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普通教育系统研究改革综述本科论文(共7篇)

2023-12-10 16: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关系分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普通教育是向更高一级院校输送人才,而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普通教育热与职业教育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政策导向不尽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存在差异


  国家、政府的政策、资金、人事、招生等方面的不平等,致使职业教育资源出现流失现象,有些职业学校被层层下放,有的职业学校被停办或改做他用。在招生政策上,考分高的进入普通一、二、三类高中,所有普通高中录取完毕后,剩下的低分考生再进入不同的职业高中。同样,在高校招生中,由于本科层次几乎不设职业教育,本科录取阶段固然不存在职业教育的录取,而只能参与专科阶段的录取,但即使是参与第三批录取,高职院校和高职专业仍得排在师范、农林类专科院校或专业之后再进行,剩到最后的低分考生才是职业高校的录取对象。这种招生政策的倾斜导向,实际上是进一步强化了“重文轻技”思想,加大社会等级观念,滋生了追求高学历的社会环境,这种失衡的社会心理需求必然导致国家教育结构的重大比例失调。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录取比例及办学质量不协调


  普通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发展为宗旨,以学习基本知识为导向,在新一轮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下,21世纪,我国普通高中大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大滑坡。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呈现了明显改变的趋势,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由2009年的830万人降低到2013年7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由2009年869万人降低到698万人,而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由2009年640万人增到823万人。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招收人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大力调整,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普职比例相当,但高等教育却却普职发展不协调,在普、职沟通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保障。综合来看,普、职教高等教育之间在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仍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办学政策不连续、不互补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建立连续、互补的教育体系,为人们选择不同的成才路径,为多样化途径培养人才提供了选择。同时,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初、中、高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淡化“职中、中专、技校”和“普通高职、成人高职”以及“学历教育与培训”之间的差异,强化中、高职的统一管理,实行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彻底解决长期存在的条条块块的管理模式,打破本位主义的束缚。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突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并相互衔接。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一致性,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愿望选择入学。这样才能使教育的能效和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也给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建立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补习教育,建立一种规范的补习教育制度,具有综合教育选址的学校,学生可以接受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进行有选择的定向学习,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比较合理的沟通和衔接。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关系分析


  1、学生本身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


  在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影响下,莘莘学子千军万马去挤考大学这座“独木桥”,然而能升上大学的毕竟只是少数,在同龄人中只占6%—7%,其余的人被挤下“独木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从教育客观上来讲,应调整中等教育的结构,即学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进行分流:一部分分流到职业学校,一部分分流到普通高中。分流的比例为60%—70%进入中等职业学校,30%—40%进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升入对口高等院校深造,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学有一技之长,回家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头雁。


  此外,不同地域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差异明显。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国家一直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适当通过行政手段的调控来促进它的发展,但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中等


  职业教育远不能撑起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就业形势的变化,人们对于教育改变命运的看法,会因地域、经济、文化背景等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群体也会形成其特有的认同模式。对于广大中西部学生来说,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不仅是自身意愿的结果,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形成的应对策略。


  2、学生家长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知识型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的家庭寄希望用知识武装自己;同时在巨大的竞争就业压力下,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用高学历敲开未来美好生活得大门。于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自然进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大门,而有着巨大生活压力的父母们也满心期待进入高中校门的孩子能够圆两代甚至祖祖辈辈的大学梦想。于是,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给了普通高中教育,希望可以通过对教育的高投入带来高收益,实现人力资本边际效应的最大化。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走进高中的校门,那些没有良好的家庭社会资本,没有可利用的人脉关系,对孩子未来就业状况没有强大信心的父母,选择对就业有承诺的职业教育,同时较少的教育投入,让很多没有条件可以依赖的家长看到了希望。同时,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好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业,或在大學阶段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在面对就业选择时还需要重新回炉,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这对渴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来说,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压力相对小的学习环境,可以期待的学习成果,成为选择职业教育的动因。


  3、现实条件影响认知和选择


  无论是考虑到教育成本与收益,还是家庭社会资本的权衡,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想在毕业后得到期许的工作,但是中等职业教育能为大部分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吗?现阶段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赢得了满桶金。不收学费的中职院校,只是在维持着一种正常的义务性教育活动。学校师资、教学质量、配套设施等良莠不齐,多数院校都不能为学生找到理想工作。曾经对职业院校的“分配工作”抱有无限期待,可用一位家长的话的说,“分配到街边小摊上也叫分配工作”,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就业出路不负责任。此种状况之下,人们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可以预见的美好前景,对职业教育越来越没有信心,产生信任危机。


  在升学率这一硬性指标的规定下,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磨难是最多的。父母和老师在承受压力的同时,把更多的希望和嘱托寄予学生、孩子身上,把考试技能当成唯一技能来对学生进行培养,缺乏对生活技能、心理素质和学生道德品行方面的培养。这使接受普通高中教的孩子们,成了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和考试的机器,面对生活和未来就业等的竞争压力,没有较强的应对能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难、毕业之后的再回炉,这些都是他们选择普通教育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动融通、协调发展的策略


  2004年6月,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曾经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两个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的提出,传统文化观念等一些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战略性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价值观层面保持一致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在追求个人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还重视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以培养人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发展职业教育应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长期政策。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更好地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政府部门作出对职业性人才的培养指示,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共生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劳动保障部提出八项关于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措施,其中,第二项措施指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第三项措施指出: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第四项措施指出,改进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五项措施指出: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第六项措施指出: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导更多的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


  3、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


  受传统观念“一纸文凭定终身”及学历本位的影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以能力本位取代学历本位的聘用、晋升和薪酬制度,建立健全以职业为导向、以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为重点,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并重的人才评价体系,逐步规范企事业单位劳动用人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普通教育毕业生都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作者:张冰松等

  第2篇: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给人们的印象是“低人一等”。事实上,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仅仅是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教育类型。且不说在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序列中,职业教育总是排在最后,就连招生计划也将职业院校名垫底。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彻底打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成见,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驾齐驱,方能真正迎来职业教育的春天。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


  近几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企业就业日益受欢迎,可谓好运连连。今年2月,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中称,我国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


  从就业率来看,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比高校本科毕业生更抢手的热门人才。有评论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受到热捧是从另一个角度发出了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信号,以职业院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技术人才供求失衡,而以普通大学本科生为代表的中高端劳动力却出现过剩。失业与空岗并存,结构性用工荒,是当前诸多企业招工难的重要原因。在技能型人才供需失衡的局面下,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早已挣脱了“低薪、低保障”的窘境。


  据《2015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该省高校毕业生去年就业率为92.00%,硕士就业率不及本科生。不但硕士就业率不及本科生,從整体情况来看,甚至呈现出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的倒挂现象。其中,博士毕业生就业率88.76%,硕士毕业生90.97%,本科毕业生91.61%,高职(专科)毕业生92.74%。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正如物以稀为贵一样,学历越高的人才越是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就业起码是十拿九稳。然而,现实社会却呈现出无情的悖论。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继电保护班班长谢邦鹏的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均在清华大学修成。从2008年博士毕业至今,他已经在生产第一线干了整整6年。因为,那里有他成长所需要的土壤。他的说法,得到了导师、中科院院士卢强的认同。


  从实践中看,技能技术型人才并非只有中低级之分,同样有高端人才。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主要有三类:具有适应产业升级,尤其是新技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胜任高端技术领域岗位工作素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能够指导一般技能人才工作的现场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或者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当今,人们所受的教育都应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否则便难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应当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过去很多人把职业教育看作“断头路”,而今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职教生的选择更加多样,成长“天花板”终将打破。


  与此相配套,国务院文件中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可以预见,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三重壁垒”


  几年来,专科层次3+2、3+3学制和五年一贯制学制,本科层次3+4和5+2等学制,各地纷纷起步试点探索。与此学制相适应的考试方式也同步形成多样化格局,技能+知识考核方式、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等模式应运而生,职业教育结束了“断头教育”的困扰,教育公平正在走向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实质公平阶段。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从各方面大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人们的观念上职业教育依旧是低层次的教育。事实上,职业教育仍然处于“上热下不热”“校热企不热”“官热民不热”等“三重壁垒”的境地,许多职业院校的招生困境依旧。有数据显示,去年北京中考录取率达97%,其中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和五年制高职等职技类学校招生计划30638人,录取17033人,仅完成55.6%。原因很简单,在人们看来,接受职业教育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总觉得读职校低人一等”。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的成才观念就是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后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而中、高考被淘汰,进入职业院校则是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在美国,一名将被哈佛大学录取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可以舍弃哈佛而选读烹饪学校,就在于他有自己的职业兴趣,毕业后从事烹饪工作,其劳动价值并不比当教授差。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几乎所有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把眼睛投向北大、清华,而且都渴求将来的公务员、白领岗位。


  虽然职业院校就业率明显超过本科院校,毕业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这并不能说明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由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往往被定位为“蓝领”,尽管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晋升的空间却往往是狭窄的。这是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是因为学习成绩问题而不得已选择读职校,如此就形成了人们观念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现实。要改变这样的现实,需要将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中脱离出来,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为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形式。这无疑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解决的问题。


  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令人堪忧。相当一些中职学校“有职业无教育”,把学校作为临时工中介的机构,招收来的学生没进行系统的学习,就以顶岗实习的名义,派送他们去工厂顶岗从事简单劳动。这种办学方式,既对受教育者不负责,又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形象。同时,一些高职学校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缺乏特色,直接影响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实现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变革


  “十三五”期间,我国面临职业教育后普及时代转型发展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指明了方向:以人为本,面向人人,面向人生。


  我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应当按照“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坚持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允许自由选择成才渠道,最终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理论、道路、制度的基础。


  上水平、上台阶、上质量,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河南省在加大投入、体制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锐意开拓,走出了一条职教发展的“河南道路”,使职业教育日渐成为百姓认可、区域振兴的有力支撑。省政府支持11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改革试点,还先后成立15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建成职教集团62个,共吸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2122家,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同育人模式。


  搭建高考升学“立交桥”,为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提供保障。自2012年始,山东省首次实施春季高考,重点面向中职毕业生。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该省历年升入本科层次的只有0.4%,中职毕业生升学深造几乎没有出路。春季高考的出现,打破了职业教育“天花板”、“玻璃墙”的现状,为中职生的继续深造提供了渠道。省政府逐年增加本、专科招生计划,2015年春季高考的本科招生计划达到10460人。春季高考凭借其独特优勢,为中职考生搭建了一座高考升学“立交桥”。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让学位制度惠及高职毕业生。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中,本科对应学士学位,研究生对应硕士和博士学位,均属于学术型学位,以应用型为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学位设置完全被忽略了。这或许也是职业教育不被人们看好的一个原因。2014年6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举行的毕业典礼上,1103名应届毕业生,被授予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的“工士学位”证书。这是国内首所高职院校试水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授予学位。


  改革用人制度,创造各类教育公平竞争的环境。江西省人社厅规定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参加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全日制毕业生,可分别参照全日制高职、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及相关就业补贴政策。技工院校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工程技术类毕业生,可按有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评聘。此举将打通技工院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上升中的天花板,给予了技工院校毕业生考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发展的选择通道。


  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教育部提出,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上海电机学院多年来将培养在工作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形成了教育、科研、产业紧密结合的办学新机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劳动者发展前途讲,是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国家经济建设来讲,是要为“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改变观念开始,打破唯普通高等教育是尊、唯公立教育是尊的格局,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则我们国家一定能早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郭影

  第3篇: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沟通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其中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到:“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普通教育是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注重培养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普职融通是一种理念,代表着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普职院校间的一种合作形式。树立融通理念有利于解决就业难等社会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问题现状


  (一)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早已形成了多种职业教育形式协同发展、低级职业教育机构向高级职业教育机构输送优秀生源,并且能够进行博士职业教育的完善体系。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未能提供受教育者足够的提升空间,“据统计,我国的技术工人有近8000万人,中高级的技术人才只占三分之一左右”。由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无法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学习,加上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指导不足,他们很难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其次,职业教育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我国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很少有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去,学生在学校中无法了解社会的实际需要,造成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用人单位又缺乏能直接上岗工作的人才的情况。此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观念的限制。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以及社会过分重视学历等因素使得学生会普遍优先选择普通教育,导致出现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差的状况。


  (二)普通教育即正规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中国最为普遍的教育体系


  其主要的教学为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理论的建构。而相对的,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则不足,这点在普通高校中尤为明显。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力度不够及学校的专业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前沿,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实现普职融通的现实要求


  蔡元培曾说过:“职业教育好像一所房屋,内分教室、寝室等,有各自的用处,普通教育则像房屋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以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目前,社会正处于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阶段,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有了新的提高。单一接受普通教育或仅受过职业教育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只有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知识技能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一)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目标的树立及科学技术在生产方面的广泛应用,各行业的生产活动加入了更多的知识、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劳动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在培养社会和国家未来支柱的教育领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大系统依旧走着自己的老路,缺乏相互的沟通,这也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短板


  普通教育泛指普通中小学校和传统高等院校的教育,其内容多为理论性知识,以接受学习为主,学生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但缺乏专业技能性的能力。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多为经验和实用性技能知识的传授,以培养出适合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优质教育,培养出更为全面而优秀的人才,必须建立起普职融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补充各自的短板。


  (三)人们的知识观念正在发生改变


  在以往,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学会一门手艺,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科技与信息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发觉知识不仅重要,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以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成为“现代文盲”。普通教育是通识教育,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在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和全能型人才的今天,只有将两类系统教育相互渗透,彼此才能培养出知识技能全面的优秀人才。


  三、德国普职融通的借鉴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设立了相关法律,并且各州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使得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得以更好地落实,在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规范的同时,也巩固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德国各州均通过法律手段规定:“凡是完成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年满18周岁以下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在德国,即使青年不去读普通中学,他也必须要接受职业教育,成为一名职业技术工人是很多青年的选择,德国人的文化也很尊重和重视技术工人。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普职融通理念的一个成功案例,其解决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对口的问题。此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与企业签署相关合同,接受企业的培训,成为企业的学徒,同时又要在学校中接受理论学习和文化课的教育。通常情况下,一周中的大部分时间会在企业接受技术培训,小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能够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实习和接受培训,学到的都是直接生产的技能。学生毕业可以直接在实习企业上岗,也可去其他企业工作,不会有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出现。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很高,得益于德国对于教师资格的严格要求。各州对于教师资格的要求相似,除了相应的学历要求,还必须有一定年限的实际工作经历,经过教师专业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教师不仅理论研究能力强,社会实际工作经验也十分丰富。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双元”制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与政府的支持,在政府良好政策的推动下,政府与企业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并且企业需要承担大部分的相关培训费用。“双元”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降低了失业的风险,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我国实现普职融通的路径


  不论从分析我国自身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角度,还是参考国外成功的范例,普职融通的形成都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单靠相关教育机构的努力或课程内容的改变是很难实现真正有效的融通。


  (一)政府要给予普职融通支持和保障


  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政府的立法可以在法律上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运行机制,同时也为普职融通的实现提供保障。我国在1996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把高等职业学校确立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入21世纪,虽然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令,但是在立法这个层面上依旧不够完善,缺乏支持普职融通的相关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也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若想实现普职融通,促进两个教育系统共同发展,党和政府首先需深化对普职融通重要性的认识,加大立法力度,加强对青年劳动者的保护、教师资格认证及关于普职融通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建设,这是发展普职融通和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其次,制定一系列的学籍管理和生源改革的新政策,使两系统的学生能够自由交叉学习,实现学生的互通。再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改善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和办学环境,提高其吸引力和办学质量。此外,政府要充当学校与企业、普职两系统院校间的媒介,在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中扮演一个组织者的角色。


  (二)鼓励企业的介入和参与


  德国的“双元制”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典型案例。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工具、实习岗位、优秀职工到校授课等方面的支持,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学校可为企业提供科研、优秀劳动者以及员工理论知识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合作的力度不够,如此双方无法获得双赢。在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的前提之外,企业应当具有长远眼光,在发展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另外,学校也应依靠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去主动联系企业,争取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三)整合职业技术院校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当下,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多,办学规模小,知名度不高,缺乏竞争力与吸引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价,才会有企业主动合作,才有能力与普通教育系统的学校进行沟通与交流,才会吸引各方的支持与关注,进而改变社会的普遍观念,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核心在于整合资源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一,重新规划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地域,合并一些专业类型相近的院校,扩大学校的规模,提高知名度,有助于整合和吸引资源。其二,必须大力引入高质量师资。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优秀教师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名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利用名师效应,学校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要加大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师范院校与其他进行实用知识、技能、技术、技艺和能力教学的高等院校间的联系,鼓励将要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高校中创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院系、专业、班级,创办一批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把理论型教师转变为技艺型和全能型教师”,促进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师队伍。注重对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职业教育体系中缺乏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要支持应用型硕士博士教育体系的建立,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的职业技术研究型人才,提高技术研发和创造创新能力。


  (四)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衔接


  普职学校间的沟通主要受限于学制、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我国,普通中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可以走高考路线。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虽然也可以参与高考,但由于学习的内容与高考要求内容差别较大,因而极少有中职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就读。普通高中与中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专业技术教育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多,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不多,无法实现两种教育系统优缺点的平衡,不能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培养。因而,校际间应加强合作。普通高等院校可邀请职业技术院校老师,增设一些职业技术类的课程,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职业技术学校可邀请普通高等院校教师讲授一些文化类、富有人文情怀知识类的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两系统专业相近的学校可以互认学分,制订相关计划和政策,使有意向的学生进入另一系统进行更为丰富的学习,努力建设普职教育的“立交桥”,逐步完善普职教育的沟通体系。


  作者:彭晓帆

  第4篇:从普通教育改革与培智教育改革看现代教育的融合趋势


  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教育提出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有四项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时代的要求必然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课程体现教育理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课程改革就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正在不断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程理论与培养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结构;4.教学方式;5.评价方式;6.课程管理方式。培养目标上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良好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课程内容上要加强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课程结构上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学方法上善于探索与创新。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应打破传统评价的单一性,注重甄别性和选拔性,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课程管理方式上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可以更好地满足地域的差异性。


  二、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发展


  2003年5月,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启动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工作,2007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新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该实验方案印发以后,教育部开始制定与之配套的课程标准成为当务之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对实验方案的实施产生更好的作用,也会进一步促进培智教育教材的开发。


  新的《课程方案》则提出了6个原则,其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原则既是对我国培智学校教育模式现状的总结,也借鉴了普通课程改革所采用的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思路。“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原则是对我“实用性、应用性”等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培智教育发展以来的经验总结。培智课程改革的体现方面:1.课程理念的进步,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2.课程方案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实现教育的个别化需求,促进教育与康复整合;3.课程组织和实施体现课程综合性,以学生生活经验的综合课程组织课程,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4.《课程方案》的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


  三、现代教育的融合趋势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既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201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首先提出要全面推动全纳教育,对普通学校的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支持。


  1.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普通课程设置从最初的分科课程到重视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早期培智教育课程设计是在普通义务教育课程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随着特殊教育的日渐发展,逐渐注重对特殊儿童的适应性教育及注重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如康复训练的增加。可以看出,普通教育的发展对特殊教育也有很深的影响。特殊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材和教学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对于学生特殊行为问题处理更是有具体的方法和策略。随着教育的发展,普通教育的教育难题日益突出,最明显的就是随便就读学生的问题行为等,利用特殊教育的相关资源为普通学校特殊需求学生提供支持是十分迫切。


  2.社会对融合教育的呼吁


  社会对融合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2014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使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可见,我国融合教育的大力发展已提上日程。普通课程必须考虑课程的的个别化要求,特殊教育课程从片面课程(onesizefitsall)到平行课程(parallelcurriculum)再到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为一体的通用课程(universalcurriculum)。通用课程,即全方位的课程,从全方位调整以满足所有孩子需求。特殊教育课程和普通教育从理念到具体实施必须重新走向新的融合。


  四、结语


  纵观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培智教育课程改革,我们看到了教育发展的轨迹,看到了现代教育融合的趋势,融合教育对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课程又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放眼国际,看到其他国家融合教育的实施,借鉴其有效的方面,更好地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


  作者:张春花

  第5篇:四川省第五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评奖综述


  四川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以下简称“教学成果奖”)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专门设立的,我省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教育奖项。从1997年开始,该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推动了课程教学的深层变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


  2013年,在总结前几届,特别是第四届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的科学、有效做法基础上,第五届评奖对教学成果的内涵界定和评奖标准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客观、公正、公平地评选出了304项优秀成果。本文即对此次评奖关于成果界定、评审标准和成果特点的有关认识,做一综述。


  一、教学成果的界定


  《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对教学成果的界定是:“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已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1]”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奖沿承前四届的一贯认识,即教学研究必然是一种教育研究,必然讲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育研究必然关注改革实践,必然提出行动方案[2]。教学成果评奖应当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价值导向功能,引导教育工作者系统、全面地开展研究和改革,避免加剧教学和研究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同时,“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3]”。重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必然强调教育科研的重要性。通过政府评奖鼓励教育工作者科学认识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顺理成章。


  因此,四川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奖既表彰微观的学校教育教学方案,也表彰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行动的教育研究成果,还表彰中宏观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具体而言,教学研究成果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课堂学生活动等方案;教育研究成果包括德育研究、教育管理研究、课程建设及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合作学习、自主教育、学习策略等研究成果;中宏观研究成果包括中小学素质教育、教育监测与评价、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等研究及改革成果。


  二、教学成果的个体特征


  作为一种行政表彰,教学成果奖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受到嘉奖的优秀成果,会在更多地区和学校范围内被推广,帮助解决实践问题。那么,这些优秀的教学成果具有哪些一般性的特征?根据《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第三、四、七条规定,结合前四届的评奖标准,第五届评奖从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应用性四个方面对优秀成果的一般特征进行了概括。


  (一)优秀教学成果具有先进性特征


  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教育事业的整体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集中反映了我国教育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智慧。是否符合理论、政策或实践改革趋势,这种方向上的先进性,是一项优秀教学成果的首要特征。作为较为优秀的教学成果,它要么发现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么创新了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理论或实践模型,要么创造性地将某种理论或模型应用于改革实践。比如,优化信息技术手段用以丰富教育落后地区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创造性地应用研究成果。它所关注的问题不是新问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也不是新进展,但是,它紧跟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发现,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校际教学资源共享,这呼应了现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诉求,符合教育理论及政策所指引的新方向。


  (二)优秀教学成果具有科学性特征


  真实的研究过程和恰当的研究方法,往往是研究结论可信的必要条件。优秀的教学成果较少来源于简单的经验判断,而普遍来源于系统的教育研究。即使是从偶然的直接经验,或者片段的间接经验基础上,萌生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也必然要经过系统的分析、论证和实践,才能使得该措施经得住理论、政策和实践的检验,最终形成优秀的教学成果。即,抓住真问题——扎实研究问题——实践检验结论——系统提炼反思,这是优秀教学成果通常经历的一种“破茧”过程。四川省历届普教教学成果评奖,都要求申奖者呈现其成果的来源渠道,比如成果报告、工作报告、检测报告、成果鉴定书等。因此,99%的申奖成果和获奖成果,都来源于已经结题的课题研究,并遵循了立项评审、开题论证、中期报告和结题鉴定等研究阶段。


  (三)优秀教学成果重点强调实践性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包含了一般和特殊这一矛盾关系。大到每个区域的教育事业、每所学校,小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和教师,将它们进行横向比较后,我们都会得出其间既具有一般特征、又具有个性特点的关系结论。因此,无论是迁移应用已有的教学成果,还是创造性地推进自身改革,都必须考虑本地区、本校的教育发展实际,把握行动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也就是说,优秀教学成果必然符合本地、本校的现实需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能够有效解决研究对象的实际问题。遵循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立足自身实际和对象实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就是优秀教学成果最重要的特征要求。从实践层面讲,经过前述研究过程形成的教学成果,要在相应区域范围内接受实践检验,以考量其是否推动了研究对象达到一般性要求,并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个性。


  (四)优秀教学成果取得显著性成效


  教学成果的使用价值,体现在应用成果于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之中。“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就成为一种价值导向,被定格为优秀教学成果必备的条件之一。这种通过深入实践和外围推广产生的实效,从最终的结果上看,就是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了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公平。简而言之,教学成果必须经过不少于两年的实践检验,并确实在本单位或更广范围内产生正向推动力。这种改革的时段和成效性要求,是判断教学成果优劣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成果形成过程中,参与实践探索的区域、学校或教师等教育教学活动发生明显改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成果在形成后进一步得到推广,并引起推广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产生明显改善。


  三、第五届获奖成果的整体特点


  四川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奖共评出304项,其中一等奖36项,二等奖117项,三等奖151项。从教育科研的功能实际看,这些成果体现了近年来四川教育工作者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追求,侧面反映了四川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反映了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推进素质教育的不懈努力。从整体上看,这些优秀成果表现出了如下四个特点。


  (一)反映了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系统改革的进展路径


  从研究对象看,获奖成果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的有152项,占到了获奖成果总数的50%。其中,围绕学科课堂教学(含信息技术、科技教育)的有49项,德育、艺术、体育、美术、心理健康40项,侧重研究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教学论的则有63项。这些成果的视点不再局限于狭隘的课堂内。在系统观的引领下,传统课堂之外的学生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对于那些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得到深化,学校发展基础得以夯实的学校来说,探索课堂以外的教育实践,成为学校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教育扎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拓展到课外教育教学活动的视野,整个学校教育越来越呈现出系统性和立体感的面貌。


  (二)凸显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从学段划分看,中等职业教育的获奖成果有36项,占奖项总数的11.8%,获奖数量和总比创历届最高。若将申报获奖率与基础教育相比较,全省中职类申报成果共50项,获奖率高达72%,这一比例远高于基础教育的43.3%获奖率。其中,有14项成果聚焦“9+3”教育模式(四川从2009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这说明,我省贯彻落实《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加大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成果,推动了我省中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这些“9+3”的教学成果,集中体现了任务学校科学解决实践难题的努力,达成了促进各民族学生文化交融,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指导少数民族学生良好就业等目标,为稳步推进“‘9+3’免费教育计划”这一民生工程,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引导。


  (三)体现了前沿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方法论


  从成果来源看,304项获奖成果中,有302项来源于课题研究,仅有2项成果来自个体经验。其中,中小学校通过行动研究,在诸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引下,或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方式,或对新课改理念生发出新的认识,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如,导学法)及地方课程的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等,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科研机构则通过科学研究,将有关教育政策的效率追求和伦理公正理论予以内化,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特色办学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推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发展。这种援引理论成果于科学研究,并通过实践探究来解决问题的思路,符合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论要求,保证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科学性、可行性。


  (四)呈现了理论研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转向趋势


  本届普教教学成果评奖中,共有9个省属师范类(含开设有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参与推荐成果申奖。其中,有22项成果获奖,相当于师范院校在前四届获奖成果的总数。无论是参与的高校数量,推荐项目数量,还是获奖项目和获奖率,均创历届最高。同时,这些成果都不是由高校单独完成,而是高校与中小学共同探索,理论结合实践的结晶。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小学校抓住提升理性认识这一关键,将实践探索置于理论框架的指引之下,推动教育工作者在与理论对话的过程中,自发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另一方面,高校理论研究工作者越来越关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注重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和提升理论成果。


  总体来看,四川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反映了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的有关进展。成果内容涉及面广,包含了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的课堂内外多个方面。成果来源科学可信,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论一以贯之。成果主研人员结构呈多元化,既有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科研机构教研人员,还有高等院校理论工作者和各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纵观历史我们确信,四川教育教学改革的每一步深入发展,都有这些教学成果所作出的贡献。随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将来的教学成果又会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系统、完善;这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自觉,也离不开各种环境的激励支持。


  作者:王真东等

  第6篇:对赫钦斯普通教育思想的认识


  一、普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长时间的经济危机,经济上的滑坡导致了政局的动荡,而此时处于主导地位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却对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永恒主义教育应运而生。此时的美国,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后影响时代,在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之后,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职业化、专门化和非智力化的趋势在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域中也越来越严重。而作为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赫钦斯认为,对于工业和技术的迷恋是西方社会精神和文化堕落的重要原因,使西方社会面临着覆灭的危险,此时社会的混乱和无序,急需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有素质的公民,来改造社会。


  二、普通教育的内容


  什么是普通教育,尽管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中专门用一章来加以讨论,但他却没有给一个符合定义规范的定义。赫钦斯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阐述何为普通教育。从接受范围来讲,普通教育是面向每个人的教育,不管他是否在学校继续学习;从目的上看,普通教育是发掘出人性的共同点,并培养人们理智方面的优点;从实施途径上来说,普通教育的核心是永恒的学习,经典名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赫钦斯的普通教育内容分为永恒知识研究和智性遗产的学习两部分。在他看来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各个时期的名著杰作都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宝库,他认为通过学习这些古典名著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掌握鉴赏和批评的标准。这些习惯和标准能够使成年人在完成他的正式教育之后,对于生活中的思想和运动明智地进行思考和行动。赫钦斯对名著推崇倍至,他认为西方的名著几乎涵盖了知识的所有领域,这些名著是普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他们就可能了解任何学科和理解当今世界。智性遗产的学习即文法、修辞、数学和文化传统的学习。这些课程可以给予学生心灵的陶冶,培养理解力、判断力以及帮助学生进行正确思想的训练。


  从对教育目的和内容的认识出发,赫钦斯进一步认为,专业之间应该没有界限或者界限模糊。大学不应该再分系科,而由形而上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学院组成,这些学院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教学将面向对这些领域思想的理解,而且将不带任何职业性的目的。赫钦斯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然所有学生都将在所有学院学习,他们所获得的教育将不再是琐碎的或混杂的教育,而是与大学本身一样的统一的教育”。毫无疑问,这个“统一的教育”指的就是普通教育。赫钦斯认为在这样的一所大学,学科之间将不再割裂,而是通过一种合理的原则相互融合在一起,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完整的教育,职业主义的困境将迎刃而解。


  三、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大学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实施通才教育


  赫钦斯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不会过时,专业化的教育必须建立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因为通才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为各种专业教育提供学术基础。世界的事物、知识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科学研究的专门化,却使科学领域支离破碎,琐碎不堪,失去整体性、普遍性的本质。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技术革命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厚基础、多才能的人才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实施通才教育的有益尝试,做好高等教育专业的调整,注重文理科目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人才的培养,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名家经典,发展国学教育


  每一种教育思潮都有其教育实践取向,具有教育实践取向的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主张通过对经典名著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我国,国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经典名著财富,蕴含传统文化价值核心的国学承传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永恒不变的思想精华。国学能够长期保存,说明它本身含有永恒不变可承传的要素。实施国学教育有利于承传、发扬传统文化。青少年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优秀品质的历史使命。让他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传统文化素质,人文精神,民族意识,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国学教育被重新提起,力图用国学经典来重塑学生的人格,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优秀传统,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抉择。


  作者:张菡

  第7篇: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一、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普通中小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完善。如何让每个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如何把名校的优质师资与全社会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相统一?让普通教育真正肩负起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是许多有识之士深入思考的问题。


  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其实是面向全社会中小学生的远程学习系统,属于E-learning理念的在线学习平台范畴。在线学习平台解决方案被广范应用于各类远程教育、培训与在线考试等领域。在美国e-Learning解决方案已经占美国普通教育培训市场的三分之一。在国内,E-Learning应用较早的行业,包括政府、银行、保险、电信等,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也建立起一批形象工程,如电力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税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各类公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系统等。而面向普通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服务并不多见。


  随着流媒体技术与终端服务技术的不断提高,集普通教育类的数字资源、多媒体资源共享,支持在线学习、自主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开放式云服务系统将是E-learning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研究开发内容主要包括云服务系统研发、技能仿真录播系统集成、视频编解码技术嵌入等三个重点内容。


  1.云服务系统研发。(1)功能设置。云服务系统是一套具有自主产权的E-learning开方式教学平台,可以作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解决非名校中小学生寻求获得名校的优质教育,提升全社会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功能上实现成品资源库、仿真视频库、自建资源库、互动学习、互动交流相结合的专业性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了普通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基地自建各种资源,指定实习内容,指定作业内容,指定测试内容,指定实况课堂;学生在学校、校外辅导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课堂回放等;并实现资源的管理。(2)栏目设置。确定互联网入口栏目:教学互动、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测试、实况课堂。普通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基地教师入口栏目:仿真资源、教学互动、题库系统、网上作业、网上学习、网上测试、实况课堂。管理员入口设置栏目:学时管理、资源统计、成品资源。


  2.技能仿真录播集成系统。该系统利用目前先进的录播与视频摄像采集技术,把普通中小学校名师课堂实况录制成高清视频,进行系统处理后发布至服务系统,形成名师课堂视频资源。这些课堂视频资源可以按学校、按姓名、按学科进行存储,便于访问者检索,访问者在观看这些课堂实录就像自己的老师当面在言传身教一样。


  技能仿真录播集成系统设备包括高清摄像机、录播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操作电脑、音控系统等。由高清摄像机拍摄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过程,音控系统同步拾音;音频、视频经录播服务器,由录播系统录制成数字视频,并根据用户需求存放于数据存储设备,整个操作流程,通过操作电脑实现。这些存放于数据存储设备的数字视频可以跟服务系统联动,发布于互联网,实现资源方便的摄录、发布、共享。


  3.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嵌入。通信方式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终端设备品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考虑到服务系统访问终端的复杂性,单一性播放技术常常不能满足现今复杂多样的终端环境。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研究开发过程中,嵌入了新一代终端视频解码技术。该解码技术核心优势是视频编解码的分层,将视频流以层为单位分成多个分辨率、质量和帧速率进行存贮,终端访问时,根据访问设备的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采用软件的方式选择其中一种编码层对应的形式进行解码。这样用户终端使用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用户的通讯环境是局域网、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所对应的视频编解码技术和视频流质量也不一样,软、硬件环境,通讯带宽决定了编解码技术的选择。在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的服务端嵌入以分层存贮为特点的视频编码技术,克服了以仿真视频资源为主的服务系统在视频访问效率上的难点。


  这三部分组成了本系统的建设过程,构建了利用先进的录播与视频摄像采集技术,把中小学教师的课堂实况录制成高清视频,进行系统处理后发布至服务系统,形成课堂实录视频资源,并以层为单位分成多个分辨率、质量和帧速率进行存贮。终端软件在用户访问服务系统时,根据用户软、硬件环境,选择解码形式,确保视频播放过程的流畅度。在观看这些课堂实录就像自己的老师当面在言传身教一样。


  三、技术关键及主要创新点


  根据研发内容,设计三层技术架构:业务采集层、系统服务层、终端应用层。对应各层的关键技术为:云服务系统的软件技术、仿真录播的集成技术、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1.云服务系统的软件技术。云服务系统的软件技术主要是指系统编程技术,服务系统采用ASP.NET技术B/S结构,研发工具为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集成环境。以EntityFramework(ADO.NETEntityFramework)为数据访问技术,SQLSERVER2005为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三层编程技术架构。EntityFramework数据访问技术集成于.NETFramework框架,与.NET的其他技术进行无缝结合,并且使用简单,开发效率高,运行效率高。同时AJAX技术在交互的处理、实时数据的传输、前后台数据的及时刷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具有实战性的编程技巧、算法模型、数据存储方式;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交互、AJAX技术的应用等都是本系统的亮点技术。


  2.仿真录播的集成技术。仿真录播的集成技术是在理解视频录播原理的基础上,组建的一项集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软件应用技术等于一体的高科技系统集成工程。由网络摄像机、高清视频服务器、录播系统、网络交换机、终端控制设备经过高度集成,实现仿真项目的录制、传输、发布等功能。考虑到当今网络技术、多媒体传输技术和音、视频处理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仿真录播系统以TCP/IP网络协议为基础,采用全数字化、模块化、安全而开放的设计结构,基于B/S的应用平台,视音频综合压缩编码策略,仿真视频资源格式的自适应播放,资源分配及流量控制最优化,数据安全保护备份技术及分布式网络技术等先进的设计思想,提供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并在图像、数据、声音的多媒体综合处理及实时传输、交换、存储、显示等方面进行深度优化。


  3.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主要是把分层编解码技术以中间件的形式内嵌在视频流播放系统中。针对不同种类的网络和用户终端,以及多样化的交互,传统编码技术具有单一特性,虽尽可能高的编码效率,显然,对于实际应用中的各种不同特性的网络结构和终端设备并非十分优化。视频编解码的嵌入技术采用多种编码模式和子像素精度运动矢量等新的编码工具,在空间分辨率下采样的转码中运用宏块预测模式信息的快速转码算法,并兼顾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容错编码、转码技术应用,减小信道误码带来的丢包现象。


  本系统的主要创新点是仿真录播的集成系统为视频资源的收集与存贮系统,在线自主学习云服务系统作为业务支持平台,视频编解码的嵌入为终端访问进行了本质上的优化。上述三者的综合形成了一个由普通中小学校产生资源、本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普通中小学校义务教育服务于社会的效应。


  四、效益与展望


  本项目的实施与研发过程预期实现以下成效,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1.技术应用成效。(1)建成课堂教学仿真录播集成系统,应用于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通过建设课堂教学仿真录播集成系统,实时广播教师的课堂教学,并进行存贮,可以实现一次演示,多次复用的效果,为各校提供了未来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改善了原来的教师课堂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可以看到的状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研发提供远程在线学习的云服务系统,应用于在校学生的自主式远程学习,解决非名校学生获得名校优质教育的自主远程学习与管理,通过构建远程在线服务系统,形成业务支持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自建资源,可以实现在名校名师的远程在线指导下,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课堂回放等,并实现对学生及学习资源的管理。(3)积累专业资源量达一定规模,当系统资源积累到一定规模时,可应用于普通中小学生远程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普通中小学校数、其优质教学资源达到一定规模时,全社会普通中小学生不分地域、时间限制对服务系统进行访问;本系统根据访问情况提供学科教育资源、公共技能资源、实况课堂回放等服务。


  2.社会效益。(1)探索了目前义务教育与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需求。由本项目提出的录像、录播、甚至远程直播式的云教学,是录播系统、录像系统在普通中小学校中的深入应用;实现了非名校学生也能享受名校的优质教育,向教育均衡化发展方向前进了一步。(2)推进了普通教育成果共享。普通教育建设成果的应用不再局限在校内而是被全社会所共享,为中小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3.技术转化,形成产业。系统实施过程,也是普通中小学校资源建设的过程。一旦普通中小学校成果与社会需求达到某种供求关系的时候,便会形成拓展。


  普通教育云服务系统是基于WEB的在线服务系统,采用微软ASP.NET技术架构,适用于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与视频云教学。旨在构建起普通中小学校与全社会的普通义务教育之间的桥梁,把各个层次的中小学校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经过整合供全社会普通义务教育合理共享,最终实现普通教育切实服务地方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美好构想。我们团队在解决各项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正在进行实质性的研发,愿与各位专家进行此方面的深入交流。


  作者:单晓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