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独立院校学生阳光心态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方

2015-07-28 1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前言
  独立院校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院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独立院校自1999年出现以来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兴力量。独立院校的迅速发展使得在校学生的数量也迅速增加。然而,在对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时,笔者发现学生的心态方面都或多或少有着偏差,独立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在情绪上往往更易兴奋、激动,独立和自理能力相对而言较弱,在心态方面,焦虑、抑郁、幻想等方面的心态困扰着这些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所以,如何建构起独立院校学生的阳光心态是当今教师所要积极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对独立院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阳光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阳光学习心态
  虽然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在当今的众多独立院校之中,教师却是“教书有余,育人不足”。当今高校教师的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在偌大的课堂上,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学生都是拿着最时兴的智能手机上网,看着言情小说,聊着飞信、QQ,打着网络游戏,逛着淘宝、京东。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存在感极其薄弱,甚至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是看这个教师的课是否费手机流量。笔者问学生:“为什么不认真听讲?”他们睁着“纯真无辜”的眼说“听不懂”,课后却传来了他们不想听课、不想学习的真正原因,“反正学和没学一个样,以后工作又用不到这些”“我看没几个人听,我也不想听了”“没事的,这门课想挂都难,以前的师兄告诉我他天天睡觉都能过”……这让笔者认清了当今学生的学习心态。作为独立院校的学生,他们本身在面对身处一、二本院校的同学时就存在着距离感和隔阂感,虽然有时也羡慕别人傲人的成绩,也想拥有令人妒羡的“学霸”光芒,但在一次又一次地面对令人失望的成绩后,逐渐形成了“学习成绩不理想—自我厌弃—不好好学习—学习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模式,显而易见,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会逐渐降温直至冷却。
  1.不过分夸大危机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危机感,教师往往会将就业形势形容得焦灼不堪,虽然出发点是为了能让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甚至认为就算自己好好学习,也会难以就业,因此在学习上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让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变得更加漫不经心。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当今就业形势的时候,应该以客观的态度,不过分矫饰,同时也可以经常向大家公布一些现有独立院校的就业数据,具体地介绍独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保障、就业待遇等,增强学生们的就业信心,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2.传递社会正能量
  有的教师为了增强讲课效果,往往会举一些反映社会阴暗面的例子,却很少强调社会阳光公正的一面,从而使学生对现实社会萌生退意,钱权交易、裙带关系、黑暗势力无一不在刷新学生的道德底线,让他们从刚开始的反感到逐渐麻木,甚至对社会、对人性逐渐丧失希望。笔者在教学中喜欢讲一些温暖的故事,笔者认为,社会的阴暗固然可憎,但人世间的阳光总是比阴暗来得多,所以笔者在课堂上总会播放一些感人的视频,或有关亲情,或有关友情,或有关爱情,每个故事背后都流露着淡淡的温情,令人感动也令人深思,让学生的心如向阳花般随日旋转,洒下一片灿金。
  3.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其实,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学不好,而是他们想学好的时候缺少一个鼓励他们前进的人,以致丧失跌倒之后爬起来的勇气,笔者试着鼓励学生,认可学生,成效果然显著。
  (二)构建阳光生活态度
  “每个人都是上帝的杰作。”人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奇迹,进化让我们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使用工具,学会了语言,学会了思考。很多时候,笔者都在想如果能让每一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然后在各自最适合也最喜欢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生,那么这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然而现在的学生仍然为学习所苦。独立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平日里“不烧香”,但关键时刻仍然十分努力地“抱佛脚”,这也是现在高校大学生的通病。笔者认为,在大学里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苍白,生活是匆匆岁月里中洒落了一身的零落花瓣,真正的生活是笑着也会不禁落下的那滴眼泪,温热流淌过我们的青春年少,留下的湿润是我们难以诉说的苦涩。笔者认为,最好的生活即为自己而活——自由地活,不需要用烟酒来彰显你的狂放,也不需要脂粉来衬托你的貌美,运动场上一个压哨的三分投篮,图书馆与一本找了许久的画册的“浪漫”邂逅都足以让你在午夜梦回时怀念,虽然记忆变得模糊,事物的轮廓已不再清晰,可是微微加快的心跳频率都告诉你这一切都曾经存在。生活其实就是一缕阳光,微微的,很舒心。
  参考文献:
  [1]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高等学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