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德育教育时效性策略措施分析论文(共7篇)

2023-12-09 19: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措施探析


  一、强化道德意识,净化学生心灵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外部反映,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增强自身抵抗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德育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德育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辅,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形式。在德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既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从外界获取知识、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其自身的深刻认识。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实现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的转变,还要教会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如内省法、慎独法、自我分析法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德育的目标。


  二、加强道德建设,健全道德体系


  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了居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内涵,使老有所养、失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公民道德建设让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园,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逐步在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互交融,产生了强大力量,正不断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向前发展。


  面向未来,公民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有德则安,循德则兴。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学校职能,开展道德教育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面对高校德育现状,面对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探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德育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整个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所以我们要掌握德育原则,即必须遵循德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同时德育工作在复杂的社会中面临复杂的问题和对象,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如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做到既要解疑释惑,又要凝聚人心,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和风细雨、恰如其分地分析是非曲直,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可以说目前的德育教育是有缺点的,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即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然而对于思想道德这样一个特殊的课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能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德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忽视主体需要、轻视人文关怀、注重教条灌输的经验型、工具型、单项式的德育模式,以实现高校德育模式的现代化。使高校德育凸显主体精神,回归生活世界,强化隐性德育的渗透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品格高校德育。


  四、构建德育环境,营造文明氛围


  道不可以坐论,德不可以空谈。德育工作的关键是践行,重点应放在知行统一上。德育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即学校的内环境和社会的外环境。学校的内环境指学校内部的班级、同辈群体、课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的外环境指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


  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环境内部的各要素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重要的是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减少磨擦,构筑新型的德育环境,形成社会化和开放性的道德教育体系。重视和加强显性的道德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潜在道德教育作用。重视学校各科正式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時,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关注不良事件的背景,如谁的观点、什么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教育学生永葆民族文化的精华,坚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内外部生活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为此,我们必须占领宣传教育主阵地,在电视、广播台、新闻报纸,互联网上大力传播主流思想,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间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其次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再次可以在学校、社区设立心里救助站或心理咨询中心,使每一个心里不畅快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个倾诉的地方和倾诉的对象,通过心理咨询和救助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德育教育。最后必须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励志青春主题报告会,网络道德问题辩论,重大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感召他们。


  作者:李海旭

  第2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体现


  一、简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体现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引进情境教学,因为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进而理解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能更透彻地理解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注重真实,不能一味地追求华丽词藻,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还原文章,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深刻的内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要从文章作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就是感同身受,这样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既能深度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对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有一定的了解。


  除此之外,为了使情境教学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应该添加一些辅助教学情境,比如对多媒体情境的运用、生活情境的引入以及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等,通过对这些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就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愿意跟老师、同学交流对该文章的理解,进而达到深度理解文章的目的。


  二、简述小学语文拓展教学中德育教学的体现


  在小学阶段,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什么生活经验,而且对语文这门学科知之甚少,或者说学生只知道语文这门课程,并不知道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其它知识内容,这样就会增加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负担。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水平有限,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只能讲课本内容,不能拓展其它的知识内容,再加上语文教材一般都不会大改动,但语文这门课程却是多变的,如果仅限于讲文本内容,极有可能脱离实际纸上谈兵,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因此,为了改善目前的这种教学现状,就应该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再局限于文本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还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比如:读名著,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目前在我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能够熟练地运用拓展教学这种方法,而且为了使拓展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应对学生进行内外兼备的教学,即不仅要学校内课内知识,还要了解校外课外的知识,这样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开放特征的课堂模式。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这种拓展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学生走出学校体验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对德育教学的运用。


  三、简述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德育教学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为了不让学生成为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教师就应该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多多组织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参加,而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成效较佳的有:演讲或者辩论赛,组织诗朗诵以及写作等,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此外,这些实践活动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畅所欲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状态以及性格,进而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使其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还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还要善于发现德育教育的绝佳时机,这样就能够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顺利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这样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一次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帮助老奶奶过马路或者拾金不昧,教師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组织有关爱心、品德的班会,在班会上夸奖有爱心的同学,然后让其他的学生都向这位学生学习,并最后讲述品德的重要性。以上就是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的体现。


  四、简述小学语文言传身教中德育教育的体现


  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拥有良好的品行,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影响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尊重的老师,不仅要靠学识,更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实施德育教育,这样既能跟学生成为朋友,也能提高学生的德行。但是在实施德育教育时,应注意:不要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德育知识以及重要意义,而是要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然而要想使教师的言传身教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就应该做到五个方面:其一,教师要言出必行,当学生的楷模,答应学生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同样的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也要用实际行动去加强。其二,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对待小学生应该多夸赞少贬低,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三,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学生学习差就不重视,而是应多多关心学习差的学生,还有尽量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惩罚学生,以免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其四,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仪容仪表,言行要得当,衣着要得体,而且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能做违反道德的行为,努力成为受学生尊重的老师。其五,教师要细心观察德育与语文这门学科可以结合的部分,然后加以利用,传授给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并要巧妙地把德育教育融合在语文的教学环节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其形成品德高尚的人。以上就是德育教育在言传身教中的体现。


  作者:刘凤梅

  第3篇:小学数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分析与阐述


  数学教学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在逻辑思维上的完善,加强学生在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能力,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对于智力、思想品德等方面都需要加强,这样的标准对于学校以及学生与教师等都作出了明确的指导,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怎样更好的实现德育渗透成为现在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1.利用教材为主体逐渐渗透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来讲,主要教学形式以课堂教育为主,根据规定教材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在进行课程教育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德育因素的挖掘,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善,积极利用教材自身的教育特点逐渐进行德育的渗入。


  1.1利用教材知识逐层渗透。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逐层深入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中将知识教育放在主体位置上,将德育教育进行逐层渗透,全面实施德育教育。例如在进行《垂直与平行》教学中,教师针对掌握具体的教学重点,利用有效方式逐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观察,结合生活中的各种实例,体会出垂直与平行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引导学生逐渐理解关于垂直与平行之间的关系,能够全面的认识到垂直线与平行线的区别。这种知识的教育能够在不断的深入教育中深入德育教育,更好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关于垂直与平行的各种信息,很多时候这些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其中蕴藏的德育知识更是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各种能力与素质,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1.2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渗透。小学教学对于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一样,都是非常重视,但是数学教学与思想品的教学具有很多的不同对于数学教学来讲,教师只能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育,逐渐利用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逐层深入,结合恰当的关键点进行德育教育。在教育的课程中需要教师详细掌握每一个教学的关键点,这样才能完善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


  2.深入剖析教材关系基础上逐渐渗透


  对于教师来讲,教材是教师直接教育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还需要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逐层对教材进行剖析,深入教材中涉及的各种知识点进行数学教学,在教师进行教材的深入剖析过程中,其中存在很多的辩证关系,根据辩证关系产生的德育知识进行教育。教师根据数学知识向学生介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


  2.1坚持实践德育教学。不管是在德育教育上还是在数学教育上都需要学生进行知识实践,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形成很深的学习印象,这些学习印象是课本教学不能实现的。数学知识主要是将一些事物或是发生的状态利用一种规律性的定律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形式可以具有很多的变形,学生需要根据实际的解题需要进行变换。数学教学中会有很多种类型的知识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变换成各种各样的题型,其中包含一些应用题、填空题或是选择题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规律与解题思路是一样的[2]。对于形态的变化主要是提升学生在解题期间的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学生根据不同的题型利用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解题,可以很好的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2.2在综合分析中深入变化点。对于数学教学来讲,知识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不同的题型与涉及的已知条件不断变化,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渗透德育教育,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动态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将解题的方式逐渐由复杂变为简单,根据其中涉及的知识点逐层剖析,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深奥,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3]。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事态瞬间变化的过程介绍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其中涉及到的各种变化等进行掌握,利用一种多样的眼光看待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问题的发展,能够在不断观查的过程中掌握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案,利用具有變化的思维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德育教学的渗透教育,完善数学知识中的深入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逐层渗透。


  3.结束语


  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讲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在逻辑思维上的成熟,并且利用数学知识的解题思路看待各种问题,根据其中的条理进行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上的能力,同时在不断教育的基础上对德育教育进行渗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谢颖

  第4篇:构建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教育路径探究


  在当代,学生不只是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应该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加强重视,这就要求学生做到尊敬师长、爱护同学、乐于助人、诚实友善和热爱劳动等。当然这些道德素质是需要从小培养,慢慢教导,逐步积累而形成的,这绝非是一蹴而就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所以习惯的养成在儿童少年时期尤其重要。在孩童时期,就应该教他们掌握知识、如何做事、锻炼身体,然而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够辨别是非好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应该都是学校教育所要重视的方面,也应当成为学校育人的宗旨。


  一、私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重视私德和公德的关系的研究,认为公德和私德二者缺一不可。在团体当中,如果每个人都以公德为前提,注意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个团体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壮大;可如果每个人都不注重公德,只顾自己个人的利益,那么这个团体往往会变成一盘散沙,慢慢消失在社会当中。在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中,公德是前提,私德是根本,所以说,遵守私德的人才会更好地遵守公德,一个人要先学会私德。一个有私德的人,应该是一个体谅他人,乐于帮助他人,以集体为中心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陶行知还详细讲解了如何提高自己的公德和私德:第一,对于公和私要明显划清界限,不能模糊两者的关系;第二,要改变破坏公物的不良行为;第三,要分清集体与个人利益的顺序原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个人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而集体也应当以公众的利益为主。所以,学校应当从小教育学生从自身边做起,抵制各种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思想,以及错误的人生价值观。


  二、现代德育教育要实现“智仁勇合一”


  智勇仁的合一在古代就非常受重视,是做人的首要标准,直至今天,它依然是我们所追求的思想境界。陶行知认为,在智仁勇三个方面都应具备,才算成功,拥有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知识就是智慧,关爱他人和社会就是仁心,敢于探索突破就是勇气。这三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因此,他提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智勇仁合一的学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逐步达成这一目标,当学习结束时每位学生都可以成为智勇仁方面都优秀的个人。


  在当今社会,更需要学生有“智仁勇合一”能力。新时代的智勇仁又有其新的含义,所具备的“智”是指勇于探索创新的智慧;所具备的“仁”应当是乐于助人,以他人为中心的“仁”;所具备的“勇”是敢于突破、挑戰自己,不畏将来的“勇”。当今学校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智”,学会做人的“仁”,学会创造的“勇”,让学生拥有知识上的智慧,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仁爱之心,敢于突破自己的勇气。


  三、大众传媒与网络道德文明教育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信息传播更迅速,传播方式更广泛,处理信息的工具也更加先进,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更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但由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与外界的沟通方式就是通过文字。而且,在使用互联网时,人们可以自由地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消息,这其中,如果网民的自制力不够的话,就很容易被一些落后的、腐朽的、不健康的思想所腐蚀。而对于正处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来说,由于各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他们成长的好坏就取决于接收的消息的好坏。先进的文化可以引导其思想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其发展。


  所以,学校在这一方面应该加大监管和教育的力度,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用优秀的文化感染学生,用具体的行动鼓舞学生。对此,学校应该要整改思想教育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办法。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通过对课本德育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勇于追求和探索的精神;在学校里,要大力弘扬“爱国守法、诚信守信、团结友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公民基本道德要求,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会学习,还学会做人。当然,除了学校的教育,社会和家庭也有教育的责任,三方面要相互配合,督促学生文明上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自觉抵制网上的各种不文明现象以及不道德行为。


  四、德育教育应重视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


  老师是否严格实施课程是学校实施品德教育以及取得成果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德育的学习和探讨,使各自的思想相互交流,形成认同感,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质量,使学校的德育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当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1.提高目标认同感


  我校总是会通过群体大会的形式或其他形式把学校的计划和目标告诉全校师生,让老师们加以理解并督促学生一起尽力完成。通常我校会对主要目标进行有层次的细分,使三者相互结合:结合学校的要求和展望,结合课程内容的编制,结合老师的个人特点。最重要的是三者相互配合,达到最大优化——老师们自觉并且恰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即尽心尽力地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或渠道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吸收各种优秀的见解与看法,有创新性地完善德育教育,逐渐达到课程教育与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相一致,让学校德育服务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使教育具有实用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明确内涵和要求


  要使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变成学生的日常习惯,主要的是要正确定位教学内容,明确要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求老师要清楚自己授课的原因、方式和目的,加强老师们实践教学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此学校要做的是让老师明确自己的教学形式及目标,认识自己对于学生的作用。老师不但要知道自己授课的原因和内容,知道自己的作用,还要明白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思维,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老师在课程教育上的创新,使课本内容符合学生现实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学生的特长发展,促进老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


  3.注重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德育与学习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伴随,共同发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对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升和精神素养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要不断地研究、探讨及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逐步完善课堂教学,而基本的就是要有三个特点:以课本为中心,保持内容的正确性以及思想的主流方向;把握内容的中心,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让课程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还要坚持“三个贯彻”:一是贯彻教师教学,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应该认真理解所要讲的内容,理清知识构架,明白其在现实中的意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思想的提高;二是在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贯彻,老师在选择作业和题目时要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在课外活动中贯彻,要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变得成熟懂事。


  4.实现三方合作督促


  要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三者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周围人对学习的重视,从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并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良性循环。对此,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会谈加强和家庭的沟通,通过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展开各种家庭、学校与社会联合的活动等。


  5.深化“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


  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有关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讲座,进行相关的探讨,引导家长教育思维的转变。通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作者:夏燕芳

  第5篇:中职德育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探讨


  一、中职德育教育概述


  着眼于中职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特殊性,中职德育教育应当以学生的职业教育规划为主要依托点,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程序对中职学生围绕未来职业规划、职业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就业观、道德观、人生价值观,为中职学生日后的发展夯实思想基础,做好心理培育。纵观传统模式下的中职德育教育,凸显出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没有贯彻“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中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大多较为薄弱,不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德育教学中难以高效地掌握难度较高的概念、知识等,导致中职德育教育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无法顺利地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是传统模式下的中职德育教育大多以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要模式,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形式上过于单一、呆板,强调知识的接受,不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忽视了兴趣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与德育教育的宗旨不相契合,无法激起学生浓厚的學习兴趣,进而影响德育培养效果。


  二、互联网对中职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冲击着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授课方式


  互联网的兴盛使得传统授课方式中学生与教师的分饰角色得到了改观,一改教师在中职德育课堂中扮演的知识传授者角色[2],大大削弱了课堂中师生之间地位的绝对性,在德育课堂中赋予了学生强大的话语权与自主权。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课堂中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知识接受者和知识传播者,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学生所掌握的信息相比较教师而言更具时效性与全面性,在课堂德育教育中能够对教师讲授进行及时的补充甚至质疑,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二)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多元化媒介,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取各种信息与知识,拓宽了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不再局限于从教师处和书本上获取知识,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假若教师在现有层次上止步不前,不及时有效地补充各种知识和信息,将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因为只靠乏味陈旧的知识、理论并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势在必行。


  (三)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德育教育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实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丁点片面、错误观点极其容易被曝光,然后被无限放大,受到舆论的谴责,这就会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个人生活带来恶劣的影响。而导致教师出现错误观点的原因之一就是教材内容较为陈旧、片面,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误导。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以应对新挑战[3]。


  三、中职德育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推行策略


  (一)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为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给养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着眼于当下世界局势和社会发展潮流,善于捕捉新鲜德育素材,在日常备课中要将眼光适当发散,着眼于时事政治或社会热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与学生的思想、心理相对接,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体味学生的所思所感,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积极对其思想与观点中不科学的成分进行纠正、补充,避免学生被事物表象所误导和蒙蔽。这样一来既大大提升了学生思想、心理的认知层次,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改进了传统的德育课堂模式,营造了浓厚、活泼的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开展,更加契合德育教育的宗旨,更好地提高了德育教育质量,推进了德育教育进程。


  (二)严谨治学,保证德育教育的科学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教师要把握好言语分寸,认真斟酌教学语言,防止对学生产生误导,做到对学生负责的同时也避免自己“被推向”网络的风口浪尖[4]。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践行教学过程,充分做好备课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对现有德育教材中过时、错误的成分进行修改与完善,保证德育教材正确性的同时,赋予德育教材新的时代内容,避免教材中的错误观点对学生产生误导。教师还要对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对孤立、片面的信息给予全面的补充。另外,教师要积极反省自身,及时摒弃错误、过时的观点,保证个人观点的科学性、全面性,注重言辞的严谨,提升素质。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做到为人师表,在对学生开展德育的过程中以身示范,做学生德育培养道路上的榜样。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兴趣


  首先,互联网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储备。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德育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得到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让时事热点填满理论知识的空白,为传统德育教育注入新活力。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结合互联网,采取为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方式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5],开展与学生的“对话式”教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心理、思想进行不同的疏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不同的解决对策,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服务。


  再次,教师还应当对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加以创新,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自我德育的操控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要让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保持与教师平等的地位,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进行合理的争辩。此种德育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满堂灌”教育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提升了德育教育效果。


  (四)丰富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德育教育手段。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视频、图片等直观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中,改善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增强德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不应流于形式,要努力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的联合。教师将德育教育充分地落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用行动去充分感受与他人分享、为社会服务的乐趣所在,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社区服务、志愿者团队等形式为他人谋福祉,在实践中接受高尚道德的陶冶,提高个人素养,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如今,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进入到课堂上。德育教师应当看清现实,顺应形势,做互联网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支持者,依靠互联网强大的数据支持和便捷的交流平台,最大限度地為德育教育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为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优秀、健全的人格做出完美表率;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与学生保持眼光上的持续对焦,想学生所想,悟学生所悟,真正致力于学生的人格养成。中职德育教育的推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依托互联网优势,不断探索,开辟新天地。


  作者:饶文良

  第6篇:浅谈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因此,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根据自己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就怎样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粗谈一些不成熟见解:


  1班主任必须了解和掌握班级的每一位学生


  对于我们边远的农村学校而言,由于生源的特点,每个班级里都有很多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各有特色,有的学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缺乏交流,胆小怕事,但个性偏急,稍有不顺心之事他们就会走极端.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言行,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疏通他们的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因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他们性格暴燥,他们经常与人吵架闹事,给学校和班级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学生要多方面了解他们,多做家访,力争家长和社会的配合感化他们,转化他们.有的学生很聪明,只是学习成绩很差,上课做小动作不听老师讲课,作业互相抄袭,考试喜欢作弊,虽然经常违犯纪律,但是做得很隐蔽,这样的学生老师就要动脑子分析他们,预测他们,实实在在地抓住他们违犯纪律的事实,并要记录在案,为以后教育他们,提供依据。有的学生智商不高,又不爱学习,他们经常犯错误又经常被老师发现,老师感到很头疼,屡教不改,屡次犯错,这就要我们老师要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耐心,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备至。谁叫我们是老师呢,既然选择了当老师这个行业,就要为自己的工作付出无私的爱,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然后对学生作出有针对的引导和教育。


  2.班主任必须要有仁爱之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我们常常说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爱护,但是实际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很高的境界,无私的奉献,无私的付出。因为我们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对于学生来说,出错是难免的,用宽容心对待学生的犯错,用爱心对待学生生命个体之间的差异。我们教师情感的投入要不计回报,因为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但越是这样,才越需要加大情感的投入,用爱感染学生。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努力去付出,再差的学生也会产生心灵感应并寻求改变。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慈母般的爱心和信任的感召,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做好一名好老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大公无私,让爱撒向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心灵,让每一朵花都沐浴阳光的哺育。


  3.班主任要加强班委会建立和与班干部的沟通合作.


  一个好班委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先进集体的首要条件,没有一个好班委会我们老师管好学生真是要活活累死.因此我们期初要认真选出得力人员组建班委会,然后定期召开班干会议.一个好的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一个得力助手,选用好班团干部,不仅能使自己从繁忙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且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如我在以前的班主任工作中,指定班干部,个别的不仅不想工作,而且处处表现出自私性,不仅管理不好别人,而且连自己也管不住,在同学中失去了威信,针对这一情况,我在那一届学生的管理上,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运用民主方式,让学生们参加竞选,然后根据竞选人演说,结合近段时间的表现,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当选者需做就职演说,这样选出的班委一方面个人乐意干,有一定的能力,另一方面同学们信任,有号召力,当选者通过就职演说自我加压,大家监督,不称职者随时更换,学生中表现突出的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竞选活动,向现任的班挑战,让他们加入到班委中,这样使班委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


  4.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家里,孩子模仿的人是父母,在学校,学生模仿的人是老师,而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教育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所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为此班主任一定要严于律己,无论在思想品质,还是个人修养以及学风学识上都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班主任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一定不要去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是一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做到教好书育好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5.班主任要与家长形成教育的合力


  常言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教育当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父母的一言一行、自身素养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可是有很多学生的家长都在感叹:“我为孩子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可孩子还是不争气,真不知道还要我怎么样。”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毫无办法,他们教育不好,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指望我们来教育。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同家长联系,要让学生家长能够深深感觉到老师是在关心自己的孩子,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地关爱自己,这样家长和孩子就会相信你说的话,就会听你的,按你的说法去做。班主任不要告状,试想学校领导经常批评你,你心里舒服吗?班主任要诚恳地与家长共同探讨转化的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学生的进步及发展。


  6.班主任要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三是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四是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在我任班主任以来,我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出发,鼓励学生自治,相互竞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上取得了点成绩,积累了那么一点经验,但时势在变,教育在变,学生在变,作为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做一个好班主任,“没有永恒的资本,只有永远的追求”。


  7.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学生知道感恩、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才会对父母、对亲戚、对朋友有付出,做事情想问题就会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对社会作出贡献。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一家一个孩子,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就是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感恩,不知道奉献,缺乏责任意识。因此,班主任要让学生先学会感恩,才能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适應社会的生存条件,才能学会为人处事,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努力工作,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要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求我们教育者有过硬的教育基本功,有娴熟的教育技巧,更要求我们心中时刻时刻装着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为出发点、着落点,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作者:杨建中

  第7篇: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


  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都有属于各自的成长历程,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刚刚步入学堂接受教育的阶段是非常关键的,这一阶段他们刚刚学习知识,接触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小学班主任不仅仅要承担教授学生知识的任务,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事,使刚刚接触社会的他们能够全面加强自身的知识、素质、思想和德行等。小学班主任应对这一问题充分认识,将德育教育融入到班级日常的管理和教育中,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良好德行的形成建立重要基础。


  1剖析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德育教育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前,就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是他们接触思想道德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有助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关乎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学生的灵魂塑造方面,小学班主任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小学班主任应搞好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走好人生第一步。


  当前,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力推广,在班主任长期、系统的管理、教育工作中,应该将德育置于首要位置,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德育教育工作才会取得一定进展。伴随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为了能够同新的发展形势相适应,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情况相契合,小学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方法,使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分析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班主任对教学业绩过度重视,忽略德育教育


  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加,使得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抱有更多期待,这就直接导致班级内部学生间、班级与班级间出现日渐严重化的成绩攀比情况,间接的使班主任的压力逐渐加大,进而在教学上集中过多精力,形成只关注教学的思维误区,只是努力教会学生书本知识,使他们考试时能够获得优异成绩,而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


  2.2学生畏惧教师,师生之间欠缺情感交流


  现阶段,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和人之间对待感情越来越淡然处之。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自尊心强、接纳他人及其行为能力低,控制能力差,同时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存在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与班主任故意疏远,而班主任也不能够同学生进行及时的情感交流,最终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3探究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3.1使小学班主任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尽管小学生会对家长的意见经常性的质疑,但是他们却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意见十分认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定班主任所说的话都是真理,可见,班主任的言行举止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小学班主任应该对自身修养加强重视,使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不断提高,始终保持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正确性。因此,小学班主任要具备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小学班主任应该用自身的言行、心态与道德修养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2同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德育教育的成功体现在学生能够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认知,同时还能够将其在生活实际中广泛应用,使良好的道德品质得以形成。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将其同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小学生的显著生理特点就是敏感,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亲身领悟、直观感受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加有利,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从这一生理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开展针对性强的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小学班主任可以试着开展“每天做一件好事”、“献爱心”等各种形式的与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德育内容的影响下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还可以召集学生定期开展德育主题班会,使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主题班会要坚持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等多项原则,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德育知识。例如,组织开展“争做文明人”的主题班会,将我国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教会他们尊重他人,养成懂文明、讲礼貌的良好习惯。


  3.3同学生之间加强沟通


  小学生具有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教师的批评不够恰当,那么不仅会使他们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还会对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造成一定伤害,基于此,小学班主任应该同学生间开展有效沟通,使学生获得教师关心、鼓励的同时,还能够对自身错误有所认识,进而及时改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同学生之间开展的最有效且直接的沟通方式就是个别谈话。小学班主任开展个别谈话前,应该做好谈话的准备工作,对谈话对象的家庭背景与学校表现等情况做出详细了解,最好是打好谈话内容的草稿,对适宜的时机与场所进行选择。在个别谈话进行中,小学班主任应以学生朋友的身份自处,保持真挚、和蔼的谈话态度。总之,在德育教育中要开展艺术性谈话,不能进行生硬死板的批评,要使教师的教诲深入学生心中。


  3.4对教学业绩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


  教学成绩和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重点在于小学班主任如何将二者间的关系协调处理。德育教育并不仅仅指的是学生的言行礼貌和思想谦让,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情感。而小学班主任应该把德育教育作为其工作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良好的班风能够正确指导学生的行为与心理,同时还能够对其言行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班级风气代表着班级的精神面貌与教育质量,还是小学班主任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开展良性竞争,互帮互学,实现共同进步。


  4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学生的知识需求,潜移默化地开展小学生健全、积极向上思想意识的培养工作。同时,还要在班级管理、教育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修养,总结经验,探索更多德育教学方法,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做出一定贡献。


  作者:王运仪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