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优化教研活动 促进教研和谐

2015-10-04 15: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些学校存在着这样一种奇怪现象:有的教师常有教研文章发表于各大报刊,但教学效果却非常差;有的教师教学成绩名列前茅,但却没有任何一篇教研文章公开发表。作为学校,应该在管理中解决“教”和“研”之间的矛盾,促进它们和谐发展,使能研的也能教,能教的也能研。
能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其优点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等,之所以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有可能是态度问题,即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作上,轻视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或者可能是教学能力问题,即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想得不错但说不出来。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教师,其优点是教学实战能力强、善于应试、善于和学生沟通等,之所以出现没有够份量的教研成果,也可能是态度问题,即认为文章之类的不过是“纸上谈兵”,或者是写作能力问题,即想写却不知道怎样动笔,或者是因为屡次投稿不中而丧失信心。
其实这两种表现极端的教师只看到了“教”和“研”是一对矛盾体,而没有认清“教”和“研”还是一对“最亲密的朋友”。笔者认为,作为学校管理者,“优化”教研活动能使“教”和“研”之间融会贯通。“优化”教研活动就是要深入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使其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追求最理想的效果。
一、改革公开课的“教”“研”方式
对于竞教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各式各样的公开课,学校教研组不仅要做好计划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而且在研讨时要革新。关注的目光除了公开课的课堂实际效果,还应该关注教师个人的课前准备和课后的反思。课前准备要求任课教师提供完整的教学设计,巧妙的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项教研成果。课后可以要求任课教师整理教学实录,以文章的形式写教学反思。其他教师则可以写课堂评价、观后感等。写好之后大家再进行交流,感兴趣的教师还可就讨论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反思,写出较有深度的文章。
每一次公开课之后,把大家写好的文章向内部刊物或者向公开发行的教育教学刊物有针对性地投稿,这样才算一次完整的公开课活动。这样做既让教师有内容可写,如果教师的文章发表了还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此外,这样的公开课“示范”写作可以有效地辐射到平时的“常态课”。最初,这需要学校的硬性规定和制定合适的奖惩措施,等部分教师尝到“甜头”后,教研写作将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强化培训后的“教”“研”合作
绝大部分教师都乐于参加培训,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转变观念。然而,很多学校没有重视“培训后的效果”,教师参加完培训后就没事了。
为此,学校管理者应有一定的培训“谋略”。首先是选好培训对象,比如偏重于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培训,可以派那些“能教”的教师去;偏重于课堂教学展示的培训,可以派那些“能研”的教师去,这样可以弥补他们自身的缺陷。其次是布置培训后的任务,比如让“能教”的教师回校后把所得所思写成讲稿,并举办一次讲座,从而提高他的写作能力,这种“再培训”也顺便让全体教师享受培训成果;让“能研”的教师回校后上一节全校性的公开课,以切实提高他的课堂教学能力,让其不但能写,而且还能落实于课堂。

三、引进校外“教”“研”成果资源
学校可以广泛联系当地的一些名师、专家和教研员,充分利用他们的教研资源为本校教师服务。请名师到学校讲课,讲述其成长经历,起一个榜样示范的作用,让教师们明确“教”和“研”齐头并进的重要性。请专家到校举办教研方面的专题讲座,让教师从理论高度审视“教”和“研”,并知道如何去“教”,如何去“研”,如何把“教”和“研”结合起来。邀请教研员及时为个别教师“把脉”,亲自到学校“坐诊”,到课堂上听课,然后给教师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阅读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后,给予切实指正。采取“听诊”的方式,以电话、qq和电子信箱为媒介,及时解答教师在“教”或“研”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四、开创“教”“研”互补的其他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每周一次的教师读书会,由校长亲自主持,或者朗读,或者演讲,或者讨论,或者交流。只要教师有了读书的爱好,写作将不再是费力的事。书中的一些知识、思想、智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大有裨益,这可以获得“教”和“研”的双赢。学校还可以开展“教”或“研”的经验交流会,“能教”者和“能研”者既可以作为主讲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又可以作为听众汲取精华来弥补不足。
总之,学校“优化”教研活动,既能够让教师牢固生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思想,又能够让教师通过实际参与来实现“教”“研”的和谐发展,大大有利于“能教而不能研”和“能研而不能教”的两类教师成长为本土名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