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阳明的教育理论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创办的龙岗书院是古代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他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方法论对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有积极的作用和启示,对于我们现在高等教育改革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王阳明;教育理论;大学生
[基金项目]2018年度内蒙古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矿业与煤炭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Y2018003)
[作者简介]王文君(1986—),女,硕士,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科员,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督的研究;杨包生(1972—),男,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教学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督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0-0329-02[收稿日期]2020-04-07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非常重视教育,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讲学,形成了当时“王学遍天下”的盛况。他在贵州龙场创办的龙冈书院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他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主张和教育方法,在今天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大学生在学习与就业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既困扰着学生本身,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内容。王阳明对教育有许多可贵的理解,对今天的大学生也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内容,但是大学学习方法和内容同初高中有很大的区别。自主学习在大学中占主导地位,但很多学生却没有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大学新生来说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掌握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做学问必须有个目的
阳明先生认为“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2](P144)做学问必须要有个目的,下功夫才有方向,这样学习的方向才能明确,“如舟之有舵”,学习才有动力,于是“一提便醒”。相反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那么学习起来拖拖拉拉而不落到实处,就算听着老师讲解也理解的不深刻,所谓行不著,习不察。所以说学习先要有目的,也就是说学习之前要认真思考,这的确是区别于大学之前初高中的学习,这是个“头脑功夫”,有了这个思考过程,学习才有方向。
(二)优秀的学习能力
阳明先生将学习能力分为上达和下学两种:“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2](P62)
上乘的学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正的学问功夫可能只是一种熟练程度。现在我国推崇的匠人精神就是工匠一个简单的操作可能要学习几年甚至十几年,直到领悟到其中的奥秘,而这一过程是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但是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量变的积累终可以发生质变。大学生可以从下学中用功,自然能实现上达的目标——“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领悟知识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其实就是阳明先生在告诫学习的人要勤奋,不厌其烦,百折不挠,终可以领悟到不可言传的真谛。
(三)读书不问结果
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就像是种树:“方其根芽,尤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2](P69-70),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就像种树一样,要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2](P70)大学生活中不要把所有的学习都和未来的工作与收入挂钩,有时候读书就是不要想太多,丰富自己的视野和阅历,只要是有益成长的知识都可以吸收,只要认真栽培,自身终究会成为栋梁之材。
(四)学习要用心思考
阳明先生的学生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读书没读明白怎么办?阳明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2](P71)阳明先生的意思是你读书只追求书本表面的意思,当然不明白。要想读书读的明白必须要在心里反复琢磨,也就是认真思考,有自己的理解,这样才可以把书读的通,知识自然就理解的透彻。大学期间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专业的学生成绩差距很大。大家一样的听课、一样的自习,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为什么有些学生成绩好,有些成绩一般,而有一些成绩很差呢?差距的产生就是来自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懂得思考,是否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读书不能死读书,尤其大学开设的课程都不是浅显易懂的,并且讲授课程的速度很快,一个学期同时开十几门课程,如果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用心思考,是不能真正掌握课程所包含的道理。
二、怎样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阳明先生特别重视“事上磨”,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实践。实践不仅是检验知识的最终方法,而且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不应只关心课本和学分,而是要积极参与到校园内外各种社会活动中去,这也是区别于初高中学习的一项学习要求。为什么要在“事上磨”呢,阳明先生回答了这一问题:“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2](P71)人只有在实践中锻炼,才能在关键时刻有定力,不动摇。经过事情的磨炼,大学生才能更加坚定自己所学知识,而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又会补充我们书本上的知识,让大学生的所学知识更丰满立体。
王阳明最著名的理论莫过于“知行合一”,他说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作两事。”[2](P65)学习知识是为实践做准备,而在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大学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践行“知行合一”的机会。学生应该珍惜每次课外实践活动,检验自己所学,做到“行”就是“学”,“学”就是“行”,丰富自己的眼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思想浪潮下如何自处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2](P146)世界是在不停变化过程中,尤其是现在网络发达与便捷,大量各种信息的获得难免使当代大学生心思动摇。当有些新闻鼓吹一些人一夜暴富的神话,当有些人言之凿凿地说谁早早辍学但是最后多么成功,致使好多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一心想着怎样按照社会上的“成功学”早早创业,从而忽视了眼前的学习任务。阳明先生所说的主宰也就使要先立志,有了远大的志向,人才定心定下来,不为外界所干扰。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志向,坚定自己远大理想,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而不能为一些眼前利益的诱惑或者是毫无边际的外界传言所动摇。
王阳明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资质。有些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拿本科、专科,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来界定自己的学习环境,将个人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学校的好坏,而不是从自身出发,给自己建立不管在哪里都可以成功的自信,這样做在阳明先生来看是荒谬的。他认为“人胸中各有个圣人”,人人皆可做圣人,只要立志。1508年,因直言上书而获罪遭贬的王阳明,来到贵州龙场。当时的龙场以少数民族为主,开发程度欠发达。而王阳明没有因为当地条件的恶劣而沮丧,他在当地的龙冈山顶修建了龙冈书院,亲自授课。龙冈书院盛极一时,对推动和发展贵州乃至西南的文化教育事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应该不管在何时何地,确立远大理想,增强自信心,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的宝贵经验却依然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我们应该积极汲取其中有益部分,作为对我们现在教育研究的指导和补充。王阳明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不管他是从政、从戎或是被贬都没有放弃收徒授课。他提出的具有大智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仔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