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共产党典型教育历史经验再借鉴
典型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自1935年扎根延安根据地后,典型教育的方法历经实践的检验、经验的总结,反复提炼,在长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完善,并为根据地的建设乃至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直接的帮助。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建设初期,典型教育同样发挥了强大的激励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多方面原因,典型教育的方法在实践中表现出僵化的倾向,某些僵化是由于背离了长期积累的经验,而某些僵化则是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提出进行改良的建议。
一、中国共产党典型教育的历史经验
典型教育对于激励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有着独特的作用,长期的典型教育为我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典型教育应当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
不同的时期党的工作中心侧重不同,根据地建设时期,夯实根据地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十分重要;抗日战争的白热化阶段,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前线敌后双线斗争是党的工作中心;解放战争期间,鼓励更多的国民党军队起义,减轻人民与国家遭受的痛苦是重点;而新中国成立之初,全面开展经济建设,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是首要任务。围绕不同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恰当的典型选取十分重要。
根据地建设时期树立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集体典型便是南泥湾垦荒旅,报纸多次对其进行报道。最初,军队不去前线战斗、集体垦荒在当时并不能被全体战士所完全理解接受,但中央结合根据地情况,对当时根据地的困难进行分析,最终统一了战士们的思想认识,积极进行务农垦荒,成为大生产的先进典型,激励着根据地建设。在渡过根据地困难时期后,服务于抗日战争的需要、服务于国民革命的需要,先后树立了董存瑞、白求恩、刘胡兰等许许多多革命英烈典型形象。解放战争时期,优待投诚的国民党将士并广为宣传,使其成为“通晓民族大义”的模范。新中国的工业建设阶段,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数不胜数。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确定恰当的典型是基本而有效的历史经验。
第二,典型的选取要灵活多样,多层次化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具体典型选取时,分层次、分领域、灵活多样的选取了各种典型。比如1942年4月30号的《解放日报》头条《向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看齐》,结合其后表扬、电影、诗歌各种方式,塑造了勤劳致富的劳动模范吴满有。农学吴满有,工学赵占魁。1942年5月,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派人到边区农具厂检查工作,发现了赵占魁这个先进人物,决定予以嘉奖。毛主席知道后表示,奖励赵占魁这件事做得很好,这不是奖励一个人的问题,要把他的优点总结出来,树立标兵,推广到各工厂,各生产单位去。此后“赵占魁运动”广泛开展起来,边区劳动职工态度显著改变,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军中也有典型。杜林森同志在开荒大竞赛中一人一天开荒6亩3分多地,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极大的激起了群众的劳动热情。毛主席为追悼张思德而做的演讲《为人民服务》,长期激励着广大军民。
这些典型来自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有所长,均可树立为值得学习的典型榜样。除了这些群众中来的典型,解放战争时期投诚的国民党军官、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民族资本家,也都由于对新中国的建设有功绩被树立为典型。可见典型教育中典型选取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第三,典型宣传方式的多样化
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与载体选择十分重要,恰当的宣传方法能使典型更加广为人知,发挥激励作用,不当的宣传则可能埋没甚至歪曲了典型形象。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典型的宣传时,方式十分多样。
在根据地,《解放日报》起了良好的宣传作用,对典型的发掘、表彰几乎都率先由《解放日报》刊文。在老百姓当中,由报纸所见到口耳相传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农家墙上的壁报、板报、标语口号对于模范人物的宣传甚至流传到现在。歌曲民谣、剪纸贴画更是数不胜数。传单、小册子都是常用手段。多样的宣传方法互相配合,从不同的角度宣传典型,最大程度的增强了典型的传播力度。比如围绕吴满有,不仅有《解放日报》的文章和社论,也有艾青写的长诗《吴满有》,还有拍摄的吴满有的电影纪录片《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以及“吴满有牌”香烟,发动“吴满有运动”等等,不可胜数。这些多样的宣传不仅推广了典型,还在大范围上激励了学典型的热情,使典型教育切实起到了良好效果。
第四,正反面典型宣傳相结合
宣传不仅要宣传正面典型激励人,也要拿出反面典型警醒世人。在大生产运动中,为了克服旧体制旧文化影响产生的个人懒惰之风及其他不良风气,延安进行了整治“二流子”运动。1942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农村里的耗子》的读者来信,就是指向村中带有媒婆巫神气息的“二流子”。整治过程中,《解放日报》持续进行了报道,让“二流子”的反面形象广为人所知,促使民众积极投身到改正、规范“二流子”行为中,对净化根据地风气、整顿思想、促进根据地生产起到了极大作用。“二流子”的概念流传至今,就是反面典型教育深入人心的最好证明。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重要反面典型。较早的黄克功,作为历经长征屡建战功的红军将领,因为一时的感情问题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此,边区司法坚决执行公开审判,判决黄克功死刑。毛主席的公开信拥护此决定,并要求一切红军战士、一切革命分子坚决以此为鉴。1942年枪决的肖玉璧,本来是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为战争胜利冲锋陷阵,身上伤痕累累。1940年,上级考虑到经济局面困难,照顾肖玉璧将其安排到清涧县张家畔税务所当主任,但肖玉璧利用职权之便,贪污克扣,倒卖粮油。案发后向毛主席求情,毛主席不为所动,拥护法院判决。无论是生产、军队还是政府,只要有违法乱纪的反面典型,一概是非分明的予以公示和处置。建国后,刘青山、张子善贪腐案,上海的资本家违法垄断,皆是如此。
反面典型的宣传,一方面更加衬托了正面典型,另一方面警诫教育干部群众,最大化的发挥了典型教育的作用。
二、当今典型教育方法运用状况分析
典型教育在历史上发挥过如此积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的效力却大打折扣,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进行典型教育工作的各级部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典型教育,尤其是官员典型起着恶劣的反效果。近年来,部分官员摆拍事件层出不穷,意欲将自己塑造成为务实爱民的好官形象,结果被网民识破,本意想成为积极典型,却成为反面典型广为人知。摆拍之外还有诸多官员PS事件,结果成为民众深恶痛绝的对象。同时,由官方主导推荐的典型,很多只存在于政府工作宣传栏的照片里,群众一无所知。这些现象都背离了典型教育原本的经验原则,严重阻碍了典型教育效果的发挥,甚至损害了典型教育这一方法本身,使民众一看到某某典型的字样时,第一感觉便是怀疑。
其次,典型选取抓不住工作中心,经典典型不完全适用,缺乏新典型。延安时期的典型选取工作十分明确,生产典型、战斗典型,建国后的经济生产典型也清晰准确。当今的典型选取却没有抓住真正的重点。每年最盛大的典型教育活动是《感动中国》,《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确实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十分强烈的感染力。但是综合起来看,其关键词仍然是一个,奉献。这种奉献甚至埋没了奉献者本人。白芳礼、丛飞,他们确实有极高的道德情操,可以使人热泪盈眶,但放弃一切的付出缺乏让人学习实践的因素。此外,往上追溯,每当有学习活动讲的依然是雷锋焦裕禄,都是奉献者牺牲者的形象。然而现在不是一穷二白的建设时期,重视个人价值与个人理想的价值观开始被民众广泛接受,一味提倡牺牲奉献的典型人物欠缺说服力,尤其是民众将这些典型与前面提到的官员典型一对比,官员尚且无法带头,民众更无法信服,极大的削弱了典型的效力。
综合来看,传统的典型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倡大家团结一致的道德式典型。而当今,我国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法治国家,更需要强调规则概念、法律意识。因此我们的中心典型应当是有规则意识的典型、维护法律尊严的典型、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家国抱负相统一的法治式典型。电影中往往有这样的角色,警察与某犯人有私人恩怨,在行动中他终于得到机会单独抓捕罪犯,他有机会枪杀他以报仇,并伪装成罪犯负隅顽抗当场击毙的样子,也可以选择将他生擒,交给法律依程序进行审判。我们需要的典型,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做出第二种选择的人。
再次,典型宣传方式不够灵活。党曾经在开展典型教育时综合使用各种宣传方式,报纸、戏剧、诗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新媒体出现的当今却显得手足无措。互联网很长时间内没有政府和党的声音,直到两年前各级部门的官方网站依然是十年前的样子。最近,党和政府才开始认真对待新媒体,重视网络贴吧、微博,在微信上开展工作。这只是一个好趋势,在这方面的实际工作已经十分落后。比如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典型宣传的投票时,文案语气依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语气,很容易就被受众屏蔽。移动网络终端带有很强的私人性,需要更加灵活的宣传技巧。公众场合的诗歌、标语,也都严重的落后于时代发展。典型学习活动,甚至还带有强制性。一句话,当今的典型宣传工作是在当今的媒介平台上,用十年前的技术讲四十年前的话来宣传五十年前的人。典型教育需要具体的教育者面对新形势,展开更加灵活多变的宣传。
最后,从另一方面讲,社会的某些力量进行的典型宣传起到了较为恶劣的影响,冲淡了正面典型,占据了人们的思维领域,甚至广受欢迎的大行其道。最早进入人们视野的是各种选秀活动,打着所谓梦想的旗号,使部分年轻人沉溺于不切实际的一唱爆红的幻梦里。即使是没有被其吸引的年轻人,也多少产生了这种想法:辛辛苦苦的努力不如别人一首歌。资本的推手包装出所谓的平民明星,以其无孔不入的影响力冲击着每个人,动摇或颠覆着以往典型教育积累下来的成果。到现在,身体残疾天天用嘴玩游戏都能被包装成为“身残志坚”的典型。在网络平台露胸直播也能成为众人羡慕的典型。这些金钱堆砌的典型的出现,使得国家推出的牺牲奉献典型相比之下显得有几分可怜。典型教育不拆穿这些反面典型,将难以为正面典型挣得地盘。
三、与时俱进的改进典型教育方法
典型教育虽然遇到不少问题,但不可否认典型教育这一方法本身具有强大生命力。需要做的是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而不是抛弃这一方法。
从典型选取来看,要减少纯粹提倡牺牲奉献的道德典型的数量,增加法治典型的例子。典型的选取切实回到民众中去,不要形成一种二元对立的局面,在民众中的典型就是挂一块牌子了事,五好家庭、优秀市民,使民众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党和政府的典型和我有啥关系?切实让民众中来的典型影响民众。
网络空间中的典型选取方面,党和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借用大V的影响力,这是一個好的趋势,但需要注意大V的选择。不可盲目按照粉丝数决定影响力的观点来进行大V的选择,让一些偏娱乐性质或心灵鸡汤性质的大V进行典型教育或典型宣传反而可能引起麻烦。在微博上,出现了一批新的大V,这类大V扮演了谣言终结者的角色,对社会谣言、生活谣言进行辟谣,辟谣的形式是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而不是纯争论,但他们本身可能并非以辟谣为职业。比如博物杂志,江宁公安在线等等。这一批大V通过粉碎谣言,提供正确的知识与真相,赢得了较多的粉丝,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乱象中潜移默化的引导着正确的价值观方向。他们本身即是一种典型,更可以作为典型的宣传者承担典型宣传的任务。在典型教育的新方式中,需要及时把握这些新典型,并借鉴经验加以推广。
从典型宣传看,民众接触信息的面较以往更加广阔,各种社会力量也更加活跃。因此,对典型的全面性、真实性要求更高。不要用典型的口,说预先设计好的话。比如陷入私自击毙罪犯或将其绳之以法的两难选择的警察,当时的内心活动肯定不是一瞬间想到我们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都应当置于法律的管辖之下。而是经历着激烈的挣扎过程,先想到个人痛苦,后想到也许只有通过法律才能震慑更广大的恶势力、才是真正的正义,从根本上避免悲剧重现,最终放弃私刑。实事求是的保持典型的真实性和宣传典型的真实性,才是让典型长存的根本方法。
宣传的文风要对应恰当的平台,力求不在个人手机端上做政府工作报告式的宣传。对于典型的宣传,我们需要学习适应大众兴趣的文风技巧,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词句。这本来也应当是延安时期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在农民间讲典型就用农民听得懂的话。当今,在每天到处辛苦奔波或埋头忙碌于文件的民众面前,给他们看政府工作报告一样枯燥的宣传,无异于给农民宣讲《资本论》原稿。
另外,当各种资本推手以不同的宣传方式攻击我们的正面典型时,我们也要坚决批评资本代言人的不良典型和反面典型,不光是批评表面现象,更要揭穿其真实面目,使民众看到这些典型、偶像不过是经济利益的傀儡,而不是所谓梦想和自由的代言人。对反面典型进行坚决斗争,既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在亟需完成的任务。
合理吸收历史上的典型教育经验,并把握当今时代形式完善我们的典型教育,将使典型教育再次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得力助手、为社会物质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助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长远目标的实现。
作者:张梦琦
第2篇:浅析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教育承载着培育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决定着时代与社会发展走向,也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因此,必须要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教育全过程中,这样才能够确保民族精神得以传承和升華。历史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对民族发展过程的记录和总结,利用历史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主要介绍了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教学途径和方法。
一、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育内容
(一)精神内容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制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是儒家伦理传统精神。结合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征,又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目标分解为相应的两个方面培养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制和创新精神,是教育中学生如何做事培养儒家伦理传统精神是教育中学生如何待人。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有:
一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
二是要让学生逐渐养成以理性为基础的正义精神,能够勇敢的伸张正义。
三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法制社会中法制意识。
(二)文化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主要在于让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形成对民族精神的内化吸收,最后能够形成弘扬民族精神的自我意愿。其主要的培养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以及自强不息的品行,不断的加强自我道德品质的修养。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勇于承担精神,形成对自我和社会价值的同一价值观。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教学途径
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活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让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教育的场地不再局限于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想要进一步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途径进行实践。
(一)充分挖掘历史人物蕴涵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往往是一些历史事件,在历史环境中,历史人物做出的决定、举动都是对民族精神的重要表达。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教师不妨可以深入的分析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教学。
一是展开历史人物的评写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影视资料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有序的开展评写活动,让学生产生代入历史、代入任务的感觉,从而自然而然的去理解民族精神,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对历史人物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的相关言行思想,直接的撰写出来,实际上,撰写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形成了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而撰写又无疑将此加强了。
二是通过开展自由的历史人物评鉴活动,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人物是饱含争议的,通过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由的去收集材料,多方佐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会、研讨会等形式展开。
(二)在真实情境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课堂与生活是重要的两个教育阵地,而生活则是尚待开发的另一个教育战地。民族精神源自于历史,也源自于生活。想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者不应该将教学局限于课程和教材,而应该更多的走入生活,从真情实景中帮助学生去体验民族精神、历史积淀。其主要的展开方式和途径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通过节日活动、参观活动、游览活动展开,现代物质条件不断提高,教师大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组织户外的教学,通过集体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墓碑、历史文化遗址等,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历史,在教学是讲解中去感触历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端庄的革命场所参加升旗仪式,在现场,学生所体验到的庄重的历史感,是课本里无法描述和感受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节假日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制作与节假日有关的物件、或者讲述故事等,中国许多传统节假日都包含了礼俗、家族观念等。
二是可以展开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旨在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
精神,如帮助别人,对人负责,关怀与分享,合作与慷慨。例如举办以德育为主题的活动,如敬老周、关怀周还利用周会促进和加强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学校还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寓道德教育于各项文体活动之中。
(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鉴于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点,根据目前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中学历史教学在培育这些精神的时候,宜选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创设情境,产生疑难——确定问题,引发思考——运用材料,推理论证——开展讨论,寻求答案——进行评价,深化总结。
三、结束语
民族精神既传承着历史,要延续着发展,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历史与时代的统一关系,还要切合实际联系教材,不能够脱离中学教育的本质。
作者:张丽娜
第3篇: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高中生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建立三维教学目标,利用情感教学目标对自己进行教学指导,结合学生们的性格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展开论述,望给广大教师带来借鉴意义。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教育意义极强。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师利用枯燥的教学方式将历史事件摆在学生们面前,并要求学生们机械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使得学生们除了记住了一些理论知识外,并没有激发自己的情感因素,这就失去了历史教学的意义。教师要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意识到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人、事对当代的人们都有一个很强的借鉴意义。因此,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教师挖掘的情感因素,教师不可忽视这些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挖掘历史事件中的情感因素,带领他们进行逐步的品读和剖析,帮助学生们实现一个蜕化,促使他们完成一个全面的提升。
比如在讲解“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部分内容前,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情感因素进行了挖掘。在授课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这部分内容,让他们全面地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怀。并且,我让学生们联系如今中国的国情和国际地位对比那个时期中国的现状,让他们感受到如今中国的强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让他们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通过引导学生们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们的使命感,并有助于他们形成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观。
由此可见,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情感因素,并且利用得当的话,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完成知识层面的目标,还能全面地促进学生们的发展,有效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们的情感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反映,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学生们不曾经历的。如果通过口述的方式让学生们去体会历史事件的情感因素是比较困难的,教师也无法有效地完成情感教学目标。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情感思维,實现对他们的情感渗透。
比如在讲解“伟大的抗日战争”时,很多学生们不了解当时战争的惨烈,他们对抗日战争的理解还仅仅来源于一些“抗日神剧”,而如今一些商业化的影视资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因素,而且还对他们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无法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惨烈。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创设情境时,精心挑选资料,让学生们感受日本侵略者所犯的罪行,利用反应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当时的真实照片来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学生们看到这些画面时,表现出了悲愤的情绪。此时,我再结合教学内容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分析,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由此可见,利用教学情境开展教学,能够丰富学生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情感因素,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情感教学目标。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是仅仅依靠课堂是无法真正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因此,教师要勇于打破时空的限制,利用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为学生们拓展情感教育的渠道,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们理解课本上的内容,还能深化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比如在讲解“伟大的抗日战争”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设计一些关于“抗日”的板报,板报中可以涉及到一些课本上的内容。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们巩固知识,又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或者,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和历史相关的知识竞赛,促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一些教材外的历史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历史辩论会,让他们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争辩,让学生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某些历史事件。久而久之,他们的历史素养就能得以提高。
由此可见,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能够丰富学生们的高中生活,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情感目标。
总之,情感教育和历史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教师需要有效地调控每个教学环节,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促进他们的全面提高。
作者:唐莉莉
第4篇:浅谈高中历史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
一、引言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了解历史的重任,同时还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及爱国情怀的使命。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二者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高中历史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进一步丰富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使高中历史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历史。在整个过程中,多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积极、正确利用多媒体,能从教学形式上极大丰富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
二、多媒体教学概述
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显著够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因其开放性、交互性等已经在我国高中教育领域广泛应用,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素养以及文化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个人而言,学习历史教育能够得到了解历史事实。将多媒体教学与高中历史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能够进一步利用音乐、视频、歌曲以及文件进行教学,从而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这样才能够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1]。
三、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虽然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完善的体系,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仍然以教师教授为主体,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和接受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很多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教育就是指导学生记住历史事实,这种盲目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多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滥用,总是从网上生搬硬套一些多媒体课件,产生了教情与学情不一致的情况,完全没有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这种历史教学的不科学性,直接降低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很多高中历史教学形式单一,随意滥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无法满足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际需求,阻碍历史教学的开展。
(二)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整个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主要体现在有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盲目应用多媒体课件,这样无法满足教学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清楚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明确,从而经常会出现滥用和误用等情况。
四、高中历史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组织教学
在整个高中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组织教学,进一步明确教学的活动、目的、意义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共鸣,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够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方面,通过文字、艺术品、字画、陶瓷灯实物进行展示,学生能够形象的对历史进行整体的感知,学生通过触摸不同的实物增强自己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进例如:在学习有关于原始社会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模型或者是展示人类遗骨的多媒体,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于原始社会的形成情况进行一个初步的感知和认识,这时候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原始社会出现的这些物品对于历史发展进程有何重要意义?又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前往历史博物馆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平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直接感知和领略其中的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一方面,借助音乐去渲染。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既要结合历史知识点,同时还需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背景音乐去渲染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首慷慨激昂的《在松花江上》、《国歌》等振奋人心的歌曲,激发学生对东北同胞的产生同情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意识[2]。
(二)转变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师盲目认为自己才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得不偿失。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教学与历史教育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多思考、多寻找一些不同的见解,减少一些扭曲的历史观,通过转变传统高中教学模式,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去体会学习历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美国的成立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和探讨,为什么美国仅仅有短短的几百年历史却发展得如此迅速,成为世界强国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去感知,1787年宪法制度的颁布为何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就此诞生,并对美国发展功不可没,这种强化中央政府权利的制度对中国有无影响?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学生真正在把握历史情感的基础上去学习历史知识,热爱学习历史。
(三)提高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让学生由了解历史知识上升到情感层面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知识,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自己的能力。学校也可以组织对高中历史教师进行二次培训,聘请先进的、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讲解,让更多的高中历史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情境教学和情感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转变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创设情感和情境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将多媒體教学与历史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让更多学生热爱学习历史知识。总之,要想将高中历史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整个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刘晓丽
第5篇:浅析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教育承载着培育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决定着时代与社会发展走向,也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因此,必须要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教育全过程中,这样才能够确保民族精神得以传承和升华。历史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对民族发展过程的记录和总结,利用历史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主要介绍了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教学途径和方法。
一、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育内容
(一)精神内容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制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是儒家伦理传统精神。结合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征,又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目标分解为相应的两个方面培养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制和创新精神,是教育中学生如何做事培养儒家伦理传统精神是教育中学生如何待人。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有:
一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
二是要让学生逐渐养成以理性为基础的正义精神,能够勇敢的伸张正义。
三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法制社会中法制意识。
(二)文化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主要在于让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形成对民族精神的内化吸收,最后能够形成弘扬民族精神的自我意愿。其主要的培养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以及自强不息的品行,不断的加强自我道德品质的修养。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勇于承担精神,形成对自我和社会价值的同一价值观。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教学途径
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活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让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教育的场地不再局限于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想要进一步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途径进行实践。
(一)充分挖掘历史人物蕴涵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往往是一些历史事件,在历史环境中,历史人物做出的决定、举动都是对民族精神的重要表达。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教师不妨可以深入的分析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教学。
一是展开历史人物的评写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影视资料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有序的开展评写活动,让学生产生代入历史、代入任务的感觉,从而自然而然的去理解民族精神,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对历史人物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的相关言行思想,直接的撰写出来,实际上,撰写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形成了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而撰写又无疑将此加强了。
二是通过开展自由的历史人物评鉴活动,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人物是饱含争议的,通过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由的去收集材料,多方佐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会、研讨会等形式展开。
(二)在真实情境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课堂与生活是重要的两个教育阵地,而生活则是尚待开发的另一个教育战地。民族精神源自于历史,也源自于生活。想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者不应该将教学局限于课程和教材,而应该更多的走入生活,从真情实景中帮助学生去体验民族精神、历史积淀。其主要的展开方式和途径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通过节日活动、参观活动、游览活动展开,现代物质条件不断提高,教师大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组织户外的教学,通过集体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墓碑、历史文化遗址等,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历史,在教学是讲解中去感触历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端庄的革命场所参加升旗儀式,在现场,学生所体验到的庄重的历史感,是课本里无法描述和感受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节假日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制作与节假日有关的物件、或者讲述故事等,中国许多传统节假日都包含了礼俗、家族观念等。
二是可以展开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旨在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
精神,如帮助别人,对人负责,关怀与分享,合作与慷慨。例如举办以德育为主题的活动,如敬老周、关怀周还利用周会促进和加强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学校还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寓道德教育于各项文体活动之中。
(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鉴于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点,根据目前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中学历史教学在培育这些精神的时候,宜选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创设情境,产生疑难——确定问题,引发思考——运用材料,推理论证——开展讨论,寻求答案——进行评价,深化总结。
三、结束语
民族精神既传承着历史,要延续着发展,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历史与时代的统一关系,还要切合实际联系教材,不能够脱离中学教育的本质。
作者:张丽娜
第6篇: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开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技术来有效地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辅助历史课堂教学,达到全面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效果。
一、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开发,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初中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很好地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和记忆初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初中学生减轻历史学习的压力,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初中历史知识涉及范围非常广,它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因此,初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初中历史知识点,这些历史知识难点会花费初中学生大量的时间,降低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而网络环境下开发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可以直观地将初中历史知识展现给初中学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实和知识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苏教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生、发展地都集中在西方国家,而初中学生由于历史学习还处于基础阶段,历史知识点的积累量相对不足,对于西方各国旧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较少,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资源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强大资源库系统有效地开发网络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并且将这一历史知识点完美、直观地展现给初中学生,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科学开发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它对于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有着非常强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开发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科学利用开发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来帮助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第二,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很多都是有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资源。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量和对社会的认识、学习。第三,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历史的发展需要自然的承载,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的开发。
三、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历史教育资源来辅助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因此,合理利用初中历史教学资源非常重要。第一,合理地利用初中历史人文教育资源。初中历史人文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初中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素养。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促进初中历史人文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二,合理地利用初中历史社会资源。第三,合理地利用初中历史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初中学生及时找出和解答相应的书本中的自然历史知识点。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初中历史教師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和利用初中历史教育资源辅助初中历史教学,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更加合理、科学、高效化。
作者:王晓东
第7篇:浅谈历史课的课外历史教育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历史课的课外歷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明确规定“历史课堂教学法要和历史课外教育相结合,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所谓历史课的课外历史教育,主要是指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应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内历史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历史课的课外历史教育应内容生动有趣,形式丰富多样,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课外历史教育:
一、课外阅读
中学生从历史小丛书、各种杂志,连环画册和历史文艺作品、网络等这些媒介中获取的历史知识在他们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总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一点从上课和平常的交谈中就可以体会到。为了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教师才能具体指出读物的精华和应注意的问题,也能及时帮助学生扫除课外阅读的障碍。二要做好阅读书目的推荐工作。推荐书目要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使之与其所学历史知识相辅相承。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学完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时,可推荐学生阅读《秦皇大帝》,让学生重温“六王毕、四海一”,“修筑万里长城”,“焚书坑儒”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理会作者塑造的秦始皇、李斯、扶苏等人物形象。《中国历史》第四册上完第六课时可介绍学生阅读《1991:张学良从“西安事变走来》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始末及学习张学良将军的爱国精神。三要组织学生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做好笔记,要看有所获,读有所感,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开展历史知识竞赛
每给初一新生上第一节历史课时,我都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使用,让学生为古人感到骄傲,做为中国人更自豪,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明白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应肩负的使命是什么。我还经常让同学们在课下搜集、整理历史轶闻、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然后在班级开展比赛活动,采用毕答、抢答、猜谜语、填诗、历史典故、谚语、歇后语等各种方式进行,内容可不受课堂教学范围的限制,但应尽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例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说尽心中无限话”(打一皇帝年号——道光),“捷报”、“江苏原野”(各打一历史人名——陈胜、吴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不肯过江东(项羽)。”等等。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参观访问,实地考察
大湖镇一向重视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读书的精神。我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国家级旅游景点——永安大湖灵隐石林参观,向他们介绍“鳞隐书苑”、“孔子堂”等景点,以及介绍石洞寒泉的有关明朝邓文铿御史的事迹。实地考察桃源洞——李纲题诗处,还有“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登科”的故事等,参观后学生受到极大鼓舞,学习历史的兴趣非常高。
四、综合评价历史人物,撰写历史小论文
先传授给学生正确进行历史评价的原则,要坚持正确的立场,从历史实际出发,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查找历史资料,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全面客观发展地评价历史人物。做到这些,就可让学生开展活动。例如:学完中国现代史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然后对其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包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今朝”的“风流人物”进行评价,让学生课后找资料,各抒己见,提炼观点,撰写历史小论文。
五、开展学习方法、记忆技巧讨论的活动
向学生介绍奇特联想记忆、数字记忆、谐音记忆、顺口溜记忆、图表记忆、归纳比较记忆等方法,学生们也将自己总结的方法互相进行交流,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例如,学完中国史和世界史后,可将一些有联系的知识从时间上归纳在一起进行比较记忆:
六、发挥媒体作用
可组织学生收看影视作品,收听广播,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通过这些媒体作用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共鸣、震撼,从而受到深刻教育。但由于一些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学生思维能力有限等原因会出现片面甚至歪曲历史的现象,所以教师应随时对学生加以指导。例如:初中《世界历史》第二册上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组织学生观看《虎!虎!虎!》,让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有个系统的再认。
历史课的课外历史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课内历史教育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它有其重要作用:
1.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课外历史教育的内容与课内历史教育的内容是密切相联的,有利于丰富和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领域,特别是一些对历史具有浓厚兴趣,求知欲较强的学生更是如鱼得水。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外历史教育具有生动活泼,形象感人,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等特点。青少年对这些具有好奇心,对这种认知活动也比较感兴趣。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后,他们总是会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去学习,而且他们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从而迅速而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历史教育活动可作为其补充。在课外历史教育活动中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材料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等等。
4.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而课外历史教育更加直接、生动。
此外,历史课的课外历史教育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更加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作者:俞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