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对比语言学分析运用分析探讨技巧论文(共7篇)

2023-12-11 20: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分析


  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是学者在对语言进行对比或研究语言学理论时,使用的一种解释工具的表属性或概念性语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演变过程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这种分析有助于促进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发展阶段


  这里提到的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发展阶段是谭慧敏和潘文国先生划分出来的。


  1.西方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发展阶段


  就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而言,谭慧敏和潘文国先生将洪堡特看作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奠基人,他们将西方对比语言学分成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期是对比哲学思想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120年的时间,它从18世纪20年代跨越至上个世纪的40年代;第二期是寻求立足点的开拓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三十年,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停止;与其他两个时期相比,第三期更加注重理论的构建。


  2.我国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发展阶段


  谭慧敏和潘文国先生将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发展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这五个时期分别是对比语言学的初始时期、研究时期、衰退期、服务于二语教学的对比研究时期和瞄准普通语言学的汉外对比研究时期。


  二、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一)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构建初期


  1.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


  在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构建初期,对比语言学学科刚刚建立。就西方的对比语言学而言,奠基人洪堡特在1820年作了《论比较语言研究及其与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的报告,该报告被学者定义为对比语言学的诞生标志。洪堡特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以语言学的普遍性、民族性和功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到了20世纪,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则以叶斯柏森和沃尔夫为主。在叶斯柏森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中,他将对比语言学定义为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促进人们对人类思维和人类语言最内在的本质的深入了解。在叶斯柏森的元语言系统中,包含语言的民族性、交际模式、意念范畴、语音、句法等部分。沃尔夫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将对比语言学定义为:以多种语言在逻辑、语法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等多个方面的主要区别为研究对象,将对比作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在沃尔夫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中,他将句法范畴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西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变化主要建立在对比语言学变化的基础上,随着不同学者对对比语言学定义的变化,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


  2.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


  在19世纪,我国语言学的研究以传统小学为主,在19世纪末期,《马氏文通》的出版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氏文通》的元语言系统中,以求同和比较为基础研究方法,主要对汉语语法中的句读、字类和词类进行研究。到了20世纪,我国的对比语言学研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一时期,包含四种不同的研究,第一,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我国理论语言学建立的标志是胡以鲁《国语学草创》的出现。第二,普世语言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第三,西方学者研究汉语的过程;第四,普通语言学观照下的对比研究。其中,普通语言学观照下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是以对比和共时为基本研究方法,该系统主要是对汉语语法体系进行研究,通过汉语语法体系的合理构建,对汉语语法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期


  1.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


  在这一时期,西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主要是由对比语言学的衰退引发的。《跨文化语言学》的出现引发了西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变化,随着时间的退移,对比语言学呈现出衰退状态,在这一时期,《语言结构对比》的元语言系统以音系学、语义学以及句法学为研究对象,其中的对比分析是指将两种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明确区分。


  2.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对比语言学研究呈现衰退状态,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研究也随之陷入僵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中止了我国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三)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重建期


  1.西方的对比语言元语言系统


  在这一时期,西方对比语言元语言系统开始重建,与上一时期的对比语言元语言系统相比,重建后元语言系统的最大变化是动微观角度转向宏观角度。在重建后的元语言系统中,将对比分析定义为:以能够对不同的语言进行比较为前提,通过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得出这两种语言的类型特征。


  2.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以篇章、句法、语音、修辞以及语义为研究对象,通过共时、对比、宏观以及微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四)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完善期


  1.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


  在这一阶段,西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将对比语言学定义为:运用语言学理论对兩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描写和比较。在这个系统中,通过定量对比研究、历时等方法对形态层面、语义层面等进行有效研究。


  2.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在21世纪初期,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以普通语言学和哲学语言学为语言世界观,通过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对思维模式、语音以及篇章等进行合理的研究。


  结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学者越来越重视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构建初期、演变期、重建期以及完善期。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为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发展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佳玲

  第2篇:浅析对比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引言


  中國英汉对比语言学主张对语言的各种结构进行共时和历时研究,以探寻探求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为我们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总体上来看,对于英语和汉语的词语,是能够从语法以及语义和语用等三个层面上进行对比研究,实际上,语言中充满了文化活动的印迹,语言的各个层面无不体现着民族文化心理、无不隐含着民族文化传统,这就是语言的人文属性,也是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所追寻的根本目标。


  每个文化个体的行为通常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其所属文化的文化行为准则,即使某些文化个体带有很强的个性化行为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按自己的行为准则行动时,同时也以自己的行为准则衡量对方的行为方式。在这个文化行动场中,交际双方都能找到自己的行动依据。而在不理解陌生文化的行为方式时,则需要将这些行为方式放置到第三个行动场,也就是包括各种陌生文化行为符号的交际行动场。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第三交际行动场中,双方需要不断审视自己和对方的行为方式,尝试合理阐释对方行为,捍卫自己的行为,最终通过协商确定可以为交际双方所认可和接受的交际行为。这个交际场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产生跨文化误会和冲突的地方,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交际场景中需要交际双方不断思考和协商的部分。该部分存在于双方直接面对面的交际中,如对话、示意等,以及交际双方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具有非物质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最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予以传达和确认。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一)双语角度


  北外陈文伯教授就是从双语的角度进行对比,出版的《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英语习语趣谈》这两本书,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对英汉习语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差异进行描写分析,在语言国情学和国俗语义学理论的指导下,一些外语工作者纷纷从事汉外的国俗语义词语对比研究,探索两种(或更多)语言中民族文化词语所包含的语言文化现象并总结其中的异同,帮助学生在学习外语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了解其民族文化涵义。其实英语中的词汇是有以下差异性特点的:词汇的并行、冲突以及词汇的空缺、偶合,这样情况下就导致生活环境的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对客观世界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制度的差异等等。


  (二)语义角度


  1998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老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刘重德教授提出了:英语语言学的微观部分,主要是分为应用研究和理论两个研究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就是包括八部分:英汉比较语篇学、英汉比较语法学、英汉比较语音学、英汉比较语义学、英汉比较修辞学、英汉比较文体学、英汉比较词汇学、英汉比较语用学等这几个部分,在应用部分就是要将这些理论应用进去,还可以进行英汉语义的比较和英汉语法以及教学、语篇等的比较,这就能够得出,英汉语言学的比较范围是很宽泛的。连淑能学者也是认为,文化的积淀就是词语,是能够比较明显的反映出文化的特点的,汉英文化语言学主要是就是对于语用、语篇、语法、语音、语体以及语义等等与文化相联系的部分。


  有关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对比研究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历史,而且成绩非同凡响,英汉词语的对比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对比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建设,促进了语言的教学和语言间翻译的发展。这种观点不仅仅让我们把文化看作是“知识”和“行为”,更重要的是把文化当做一种“意义”,以培养学生对目标语文化进行文化移情(empahty)。探讨了词语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差别,重点分析了词义、成语和典故,谚语和格言,比喻和联想,委婉语和禁忌语,敬语和谦语,文体,言语变体,身势语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二、对比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一)植物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在汉语和英语中,一些表示植物的词汇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一样的,比如汉语中的“玫瑰”,在我国古代就有无数关于它的绝美诗词,唐代诗人徐寅的“橄艳尽怜胜彩绘,嘉名谁赠作玫瑰”,不仅赞赏它的鲜艳,更将玫瑰比作花中明珠。就算是延伸到现代,玫瑰都依然表达着着美好的爱情或是好的事物的代表。然而,实际上,很多中英文的词汇还是不尽相同的,联想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我国的荷花就是象征一种纯洁、高雅,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因为荷和合时相同音的,所以荷花就是代表着和谐和平和团结合作的意思,但在英语的表达意思中,荷花是表示lotus,肃然是意义相同,但是英语中的lotus却是让人联想到荷马史诗中希腊神话,代表的就是忘忧果的意思。


  汉语和英语当中,也存在着一些这样的词汇:它们意义相近,但是含义不同。比如“柳树”,一种表示植物的词汇,在汉语当中代表的就是不舍得和别离,正是因为“柳”、“留”两个汉字虽然声调不同,但是拼音确是一样的。但是willow在英语当中却是不同的,中国文化中的柳树和英语文化中的willow有着极为不同的意思,它表现出来的就是忧伤的心情,最亲爱的人离开了,然而,柳树在汉语和英语中所表达的涵义却是不一样的,一个表达的是中性词,另一个表达出来的却是情感消极的词语。


  (二)数字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其实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一开始的时候,数字代表的就是一种计算的符号,是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的,而恰恰就是中西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数字在两个国家之间就代表了本国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的文化里面,因为“四”和“死”虽声调不同,但是拼音一样,所以也是谐音,人们很容易想到不吉利不好的一面,甚至是晦气。这和西方人迷信忌讳“十三”,忌讳“十三”如出一辙,假如某个月份的十三日恰好和礼拜五重逢的时候,人们更是觉得祸不单行。


  (三)动物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中英文所代表的意义当中,虽然有的动物词汇表述的意义是一样的,但让人联想的意思却是不一样的,在汉语当中,龙所代表的就是积极的意思,也就是真龙天子的代表,但是在英语当中,龙虽是和汉语所表达的意义一样,但是给人们反映出来的联想意义却是不一样的,西方人认为龙是残害生灵的怪物、魔鬼,所以我们这里就可以总结出,有很多表示动物的词汇在汉语和英语当中所表述的不同含义,有些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在汉语和英语的表达中,有一些指示意义相同的表示动物的词汇,也有一些联想意义相同的词汇,但是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比如猫头鹰,在两个国家的意思中,都有着死亡和不吉利的一面意思,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猫头鹰也表达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意思,希腊女神雅典娜就是和猫头鹰站在一起的,所以说在英语中有一句aswiseasowl,就是表达人的智慧。但是也是有很多词汇中英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相同的,比如蜜蜂在我国象征的就是勤劳的意思,英语中也有像蜜蜂一样忙碌的语义,asbusyasabee,这就能看出,在中英文章有一些词汇的联想意义也是一样的。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的发展,跨文化交际随之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系统地对比,分析和研究,不仅对语言的教学、社会交往、语言文字翻译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母语自身的研究也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对不同语言间的对比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语言间的差异和联系,因而提高我们对语言的研究水平和程度。在跨文化间的交流和交往中,对比语言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交流的愿望。


  作者:张小倩

  第3篇:探讨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引言: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1)外延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的外延意义就是指语言的概念知识,是一个词语最为基本的含义,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词语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义,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含义。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查字典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相关汉语解释就是其外延意义。外延意义通常来讲具有稳定性,只和这个词语有关。外延意义并不会因为说话者本身所处的国家、说话者身份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改变。


  例如,翻译人员在对dragon、dog、book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基本含义就是龙、狗以及书本,不会出现在澳大利亚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外延意义具有明确性,不会随着国家、地域的不同就变成意外一种含义。


  (2)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的内涵意义就是指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盖下,给予词语的外延意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一个词语的外延意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说外延意义是一个词语基本的、表面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就是指一个词语的深刻的、潜藏的意义。前文讲过,外延意义具有稳定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而内涵意义则具有不稳定性。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根据其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体会。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会有所变革,同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


  同样,我们可以举例进行说明:Youarealuckydog.在这句话中,dog的外延含义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狗的意思,无论是在英语语境或者是在汉语语境中。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一致,其内涵意义呈现出差别,在英语中,dog通常代表着忠诚,具有褒义,而在中国,dog则代表着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仗人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将其翻译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不是“你真是条幸运的狗”。


  二、指示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指示意义指的是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最为基本的意义。它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来进行体现,它是与某种语境相密切关联的,当对一个句子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能够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使用场合以及上下文关系。


  例如Johnisaboy.在这句话中就可以将boy直接翻译男孩的意思。而当一个妻子对丈夫说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亲爱的,兄弟之间称呼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老弟,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翻译场合,boy的翻译称呼不同,第一个boy是直接指示,第二个boy是对丈夫的称呼,第三个boy则是表达对兄弟的亲切。由此,在翻译中需要结合情景对指示意义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翻译得更加准确。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语言学对于翻译过程来讲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语言学对于语言翻译来讲起到了方法上的指引,翻译为语言学带来了各种不同语言知识的碰撞。近些年来,中外一些著名的翻译专家都对语言学在翻译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英汉的语言学知识无论系统与否都对翻译理论具有重大的影响,因为语言学对于意识形态、世界观等精神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或者是方法,最后都是要能够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去,只有精通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知识,才能够真正翻译出标准的知识。


  作者:李奉玲

  第4篇: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探讨


  在人类诞生之初,并没有语言这种交流方式。而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和发展,逐渐产生了语言。语言学是对人类的语言进行研究,其中对比语言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在对比语言学当中,可以在语音、词汇、语用、语义、语法等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在民族、心理、文化等角度进行对比,此外,还包括了对不同语言当中标点符号的对比。元语言是对比语言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系统。随着对比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元语言系统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帮助人们了解人类语言的内涵和精髓。


  一、对比语言学的创始和元语言系统的初建


  在西方的语言学领域当中,西方对比语言学始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这一创始时期经历了洪堡特、叶斯柏森、沃尔夫、拉多,跨越了两个世纪,因而具有十分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当中,先后经历了孕育阶段、奠基阶段、发展阶段等。在孕育阶段当中,产生了比较语法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历史比较法[1]。在奠基阶段,主要是拉斯克、葆朴、格里姆等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发展阶段则又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波特、古尔替乌斯、施莱谢尔、阿达尔拜特·库恩,在后期则开始出现了青年语法学派,在语言学当中提出了历史主义,来对原有的生物主义进行推翻,从而使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青年语法学派代表人物索绪尔创立了现代语言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元语言系统及其概念得以初建。


  二、对比语言学的转向衰落和元语言系统的演变


  在二十世纪前中期,沃尔夫特里创新提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洪堡特以来的语言世界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同时,基于语言相关性原理的哲学基础,首次对对比语言学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但是在二十世纪以来,由于受到了索尔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在美国,当时的语言学主流使结构注意语言学。在二战结束之后,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在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当中,仍然受到了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了十分精彩的局面。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语言学主流发展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成为了两个主要的语言学派别[2]。此后,韩礼德在伦敦学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且建立了新弗斯学派。他对弗斯的学说加以继承和发展,创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中国的对比语言学理论发展和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元语言系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的演变,逐渐开始脱离了最初的形式。


  三、对比语言学的复苏和元语言系统的重建


  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主流语言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变得更为复杂化。总的来说,在这一历史阶段当中,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能够看作是这一时代的主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乔姆斯基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开始逐渐偏离形式主义语言学,并且朝着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转变。此后,新弗斯学派在韩礼德的大力推动下,建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从而逐渐开始与转换生成语言学派进行对抗。此外,外部语言学在这一时期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等。在这一阶段,中国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由于长期关闭国门,因此在语言学领域,相关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的。而英语在我国的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当中,元语言系统得到了有效的重建,逐渐开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四、对比语言学的发展繁荣和元语言系统的完善


  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对于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更加深入,不断发掘出了阐释学、现象学等传统理论,在结合了现代实际发展情况后,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当中进行了研究。而语言学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从洪堡特以来,产生的语言世界观理论与对比语言学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到了不同语言学主流的影响,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对比语言学始终处于潜流的地位[4]。实际上,在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上,与其提出的对比语言学是同一个道理。对比语言学是建立在语言相对论之上的,对比对象也应当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因此,这一时期的元语言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对于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和影响也更加深入。


  对比语言学是当前的语言学领域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学科,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对比语言学的概念。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推进,对比语言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而元语言系统作为对比语言学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解和掌握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对于研究和了解语言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作者:刘婉茹

  第5篇:从对比语言学角度浅析汉德词法学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谓“说话”,它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方式的一种。对于一个非外语学习者来说,母语即构成了其语言概念的全部,他们并没有必要去追究语言的深层涵义。然而对于我们外语的专业学习者,对比母语和外语的互通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好外语,还可以使我们对母语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对语言的深层概念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此也就产生了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类语言特点及规则的学科。语言有其规则,大脑里有其语言系统。当人们想要说话时,他就可以运用语言规则来表达交流。


  而语言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大多数语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世上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点和特色,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背景。但是世界各族人民对待自然、社会现象、日常交际等都有大致一致的看法。他们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但是由此却产生了语言一致性规则。语言既然有一致性,是不是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语言的通性,对另一门语言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了呢?因此,语言学又出现了一个分支---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各语言之间的混合、杂交以及母语和外来语之间的冲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从语音、词汇、词法、语法结构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使学习第二语言更加容易和深入。由于对比语言学是一门非常庞大的学科,在本文中,本人只能对汉德语言学中词法学部分进行浅显比较。又由于德语中的构词方式分为衍生法、派生法和复合法,而汉语的构词法中多以复合法为主,所以本人主要对比汉德语中复合词构成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一)衍生法是基于词本身进行的曲折变化。比如德语中经常把一个动词用作名词,leben用作动词表示生活、活着,而dasLeben则表达“生活”这个名词性概念,比如我们常说“生活真美好”,此处dasLeben才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比较类似于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常说“种”这个字,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播种;也可以用作名字,表示用来结出果实的“种子”;甚至我们把“种子”作为定语使用,“种子选手”来形容有潜质的比赛者。


  (二)派生法是在词本身加上前缀或后缀来扩展词的含义。比如在德语中,我们经常把动词的词尾变成er,来表示做这个动作的人或者工具。比如把arbeiten“工作”这个词变为derArbeiter,就表示工人,做这个动作的人。wecken“唤醒”变为derWecker,就表示做唤醒这个动作的工具,义为“闹钟”。中文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经常在一些字后面加个“子”字,来表示身份或者名词概念,像“骗”这个动词后面加个“子”就变成了“骗子”,指做这个动作的人;“日”就可以变成“日子”,表示“生活”,而不再是一个名词“太阳”或者量词“几天”的意思了。


  (三)复合法的构词方式在德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汉语中更是最主要的构词方式。在汉德语中,复合法的构词方式既体现了两种语言的一致性,又体现出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复合词的构成一致性的一面。我曾经在一位德国朋友家里,看见妈妈正在擦拭孩子满嘴的巧克力酱,同时揶揄孩子“Naschkatze”,naschen是德语中的动词“吃”的意思,但是这个“吃”是带有贬义的,可以指“偷吃”或者“贪食甜食”的含义,Katze是动物“猫”,合在一起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在中国母亲宠溺的唤孩子“馋猫”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下,汉德语不约而同的使用了非常类似的动词+名词的组合,就连用来打比方的动物都同时选用猫咪的形象。还有一个例子,虽然德国的自来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级别的,但是初到德国的人都会喝不惯,因为德国的水质很“硬”,我又一次在德国朋友面前抱怨德国的“硬水”,以为他肯定不懂我的意思我还要解释一下因为德国水里含钙太重了,结果他不但完全理解我的意思,还很惊讶地问,难道中国也用“软水”和“硬水”来形容水质吗?可见,这些复合词在两种语言中的文化中体现了一致性。然而,构词的差异性却又明显反映出了两种语言的文化冲突。比如曾经有位德国朋友学了半年的汉语,也发现了汉语构词法和德语构词法的互通性,有一天他用中文跟我说“天冷了,我得买手鞋”。我一头雾水地看着他,他做了个戴手套的手势,我才明白过来。在德语中手套一词是由dieHand(手)和dieSchuhe(鞋)两个词组成的合成词“dieHandschuhe”,德国人认为,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应该是重要的,既然脚上可以穿鞋,手上也可以穿鞋,于是就有了“手鞋”。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我们通常以首为尊,讲究个从上至下的秩序,所以汉语里认为手是尊贵于脚的,跟脚共用个“鞋”字情感上很难接受,所以我们用了“手套”二字。这差异又明显反映出了两种语言在构词方式上受文化影响的差异。


  受篇幅所限,大量有趣的例子不能一一列举。不过不难看出,构词方式的联系和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因此我相信通过对构词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入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外语学习者的任务也就不仅是学习语言,同时也要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言能力更上一层楼。


  作者:傅瑶

  第5篇:对比语言学角度解析全国大学生英语考试汉英翻译技巧


  1.引言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作为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测试,自实施以来,受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广泛重视,已经成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标准和找工作的一种参照。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四、六级历经多次题型调整。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8月,由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做出了局部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翻译部分的变化,即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分值比例由原来的5%增加到15%。其实,早在2007年由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提出对学生汉英翻译的一般能力要求为“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但是由于受到课时的局限,一直以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翻译课程,而此次大学英语考试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难度,这无疑给翻译教学提出了挑战。


  2.对比语言学


  在《中国人学英语》这本著作的序言中,吕叔湘(1980)曾评价对于中国学生,了解汉语和英语的不同是最有用的帮助。学习一门新语言的重要方法就是对比和比较,对比语言学由此得以形成和发展。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是对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语言比较分析,找出这些语言在发音、词汇、语法、语用、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以“各语言是可比较的”为基础(James2005),也就是说,在翻译教学中,对比语言的重点应放在比较原语和译语的不同上。巴尔胡达洛夫(1985)曾强调“翻译理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反映翻译中的重要规律,必须首先明确原语中译语表达同一意义在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处理其不同之处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译技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不能系统学习翻译,因此,明确汉英语言的不同之处,得到实用的翻译技巧,才能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3.汉英语言对比的具体内容和翻译技巧


  汉语和英语在发音、词汇、句式及篇章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由于篇幅有限,考虑到语言对比在翻译中的应用,本文重点就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式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


  3.1意合与形合


  在《中国语法理论》这本著作“欧化的语法”一章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写道:“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parataxis),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hypotaxis),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汉语句子呈竹节式,多用短句、简单句,重意合,即意思表达不借助外在形态,可以称之为语义语言;而英语句子呈树枝式,多“多枝共干”式长句、复合句,重形合,即词与句子的组合通过一定的外显形态标记来实现,可以称之为语法语言。


  [例]我买了六支钢笔,一共三十元。拿回家一看,都是用过的。


  [译]IboughtsixpenswhichcostmethirtyYuan.WhenItookthembackhome,Ifoundtheyweresecondhand.


  从上例可看出,汉语言简意赅,结构紧凑,英语则十分注重句子的形式和结构的完整,补出了很多成分。翻译的第一步应先解读汉语,即“我买了六支钢笔,(这六只钢笔)一共三十元。(当我)拿回家一看,(发现钢笔)都是用过的”。当汉语句子的主语缺失时,应根据意思找出主语;当汉语句子出现逗号而略长时,应找出合适的逻辑关系。下面把这一差异应用到大学英语考试的真题中:


  [例]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投入360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地区教育设施和加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2004-12)


  [解析]为了促进……中国投入360亿元,(360亿元)用于改善……和加强……


  [译]Inordertopromote(thejusticeineducation),Chinahasinvested36billionRMB.Itisusedtoenhance(theteachingfacilitiesofthecountryside)and(compulsoryeducationofruralareaofmin-west).


  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是汉英两种语言最大的差异,学生牢记这一点,可以写出译文中括号外的部分,即句子的基本结构。


  3.2主动与被动


  不同语系,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中国人喜欢以主体为主的思维方式,原意强调“我”、“我们”,而西方人喜欢以客体为主,愿意强调事情的客观性,所以经常使用被动语态。通常,汉语中出现“被”,可以直接翻译为“bedone”的形式,此种翻译相对简单,本文不做分析,但是有时汉语中没有出现“被”,却表达了“被”的意思,此时需要补出。


  [例]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


  [译]Thedifficultieshavebeenovercome,theworkhasbeendoneandtheproblemhasbeensolved.


  上例为形式主动、意义被动的句子,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明白句子中的三个主语不可能为施动者,动作是由人发出的,因为不确定人称,所以可直接忽略,以“bedone”形式翻译出来。下面把这一差异应用到大学英语考试的真题中:


  [例]这些基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购买书籍,使116万多所中小学受益。资金还用于购置音乐和绘画器材。(2004-12)


  [解析]这些基金(被)用于改善……购买……使……受益。资金还(被)用于购置……


  [译]Thesefundscanbeusedtoimprove(theteachingaids)andtobuy(books),making(1.16millionprimaryandmiddleschools)benefit.Thesefundscanalsobeusedtopurchase(musicalanddrawinginstruments).


  学生牢记汉英这一差异,多注意形式主动、意义被动的句子,就能避免翻译时出现此类错误。


  4.结语


  在对比语言学的观照下,本文重点阐述了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的两大差异,即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多主动,英语多被动。非英语专业学生牢记这两大差异,可以写出句子的基本结构,得到基础分数。当然,学生必须在词汇方面下一定的工夫,达到大学英语考试中所要求的单词量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本次汉译英题型的调整,应该引起教师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应该多注意对比和比较汉语和英语在句式及词汇上的差异,相对应地总结出翻译技巧,这样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翻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赵雪

  第6篇:基于对比语言学的写作模式研究


  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是一种语言迁移现象(languagetransfer),若母语对外语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称之为正迁移;若母语对外语的影响是消极负面的,则称之为负迁移。中国大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就常受到汉语的影响,出现许多中国式英语的错误。因而,作为英语学习者,应该时刻拿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寻找两种语言在用法上的相似和差异点,并有意识的尽量往地道英语的方向努力,这样的话才会使英语水平提高,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标。


  笔者在南昌大学从教十余年,批阅过各级各类大学生的英语作文,发现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今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在遣词造句、段落编排、修辞文体等方面本校学生都忽略了英汉语言的差异,致使写出的作文随意性较大,不合乎英语的习惯,导致失分。以下从文体特点、段落结构、意思表达等方面逐一进行对比指正。


  1文体特点


  汉语的文体特点是读者负责型(reader-responsible),而英语的文体特点是作者负责型(writer-responsible)。前者指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阐释是见仁见智,不强求达成一致认识,也不要求作者必须对所涉及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交代自己的立场等,而后者则要求作者有责任要交代清楚文章的来龙去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观点,而且不能拐弯抹角,也就是不能beataboutthebush。中国学生由于不了解这一区别,因而在应试作文中没有鲜明的亮出自己的立场观点,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能紧扣主题发挥。其实规范的学术论文就是作者负责型文体,而读者负责型文体有点类似中国人写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的确是受汉语作文的写法影响。


  2段落结构


  一般来说,不管是四六级作文,还是期末考试作文,都应该遵循三段论的格式,这比较容易操作,也显得规范。现在的应试作文基本是议论文,而不会出记叙文、散文、诗歌等题材。熟悉英语作文的段落结构能使写出的文章更有英语味。


  典型的英语段落结构是在段首点明主要观点,即主题句(topicsentence),紧接着是论据(supportingdetails),最后是结语(conclusion)。而汉语的段落结构则五花八门,形态各异,比较松散,至少没有英语段落结构这样严谨。


  3意思表达


  以上谈的两点都是宏观方面的,现在要涉及的是微观方面的内容。同样由于汉语的影响,致使中国大学生在英语的遣词造句上出现大量中国式英语,从而使得语言表达不地道,影响交际效果。以下从词语、起承转合、句型等方面谈谈如何使英语表达更好。


  3.1词语


  中国学生英语用词一般只会用大词,不会用小词。如谈到花卉,只会说flower,而不会说具体的花卉种类。换句话说,就是只知道上义词,不知道下义词,在以后的学习中,英语老师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如帮助学生归纳十余种花卉名字、十余种蔬菜名字、十余种动物名字、十余种体育比赛项目名字等等,以备写作和口语交流时所需。


  另外,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习惯一词一意,殊不知英语中很多词汇是一词多意,这也是为什么流行的美剧中所用的单词不复杂也不多,但我们即看不明白更不会使用的缘故。据语言学家统计,只需要掌握英语中基本的3000个单词,就可以表达所有想表达的意思,3000的词汇量还达不到四级的要求,很多大学生的词汇量都超过这个数,但有几个可以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呢?举个例子,compromise,词典一般释义为妥协,在中文中这个词不说有贬义,也绝对不带有褒义色彩,但在英语中这个词却含有褒义色彩,英英词典这样解释——tosettlebyconcessions,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说明英英词典的重要性,不能过分相信英汉词典,英汉两种语言许多情况下不是一一对应的。


  3.2起承转合


  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前者句与句之间的粘连可以不依赖连词,后者句与句之间的粘连却一定要依赖连词和副词。因而,在英语段落中,起承转合的连词和副词就显得尤为重要。表示起的连词或副词有atfirst,firstly,tostartwith,firstofall等等;表示承的连词或副词有and,secondly,next,what’smore等等;表示转的连词或副词有however,but,onthehand等等;表示合的连词或副词有allinall,tosumup,inaword等等。除此起承转合的词要注意外,还需要注意英语中的衔接词,也就是Halliday&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cohesiontheory),主要有重复、指称、省略、替代和连接五种词汇和语法衔接手段,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得当也可以提高作文得分,但需要教师为学生归纳并示范讲解,笔者曾近询问过任教班级学生,基本所有的学生都说他们的英语老师从来没有讲解过这一知识,这值得我们教师反思。


  3.3句型


  在英语作文中,如果学生能使用宾语从句,那得分一定比简单句高,如果能使用同位语从句,那得分一定又比宾语从句要高,总之,越复杂的从句得分越高,但据笔者观察,绝大多数中国学生不大会用如同位语从句、独立主格、分词结构等复杂的句型。大多数学生不善于写长句。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我们只会说Iloveyou。可以拓展成Iloveyou,andyouloveme,weloveeachother,sothisisaharmonioussociety。一些特殊的句式也可以为作文添彩,如句末重点(endfocus)、掉尾句(periodsentence),倒装句式(inversion)等,可惜许多中国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导致作文过于平庸。


  以上只是基于笔者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谈到的一些教学感悟,但在长期的学习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运用中英语言对比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时刻想想一句话我们会怎样用英语表达,而母语学习者又会怎样表达,这就需要借助词典、网络等工作教学查询,多多进行这种英汉语的转换,不仅可以提高我们表达的地道水平,还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口语流利度和写作水平。


  作者:刘林根

  第7篇:对比语言学在双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对比语言学正式基于人的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学科,着重对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或对比研究。这一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Whorf(1941)最先提出的,随后由Lado(1957)将其定位的一个语言学研究领域。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晚,吕叔湘先生于1977年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直到1992年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的出版才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学科有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在英法双语教学过程当中,对比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比分析方法认为,二语习得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母语和二语之间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可以预测出二语习得中的易错点和难点。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相似处是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的,而两种语言差异之处就是语言学习的难点所在。在英法双语教学过程当中,这种理论更凸显了它的作用。对于双语学习者来说,汉语虽然是其母语,但由于其与法语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差异很大,不具备典型的对比特性。而英语是其掌握较好、学习时间较长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然形成对英语的感知,同时英语与法语在语言体系和语法规则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对这两种语言的对比就成了一种高效、易懂的教学手段。


  传统对比分析的基础是迁移理论,突出的是跨语言的影响,这种理论可以拓展到除母语之外的两种或多种语言学习中。(Keller-mall&Smith1986)吴贤良(1988)认为:“在二外教学中,运用英法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联想中学习和掌握法语,比单纯用汉语或法语来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许余龙1992)英法两种语言同属印欧语系,两者在语音、语法方面都有很多的可比较之处,很容易将学过的英语语音方面的知识迁移当法语的学习当中。他们之间的相似部分可以运用正向转移方式进行,但差异之处产生的负迁移是要尽量避免的。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并较好的掌握两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两门语言的语音特征。快速接受两种语言关,透彻了解内部规律,充分发挥两语言之间语音的相似之处形成正迁移,重点强调避免负迁移的产生,是学生能够高效、快速的掌握两门语言。


  二、对比语言学在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是音节方面。双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重点就是发音问题,法语中音节与汉语音节差别巨大,但与英语相比,在差异中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对于法语的音节教学可以对比英语的音节进行。进行理论方面有利于教学的正向迁移。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任何单词的读音,都可被分解为一个个音节朗读。在法语中,一个元音音素可构成一个音节,一个元音音素和一个或几个辅音音素结合也可以构成一个音节。但注意区别:英语辅音音素中有4个辅音[m],[n],[ng],[l]是响音,它们和辅音音素结合,也可构成音节。这种情况在法语中是不存在的。在划分音节时,元音音素是构成音节的主体,辅音是音节的分界线。


  作者:程黎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