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高级“附录”中离合词的离析形式及其语义分析

2023-12-12 09: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引言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等级划分》高级“附录”词汇中随机抽取40个的离合词的离析频率、离析形式及其在不同形式下所表达的语义。 

  离合词是由双音节语素构成的,以动宾结构为主体,可离可合的一种最小的、可以独运用的语言单位。它具有口语色彩浓、形式的离析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的特点。[1] 

  以“碍事”为例: 

  (1)他知道徽因性急,哪天嫌这些画稿[碍事],她就会让女佣烧掉了事。(张清平《林徽因》) 

  (2)“咱在屋里说话,[碍]什么[事]。”(李文澄《努尔哈赤》) 

  (3)年轻人粗声粗气:“坐到这儿[碍]你的[事]了?”(《1994年报刊精选\04》) 

  (4)宋以廉一天三次来求爱,那不过只是庸俗和厌烦,还[碍]不了什么大[事]儿;有兴趣就给他一个笑脸,没兴趣就不理他,他也就满足的了。(欧阳山《三家巷》) 

  “碍事”这个词由“碍”与“事”两个语素构成,可以离析,也可以和合用,并且多在口语中使用。它的语义是:①动词:妨碍做事,造成不方便;②形容词:严重。[2]有时,“碍”与“事”合起来用,如例①,意思是“哪天嫌这些画稿妨碍做事,造成不方便”;有时,“碍”与“事”中间插入了其他成分,形成离析形式“碍×事”,如例③,“坐到这儿妨碍你做事了?给你造成不方便了?”,有表达不满和抱怨的语气。 

  (二)选题意义 

  从20世纪4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了对离合词的研究。虽然硕果累累,然而学者们对离合词的定义、性质、判定标准、离析形式、产生动因、语言功能等众说纷纭,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汉语教师对离合词什么时候“合”、什么时候“离”,怎么“离”,很难讲解清楚;对离合词的教材编排、教学方法、习题设计等也难以达成共识。汉语学习者常常出现“当离未离”(本应使用离析形式却未使用)、“离析不当”(离析形式使用错误)等偏误。 

  对离合词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从理论上看,可以推动对离合词研究;从实践上看,对离合词研究水平的高低、结论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汉语教学实践的效果。 

  (三)离合词考察的步骤及方法 

  1.考察范围 

  我们对《等级划分》一书中高级“附录”词汇中40个离合词的离析频率、离析形式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探讨了它们在不同离析形式下的语义。 

  以《等级划分》高级“附录”词汇中离合词为基础进行考察的原因是:2010年出版的《等级划分》是对2001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全新修订,更符合当今国际汉语教学的需要。 

  进行随机选取,抽样调查的原因是: 

  a.离合词群体数量大,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离合词都纳入本论文的考察范围。把部分离合词作为样本同样可以进行研究; 

  b.《等级大纲》高级“附录”部分共有80个离合词,倘若在语料库中每检索它们所有的离析形式,难免因工作量巨大而造成数据信息统计分析错误。 

  2.语料库选取 

  论文主要利用了北京大学的CCL现代汉语语料库。CCL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语料包括书面语和口语,涵盖内容广泛。同时,本文也参考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中心和北京语言大学的DCC动态流通语料库,该语料库涵盖了人民日报、华西日报等报刊语料。 

  3.考察方法 

  《等级划分》一书中,将收录的词汇划分为普及化等级词汇、中级词汇、高级词汇和高级“附录”词汇这四个等级。其中,“高级‘附录’是为以汉语为专业的外国学生及其他汉语水平较高的学者准备的。”[3]该书中用双斜线“//”对离合词的拼音进行标注。如“碍事”注音为“ài//shì”,说明“碍事”为离合词。我们首先找出了词汇表中所有的离合词(见附录),然后从高级“附录”词汇中的离合词随机抽取了40个,主要通过CCL语料库,并辅以DCC动态流通语料库对其逐一检索,对检索到的语料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以了解这些离合词的离析频率和离析形式。 

  因为《等级划分》的词汇按首字的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序,为了尽量考察到每个字母开头的离合词,我们尽量对每个字母开头的离合词都进行了抽取。我们抽取的离合词是:碍事、避难、避暑、猜谜、參军、出厂、吵嘴、吹牛、错位、打岔、打猎、垫底、掉队、夺冠、发愣、犯愁、分赃、复原、改版、搞鬼、告状、搁浅、挂失、害臊、交锋、叫板、接班、鞠躬、亏本、咧嘴、没辙、免职、拍板、求婚、取经、失恋、受惊、摔跤。 

  二、基于语料库的高级“附录”离合词离析情况统计分析 

  (一)语料库的作用 

  本族语者的语感,以及他们所造的句子不会都是正确的,所以本族语者并不完全可靠。语料库最大的作用就是它可以提供大量真实、自然的语料,给我们探索离合词以科学依据。 

  (二)离合词的离析频率统计分析 

  1.离析频率 

  为了更为准确地描述和分析离合词的离析情况,我们还需要统计分析所选取的离合词的离析频率。离析频率公式[4]为:

    离合词的离析频率(F)=离析例数/有效例句总量 

  离析例数是我们从语料库中检索到的某个离合词离析形式的例句总数。有效例句总量是出现该离合词的有效例句量和出现该离合词离析形式的例句量之和。离合词的有效例句是指处于陈述功能状态下的句子。若离合词在句法功能上不处于陈述状态下的例句量,则称之为无效量。[5]比如,我们要检索“猜谜”的离析频率,那么“她想到了[猜谜]语。(1994年报刊精选\04)”就不属于陈述状态,是无效量。 

  比如“碍事”,有效例句总量是445条,其中离析例数是115条。得出离析频率F=115/445=0.258。 

  2.离析频率分布特点及分析 

  根据王海峰[6]在统计离合词离析频率时的划分标准,我们制成表2: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各个离析频率下离合词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我们制成图1: 

  从表2和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抽取的40个离合词中,它们的平均离析频率只有0.0876(总离析频率/40),离析频率超过0.5的只有“搞鬼”一个。共有29个离合词的离析频率小于0.1,占总数的72.50%,所占比重最大。基本上离合词的离析频率越高,离合词数量越少,其所占比重越小。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推论,大部分离合词更常使用“合”的形式[7],而较少使用离析形式;离析频率与离合词数量负相关;离合词“合”起来使用才是常态,而“离”起来使用是“异态”。 

  3.离析形式的统计 

  我们通过CCL语料库,辅以DCC动态流通语料库,对抽取的40个离合词进行了考察,共得到离合词离析形式句43295句。经过统计整理,可知它们的离析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下面11种: 

  经检索统计发现,离析形式使用最多的是插入“了/了+其他成分”。它们离析形式的使用情况和使用频率都各不相同。以“碍事”为例: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语料库中“碍事”的主要离析形式为插入名词/代词、插入“了+其他成分”和插入“着/着+其他成分”等,它没有重叠、插入数量词、插入“的”等离析形式。 

  不同离合词的离析形式以及各种离析形式的使用频率各不相同,对离合词的研究最好具体到每一个词。 

  三、各离析形式的语义分析 

  离合词在不同的离析形式下会有不同的语义。下面开始探讨通过分析语料得出的11种离析形式的语义。 

  (一)插入“了/了+其他成分” 

  可以插入“了/了+其他成分”的离合词共有35个,占总数(40个)的87.5%。它们是: 

  碍事、参军、出厂、吵嘴、吹牛、错位、打岔、打盹、打猎、垫底、掉队、发愣、犯愁、分赃、复原、改版、搞鬼、告状、搁浅、挂失、交锋、叫板、接班、鞠躬、亏本、离谱、咧嘴、没辙、免职、拍板、求婚、取经、失恋、受惊、摔跤。 

  这种离析形式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如: 

  (5)后来,李江[参了军],入了团,还得了嘉奖。(《1994年报刊精选\11》) 

  (6)一次,有6位职工突击卸货,干了三天两夜,因疲劳[打]了个[盹]儿,第二天就被开除。(《1994年报刊精选\03》) 

  例(5)中的“参军”、例(6)中的“打盹”,这两个动作都已经完成。 

  离合词中间有时量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持续了多长时间,这个动作行为可能继续下去也可能终止。 

  (7)中沟村一村民,1990年因承包问题和村委会发生纠纷,[告]了3年[状]。(《1994年报刊精选》) 

  (8)小舅[发]了一阵[愣],想不起他是谁。(王小波《白银时代》) 

  例(7)中该村民告状这个行为持续了三年,例(8)中,小舅发愣持续了一阵。 

  (二)插入“过/过+其他成分” 

  可以插入“过/过+其他成分”的离合词共有20个,占总数的50%。它们是: 

  避难、避暑、参军、吵嘴、吹牛、打盹、打猎、掉队、夺冠、犯愁、分赃、告状、交锋、鞠躬、亏本、求婚、取经、失恋、受惊、摔跤。 

  表示过去曾经发生某一动作行为,而且这个动作行为现在已经结束了,过了一段时间了,成为一种经历。 

  (9)记住他曾在那里[避过难],熟记每一条走私的途径。(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牛虻》) 

  (10)这期间[摔]过多少次[跤],她也记不清了。(《1994年报刊精选\04》) 

  在例(9)中,“他”曾经在那里避难;在例(10)中,她这个期间遭遇了多次摔跤。“避难”“摔跤”都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了,成为了经历。 

  (三)插入“的” 

  可以插入“的”的离合词共有15个,占总数的37.5%。它们是: 

  备课、参军、出厂、吹牛、放水、搞鬼、告状、叫板、接班、鞠躬、立功、闹事、拍板、求婚、摔跤。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结束,并且进一步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方式、施事者等。 

  (11)所以我還是按照我[备的课]一步一步地示范,讲解,并记下一些发现的问题。(不光《闯西南》) 

  已经备完课了,这里强调方式。 

  (12)我们质问北京街头出现的大量盗印版的《霓裳》是谁[搞的鬼]?(《1994年报刊精选\06》) 

  这里强调施事。 

  (四)A重叠 

  A可以重叠的离合词共有14个,占总数的35%。它们是: 

  避暑、吵嘴、吹牛、打岔、打盹、打猎、垫底、告状、交锋、叫板、鞠躬、咧嘴、取经、受惊。 

  作用是舒缓语气,有商量、请求的意味,使语气显得不过于生硬。 

  (13)要在喝红葡萄酒以前先[垫垫底],没有比这种酒更理想的了。(罗尔德·达尔《品酒》)

    (14)诶,到时候儿,您一定得给我一张票,让我也[受受惊]。(王朔、冯小刚《编辑部的故事;侵权之争(上)》) 

  (五)插入“什么/什么+其他成分” 

  可以插入“什么/什么+其他成分”的离合词共有12个,占总数的30%。它们是: 

  碍事、吵嘴、吹牛、打岔、发愣、搞鬼、告状、害臊、叫板、鞠躬、取经、受惊。 

  表达一种强烈的不满、抱怨、谴责等消极情绪。 

  (15)“说说罢了,谁去起脏呢![吵什么嘴]!”(茅盾《残冬》) 

  (16)“我穿我的,又没强迫您穿,[碍]您什么[事]?”(刘心武《刘心武选集》) 

  例(15)用这种离析形式表达不满、谴责的情绪。例(16)用这种离析形式表达抱怨的情绪。 

  (六)插入“着/着+其他成分” 

  可以插入“着/着+其他成分”的离合词共有12个,占总数的30%。它们是: 

  碍事、熬夜、吹牛、错位、打盹、打猎、发愣、犯愁、叫板、鞠躬、亏本、咧嘴。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作完成后的状态正在持续。 

  (17)对面,海关大楼那两座生动的钟式建筑隔条马路,就那儿脸对脸儿的[叫着板]呢。(徐坤《热狗》) 

  (18)这就是说,国家从农民手里收购来的粮食,[亏着]老[本]卖给市民。(《1994年报刊精选\01》) 

  例(17)表示叫板这个动作正在进行,例(18)表示亏老本的状态在持续。 

  (七)插入补语“不了、完、起来”等 

  可以插入补语“不了、完、起来”等的离合词共有8个,占总数的20%。它们是: 

  碍事、备课、出厂、猜谜、打盹、掉队、发愣、犯愁。 

  (19)宋以廉一天三次来求爱,那不过只是庸俗和厌烦,还[碍]不了什么大[事]儿;有兴趣就给他一个笑脸,没兴趣就不理他,他也就满足的了。(欧阳山《三家巷》) 

  “不了”是可能补语,表示动作、事件等不可能发生,此处表示不会碍大事。 

  (20)因此,在山区任教的年月,他并没有虚度光阴,每天晚上,[备完课]后总要刻苦攻读外语及其他学科。(《1994年报刊精选\07》) 

  “完”表示动作结束、完结,此处表示备课结束、完结。 

  (21)夜深了,人们都东倒西歪地[打起盹来]。(竹林《命运的挥鞭》) 

  趋向补语“起来”分别插在A(打)、B(盹)后面,表示动作开始进行,此处表示开始打盹。 

  (八)插入名词/代词 

  可以插入名词/代词的离合词共有6个,占总数的15%。它们是: 

  碍事、打岔、告状、接班、免职、夺冠。 

  表示动作行为与某人相关。 

  (22)孙承宗巡视蓟辽以后,顺道去北京向皇上[告]魏忠贤的[状],让他及早准备。(李文澄《努尔哈赤》) 

  (23)年轻人粗声粗气:“坐到这儿[碍]你的[事]了?”(《1994年报刊精选\04》) 

  (九)插入(数)(量)词 

  可以插入(数)(量)词的离合词共有5个,占总数的12.5%。它们是: 

  打岔、打盹、告状、鞠躬、摔跤。 

  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时间的长短、发生的次数等。 

  (24)中沟村一村民,1900年因承包问题怀村委会发生纠纷,[告]了3年[状]。(《1994年报刊精选》) 

  (25)有人出点差错,他(菲尔比)总是大事化小,不加批评,结结巴巴地[打个岔]儿,遮掩过去。(李文俊《学剑不成》) 

  例(24)表示该村民连续3年一直在告状;例(25)表示打岔这个动作发生了一次。 

  (十)插入形容词 

  可以插入形容词的离合词共有2个,占总数的5%。它们是: 

  避暑、吹牛。 

  用来描述B或离合词整体的性质、状态等。 

  (26)为[避酷暑]开快车摩托车手肇事多。(《2000年人民日报》) 

  形容词“酷”用来描述“暑”的状态,形容天气非常热。 

  (27)一生唯求实事求是,因而也最討厌[吹大牛]。(《1994年报刊精选\07》) 

  形容词“大”修饰“吹牛”,表示吹牛吹得很过分,吹过头。 

  (十一)B提前 

  可以“B提前”的离合词共有1个,即拍板,占总数的2.5%。 

  (28)此[板]一[拍],不少员工急哭了。(《1994年报刊精选\08》) 

  前置式都有非前置的正常语序形式。B前置后,可以产生强调B的功能,指向性显著增强。 

  四、离合词的教学 

  离合词及其离析形式较为繁杂,在教学中,所有的离合词及其离析形式无法都被教师讲解到,学生也很难把它们都学会。即使对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掌握好高级“附录”的80个离合词及其所有的离析形式,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希望利用此课题的研究成果,为高级“附录”的离合词教学提出三点建议,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离合词。 

  (一)根据离析频率的高低指导教学 

  离合词的离析频率各不相同。对于离析频率高的离合词,如“搞鬼”(离析频率为0.67),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重点掌握其离析的用法;对于离析频率低的离合词,如“夺冠”(离析频率为0.001),则是指导学生重点掌握其不离析的用法。 

  在第一部分,我们根据离析频率公式得到了“表1 离合词离析频率统计表”。我们可以把离析频率不低于0.1的离合词作为教学重点,它们是:碍事、吵嘴、打盹儿、掉队、搞鬼、告状、鞠躬、亏本、咧嘴、受惊、摔跤;对于离析频率小于0.1的离合词,学生应重点掌握它们不离析的用法,它们是:避难、避暑、猜谜、参军、出厂、吹牛、错位、打岔、打猎、垫底儿、夺冠、发愣、犯愁、分赃、复原、改版、搁浅、挂失、害臊、交锋、叫板、接班、离谱儿、没辙、免职、拍板、求婚、取经、失恋。

    (二)离析方式逐一习得,分清主次 

  因为离合词的离析形式各不相同,所以各个离合词的离析形式只能逐一习得。如果学习者汉语水平较高、语言习得能力较强,那么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就能习得大量离合词的离析形式。教师可以先教他们使用频率高的离析形式,这样他们就能常常演练,从而加快习得过程。同时,教师也需要兼顾低频离析形式的讲解。 

  在检索中我们发现,就抽取的40个离合词而言,中间插入“了/了+其他成分”、插入“过/过+其他成分” 、插入“着/着+其他成分” ,以及“A重叠”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离析形式,所以这些离析形式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就单个离合词而言,一个离合词的高频离析形式也需要作为教学重点。以“碍事”为例: 

  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插入“了/了+其他成分”、插入“着/着+其他成分”是“碍事”最主要的离析形式,这3种离析形式占总量的82.62%,应当作为教学重点。对于表5中后三种离析形式,教师可以适当简要讲解。 

  (三)明晰离合词在各个离析形式下的语义 

  受母语负迁移等影响,学生常常产生“当离未离”和“离析不当”的偏误。为了让学生“当离会离”和“离析恰当”,教师需要结合丰富的语境讲解在不同情况下应当使用什么离析形式。在讲解完离合词的用法后,教师需要设置语境,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 

  离合词的知识点较为繁杂,教师最好把分散讲解与定期总结相结合。每分散讲解完几个离合词,教师可以定期帮助学生总结复习同一种离析形式的含义、用法,并配以大量的练习。比如,在教完“碍事、吵嘴、吹牛、打岔”这几个词的离析用法后,可以结合例句,总结它们的共有的中间插入“什么/什么+其他成分”的离析形式的含义、用法,告诉学生原来学过的哪些离合词也可以使用这种离析形式,并给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 

  注释: 

  [1]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05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6页。 

  [3]刘英林,马箭飞:《研制<音节和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探寻汉语国际教育新思维(代序)》,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01期。 

  [4]任海波,王刚:《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离合词形式分析》,语言科学,2005年,第6期,第76-78页。 

  [5]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合形式功能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3页。 

  [6]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合形式功能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3-34页。 

  [7]即组成离合词的两个字直接合起来使用,不采用离析形式。 

  參考文献: 

  [1]王海峰,姚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J].语文研究,2010,(3). 

  [2]王海峰.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离合词语义特征考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 

  [3]王海峰.离合词离析形式A×B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09,(1). 

  [4]任海波,王刚.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离合词形式分[J].语言科学,2005,(6). 

  [5]陈玉红.关于离合词的离析构式研究[J].现代语文,2013,(10). 

  [6]李杰.离合词扩展形式语用功能浅析[J].现代语文,2014,(11). 

  [7]丁勇.汉语动宾型离合词的语用分析[J].语言研究,2002,(特刊). 

  [8]赵淑华,张宝林.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 

  [9]麻彩霞.浅析动宾式离合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6). 

  [10]熊晓清.离合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15,(8). 

  [11]商艳玲.《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多义离合词分析[J].耕耘语言学刊,2015,(1). 

  [12]周琳,李彬鑫.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离合词教学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5,(3). 

  [13]王海峰,王铁利.离合词离析结构“A一个B”中“一个”的属性[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4). 

  [14]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合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5]童玲.普及化等级词汇中离合词等级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