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语言教学实践培养本质研究论文(共7篇)

2023-12-09 13: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刍议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引言


  想要促进幼儿健全的人格,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如果教育中缺乏爱,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也是有缺陷的。幼儿期作为培养幼儿情感的关键时期,只有在这个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够促进幼儿以后的全面发展。在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对于学前儿童情感态度的培养,创设语言情境,逐渐规范常用语言运用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有效提升由于语言教学的效率,丰富幼儿的情感,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激发语言培养情感


  在教材中的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热情和心血,巧妙运用对培养语言可以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把自己当做阅读内容的主角。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使幼儿能够更好地感受爱,能够使用“爱”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丰富自身的内心情感世界。例如,在阅读一些文学绘本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其中的内容,让学生观察文章中描绘的人物或者动物的形象,引导其感受其中的真诚的言语。这样幼儿对于其中包含的情感会有更好的认识,幼儿对于情感的理解也就会逐渐加深,从而使幼儿情感教育的效率大大提升。通过教育,可以使幼儿更好地感受浓浓的爱,感受其中丰富的情感。通过一些美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更好的熏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接受到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使幼儿学会怎样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幼儿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提高幼儿教育的情感化


  在我国,有丰富的节日活动。每个节日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些节日与幼儿的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这些內容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可以通过介绍这些节日的名称和内涵,让幼儿对于语言知识有更好的认识。这样可以很好地增强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还能够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拓展幼儿的知识面。例如,在三八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把自己的手绘图送给妈妈,感谢妈妈这么辛苦。这样可以使幼儿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父母的爱,可以有效丰富幼儿的情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尝试着鼓励幼儿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幼儿与父母之间简单的沟通。这样可以使幼儿语言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还可以更好地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起到很好的情感教学效果。这样也有利于幼儿对于家庭幸福感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方式,幼儿能够以更加丰富的方式来关心他人的情感。通过结合生活化的内容,会使幼儿对于语言知识的应用有更好的了解,会使其在生活化的内容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三、注重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情感培养


  因为幼儿处于成长过程中初级阶段,他们的情感在这个阶段还不够稳定。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语言教学来培养幼儿的情感。但是,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幼儿情感的培养,使其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结合幼儿一日活动开展情感教育和语言教学活动,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对于幼儿开展更加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对于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相信教师只要能够做一个有心人,能够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那么就能够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内心情感世界得到更好的丰富,从而实现促进自身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言和情感教育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教育和情感教育可以实现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幼儿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教育。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从而使幼儿能够在一日活动中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只有在幼儿阶段培养其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认识,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翁素芬

  第2篇: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初探


  数学语言能力是数学基础能力之一,也素质教育教学中小学生需要培养与提升的基本技能。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与运用。当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相对较弱时,则无法理解文字语言下的数学题目,不能有效将题意转换为数字符号进行以及与表达,从而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增加了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并强化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激发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意愿


  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领导作用,是小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示范激发学生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意愿,从而在潜意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述“加减法”概念时,教师通过运用准确、简练、合理且生活化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加减法”概念内容,并使学会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其概念进行表述。


  二、提升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评价


  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数学语言进行引导的同时,也应对学生数学语言进行倾听,在倾听学生数学问题表述的同时,及时发展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效的指导与精准的纠正,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清晰、有逻辑性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表达,培养学会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数学问题表述正确的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自信心。例如,教师在講述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相关内容时,教师介绍理论知识后,根据“30+5”式子进行示范“已知草地上有30只小黄鸭和5只小红鸭,问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并让学生根据“45-20”式子编一道应用题。有学生给出“在一棵大树上,有一天飞来了45只小鸟,不久后,又飞走了20只,那么现在大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鸟?”显然学生这个应用题在语言表述上有些啰嗦,教师让学生简化一下,并进行引导,学生重新编制出“已知树上一共有45只小鸟,飞走20只后,还剩多少只?”,从而使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表述时,更具条理性与简洁性。


  三、增强小学生数学语言交流的实践训练


  首先,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增强学生对以文字形式进行表达数学基础知识,如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定律、数学题目等进行阅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语音、语速、语调等变换感知文字蕴含的数学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1]。例如,在习题“25与15的和,除以25与15的差,商是多少?”讲解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习题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习题之间数字的关系,即习题为除法运算,其中“25与15的和”是被除数,25与15的差是除数,可得出算式“(25+15)÷(25-15)”。


  其次,在学生掌握一定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正对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进行提问或论证,激发学生对自身数学思维的表达意识,用以训练学生“说数学”的能力。例如,题目“有3箱苹果,每箱苹果里有22个,如果各个苹果卖5元,问买这些苹果,一共要用多少元?”,教师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3×22×5”、“5×22×3”等,让学生说出这样列式的思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习题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自身的解题思维,日积月累,可有效提升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与条理性。


  此外,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记录课后学习笔记或以数字日记的形式将自己学习数学的心的、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表达,用以提升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图形(包括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基础知识后,教师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将图形之间的相同性与不同性进行表述,可有效提升学会对概念、定律的理解能力,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2]。


  四、加大小学生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训练


  教师在进行数学实践教学时,可利用数学所具有的数字、符号以及图形等语言让学生用文字或语言的形式进行转换,使学生在数学语言相互转换过程中,认知到数学语言的魅力,并明确各种语言之间所具有的优越性,实现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灵活运用,提升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培养内容,不仅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样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妮娜

  第3篇:关于幼儿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前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加大对幼儿说话能力及语言能力的培养,成为幼儿园阶段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自身具有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好等特点。因此,需要充分把握住幼儿园阶段,加大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语言教学课题,激发幼儿参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言教学效果。


  一、幼儿习得语言特点


  幼儿时期进行语言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与人交往的欲望及意愿,并主动在脑中搜索相关的词汇及句子,并试图尝试将自己的想法运用词汇和句式表达出来。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相对较少,但是这一时期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非常强。而且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储备之后,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律,并开始语言知识的积累。幼儿语言知识积累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模仿。當幼儿在接触到一条新的语言知识的时候(比如一句话、一段文字)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模仿。虽然这个时候幼儿并不知道或者不能准确的理解这条语言知识的具体含义,但是却能够在多次重复之后,将这段语言复述并记录下来,但是幼儿并不能熟练准确的运用这条语言的方法。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语言状况进行观察。对其语言知识进行理顺,并且加以引导,引导幼儿自主的进行语言学习[1]。


  二、幼儿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得培养策略


  看图讲述作为幼儿园阶段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强化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强化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进而实现对幼儿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想提升看图讲述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方面教学工作:


  (一)掌握幼儿语言状况,合理选择图片


  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开展语言教学前,要对自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一定的了解,确保选择出来的看图讲述图片能够与幼儿的语言能力相一致,教师充当引导性的作用,加大对幼儿进行语言辅导,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要选择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意义、主题鲜明、形象突出,能够激发幼儿产生联想、启发幼儿思路的图片。另外,还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图片选择,小班幼儿要选择一些画面大、内容简单的图片。例如,在《分苹果》中,要求幼儿看图片后说出在分苹果过程中与爸爸、妈妈及奶奶的对话内容。


  (二)培养幼儿分析图意能力,启发幼儿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语言情况,合理选择图片,对图片内容进行认真分析。首先,培养幼儿理解图意和分析主题能力,要求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出来的地点、时间及情节,了解画面中角色想说什么。其次,确定主题,分析主题中的重难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幼儿分析主题,将图中的重点内容讲述出来。例如,在图1中,是妈妈带孩子去动物园的图片,教师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图片中的动物。幼儿在观察图片后,积极踊跃的回答,图片上有:大熊猫、大象、小鸟、猴子。在观察万图片的基本信息之后,教师要求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图片讲述一个小故事。例如,大熊猫在阳光下,非常快乐,有的再吃竹叶,有的在玩皮球。


  (三)教师启发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意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充满了好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幼儿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更加轻松的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开展自主学习。在看图讲述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图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提问的恰当性,直接影响幼儿的讲述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提问前,需要结合图片内容,写好课时计划,规划好先提问什么,再提问什么。


  (四)幼儿观察图片,培养幼儿语言组织能力


  观察图片是看图讲述的前提,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看清图片上的内容,才能清楚的讲述图片上的意思。在看图讲述之前,教师需要想幼儿出示图片,以便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教师需要按照单幅图、多幅图的顺序一一向幼儿进行展示。单幅图中教师可以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形式。多幅图可以采用对比出示情况,情节要扣人心弦,逐步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观察。要求幼儿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讲述,在幼儿的心目中形成一个概况性的印象。待幼儿的语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逐渐增加一些内容复杂的图片,对幼儿提出一组问题,要求幼儿进行连续的观察、思考及讲述。


  结语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新奇,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中,应该把握住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看图讲述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幼儿为本,给幼儿提供大量实践学习的机会,提供一些趣味性的图片,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语言学习效率,实现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丁桦

  第4篇: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教学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工具,是教师使用最频繁的信息平台。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的传授、学生对接受知识程度的反映、师生间的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因此,作为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教师是课程改革最直接的实施者,在课改过程中,教师对课改精神领悟深浅与否,课程内容传授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呢?下面浅谈个人的看法。


  一、课堂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都是严密、不可更改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应注意对数学知识的准确表达,对公式、定理等的准确叙述,只有做到语言运用的规范、严谨,才能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例如,“除以”与“除”、“时间”与“时刻”等概念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讲“这个正方体的面积”时就忽略了“某一面的面积”这一前提条件;同样,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而“所有的分数都由分数线、分母、分子组成”、“任何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大约”、“差不多”、“多(少)得多”、“多(少)一些”等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定律、算法、和表的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练,避免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误解。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准确地表达了数学知识的内涵,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显浅,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妙语连珠,句句中的,就一定会给学生以震撼,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树立起良好形象,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严谨和精妙,进一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语言要具有鼓励性


  “良言一句三冬暖。”赞美、鼓励的语言会像催化剂一样让人精神倍增,给学习和工作增加一股无形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若能经常用一些鼓励和赞美学生的语言,少一些批评和嘲讽,学生将会学得更积极更主动。现在的初中生的性格和心理上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需要教师在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那么,如何实施鼓励性评价呢?


  1.语言和手势相结合


  通过手势辅助语言能增强说话的形象性,强化说话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数学信息,但若没有手势,课堂教学就像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同时还可以给予学生鼓舞。如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感到不自信时,教师可以走到他的面前,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没关系,大胆地说,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样的鼓励,既尊重了学生的意见,还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教师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也是给予学生动力的一种体现。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才能使思维变得活跃,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标新立异。


  2.语言也可以与眼神相结合


  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维系着双方思维的感知通道。例如,在教学中如果碰到一题多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刻出现思路卡壳等难关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尝试精神和创造精神,教师就应用鼓励的语言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去启发学生,如“这道题老师还没有教,谁会解答?”“谁敢试一试?”“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看谁的解法最多”等等,并同时用眼神不时对学生暗示说:“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请试一试!”这会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冷落的人”,从而在信任和鼓励下,努力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用严厉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与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3.语言还可以与表情相结合


  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体验的外在表现,它蕴含着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學生在认真听课时,一般都会看着老师的脸,如果教师在讲课时总是一种表情,就会使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于缺乏变化而容易走神。当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讲课,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分神的情况,他们也会被老师感染,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再次投入学习,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这样可以激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另外,鼓励性的语言还要把握一个度: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鼓励,不能对任何学生回答了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的情况都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这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的表扬会令学生感到烦腻,根本起不到任何鼓励的作用,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教学效果也将适得其反。


  三、课堂语言要具有幽默性


  科学证明人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幽默性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致就会被大大地调动起来。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流畅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提问、引导、解答,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幽默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然而,幽默的语言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


  在数学课堂上,例题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占据大部分的时间。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好动,每天一节接一节的为时45分钟的课堂,对他们而言,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平谈无奇的教学语言只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尽管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其构成内容、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却以一定的“形”存在着。如果教师能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弥补这种缺陷,那既能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也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恰当、生动的比喻,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从而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同时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应与无聊的耍贫嘴区分开,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能滥用幽默去讽刺、挖苦学生,这样会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获得知识的愉悦。


  四、课堂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课堂教学是知识内容及其语言形式的统一表现,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所以科学性是各科教学课堂语言所具有的根本属性,而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到既讲究严谨的逻辑演绎,又要适时地穿插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猜想、类比、归纳及洞察领悟等活动的非逻辑的语言。


  例如,在讲解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着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语言精练必须服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数学,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这才不失为科学的课堂教学语言。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新理念的重要手段,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妙用教学语言,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杨素平

  第5篇:重视英语口语教学还语言教学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中国学生从小学、中学、大学学英语,一直学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付出的代价与收到的成效似乎不太相称,哑巴、聋子英语的帽子一直戴在学生头上。学生难以听懂,羞于开口,害怕与外国人交流,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很差。2011年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还英语语言教学的本质,大力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


  一些教育发达的地区,比如广东省前几年就在中考中设立了英语口语试题。我省处在我国中部地区,对口语教学方面不够重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和学的目的不明确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就为考试,考试就为拿证书,拿文凭,很少有人会为“运用英语”而拼命努力。他们具体的做法就是: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而现在的英语测试又存在着内容片面、形式单一的弊病,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略英语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这种考试题目使学生把重心放在了做题技能的操练上,他们一本习题接着一本习题题地反复做,就是不愿开口去说,远远脱离了学习目标、语言技能的形成。教师由于受制度和利益的驱动。只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由于与私立学校争夺生源,这几年此现象更甚。


  二、缺乏足够的、高素质的英语教师


  大部分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英语教师语言功底差,语音、语调不标准,口语不流利,多数时间用汉语组织课堂教学,不能为学生创造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阻碍了学生英语语言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还有的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法死板单一,教师领读、领练,上课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跟读、做题,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因而使学生成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成为做题的机器,造成大部分学生只会做而不能在生活中灵活自如地运用英语。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更不用说去说英语了。


  三、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


  目前市场上的英语学习资源如教材、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虽然多如牛毛,但使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绝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学来枯燥乏味、课外资料的配置多语言知识的内容,读写与听说内容比重严重失调。有些课外资料虽然有听力训练题目,但都没有配置相应的磁带和光碟。视听材料的缺乏,使学生的听说技能根本无法得到操练。呼唤高质量的英语学习资源成了广大学生的一个共同心声。


  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目标和学习需要,需改革考试制度,实施科学的英语测评手段。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很多学生“千学万学为了升学,千考万考为了中考”。如果考试真正能检查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那也就不为过了。可问题是: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检测方式主要是笔试,通过笔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考试改革的发展,近年来虽然在有些省份开始了口语测试,但就全国大面积而言,平时及期末考试都是笔试一统天下。而就平时笔试的命题而言,出题者并不注重研究学习,不管命题的科学性与原则性,出偏题、怪题,仅图简单方便省力。测试内容和手段的单一使师生不太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师重知识传授,重教材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学生闭口做习题,应付测验考试。英语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靠做题是学不来的,它需要反复练口。


  2.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就需要改变这一局面,实施科学的测估手段:(1)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手段多样化;(2)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3)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4)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单价相结合。这些措施必能引起师生对听说训练的足够重视,从而保证听说训练的量和强度,达到训练目的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改变聋哑现象。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策略


  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学习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较快地、系统地提高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英语的知识点,又要指导学习方法,强化学习策略指导,鼓励学生多听、多读、多背、多说,反复练习并形成习惯。引导学生討论、总结归纳一些正确的记忆方法和语言学习规律后,加以整理并在学生中推广。


  4.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


  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关系着英语教育的成败。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改;(2)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比武,如“钞质课比武”“优质试卷比武”“听力竞赛”“口语竟赛”等,促进教师自学;(3)抓好外语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骨干教师;(4)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通过学习,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总之,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英语教师明确英语语言教学的本质,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改革英语评价的机制,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聋哑英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作者:王红

  第6篇:运用对分课堂促进C语言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C语言编程类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充分理解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方式,培养个人兴趣,建立计算思维,有独立编程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历来是传统教学的弱项。教师处于一种“教科书悖论”的尴尬境地:教师过多讲授教材内容往往让学生陷入被动学生的情境,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C语言教学如何进行,才能使得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个人兴趣,建立计算思维,有独立编程的能力呢?


  本文在多年《C語言程序设计》教学经验基础上,在课堂上引入对分课堂模式,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一、对分课堂简介及研究现状


  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在多样性、趣味性和及时性方面,老师都无法和网络上的众多资源相比。从教的角度说,对于成长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学生,老师依靠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眼球。从学的角度说,大学生存在学习动机下降,自律能力不够的问题。当今高校课堂要从枯燥与沉闷的纯粹“讲授式”教学中解放出来,“讨论式”教学已在很多国外大学得到认可。因此为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笔者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


  对分课堂是课堂上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注重“如何让课堂变得有趣”、“怎样培养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对分课堂的实施对象。对分课堂的实施对象为南昌航空大学国教学院2015级本科生,学生人数为35人。课程采用谭浩强主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及《学习指导》为教材。


  第二,讲授、内化和讨论学时安排。以学习选择、循环、数组、函数和指针为例,讲授内容分别是:(1)选择结构:if和switch使用;条件运算符;条件表达式求值。(2)循环结构:while和for使用。(3)数组:一维、二维数组声明;数组初始化;数组元素引用。(4)函数:函数声明;函数调用;函数递归。(5)指针:指针声明;指针引用;通过指针引用数组。


  列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课学时的具体安排。表中学时以分钟为单位。这样安排课时的理由有三:一是从选择结构开始,程序本身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内化吸收)兴趣;二是前面课程的铺垫:已经花大约3周时间把C语言基本元素常量、变量、运算符、输入输出语句讲透;已经上过3次机,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时间对C语言基本语法完成了内容吸收和内化。三是表1列出的内容,学生若只是临摹式的照课本例子学一遍,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为学生的学习一旦呈被动状态,势必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第三,分组学习效果。为确保学生课堂积极内化知识,课堂上进行有效讨论,在前3次上机实践时,老师要充分挖掘有潜力的学生,他们具备学习主动,有兴趣,遇到问题能自己解决,最宝贵的是有计算思维等特性,把这些学生分配到各组去担任组长职务。分组情况是:每组3人,在老师讲解内容之后,分组轮流讲述一遍学习内容,之后再一起讨论难点。


  老师由纯粹教的角色转换为引导学习的角色,辅导学习和监督学习的角色。从学的角度说,老师起到的督学作用有四:


  一是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可以得到制止。二是大部分同学能进入学习状态,去认真阅读每一条语句,难懂的地方很多同学都会用笔标记出来,会真正去搞懂。三是学生可以有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老师课堂个别答疑也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四是老师在走动过程中制造一种“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让不愿学的学生感觉不好意思不学。讨论过程中,存在有学得好的和学得差都不愿到小组中发言的现象,比例大概是:有10%的同学能把所有的内容讲完,30%的同学能把70%的内容讲一遍,30%的同学能把50%的内容讲一遍,剩下30%的同学能把30%的内容讲一遍。


  三、运用对分课堂的有效性


  第一,解决学习能力差异问题。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表现在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久而久之,班上学生学习差距拉大,严重时会使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丧失学习信心。对分课堂讲授学时如表1,深入浅出讲授基本框架和重点,并不穷尽内容,学生在内化学时和讨论时间都为自主学时,不要求学生进度一致,积极参加讨论。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优先组内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统一解决。上机实践课语法错误不会改正的问题明显少了,老师也从被动地解答语法相关问题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去关注学生学习。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及时得到提醒,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来。


  第二,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特别是编程这种逻辑思维也是需要反复训练。学生们自己反复讲解程序,学生对具体程序感知数量明显增多,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明显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明显的增强。课堂上,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时,课堂给学生们营造出了一个充分自主学习的场景,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通过自己讲解程序,有助于唤起学生对已有语法的回忆,沟通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运用对分课堂辅助C语言的教学,学生C语言学习过程变得轻松,不再只是为学语法而学语法,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关注的是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自主探究的精神,相信无论是从实际提高编程能力上看,还是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看,对分课堂都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


  作者:彭小红

  第7篇:整体语言教学观下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模式探究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即语言运用的能力。真实的交际涉及到与另一个人说话,而不是在我们典型的教科书中所见到的那种纯粹的A/B/A/B的对话。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我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多元导入,引入话题——整体呈现,展开话题——运用话题,多维操练——总结评价,巩固提升”的教学模式。


  一、多元导入,引入话题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在对话教学前,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即将感知的对话进行预热,唤回他们对某一语言点相对生疏的语感,同时又要对对话的主题内容进行预热,这样的预设就能使学生铺垫出一层浅淡的印象,降低学生的认知梯度。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对话前的导入工作是相当有必要的,即激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是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范围最广,应用最普遍,操作最简便的一种导入法。通常情况下,新课之前,英语教师都会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与学生进行“freetalk”。通过一番“freetalk”,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热情进入新课。


  (二)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三)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是指教师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让同学们触景生情、见情思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新知识。


  (四)设疑导入


  设疑导入是指教师根据对话内容的需要故意设疑,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整体呈现,展开话题


  这也是知识的输入阶段。与阅读课相比,对话课版块小,话题集中,内容精,学生活动率高,其设计模式主要是围绕特定的单元话题展开的。在川教版的教材的每一个对话课中,无论对话长与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个对话都有1-2或3-4个主要句型,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分层次解决各个新语言点。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对话的教学目标,把握好重难点,针对重、难点句子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去理解重、难点句子。然后通过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检查——学生自己练习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会读、会说新句型。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由于对话的话题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可以把一个单元的对话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于信息量大的对话,合理地进行拆分。总之,教师要设计语言活动链,遵循先易后难、先重点句型后辅助语句、先学后练、先分后合的原则进行教学,以便使每组小对话都有相对独立的操练和表演的时间。


  (二)把握整体语言教学观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要体现整体教学的理念。每篇对话都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整体理解和把握内容入手,用话题这一主线把对话中的语言知识串连起来。


  (三)创设真实的情景呈现对话


  1.实物呈现


  实物是连接英语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教师通过描述实物、围绕实物展开对话等活动能帮助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2.形象呈现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电教设备、教学挂图、多媒体等方式呈现情景,训练对话。


  3.简笔画呈现


  简笔画可以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甚至是各个课型。它的特征是简单、快捷、高效。


  4.肢体呈现


  教师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形象的动作呈现语言,不仅吸引学生注意,而且使语言教学生动有趣。


  5.情景呈现


  在教学中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运用话题,多维操练


  这是输出阶段。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语言功能、话题和任务。教师在呈现目标语句后,需要采用多种方式练习句型。一般情况下,目标语是必须要达成的重点任务,其他支撐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处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通过归纳和总结,逐步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一)在表演中操练对话


  学生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后,鼓励学生扮演情境中某一人物,使其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境界,在特定的情境中操练和运用所学对话,从而避免句型操练的单一和枯燥。


  (二)在游戏中操练对话


  好动、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英语对话操练中,适当运用英语游戏,可以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游戏中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并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三)情景活动操练


  “生活化”这一设计理念在我们的对话课设计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情景化的拓展操练活动,尽可能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四)任务型活动操练


  任务型活动是以具体的任务为操练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操练的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实践空间,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总结评价,巩固提升


  该环节中教师拓展交际对话情景,努力创造接近生活的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演绎得以实现,并对本堂课内容进行小结,评出优胜小组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总之,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提高总的文化素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模式。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都应该是学习对象的激活者、示范者、指挥者以及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体现当代教学模式的特点。


  作者:陶小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