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议有效的案例教学

2015-12-15 10: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摘 要:从学生关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利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生活化、时代感、典型性、启发性等特征的案例教学,能有效地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生活化;时代感;典型性;启发性


    在当前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中学思品课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探求新路,就成了教学的新课题。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关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消极被动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做到以人为本,让思品课走进学生心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自己利用精心提炼的、直观生动的、贴进学生的、融入自己思考的各种信息资源以辅助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的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案例的选择与展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是整体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只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思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善于选择、提炼、整理相关教学案例的习惯。案例的选择可以非常广泛,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影视剧的一个情节、老师自己的故事、学生自己的故事或者课堂上发生的事情等;案例的展示可以是师生自己的语言叙述,亦可运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漫画、视频等。思品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恰当的选择,整理成典型的、精炼的、适用的、有效的教学案例,将现实社会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感受新鲜气息,在观看、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分析、拓展和提高。
二、案例具备的特征:
    教师要明确:“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技术。”要实现从教他建筑——一起建筑——让他建筑——学会建筑的渐进飞跃,取决于教师要真正地给予其锻炼自我的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徒弟”成为建筑专家。本人以为利用案例教学,教   学案例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一)教学案例应具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思品教师应该提炼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回归生活现实。思品教师要科学创设教与学的生动情境,将案例的呈现与开展探究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案例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感悟和提高。这种利用案例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究形式,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征、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例如前不久,我任教的一个班级一天之内请假了十几个学生,请假的原因多为感冒、发烧、头痛、喉痛等,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显然,这是一场流感。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求凡有类似症状的学生马上请假,请假的学生必须在完全康复后方可来校上学。有个别学生上午回去看病,下午就返校上学,针对这种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返校上学的学生是正确行使权利的表现吗?公民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利用与学生自己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剖析,有利于吊起学生跃跃欲试的“胃口”,触动其探究灵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全身心投入的活动,学生理解了正确行使权利的方法以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的相关知识,明白其中的道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案例应有时代感    
    社会是天底下容量最大的学校,社会生活涉及国家及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包罗万象,是一本天底下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人的思想品德的养成与社会生活关系很大。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仅仅传授教材中的内容,无论如何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思想品德教学只有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产生迷人的魅力,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教育家赞可夫说:“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要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必须注意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的新信息,如国内外大事、时政热点焦点案例等等。发掘现今社会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剖析,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通过了解社会、分析社会、参与社会来获得许多直接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我用视频播放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刘伟,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使他成为足球运动员的梦想破灭,之后努力想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游泳金牌的愿望也不能实现,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使他走进了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的“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他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能够为他人带来欢乐、为他人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做贡献。许许多多的人生命已经结束,可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就这样,他们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事实证明,把握时代脉搏,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思想品德教学,学生是会喜欢的。
(三)教学案例应具典型性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亲自去探究和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成为 一个发现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性案例,启发学生整体感知。案例越典型,揭示的规律就越深刻,案例的普遍意义和通用意义也就越大。例如,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篮球明星林书豪的故事进行教学。  “林书豪因为不出众的身体素质被认定无法打好球、被名牌大学斯坦福拒绝、因亚裔身份被歧视嘲讽、成为NBA落选秀、试训遭忽视、4度被下放至NBDL、2度遭勇士火箭裁员、2个赛季辗转4支球队、第一场爆发比赛前一夜睡沙发……这些是林书豪成名之前背后的种种艰辛历程,但这名华裔控卫一直坚持将篮球继续到底,把这些艰难当成是来自上帝的磨练,他终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NBA之旅,但更多的考验,还在后头……”“他一直坚信自己能打NBA,他就一直按NBA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相信,上帝只是在考验他”。我设置了“林书豪的成功是一夜成名还是长期积累”作为本节课的一道辩论题,首先将学生分成甲观点和乙观点两组,因课前有让学生查找有关材料进行准备,课中学生稍加整理,然后双方各派三名同学进行辩论,同学们各自的精彩陈述,赢得了阵阵喝彩和掌声,在辩论的过程中,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人生难免有挫折,在遭遇挫折时,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来应对,而要直面挫折、战胜挫折,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只有强者才勇敢地向困难发出挑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善于把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达到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这样的案例同时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因此,思品教师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
(四)教学案例应有启发性
    亚里思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选取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案例,从而达到例、疑、理的有机统一。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展现答案的多样性,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理念,即讨论案例不只是为了得到结论,而是要宽泛地展现教学探究案例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里教师要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筛选的案例有一定层次和梯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水准的解答,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案例情境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我利用普通话朗读录音——一个老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进行教学:一个小男孩因迷路而在路边哭泣,一位淳朴善良的乡下老人明知其陷入困境却以柳笛声让男孩发现并跟随他回家,使其摆脱困境的故事。学生在优美的朗读声中,细细品味生动的故事情节,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和分析这样的案例,能够得到多种不同见解,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人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保护他人强烈的自尊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富有启发性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案例,丰富了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它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创设富有思想性、时代性、创造性的思品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愉快地学习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反思和感悟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使思想品德课与社会教育融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松年《当代教育素质论》新华出版社(2002).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张江英《思想政治课教学呼唤生命色彩》教学与管理 (2005).
[4]叶建华《初中思想政治课呼唤生活化教学》教学与管理(2005).
[5]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案》第二卷.
[6]丁丁《陶行知教育思想》(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