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中“半成品加工”策略的问题和方

2015-07-28 18: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目前通行的信息技术教材有多种版本,尽管编写体例、所选软件各有不同,但从编写意图上看,大多凸显了技术类课程的特点,强调在方法习得与过程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往往强调从学生的“信息需求”出发,通过相应的技术练习获取相应的应用知识与本领。
  近年来,“任务驱动法”在我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渐成主流,课堂的互动性和活跃度有所提升。但在实际跟踪与听取反馈的过程中,我们仍发现部分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技术练习时存在较大的困惑,其原因主要包括:教学时间有限(大多为一周一课时,还经常受到各类活动的冲击)、教学资源匮乏(大多仍局限于所选教材配套提供的教学参考书与素材包)、学生水平不一(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既有“零起点”学生,又有技术水平已远远超越所教内容的学生,难以找到“信息需求”的平衡点),学生也容易出现思路混乱和上手生疏的问题。由于不能当堂突破和巩固教学重难点,势必造成后续学习中存在许多知识缺陷和技术操作盲区。如何解决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扎实的操作基础之间的矛盾呢?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引入“半成品加工”策略。
  一、什么是“半成品加工”策略
  “半成品加工”策略是从工业半成品加工借用来的词汇,该教学法的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待完成的教学作品”,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半成品加工”策略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教学目标的一种技术“留白”,而补充这些留白就是进行“再加工”,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时开展教与学。
  二、怎样运用“半成品加工”策略
  1.形成主动运用“半成品加工”策略的意识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跟踪与分类,我们发现难以当堂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多半是受教材和自身思维局限,如教材上提供的内容是“画蜜蜂”(清华版初二上册第2课),他们就严格地按照教材编排,在第一个图层上画出蜜蜂的身体,在第二个图层上画一只翅膀,在第三个图层上再画一只翅膀,在第四个图层上画上红脸蛋……一节课中,学生被教师不停地催促着,机械地照着课本尝试画出一只一模一样的蜜蜂。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还没有画完就下课了,问他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一脸茫然!这样的课再持续下去,必然遭到学生的厌恶!
  让我们回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根据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
  (1)巩固绘图类工具的使用方法。
  (2)初步学习使用图层来规划整个作品。
  (3)认识图层,理解图层的概念,并学会新建图层,图层重命名、锁定、删除等常用方法。
  (4)初步学习多层逐帧动画的制作。
  那么教师是不是可以在第一个图层上画好蜜蜂的身体并作为素材分发给学生,学生只需要新建图层完成后续练习即可?我们在非重点内容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留给突破重难点的时间自然就非常有限。
  教材是一种体例、一种范本,它不是计算机培训说明书,更不能充当和代替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之所以能发挥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会灵活把控教材内含的核心知识,并用自己的方式讲清讲透,引领学生学习,确保学生学会。所以总是抱怨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教师,首先要找找自身的原因,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在从教材上的第一步做起,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没有找到课堂的重心!
  2.技术“留白”应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运用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恰当地给出技术“留白”,而技术“留白”应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去芜存菁,非重点的内容可由教师提前完成并分发给学生,学生当堂只需要完成本课的操作重难点即可。
  以乌市第三中学李艳春老师的《城市越野、探寻美食—幻灯片的超级链接》一课为例,教师颇具匠心地制作好一个“半成品”幻灯片,提供了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插入了相应的美食图片、美食介绍文本和城市越野路线图。但这些元素都是相互独立的,需要学生通过完成“超链接”加工的技术空白来实现便捷的交互与跳转。这样的任务设计不仅直击操作要点,更扩展了课堂容量,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游戏中轻松达成了教学目标。
  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法,让学生先新建幻灯片,再在幻灯片中插入美食图片和路线图等,学生的新鲜感能否保持那么久?后面的竞赛与游戏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3.“半成品”之间应该有层次性和递进性
  因为“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要有更加充分的课前准备,确保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之后,有后续的拓展性任务来巩固操作要点,这样既扩充了课堂容量,也确保了教学效果。那么在选择多个“半成品”时,一定要关注彼此之间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以乌市第八十二中学王莹老师的《小猴子的梦想——“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一课为例,“半成品1”是一棵未涂色的玉米(单色填充),而“半成品2”是未涂色的西瓜(多色分区域填充),“半成品3”要求学生先找出兔子身上的缺口,补漏之后再填充颜色,“半成品4”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线条风景画来涂色,描摹出美好的梦想。这样的“半成品”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这样的任务设计又怎能不高效呢?
  4.“半成品”要富有启发性和美感
  教师提供的“半成品”不仅是学生要再加工的素材,更是一种范例作品,它传递着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匠心、教师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半成品”加工既能快速掌握操作要点,更能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深层次的文化与美感,这才应该是“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的终极意义所在。
  以乌市第四中学朱宏媛老师的《Photoshop中选区工具的使用》一课为例,所提供的半成品是两幅图,一幅是已处理成灰白色调的古旧小木屋,一幅是蔚蓝色的大海和海滩上挺拔的椰树。教师要求学生发挥 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两幅图完美地拼合在一起。在她的启发之下,学生想到要分步操作:(1)用选区工具把小木屋的门“推开”;(2)用选区工具选取同等大小的海滩图片并拼合在小木屋被“推开”的门中。想象一下,古旧小屋的门一旦打开,竟是“面朝大海”的壮美风景,哪个孩子的心胸会不为之开阔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空间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这样的“半成品”会让孩子记忆深刻。
  三、结束语
  “半成品加工”策略是从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提炼而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改进,才能恰当地找到切入点和增长点,并最终使得学生和教师共同获益。
  (辛瑾,本科,中教高级,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教研室,8300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