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析激发学习兴趣的因素

2015-07-06 10: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各科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本文从趣味、新颖、探索、好奇、成功、物化六个方面介绍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希望通过对影响学习兴趣因素的分析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因素新颖好奇效果

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表现为一个人力求接触,研究和认识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的欲望,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产生兴趣的因素是什么呢?
一、趣味
趣味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正是他们没能很好地领悟和体会数学中的趣味性。WWw.133229.Com很多同学一提起数学,常常会联想到:困苦的思索、繁难的演算、复杂的逻辑推理。再加之,一些老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为数学学科是枯燥无味的。其实数学本身存在着许多趣味因素,只要教师善于挖掘,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就能学得轻松愉快、主动热情、越学越有兴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就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止的东西动态化。以产生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把数学本身的趣味因素表现出来。但是,数学内容的选择,既应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又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新颖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情境,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出一些新颖奇特的问题,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有位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拉开了学习新数学知识的帷幕。上课了,老师对同学们说:一对农民老夫妇琢磨着自己的致富门路。老婆婆说:"不是说有养兔专业户了吗?我们就来个养兔致富吧,先买一对种兔,它们能够每个月生一对兔子,而一对小兔子长到两个月时又可以再生一对小兔子,你算算,经过一年,我们能养多少对兔子?"这其实是个数列问题。
即:
  经过月数:1、2、3、4、5……12
  兔子对数:1、2、3、5、8……?
  由于问题提出有情节,有意境,可谓新颖奇特,所以紧紧地吸引着同学们。他们互相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数列的规律被发现后,终于找到了简便的方法。同学们尝到了探索奥妙的乐趣,从而萌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引发了学习的极大动力。这正是"新颖因"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三、探索
  学习数学主要靠思维。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任何数学知识的理解都是通过思维实现的。没有积极的思维,没有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就没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学习作风,是诱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每个学生心理都有渴望获得新知识的火种,只有老师正确引导,才可能点燃它。一旦学生这种渴望求得新知识的火种被点燃,就能做到勤学好问,勤思善断,努力探索。
四、好奇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往往是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出于对某种问题的好奇,发生疑问,因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五、成功
  学习落后的学生不论是在学校或家庭,听到的多是批评,受到的多是岐视,他们普遍都很自卑,有的甚至破罐破摔,失去进步的勇气和信心。他们最缺少的是被尊重,其中不少孩子与老师在情感上已经有了一条看不见的"鸿沟"。他们很难领悟到老师的一片苦心,对老师的批评常有戒心,不是回避便是沉默,甚至是抵触,他们几乎尝不到成功的乐趣。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学习,他们怎么会成功?一次次的失败,使他们心灰意冷,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滋长了厌学情绪,严重的发展到辍学。对这部分学生,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识水平,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他们成功,哪怕是微小的。使他们在成功中唤发出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怀着真诚的爱,去温暖他们长期被冷落了的心,用爱去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使他们在爱的怀抱中,重新振奋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物化
 教学的物化活动是诱发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智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智慧的阶段,由于学龄初期儿童手指等部分小肌肉群的发育,有些小学生常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适当安排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满足儿童发育的需要,也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数学活动中来。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感知,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经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
  儿童具有好动、好强、好胜、好表现等心理特点,我们要抓住这些特点,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几个阶段: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抽象的数学规律。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正银,数学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04期。
2、冯克诚、田晓娜主编,《最新教学模式全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