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日语教学改革现状及文化导入研究论文(共4篇)

2023-12-11 02: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探究


  “地球村”的比喻已经充分说明了现在全球化发展的程度已经到了极致,这样的发展趋势就迫切需求大量的外语人才。而且多语种的人才才是能够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精通一种语言已经跟不上现代快节奏的发展趋势,教育出二外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众多高校,由于师资的限制,很多外语专业的第二外国语只有日语可选,因为日语已经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相对来说老师也就多。另外即使有多语种可选,日语也是被选人数最多的一门。这跟中日同处亚洲,互为邻国,从唐代开始就有了悠长的交往史,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经济贸易国可以说有很大的关系。目前中国的日资企业非常多,如果掌握日语的话,将来就业面也就会更大,选择更多,因此我们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以期能够教出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双语人才。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应试型。


  1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分析


  本文中的二外特指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不包括其他专业作为兴趣所选修的日语课程。因为他们的课程开设的目的、学习目标、培养计划都不一样。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学习者多出于业余兴趣爱好,学习目标也很简单。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非常喜欢的,自己已经掌握一些,想更系统学习的同学,但是在公选课上也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所以本文主要研究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日语及其教学。


  笔者所在的湖南科技学院目前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二外只有日语,是他们的一门必修课。开设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周学时4,一学期64个学时,全年128学时。经过一学年的学期需要完成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进行基本的交流,能够完成简单的翻译。相对于国际日本能力测试4级水平,完成考研科目中日语的考试。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更好的针对性的安排教学,笔者在学期伊始做了相关调查。在1为了能够通过考试拿到学分顺利毕业;2考研需要;3想了解日本的经济、文化等;4喜欢日剧、漫画、游戏;5想多掌握一门外语以适应社会对多语种型人才需求的五个选项中,学生所选最多的是第二个,其次是第一项,最少的就是第五项。由此可见本校二外日语学习者学习动机明显,一方面有利于教学。但是同时也表明,这种学习只是一时一阶段的行为,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通常在考试后基本就会被丢弃,又回到原点的状态,这将直接影响日语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开设课时和培养目标的限制,传统的二外日语教学基本都属于全堂灌输的模式,否则可能会出现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导致没办法进行相应的考试。但是这样的课堂也是造成学生对日语学习没兴趣、到课率不高、语言能力不高的很大的原因。另外因为二外日语学生没有日本外教的教授,口语练习机会很少,所以学习一年之后也只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写作,但是听说后能力就基本处于“零”的状态。


  其实一个学校的的状态可以说是全国高校二外日语发展状态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了极大的问题。目前的二外日语教学教学模式已经完全脱离了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够培养出培养计划所制定的目标的能力的学生。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培高校教育,尤其是二外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能力的多语种人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型人才。


  2二外日语教学的尝试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这也是和国家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初衷的一致的。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到了一线教师教授的时候出现了完全背离的现象,这也是我们必须关注并尽快想方设法进行改革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尝试从以下几个环节对二外日语教学进行改革。


  2.1选择跟上时代发展的内容新颖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老师的讲授也是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语言是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不断发展进步的,所以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特别考察多方面。内容上除了新颖,还应该切合实际以及贴近生活。很不可否认很多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有很多是现代日本人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表达。笔者所在院校使用的是《新版标准日本语教程》,相比较旧版它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带有课文录音光盘,便于学生课下进行跟读练习,增强口语。另外还有网络同步视频,又不懂的地方或者想巩固知识的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还有《みんなの日本語》、《新经典日本语教程》、《日本语初级综合教程》等多种最近几年非常受欢迎,很多高校都对自己的教材进行了更换。但是只局限于日语专业学生使用。高校二外日语仍然沿用以前的旧教材,所以如果各大院校二外日语教师能够重视并对教材进行更新的话,将对教学改革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2.2分清主次,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迅速获得知识并学会运用的关键一环。学生的练习掌握是主,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次。这个主次主要是指占用课堂的时间。虽然讲解的时间少,但是却能够对学生排忧解难的精讲。更过的时间用于训练。课堂上老师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言简意赅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那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呢?那就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现场的练习和测试。老师讲解后可以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趁热打铁的训练,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并检测他们的掌握程度。笔者在教学中使用此种方法效果很好。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纠正,避免造成难以改正的错误。具体形式不限,可以根据教授的内容选择。如果是句型的使用,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供真实的场景,让他们在场景中选择使用。如果是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分组朗读,如果是会话就可以分角色扮演等等。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达到巩固锻炼的效果,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3结语


  二外日语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一起努力才能获得改善。针对具体问题教师们老师开展教学研讨会,集思广益,收集大家好的想法和建议,并对可行性进行分析,最终达成一致目标,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日语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掌握最先进的日语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这样才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更好的解答学生的提问,当好一个答疑解惑的好老师。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对课堂充满期待,进而提高学生的意识和态度,以把自己培养成多语种人才而不断努力。


  作者:宋琳

  第2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日语教学现状研究分析


  一、专业发展背景及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医疗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而各国老齡化进程加剧,加上一些国家还存在“少子化”现象,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护理人力资源匮乏。而中国有着广阔的人力资源市场,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技能型护理人才,加速护理的国际化进程已然成为必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类学校的涉外护理专业自然凭借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应运而生。


  我校作为一所办学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沿,从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在全省率先开设英语、日语涉外方向的护理专业。英语护理方向班已不稀奇,但在当时开设日语护理专业在江苏省开了先河。据了解,目前全省除了我校、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前后开设日语护理专业外,其他学校几乎没有日语护理专业。也正是因为这样,日语护理专业在摸索发展中陷入了迷茫期,有外部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自身发展日益暴露出来的问题,导致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我校是一所老牌的中专学校,后经过升格发展为职业学校,学生全部是初中毕业起点,实行五年一贯制教学。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的局限性


  目前,日语方向的护理毕业生仍是以国内就业为主,国外市场的开拓还需要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才行。外部因素是因为学生在日本就业的话必须拿到2个通行证。第一个通行证是语言关,须通过国际日语能力等级考试(简称“JLPT”一级即N1水平),这个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学生有这个意愿和学习意志力,加上老师的指导,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第二个通行证则是资格证,即学生必须通过日本的国家护士资格考试。这个考试有国内学历年限的硬指标,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语言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而现有的日语教学只是通识教育,未能与专业有机融合。专业日语相关的教程国内几乎没有,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课程设置


  基础日语主要由精读与会话两部分内容构成,精读安排6个学期,每周6-8课时;会话安排6个学期,每周2课时,总课时896。如表1所示。课程教学训练了学生日常生活场景下的语言技能,尚未与职业技能建立必然的联系。同时,一般来讲,口语会话由外教承担教学,但外教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均无法预估,如果出现了问题,以现有的师资数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甚至会出现取消会话课的问题。


  (三)教材


  采用了目前国内较权威的新编日语教程,内容规范,知识系统完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使用,有助于学生掌握日常交流技能和满足能力检测的要求,但无法与专业学习衔接起来。目前国内并无现成的适合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护理日语教材,而进口教材成本太高,使得日语课程的内容与护理专业的临床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联系不够紧密。


  (四)教学模式


  由于受空间、师资等限制,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没有知识储备,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教师的讲授偏多,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动机械,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五)其他


  作为五年一贯制高职校的学生,入学时年龄偏小,对日语还没有建立太多认识,所以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面对紧张繁重的专业学习时,如何看待日语学习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学习现状,调整和改进教学。


  基于上述各种存在的问题,外部因素包括政策法规的问题,作为教师个人可能无法解决,但从教师的层面来讲关注点应该放在如何在课堂上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上。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决定对我校在读日语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行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能有效解决问题、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调查方法、内容及情况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在校日语护理专业所有学生为对象,开展“日语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数据,形成书面报告。目前在校3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教学班,虽然样本不大,但已经是可以提取的所有样本量。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35份,收回135份,有效调查问卷127份。


  (二)调查情况及分析


  如何提高日语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掌握日语交流技能,这是日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能详细地了解我校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想法,有的放矢,笔者通过对学生日语学习态度、日语学习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喜好等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并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改进日语教学模式。


  日语学习现状调查数据及分析见表2。


  主观题:你觉得在日语学习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会选择继续坚持学日语吗?


  表2为护理专业学生日语学习现状调查表,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主观题如上所示。根据统计数字显示,(1)近31%的学生对日语学习感兴趣,而有21%的学生对日语一点兴趣都没有,另外48%的学生则认为兴趣一般。(2)对于自己的日语学习情况,只有24.4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水平良好,而51.97%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的水平一般,另外23.62%的学生认为自己日语基础差,这部分学生以新生为主,对自己很没有信心。而感觉可以的则是中高年级学生。(3)对于日语学习方法,有80.31%的学生认为是死记硬背,小部分学生则是通过看漫画或靠语感学习日语。(4)针对学习日语的目的,只有23.62%的学生是凭兴趣学习。回答兴趣一般的学生都是家长包办型的,“父母命不可违”,另外一类学生是无所谓,父母让上什么就上什么。(5)70.08%的学生不敢主动运用日语交流,而有29.92%的学生不顾忌犯错敢于大胆开口用日语。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也经常看日语课外书。(6)对于课外学习,主动学习的学生占8.67%,这些学生几乎都是班级里的“学霸”,学习目标很明确,不管将来在哪里就业,每一门课都要学好。整体来说,对于这份问卷表,低年级学生的配合度最好,更为客观,而高年级的学生思想变得复杂,回答得简单而谨慎,但总体对日语学习热情日趋平淡,甚至学习目的已经模糊,觉得没有必要学习,还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找不到坚持学下去的理由。


  这些数据反映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日语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对日语学习的动力普遍不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表3为传统日语教学模式的调查,图1为表3的数据图。传统日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被定格为“传道、授业、解惑”,从表3和图1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占据主导,而语言知识的传递只能让学生学习到日语的基础知识,而并没有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技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利于学习者掌握日语学习技能。需要指出的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不可或缺,例如语言语调,需要教师反复示范带读,因为基础不打好,会严重影响日后的学习效果。


  从表4和图2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沉浸在丰富的、逼真的语言环境之中,运用类似的话语模式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客体的认知,并在表达中逐步建立起一种认知或情感上的联络,从而巩固其掌握的话语模式。这才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教学模式。因此,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式”教学模式尤其重要。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日语学习还是有期待的,希望能够多练习,发挥日语学习的实用性,提高运用日语的能力,但是学生难以找到持久学习日语的兴趣点,因为日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时间上有冲突,内容与专业没有关联,实际生活中真正用到的机会少等。由此可见,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如果能将日语学习其与专业融合,既能解决与专业课学习时间的矛盾,兼顾两者的学习,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


  三、基于调查结果制订教学策略


  (一)教材


  教材是根本。护理专业日语教材最好能够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以传授实用性的护理专业知识为目的,并兼顾语言和护理技能两方面。教师可以尝试学习和了解医学专业知识,利用在卫校的便利条件,多向专业课教师请教,走进课堂多听课多学习,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尝试上网搜索浏览日本图书馆、医疗卫生网站,查阅资料,搜集护理医学专业的专业术语。同时,借助学校、毕业生的资源,了解地区三甲医院医护人员赴日本进修的相关信息,请有进修经历的专家提供资料,帮助共同编写护理专业日语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二)学习策略


  践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观,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给学生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把学习时间延伸到课前和课后。


  1.记忆策略


  单词记忆难倒了不少学生,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单词的记忆策略,如果掌握了汉字音读和训练的规则,触类旁通,会发现学会了一个单词,就可以学会2~3个单词。因此应引导学生遵循记忆规律,借助联想思维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思维导图记忆法,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新单词前,除了预读外,还需将单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再按相同属性划为一类进行联想记忆。如:名词里有水果名词,把学过的和正在学的水果名称汇总一起记忆,如:りんご、バナナ、スイカ、みかん等,能更加系统全面的记忆单词。最后,教师例句的引用上应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将单词代入一定的句型中去记忆,让学生既掌握了句式,又记住了单词,以点带面,提高记忆效果。如:戻る,教师可以以学生每周五回家,周日返校为例,让學生用戻る造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2.交际策略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Sandwich教学法是小组合作的升级版,改变了学生定格在固定的位置上单一学习的模式,让整个课堂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一定轻松,信息交互更加频繁,开口说的机会自然就多了。课前演讲,可以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给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创造条件。小组讨论应确定主题,明确任务分工(资料收集、制作课件、演讲练习、设置互动问题等),形式题材不限,给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自我展示的空间。同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演讲主题提出问题或观点,与演讲者进行互动。教师可以在最后进行总结之前,也参与其中交流。这种师生的共同参与交流,教师的点评指导可以让学生找到被关注的存在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再如,班级内部可进行配音竞赛,剧本故事的分享等交流活动。配音者在配音过程中对角色的理解把握,现场的表现都可以吸引学生融入故事的情景中去,甚至促使学生回家后搜索感兴趣的素材尝试模仿练习。另外,分享交流好听的日文歌、表演对话或小短剧的形式,也能让学生开口表达,展示自我。


  (三)教学场所


  教学场所是所有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保障。人都会有视觉疲劳,同样的道理,学生每天在同一个教室看到几乎站在相同地方的老师,没有了任何新鲜感,上课偶尔走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除了固定的教室,那么学校的录播室、视听室是否可以为我们所用?学生偶尔进入这样的教室,他们的新鲜好奇感,无疑会带来高质量的配合度,上课的老师自然也就心情舒畅了。当然,教师需要控制好利用的频率,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有了专业日语教材后,日语课完全也可以像专业课老师那样把课堂搬到演示教室,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护理实训室与模拟病房,创设真实的临床护理活动场景,通过医患角色扮演、实物演示、护理操作、多媒体运用等方法来模拟医护和患者对话情境,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培养学生学习护理日语的兴趣与热情。


  (四)教学评价


  注重平时的课前演讲、参与互动、回答问题、背诵复述、考核测验等动态生成的过程性评价,笔试与日语能力等级考试相结合,作为终结性的综合评价。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现状,外部的因素会越来越好,更多的是从内因出发,教师努力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研究和了解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和职业需求考虑,有责任和义务改变教学现状,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乐。我们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生跨出国门而做出贡献。


  作者:蔡剑霞

  第3篇:模因论视域下的日语教学研究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Gene)中阐述了以“基因”为单位的生物进化观,即文化传播的模因理论。道金斯将达尔文自然选择进化论中的社会学说部分,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诠释,通过对模仿和遗传间的比较,更好地解释了人类文化传承的规律。作为道金斯模因理论的传承人,苏珊·布莱克莫尔(SusanBlackmore)博士在前辈的基础上,对模因理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她认为,人类是通过模仿和复制的方式来进行思想和文化的传承的。在此过程中,模仿和复制是实现模因的有效途径。不仅如此,这种模仿和复制过程还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被动接受过程,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1]。模因论自被引入国内学术界起,其作为研究语言学习内在规律的理论,受到了语言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其中就包括研究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模仿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已达成一定的共识。顾琦一、杭玲莉(2011)基于交叉验证和有刺激回忆,探讨了诱导式模仿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影响,结果发现诱导式模仿与外语学习者隐性语法知识的运用存在正相关。吴让科、赵晨(2013)则分析了模仿训练对外语语音能力、外语语音能力自我感及口语焦虑的关系,发现对于语音能力较差者,模仿训练在提高语音能力和自我感程度,降低口语焦虑上效果明显。王初明(2014)基于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和使用规律,强调通过模仿来帮助学习者不断获取新知识,同时,教师应提供优质的语言输入供学生进行模仿,以此增大语言学过能用的概率。


  以上研究大多侧重于模因论和模仿训练在英语教学及其学习中的应用,而将模因论与日语教学联系起来的研究还不多。目前,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含高职院校)有400余所。这些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日语专业前,极少接触日语,而且由于他们大多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用语和思维习惯已形成定式,因此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通过简单的理论说教去提高他们的日语水平。鉴于此,本研究拟对模因论及其指导下的模仿式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语言模因的发生途径


  从模因论的视角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传播的内在规律。语言中的模因通过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进行复制,任何的字词、语句、段落乃至书籍、报纸、杂志,只要是以模仿进行传播的,都属于模因[2]。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途径。


  (一)知识传授是语言模因发生的重要方式


  语言的功能除了传播和交际外,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知识和教育下一代。我们知道,教师在进入课堂前,都要进行备课。备课过程就需要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复制,这是语言模因的第一次传播。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已复制的知识信息再传授给学生,这是语言模因的第二次传播。学生接收这些信息刺激后,又将这些信息进行再复制,从而形成了语言模因的第三次传播。如此反复,扩大了语言模因的传播范围。我们能够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就是我们习得语言模因的具体表现。


  (二)交际和交流过程促进了语言模因的发生


  除了课堂学习外,日常的说话和交际活动也可以促使模因发生。这是由语言本身具有的复制和传播属性决定的。我们与他人沟通(包括非语言的手势、肢体语言等),通常是带有目的性的,即我们要说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将存储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通过语言规则和说话意图进行整合、转换后表达出来。即使我们谈论的是家长里短的“闲话”,也包含信息的提取和转换过程。当我们将脑海中的信息通过语言告诉他人时,实际上就完成了一次信息的复制、传播。根据模因论,只要发生了信息的传播,语言模因也就相应地发生。当我们在进行各种跨文化交际时,这种语言模因表现得更为明显[3]。


  (三)语言本身的使用使得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


  正如前文所述,语言的交际过程可以促使存储在我们大脑中的信息模因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常用的信息模因得到强化,而一些不常用的信息模因逐步消退。如此反复的变换、强化、增减过程后,语言模因也随之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这样,转换后的新模因再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播。


  Heilighten将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输(transmission)。语言的复制和传播就是通过这四个阶段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进行的。模因发生的前提是能够感染新的个体,模因保存的基础则取决于宿主记忆的选择。只有那些被宿主感染且保存在大脑中的模因才能在交际时被提取出来,进而被他人感知。一个成功的模因往往具有三个特点,即复制保真度(copying-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长久性(longevity)[4]。


  道金斯將模因的复制和传递选择后的变异方式分为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这两个说法也是其借用了丹麦著名遗传学家Johnson于1911年提出的两个遗传学方面的术语。基因型的模因主要以储存在我们大脑中的信息为主,这类信息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可能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蕴含的核心信息是相同的。例如,日语在表达“我”这个称呼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性别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包括“われ”(古典用法)、“わたし”(现代用法)、“ぼく”(男性用语)、“あたし”(女性用语)等。表现型模因则刚好相反,它在传播和复制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同一种表现形式,却蕴含不同的意义。例如日语中的“はちめんれいろう”直接翻译成汉语则是“八面玲珑”,虽然表达一样,二者的意思却完全相反。日语中的“八面玲珑”指人很会打交道,属于褒义词,而汉语中的“八面玲珑”则是指人处世圆滑,属于贬义词。


  二、模因论对日语教学的启示


  要想使学生在学习日语时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去选择合适的词汇或语法就可以顺畅地将意思表达出来,首先应从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做起,而模因论指导下的模仿式教学法则为我们提供了新视点。模仿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接近实际生活的虚拟场景和虚拟角色,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对需要使用的词汇、语法、语音语调连同说话者应具有的表情、动作等进行反复练习,以此达到完全记忆的效果[5]。具体地讲,我们可以结合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模因发生的前提:同化


  根据模因论的观点,模因产生的前提是信息能够感染个体并进入其记忆模块。因此,对于初学日语的学生,我们在进行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更多日语方面的素材,如日本动漫、影视、经典文学等。对学生在接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予以解答,帮助他们化繁为简,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感染。如此反复,那些易被复制的模因可以很快进入学生们的记忆之中。


  (二)模因发生的基础:记忆


  当信息进入大脑后,需要引导学生去领悟这些信息的转换规则。由于人类的记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只能对宿主具有较强刺激的信息才能被记忆,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对素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记忆。这里需要突出强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现在的日语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死记硬背”被认为是过时的学习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过度强调启发式学习法,但是模因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提倡学生对知识的背诵。


  (三)模因发生的通道:表达


  当信息进入宿主的大脑并被记忆后,接下来,就需要个体根据语言模因传播的方式进行输出。根据模因论,信息输出的表现方式可能不一样,但本质含义是一样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表达,教师应鼓励学生模仿日文中的经典句式反复练习,帮助学生了解日语语言的规律和用词方法,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下灵活运用。


  (四)模因发生的媒介:传输


  模因的传输过程需要有稳定的媒介。这些媒介一方面作为模因的信息载体而存在,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模因的表达。模因中的媒介包括多种形式,如课本、音像制品、光盘、照片等。作为日语教师,在这个阶段应积极鼓励学生用日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前期模仿的基础上,主动提取存储在大脑中的各种模因信息,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复制和传播,以此达到熟练使用日语的目的。


  三、模因论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模因论创立的模仿式教学法,对零起点日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为了实际了解这个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所任班级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验。结果显示:与同年级未采用该教学法的班级相比,采用模仿式教学法比常规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开口说日语、更好地掌握日本民俗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海南一所民办本科院校2015级的60名日语专业的新生,其中实验组为A班,有30名学生,对照组为B班,有30名学生。由于这60名新生是开学时被随机分配的,因此可以将两组人员视为同质的。


  (二)实验设计


  笔者和另一位与笔者具有相同教育背景和教育年限的教师分别担任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班级“基础日语”的任课教师。实验组采用模仿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授课。全部实验时间为半年,即一个学期。


  (三)调查工具


  1.测试:对比两个班在2015—2016学年秋季学期“基础日语”课程期末考试成绩。


  2.访谈:对象为实验组部分学生。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查接触课外日语素材对提高日语学习兴趣的影响,二是了解学生对模仿训练的看法。


  (四)结果与讨论


  从两组学生在2015—2016学年秋季学期“基础日语”的考试成绩来看,实验组的成绩要好于对照组(t=3.124;p=.041)(见表1)。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础日语》期末成绩分析表


  注:*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1。


  从实验的结果看,可以证实模仿式教学法比常规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日语学习者的成绩,也从侧面再次证明教学法的重要性。这一结论与郑太年、王美、林立甲、文剑冰(2013)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问题解决能力影响显著。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模仿式教学法的认识,笔者对实验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以下是对2015级A班22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后得出的结果。


  1.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被激发,对某些特定语境下的日语用法能很快接受。正如韩若冰(2008)所说的那样,日本动漫文化可以提高日语学习者的会话能力,进一步丰富其日语知识,还能促进他们对日语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了解。为了让初入日语专业的学生了解日语的魅力,笔者在开学初期即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去观看一些日本动漫和经典影视等。在调查过程中,95%的学生表示看这些日语题材的作品对他们的日语学习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激发了自己进一步学习日语的兴趣。根据模因论,由于这些影视作品生动、易懂,容易被观看者接受,因此更易进入观看者的大脑并被感染。在这一前提下,学生开始有意地进行模仿式练习,这将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2.学生开口说日语的积极性增强,逐步学会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去表达。模仿是模因论中最重要的一环,而模仿的最終目的是为了表达。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通过反复的表达练习,使模因得以复制、传播,最终,实现信息的传承。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学生认为模仿是日语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正是由于通过不断的模仿训练,学生们认为“自己可以在学习初期敢于尝试用日语进行表达”。由于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了许多模仿日本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场表现,学生在语言、语调的学习上也就不觉得突兀,很自然地掌握了日本人的说话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们逐渐学会了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去进行交际,而不再纠结汉语和日语的转换过程,学生开口说日语的积极性得到增强,用日语表达也日益自然、顺畅。


  虽然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但从调查的反馈看,模仿式教学法对提高零起点日语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为模仿式教学法的真谛,模因论的出现可以视为对常规日语教学法的有力支撑。背诵作为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如果只注重“记”而不注重“用”,无法使存储在大脑中的记忆长久保存。为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将背诵作为学习日语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加强模仿练习,通过强化记忆、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早日掌握日语的用法。模因论不仅揭示了语言学习的规律,还为外语教师改进日常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研究对象的样本数量较小,只在一所高校进行实验,且实验时间较短,调查工具仅使用单一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测试的手段较为单一。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同时延长实验时间,采用更科学、更系统的测试方法,以全面了解模因论对日语教学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赵婷

  第4篇: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日语是日本文化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与其他民族的语言一样,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日语教学必须与日本文化紧密结合,脱离文化的日语教学是孤立、抽象而枯燥的。日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日本文化紧密相关。因此,在日语教学中除了讲解日语的相关语言知识外,还应适当导入相应的日本文化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日语的文化背景,有效掌握并灵活运用日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


  文化导入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教学理念,即将文化引入语言教学中,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结合,也是外语教学实践性原则的延伸。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很多学校对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是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还远远不够。


  (一)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的日语教学中,教师一般沿用语法翻译法,强调对语法、语音、词汇三要素的掌握,把教学重点放到精讲词汇、分析语法、练习句型上面。而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文化辨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忽略了语境和语用的问题,从而导致“重语言教学而轻文化导入”的现象。因此,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不能恰当地使用日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有的甚至按照汉语的习惯来套用日语,造成交际困难。此外,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置关于日本文化的课程,很少讲授日本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日本社会文化论、日本概况等方面的课程,但也只是简单抽象地介绍一下日本文化。而且,文化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设置非常少,还常被边缘化,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很重视。


  (二)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决定着教学效果。然而,在日语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训练,却很少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化导入。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语言的能力,生搬硬套汉语式的日语,出现贻笑大方的现象。比如在进行句型训练时,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套用句型和朗读,却没有向学生讲解相应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导致学生在和日本人交往时语言和肢体语言不协调。很多学生尽管通过了国际日本语能力一级考试,但却仍然在工作中以及在和日本人的交往中发生交际摩擦和误会。


  (三)教师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不到位


  优秀的外语教师除了能讲授语言技能外,还应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日语教师对日本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使用教学法来进行词汇、语法等的教学,而对日本的历史、习俗、文化等知識知之甚少,不能灵活自如地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而且,有的教师连日本都未去过,或者是去过却没有在日本长期生活过,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比较片面,不够透彻,仅仅停留在直观的表面印象上。有的教师甚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都不够,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更别说熟悉日本文化了。教师仅仅向学生传授语言技能,对中日文化异同不能进行比较和解析,学生自然就对日本文化一知半解。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熟知日本文化,才能更好地开展日语教学,让学生成为既掌握语言技能又精通日本文化的实用型人才。


  二、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家需要大量既精通日语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由于中日两国无论是语言体系还是文化类型都存在差异,如果不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解语言知识,对于已经形成固定汉语思维模式的大学生来说,极易造成误解。判断日语专业的学生是否学习优秀,仅仅看他们掌握日语知识的程度是不够的,还要看其是否掌握了日本文化。有的学生在与日本人的交际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日本文化,无法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日语进行交流,甚至套用汉语习惯来使用日语,不自觉地用我国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日本的文化,导致交往中出现障碍。这充分说明,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如果只讲授语法、单词等基础语言知识,而忽视了文化导入,是培养不出高素质的日语人才的。因此,在大学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讲授日本的思维习惯、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增强日语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日语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实现日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


  教师是决定文化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文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才愿望和学习结果。


  首先,学校应该多创造机会派遣教师到日本进修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和学习日本文化,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


  其次,教师不仅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法,还要做到既精通本国的文化又精通日本的历史、政治、宗教、习俗等。只有具备足够的汉语和日语的文化知识储备,才能在日语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文化导入。比如,教师在课上的前三分钟可以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日本的文化知识,茶道、礼仪、日本人的思维模式等,这样积少成多,学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日本文化知识。


  最后,要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资源,让外教多上听说课、文化课,发挥他们的作用。外教能形象生动地介绍本国的文化生活、风土人情等,可以让学生了解书本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


  总之,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做到“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作者:杨清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