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现代科学技术课程,起步较晚,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小学基本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独特的核心价值,于是发现了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本体模糊、技术唯一、技术传授随意盲目等。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从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谈谈我心中的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价值,以期对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有所借鉴。
课程价值是指课程能够满足主体(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一定需要。通俗地说,课程价值就是课程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就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分别表现在思想性和工具性上,因此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我们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实施和考察,无论偏向哪一方,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都是有害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程序设计到计算机应用再到信息素养三个阶段的发展。但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却不能区分这种发展,如在编程加工部分会把信息技术教学简单定位在代码操作上,又如采用主题教学简单作为导入仍然局限在工具软件应用训练上,很明显这无益于学生信息素养内在价值的培养定位。因此,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重新审视课程,我们需要进一步具体化课程价值。
●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是科学领域的课程,这是由课程的内在价值决定的。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学为基础,以发展、培养人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科学为基础,以增强人的数理逻辑、对软硬件科学的认识。例如,在中学信息技术关于二进制的内容讲解中,很多教师往往侧重于各种进制的换算,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数学课,忽视了二进制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忽视了二进制在物理意义上就是代表开和关,或者电平的高和低等核心问题。既然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我们就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视角来对待信息技术的教与学,不仅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工作原理、基本构成,还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表象深度思维,努力探究事物真相。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认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之一,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原理、名词、术语明白与否,是否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作用,等等。
例1:以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的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教材中关于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概述,其内容有四个阶段:电子管阶段,晶体管阶段,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其目的是告诉学生,电子元件技术的革新,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于很多学生对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名词术语一无所知,因而对于这样划分的道理不知其所以然,糊里糊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科学类学科经常采用的实验教学法,把这些电子元件以实物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三者的外观形态、大小差别,并能够结合物理电路进行必要的尝试实验。然后,教师对此再稍做解释或阐述,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电子学方面了解他们的基本结构、材料、功能等科学常识,学生的困惑也自然迎刃而解了。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材、对待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例如,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所以一套好的教材对学生的概念形成、知识理解影响极大。在教材中出现的概念、术语、原理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就高中信息技术而言,同一年级不同版本的教材,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如信息的特征,有的教材是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和共享性,有的教材是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和时效性,还有的教材是可开发、存储性,可传递、共享性,可处理、再生性,可利用、增值性等,不同的教材说法不同。怎样把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科学分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可以用概念同化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给学生以明晰的回答。
如果我们忽视对信息技术原理、知识的科学分析,缺少对信息技术系统结构的一致性建设,信息技术课程就会失去立足之“本”,“信息技术课程消亡”的言论或将成为现实。
● 信息技术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另一个价值体现在技术层面,学习的内容都表现在人们的实际应用中。这部分信息素养应表现为技术素养,就是要能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能对信息技术科学管理,能正确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具备创新与发明新技术的能力。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的总和。因此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学习应包含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规则的掌握以及经验、技巧的习得与迁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能熟练操作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设备;了解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与特点,并熟练应用于实践;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能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工具和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看来,单纯的技术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或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不能称之为完全的信息技术教育。
技术也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活动素养,需要教师基于这种目的而教,学生为达到这种目的而学。
技术不是简单的模仿操作,也不是随意尝试。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到信息技术教室上课,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他们喜欢的并非是信息技术,而是到机房上课,比较随意、放松,可以上网、聊天、玩游戏,即使是实践操作,也是简单的、机械的,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无需动脑,一步一步完成的,一旦离开教师的帮助,自己难以独立完成一个任务。因此这些操作不能称为技术实践,这种掌握,也不是真正的掌握。
例2:电子邮件技术教学应体现通讯技术。
信息技术教材中《收发电子邮件》,其主要内容是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以及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步骤。其目的是学会申请电子邮箱,能熟练收发电子邮件。大多数初中学生往往是在教师指导下,按其方法,一遍又一遍地机械操作,一个
文件无意义地无数次发送、接收,直到“学会”,方肯认为“掌握”了收发电子邮件技术,其实不然。
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技术,并且能迁移技术呢?
对于收发电子邮件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更主要的是把多名学生的邮箱提供给学生,告诉他们假如今天是学生问题反映日,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研究如何通过电子邮箱相互发送一封邮件(问题和照片等),收到信后再给予回复。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讨论不同邮箱网站的特点,剖析邮箱的构成与协议,包括对垃圾邮件的屏蔽、邮箱安全等相关技术进行探索。这样,生生在相互交流中就能很容易地掌握技术,协议等科学原理也变得非常具有实践性。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指导学生通过邮件网站模型或拓扑图进行研究,或者指导学生关注邮件书写的规范与礼仪等关键问题。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目的明确,在认知与实践中,学生的创造性、驱动力强,能够通过邮件应用反映实际问题,因而能真正体现技术的价值,而且无论环境怎么变化,内容形式如何变换,学生依然能准确无误地发送接收E-mail。
当然,信息技术是当代发展变化最快的技术,信息技术教学也要与时代同步,与新技术接轨。比如操作系统,目前信息技术教材中提到的常用操作系统仅局限于DOS和Windows,但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新的技术产品的出现,不仅常用的操作系统等科学知识应该扩大,类似UNIX的IOS系统、安卓系统,还有课本涉及不到、当今比较前沿的技术如无线管理、云服务、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品,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上也应传递给学生,以便让他们对此有初步的印象和大概的了解。人类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课程价值的发展也不能偏离科学,简化技术。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未来社会对国民信息素养的要求不断提升,引导学生从科学层面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从技术层面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应该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