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
论文摘要: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校舍建设弃旧从新,对闲置的校舍、土地等资产如何处理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难题。对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构成及形成原因的正确认识是解决闲置资产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值得我们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一、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界定及构成
(一)学校教育闲置资产的界定
学校教育资产是指学校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从广义上讲,学校教育资产包括学校所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从狭义上讲,学校教育资产一般指学校的固定资产部分。教育闲置资产,是指校地、校舍、校园、运动场地和附属设施,因使用的人数减少、规划设计不当、管理使用不当、建筑法规限制、维护经费不足、年久失修等致使全部或局部有多余、使用效能不佳或长期未能使用的状态。本文中涉及的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主要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全部校园长期不再使用的固定资产中的不动产,主要包括土地、房屋、建筑物和树木等。
(二)学校闲置资产的分类
本研究依据闲置资产的类型,结合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实际,将闲置的资产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土地。土地主要包括校园内空地、运动场地、道路、操场、农(林)场、池塘沟渠、周围对外通道和植物园地等。第二类:房屋、建筑物及附属物。是指学校拥有占有权和使用权的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房屋包括办公用房、教学业务用房、食堂、校办工厂等;建筑物包括道路、围墙、雕塑;附属设施一般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内的电梯、通讯线路、输电线路、网络线路、水气管道等。第三类:树木。主要包括学校校园的树木,属于学校的农(林)场的树木、森林,属于学校池塘沟渠的树木,学校植物园的树木以及学校对外通道的树木等。
二、农村义务教育资产来源构成
(一)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的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义务教育以乡、村投入为主的阶段(1986~2001);第二阶段,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阶段(2001~2005);第三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阶段(2005至今)。
(二)农村义务教育资产来源构成
通过我们对陕西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统计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是以乡镇为主的多渠道投资体制,资产形成从来源上看,有以下七个渠道:一是村民集资;二是村委会投资;三是个人捐资;四是单位捐资;五是希望工程投资:六是财政投资;七是其他投资。
三、农村义务教育资产形成闲置的原因
出现农村义务教育资产闲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上讲,大致有六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使用人数的减少而形成的教育资产闲置;二是由于规划设计不当造成的教育资产闲置;三是由于管理使用不当造成的教育资产闲置;四是因建筑物受法律限制不能使用造成的教育资产闲置;五是由于维修经费不足无法使用造成的教育资产闲置;六是因年久失修不能使用造成的教育资产闲置。总体看来陕西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人数减少和规划不当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从主观与客观方面对上述两个原因加以具体分析。
(一)形成农村义务教育资产闲置的客观原因
农村义务教育入学人数减少是形成义务教育资产闲置的客观原因,义务教育入学人数减少包括绝对人数减少和相对人数减少。绝对人数减少是指因人口出生率降低而导致的入学人数自然减少,相对人数减少是指那些原本在农村学校上学的儿童由于其他原因未在原校入学而导致的入学人数量减少。具体表现为:
第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导致学校入学人数的绝对减少。随着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大幅下降。我省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三十多年来,全省少生人口1200万,由于生育率降低,农村就学儿童数量总体下降。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入学人口数量减少,一些农村校舍闲置未用。
第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儿童数量不断增多,导致入学相对人口数量减少。从1994年以来,虽然全国中小学入学率呈逐年提高,但陕西省小学的学生辍学率却整体上升。据《陕西省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陕西省小学女生辍学率自2000年以来居高不下,2005年小学女生辍学率0.71%,几乎是2000年女生辍学率0.36%的两倍。
第三,外流就学人数增多导使我国农村中小学入学人数相对减少。以前的义务教育相关政策规定,儿童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村学校生源的稳定。但随着我国入学政策规定上在户籍方面的放宽及农业人口向城镇区域流动加快的趋势,农村外流生源逐年增加,这客观上减少了在农村学校就学的人数。外流就学儿童一般指两类。一是农民工随迁子女选择在城市就学。农民工把孩子带去城市就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城里的学校比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高,提供的教育设施更全面,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更高质量的教育。根据陕西省劳动部门2007年的统计,全省当年劳务中带子女随迁的人数达16万人。二是择校热。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了部分原本属于农村学校的生源。在农村学校大量出现“空校”的同时,不但部分县城城区初中生源人数猛增,教学条件较好的小学更是生源爆满,这就使教育资源相对优越的学校负担加重。学生流入异地就学,必然使原发地学校的入学人口减少,造成原学校资源的闲置。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是造成农村中小学学生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由于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学校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家长对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失去信心。
(二)形成农村义务教育资产闲置的主观原因
1.“普九”行政推进,校舍建设过于盲目。在现有的闲置校舍资源中,大量是“普九”时盲目决策导致的。1990年后,“普九”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全国各级教育部门为达“普九”评估标准,制定了相当强硬的规定,很多地方集资数十万元办一所小学。但没多久,学校便难以维持,新建设的校舍和教育设施大量闲置,决策的盲目使本来就严重紧缺的农村教育经费大量浪费掉。
2.农村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使不少校舍成为闲置资源。政府为了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均对农村中小学实施了“裁撤并”的措施。“撤校并点”大体开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九时又搞过第二次,2000年开始的“撤校并点”实际上已经是第三轮。“撤校并点”必然使一部分校园闲置。1990年至2008年,陕西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包括教学点)减少了21594所。到2011年,陕西省中小学校数将减少到10680所。
我们应该承认,在农村教育资源紧缺的地区把那些规模小、生源少、办学效益差的教学点或村小学撤掉,在乡镇中心集中办学,这符合规模效益原理,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但问题就在于“裁撤并”不能不考虑农村教育的实际,搞一刀切。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小学阶段,上学距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上学孩子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同时,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如果上学距离太远,家长就不得不每天接送,必然增加家长们的负担。“裁撤并”要让孩子集中住宿,这样有助于教学和管理。可是,十多岁的孩子身心都未发展成熟,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都相对较差,非常需要有大人和家长的照料、关爱和呵护,而以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难以完成如此重任。
【参考文献】
[1]项宁国.刍议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资产处理问题.教育财会研究,2006年03期.
[2]张勇成.农村教育资产流失现状根源及其思考.中国农村教育,2005年06期.
[3]杨在辉.浅析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问题.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5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