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2015-07-04 09: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末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母体学校)教育资源、采用民办机制运作的本科高等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其特球性,已成为各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开展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准确而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态势,洞悉学生不正常心理,对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心理健康。
  
  一、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难以持之以恒
  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好,诸多家长都不遗余力,不惜花费高额费用,希望子女能够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取得高等教育的文凭。也正是这种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动机仅为“学习为了拿文凭,找工作”。这样的学习动机使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仅仅把通过课程考试、获得学分作为学习目的; 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求上进,认为及格就行,这种态度造成了学生平时学习马虎,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大学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广泛性和探索性,课程的数量和难度都大了,使得部分学生一时间很难适应这种需要自觉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学习,从而也导致学生遇到困难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态度,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学习难以持之以恒。
  
  (二)思想压力大,自卑感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校之后,思想上的压力一般都比较大,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是“二等公民”。wWw.133229.cOm这种仅仅因为没有考上重点大学而弥漫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心头的所谓“等级”阴影一时间难以消除;同时,他们也因此而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方面肯定自我,相信自己通过独立学院的学习深造,同样可以获得高等教育的文凭,有光明的发展前途;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是独立学院的人学生,上的是三本的学校,处处受人歧视,因而底气不足,思想包袱沉重,影响了学刊与生活。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入学之初良好的学习动机及行为往往因经受不住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未能长期坚持下去,进而导致其思想迷惘、生活懒散、自暴自弃,甚至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推时度日。
  
  (三)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许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个性各异的新同学,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在交往中异常紧张,不知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感到不安、孤独,产生戒备、多疑心理,常常被内心矛盾所困扰,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社交恐怖症、抑郁、焦虑、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四)生活情感自控力不足
  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不讲规律,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面对吃喝玩乐、学校周围的网吧等诱惑缺乏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他们日常生活消费水平也高于普通高校学生,高消费也同时助长了虚荣心和攀比风气。这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变得异常的敏感和脆弱,虚荣心太强,不敢正面看待贫困,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甚至产生防卫、敌对心理。有的学生寻求刺激谈恋爱,当两人因个性、价值观、经济与现实产生矛盾和冲突时,便陷入痛苦、迷惘、消沉,心身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如自暴自弃、伤害恋人、为情自杀等恶性事件。

  二、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建立和健全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院长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辅导员、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从制度和经费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硬件方面的建设。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中,还应建立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层次,突出实践性、功能性。学校领导应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切实认识到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意识形态中应不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教师扩大到全体教职工,由专职教师队伍扩大到学生社团,由个体咨询诊断扩大到群体预防。此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领会,应当看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普通高校学校相比要更多一些。
  
  (二)丰富和完善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
  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收集学生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强化监督、加以引导;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大学文化的缺失或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实验设备、优秀的同学、专家教授等)发掘出自己高品位的兴趣点,为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
  
  (三)更新和调整适宜的心理教育内容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控制力较差、意志力不强,社会认识能力不足,缺少危机感,可塑性强”的人格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重点内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挫折教育,通过在学习中制定竞赛淘汰机制,模拟社会就业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方法,②危机教育,独立学院大学生忧虑性相对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形势、专业形势、就业形势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③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兴奋性较高,冲动性危机的发生率较高,提高学校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发挥其环境育人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成功的教育需要健康、活泼、多彩、广阔的教育环境为依托。以适应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校园文化是由有形的物质环境,如:建筑物、草坪、树木等和无形的心理环境,如:管理模式、学习氛围等构成的。杜威将学校阐释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或缩影,学校的一草一木、个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育人的环节上,除了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外,更应该倡导环境育人。
  
  参考文献:
  [1]何绍芳,吴晓红,王平云,等,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3):48-50
  [2]徐露凝,孙丽艳,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科技创新导报,2008,144
  [3]陈素红,张西平,郭明坤,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5):176—17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