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中国古代史教学思考构建对策本科论文(共4篇)

2023-12-05 21: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中国古代史新授课导学案设计思路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重在“导学”,教师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可在导学案引领下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完成历史学习认知的构建。导学案如何制作、投放、展开、引导才能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谈谈个人的建议。


  一、创设情境,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导学案立足知识基础,着眼学生能力提升,创设适宜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这也是导学案设计需要关注的目标。教师在导学案投放时,可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学习创设真实情境,如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材料,或者是利用导学案展示历史故事、生活案例、悬疑问题等,以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在学习《秦统一中国》时,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内容可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达标等环节。在自主学习栏目中,教师可设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等图标,并附上万里长城图片和自主阅读题目:


  1.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__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3.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__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4.车同轨:统一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5.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__________,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


  6.秦朝的疆域:东至__________,西到__________,北至___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学生快速行动起来,自主阅读文本,完成相关问题答案。


  教师利用导学案设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万里长城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自觉阅读教材,顺利完成相关填空,课堂学习进入高效节奏中。导学案设计图片和填空题,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自觉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快速给出正确答案。教师不需要做过多讲解,课堂教学环节转换顺畅自然,教学效果呈现高效化。


  二、学法引导,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导学案的导学功能主要是利用学案环节设置实现的。导学案对历史相关事件、主要内容、发展变化等进行展示梳理,引导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分为不同板块,每一个板块又有一定学习渗透脉络,好的导学案就是从学习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思维顺利前行,明晰其学习方向,抵达问题核心。学生依据导学案结合文本学习,展开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能够尽快建立学习认知体系。


  在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时,教师导学案设计小组讨论题是: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时,同学们对汉初的经济、政治、思想等进行了探讨,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在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完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后,再让学生对汉武帝和之前的秦始皇进行比较。


  导学案设计集体讨论话题,学生自觉展开讨论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集体讨论中,与学生一起探讨相关问题,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学习展开,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得以强化。


  三、训练拓展,提升合作学习效度


  课堂训练是历史教学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参与多种训练活动,巩固学习认知,形成学习新知。在这个教学环节,导学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规教学中,教师布置课堂训练,需要投放大屏幕,或者利用黑板展示,其便利性、兼容性都远远不够,导学案介入课堂教学后,学生人手一份,训练内容设计条理明晰,其操作也显得非常便捷,内容更为宽泛,题型更为丰富,评价更为便利。利用导学案展开课堂训练,大大提升了训练效率。


  导学案设计训练都属于合作学习内容,学生在导学案引導下展开多重课堂训练,合作气氛和谐,学习效果明显。教师跟进展开引导,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学习认知,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搞得轰轰烈烈。导学案通过训练内容设计,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课堂学习自然进入良性轨道之中。


  四、学习总结,展开多元收获反思


  导学案设计时,大多在结束环节都设计“学习收获”“教训反思”等栏目,为学生及时总结学习得失创造条件。让学生以书面形式进行学习总结,这是常规教学不好操作的。导学案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定思路和提示,帮助学生顺利梳理学习认知,获得诸多启迪和醒悟,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总结和反思。导学案设计没有固定格式,设计内容也呈现个性特征,教师创意设计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作者:张骏

  第2篇:目前我国通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评析与建设构想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在整个全日制本科课程设置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讲授好中国古代史成为每位大学教师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如何选择一部比较好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无疑是讲授好这门课的必要环节之一。


  就目前国内各个大学的基本情况而言,开设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面对的教学群体主要是大一本科生。中国古代史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本科生上,一般分两段:第一学期讲授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章称之为“中国古代史(上)”①;第二学期讲授隋唐一直明清(1840年之前),文章称之谓“中国古代史(下)”。作者一直从事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上)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曾对国内通行的基本中国古代史教材进行过研读,发现了一些问题;另外,对未来中国古代史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构想。


  一、目前国内通行的中国古代史(上)教材的概况


  就作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比较通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主要有以下几部,按照编订时间顺序列举如下:


  (一)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约38万字,本教材最初编写于1960年代,后陆续修订再版。翦伯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五老之一(马列五老,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吕振羽,“马列五老”的共同特点,是全都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都是学问大家,也是文化战线上的战士。)这部教材的特点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观点很正统。另外,翦伯赞是主编,具体写作者都是学界权威。如先秦部分是吴荣曾,是先秦史的权威。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是田余庆,隋唐部分是汪、吴宗国。优点是观点正统,简明扼要。缺点是由于编写年代早,其中一些观点陈旧;另外,“它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考古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吸收还不充分”。[1]但这部教材无疑是反映老北大特色一部教材。


  (二)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约57万字(截至隋唐,所以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大致是40多万字)。这部教材是国家教育部组织十院校编写的教材,所以也叫“十院校本”。1979年出版,后来陆续修订。这部教材的优点是全面系统,是各院校学者集体完成,观点平实。缺点还是资料和观点陈旧,还有一些错误处也需要修订。②


  (三)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约84万字,这部教材分6卷,分别为《先秦卷》(约39万字,刘宝才、钱逊、周苏平主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约45万字,王子今、方光华主编)。这部书由于成书晚,所以观点上比较新,也比较系统。但卷轶浩繁,阅读起来颇为不便。另外,学者对其中的一些瑕疵也进行了商讨。[2]


  (四)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约48万字,是东北师大为主体的一些教师编写的。观点新而且系统,但就是字数太多、逻辑线索不太明晰。


  (五)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约39万字,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一批学者编写的教材。观点比较新,简明扼要。


  (六)朱绍侯主编、龚留柱执行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约45万字,这部教材是由河南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为主体的17位学者共同编写而成。该教材于2009年编订而成。这部教材的特色是,编订时间较晚,所以反映了学术研究之前沿;另外,该教材线索较明晰。③


  二、目前国内通行的中国古代史(上)教材的主要特点


  归结起来,就目前国内中国古代史(上)教材进行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由中国古代史领域内的著名学者领衔(担任主编),每个断代由具体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编写。这种编写方式可以说是利弊并存。由于中国古代史跨度大,且每个断代研究阶段性特征明显,因此,学界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通常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等。先秦史的特点是传世文献少,通常需要结合考古资料、民族学资料进行研究。秦汉以后,传世文献资料逐渐增多,出土文献的作用相对而言减弱,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要以传世文献为主,出土文献起补充作用。因此,当前的中国古代史研究,通常是按阶段进行研究,学者往往集中精力研究某一阶段,可以说是多专家而少通才。这种现象反映到教材编写上,就是学者往往只能写一段、而不能完整地写一部中国古代史。如此的优点是由于编写各个断代的是该领域的专家,这样每个断代较能及时反映学术前沿,这可以说是“精”;但如此也有缺点,即由于各个断代是不同学者所作,所以每个断代缺乏紧密联系,也就是说“通”不足。因此,如何将“精”和“通”有机紧密地相结合,是学者所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二,字数大致在35-40万字之间,通常是本科一学期的课程标准。由于目前国内高校中国古代史的可能通常用一学年来完成,所以时间比较紧张。目前课本这个字数规模,基本上也是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史所囊括的内容不仅繁复,而且线索众多。目前国内中国古代史的这个字数规模,虽说符合当前教学实际,但是如何在字数有限的基础上,尽可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的大致内容,尽可能清晰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是编写教材的学者所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三,编写年代较早的教材,一般采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传统社会形态术语划分时代,比如上列第1和第2部教材,这些教材通常是90年代之前初版的。编写年代较晚的教材,一般不采用上述社会形態的术语,而采用当前学术界较通用的“中国文明起源”或“远古时代”以及具体的朝代名(如夏商周等)进行时代划分。


  三、对未来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的展望与构想


  由上分析可见,目前国内中国古代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如何加强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作者以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精”与“通”的有机结合,尤其要在“通”上下大功夫。


  目前国内中国古代上各个断代一般由研究该领域的专家所编写(这是为了求“精”,再由著名学者统编全书(这是为了寻求“通”)。“精”固然可以在深度上下功夫,那么如何才是“通”呢?


  《论语·卫灵公》记孔子与子贡之间的一段话:“子曰:‘赐也,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志之者与欤?’对曰:‘然,非与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刘家和先生解释说:“贯就是通,知识多而贯通,正是孔子的博。这样才是真正的博,而要能有真正的博,则非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或求精方向不可。”[3]432


  因此,所谓的“通”也就是贯通,必须要有明确贯穿的线索和目标。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问题固然很多,但每部教材必须要有贯通的主线串起来,这样才能通。


  第二,把握学术前沿的“度”。


  作为一部教材,毋庸置疑,一定要跟上学术研究的脚步,不能把学术界早已淘汰的知识再传授给学生。因此,教材必须及时吸收和汲取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但是,具体到中国古代史,实际上是新见解很多,但公认者却很少。许多所谓的“新观点”、“新见解”只是学者的一家之言,有些甚至证据不足、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因此,如果把这些“新观点”、“新见解”统统纳入教材,由于本科生辨别能力不强,势必以为这些都是定论,最后不但未能引导学生了解前沿,反而使其误入歧途。因此,如何对这些新见解、新理论进行筛选入教材,作为编著者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那么,到底是什么“度”,如何把握这个“度”?这确实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作者以为,能够进入教材的,必须是当前学界所公认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对于当前那些影响比较大的新观点、新见解,虽然没有得到学界公认,对此问题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以注的形式编入教材;一是不编入教材,而由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补充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接受。


  第三,把握好“古”和“今”两种资料的结合。


  历史学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任何历史的论断必须以史料为依归,这是史学相异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史也不例外。就中国古代史的史料而言,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传世文献(由于是古人所流传之资料,故文章称之为“古”材料),另一种是出土文献(因是今天考古学家等发掘所得,故称之为“新”材料)。因此,在中国古代史教材编写时,一方面必须充分地占有这些“古”资料,另一方面应及时汲取和吸收这些新资料。在这方面,目前国内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有很多欠缺处,尤其是对新材料的介绍不足,这非常不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术前沿。


  作者:王红亮

  第3篇: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史结合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对于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以及提高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文史结合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文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具有促进作用,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适当引用古典文学作品,让历史教学跨越学科界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达到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古典文学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关系


  中国古典文学从广义上讲是“我国上古到五四运动前的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上有“三古七段”的划分,即上古(先秦两汉)、中古(魏晋至明中叶)和近古(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狭义是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古代诗人、文论家特别重视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教以化之”、“文以载道”等社会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强调“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可见,文学只有描述历史即当时的社会现实才有深刻的内涵,历史也只有通过恰当的文学性描述,才能得到生动形象的反映。


  古典文学与中国古代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时间断线来看,古典文学的研究是上古到五四运动前,而中国古代史的讲述是从中国境内自有人类起源到鸦片战争前,二者在时间断线上存在很大一部分锲合之处;从研究内容来看,古典文学相当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其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社会功用来看,某些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的,深化对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顺利进行。国学大师陈寅恪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提出了“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诗文为论证史料或补正史书,这不仅是史学研究手段,也为历史教学提供启迪和借鉴。


  二、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古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是历史学专业学生首先要学习的第一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对于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据笔者对历届新生的调查,他们大多喜欢文学而不是历史学,自愿报考历史学专业还不到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内心对历史并不感兴趣。况且,新课标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大一历史专业新生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不足、知识体系混乱、阅读文献能力较弱等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新生学习第一门专业课程时,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打好专业基础尤为重要。从学生喜欢的文学入手,将古典文学作品引用到中国古代史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诸多方法之一,其具体运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课上的引用,也可以是课后的引导。


  由于中国古代史课程讲述时间跨度大、内容范围广、人物事件多,教学课时却相对不足,所以在课堂上只能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成语、典故等,引用要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即可。例如:讲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时,引入能够反映这一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成语,指鹿为马、鸿鹄之志、揭竿而起、先发制人、异军突起、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多多益善、鸟尽弓藏、四面楚歌、卷土重来等,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拓宽他们学习知识的途径,继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对仗工整,琅琅上口,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反映了靖康之难强悍的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诗词既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另外,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陈涉世家》《鸿门宴》等分别出自史学名著《左传》、《战国策》和《史记》,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知识适当地同中国古代史教学联系起来,进而选择教学需要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从中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古典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文学作品运用于历史教学,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学作品运用于历史教学,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历史教学中对诗词、典籍的引用和导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同感和责任感。文学作品运用于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历史学科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历史教学中引用反映某些特定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文学作品,使历史教学更具有人文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平

  第4篇:刍议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历史教学是我国初教学阶段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学好历史对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中国古代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分支教学内容,起源于上个世纪初。这门学科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各个历史专家的推动发展下,已经逐步形成了其发展的基本框架,成为史学中一门较为重要的独立分支学科。现如今,各个高等院校都逐步设置了中国古代史这门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个历史学科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样的教学窘境有其独特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


  一、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古代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师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的现实情况。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进行古代史授课的时候,只是向学生重点讲解各个历史朝代的相互更迭或者在更迭过程中社会形态的转变等教学内容,进而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的锻炼。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丧失了对古代史的学习兴趣。此外,现如今的古代历史学编写的教材内容大都比较晦涩,文字表达缺乏新意,且有些内容的编写也有待商榷。例如,对于人物的历史评价存在“脸谱化”现象,缺乏个性,使得每个历史人物的分析都大同小异,缺乏辨识度。这样的教学自然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渐渐地使得学生认为古代史就是一门毫无新意的学科。


  (二)课程内容重复


  纵观我国教育领域中各个阶段的古代史的课程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低至初中课本,高至研究生的课本,中国古代史的教材的内容大都大同小异。几乎每个阶段的古代史教材的编写都是按照历史朝代更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三大板块而进行的。虽然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历史是不容改变的,但是在教材或者课程内容的编写过程中,还是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区分的,这才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对所有的层次都不加区别地对待,导致每个阶段的古代史教学都存在严重的重复现象,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达成。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很错误的教学观念就是重视人才培养的理论,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由于文科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古代史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应该在课堂内完成,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将古代史的教学适当地进行一些课外延伸。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而是转化和应用知识的具体操作能力,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目的。


  (四)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


  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更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但是,在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端。因为大量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密集展示,相对弱化了授课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一堂精彩的中国古代史的课程是一个有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教学变成了一堂彻头彻尾的图片演示课。此外,部分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往往制作的内容形式大于实际,这样虽然使得教学的过程更的生动有趣,但是脱离实际内容的学习势必会影响课程内容的传达,使得古代史的教学变得失去了它相应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优化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优化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一定非要按照课程的章节固定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而是可以按照一定的历史事件的脉络来进行课程的讲授安排。例如,可以以时间为顺序讲述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过程,这样便于历史框架的建立,其次,对于学习内容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精选。学生早就熟识的那些年代知识不必进行详细地讲解,而是要去规范和引导学生学习,针对那些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地讲解和有效的分析。再次,要根据不同程度的学习增加一定程度的新增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的学科论文和专著每年都大量的面世,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在课堂上及时地向学生传递一些行内的新动态、新观点,这种适当地引入对于教学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及能力的培养


  在古代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一些课堂知识有意识地延伸到课外。因为形式多样的的课外实践活动既能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又能有效地将专业训练和能力训练有效的统一在一起,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科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以后的持续发展。


  (三)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在现如今的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课堂上,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成为授课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应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制定一系列适合课程开展的多媒体教学演示教案。首先,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在一些相关的网站收集资料、观看一些有价值的视频,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使得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其次,通过设立精品课程网站和展开网络课程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享受更好、更完备的教学资源,以提升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在古代史教学中改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首先考查评价时间要贯穿整个学期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其次,评价的考查方式也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形式。只有这样全面有效的评价方式的有效开展,才能促进中国古代史教学效果的达成。


  三、结束语


  在古代史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都需要相应学科的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探索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作者:熊国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