对教育者而言,处于客体地位,在微观圈层中起着核心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各种教育活动、方式和手段,只有通过学生的心理内化,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做革命的螺丝钉”,到培养“四有”新人,再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诚信教育”,以及目前倡导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一历史演变轨迹,说明了学生教育管理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教化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目的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管理的对象,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教师很难摸清学生真正的想法,通过各种行政指令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活力。大学生已经具有成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进行独立观察、分析和判断,学校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对接受教育的选择权和学习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学生把外在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管理,不但要讲究方法,更应强调创新。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教育客体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建立和谐的主客体关系,始终贯彻我院“以人为本,管理是责,服务至上”的学生工作理念。
首先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帮、解学生之所难,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与困难;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在过程中给予监督、总结和调整,让学生从“被动服从管理”转变为“主动自主管理”;最后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设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递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因材施教”。实施学生自主管理,要做到学生自我管理,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广大学生要坚持用心学习、用心工作、用心实践,学会适应大学生活,自觉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秩序,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努力成为“感恩立志、学以致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生态介体(教育活动)是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微观生态圈的平台
教育活动是学生教育管理的平台,是微观圈层的生态介体。构建和谐的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必须改善大学生教育管理介体的生态功能。
自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提高,涌现了一大批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是,受社会大环境中功利观念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的现象在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集中体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意识,诚信丧失,一切向“钱”看等。为改变这一现状,各高校虽然举办了系列教育活动,但未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考虑,实施效果不明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占20%,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占80%。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囿于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的偏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普遍存在着重视智力因素发展。现行教育体制采用的考试、评价机制都是绝对侧重于智力因素的考查和培养,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滞后于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不仅受其接受的教育、生活的环境和重要事件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实践的锻炼和培养。
高校要更加注重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认同主流思想,并将其逐步内化。学生教育载体可以丰富多样,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间、街头、工厂实际锻炼,为学生锻炼优秀心理品质提供平台,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这样也可增加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机会,学到许多学校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以增强社会适应性。我院举办的成才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科学合理,成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内化大学生心理的有效载体,使广大学生懂得“知恩图报”和“施恩应当”的道理,做到既有报恩之心,更有感恩之行,为我院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提供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四生态环体(大学精神)是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微观生态圈的保障
大学精神是大学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凸现和稳定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保障。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斯克纳曾经说过:“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大学精神是广大师生的一种精神存在,是一种自觉形成的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是实现大学战略目标的精神支撑,国内外著名大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梁漱溟在论述北大精神时说:“彼此质疑,相互问难,兼容并包,追求真理。在这种气氛中,怎能不奋发向上。”因此,要加强大学文化和制度建设,培育大学精神,为感恩教育生态系统提供肥沃的土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好比是园丁,对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好比是提供水分和肥料,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犹如土壤,办学条件犹如阳光和空气。生态主体(教育者)、生态客体(大学生)、生态介体(教育活动)和生态环体(大学精神)四个生态因子共同构成了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的微观生态圈,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了微观生态圈的动态平衡。
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加强对生态主体的建设,构建和谐的主客体关系,改善生态介体的教育功能,增进生态主体、生态客体、生态介体和生态环体之间的互动和耦合,践行“让学生成长,让教师快乐”的工作理念,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方可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注释
①胡锦涛.用“三个代表”统领宣传工作[n].人民网,2003.12.17
②温宁编.大学精神推动大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7.1.24
③周启红.营造人才培养良性“生态”[n].中国教育报,2007.6.22
参考文献
[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
[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徐绍红、熊玲.论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j].经济师,2007(10)
[4]侯俊、张学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链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5]杨世英、李素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