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探索开展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的路径

2023-12-11 00: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一)高校校园所面临的内部、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容易诱发校园安全事件,须要进行安全教育


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其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生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也扮演着社会人的角色,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内活动。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的日益凸显,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尤其对于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价值观念失衡或扭曲,成为诱发校园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同时,影响校园安全的内部环境也不容忽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后勤引人竞争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校内外聘人员、临时工等进出校园的外来人员增多,不仅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困难,也为校园安全增加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使大学生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下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淡漠,容易遭受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伤害,须要进行安全教育


从主观来讲,90后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较强,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阅历浅、思想单纯、心理脆弱、自控能力较差。面对社会的阴暗面,一些大学生不能理性地分析事实发生的原因,极易受蛊惑;面对挫折,有些大学生不知所措,甚至会做出不符合常理的举动,导致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再加上大部分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从客观来讲,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规章制度,或流于形式或挂在墙上;没有将安全教育课纳人教学范围,更没有专门的教师,缺少安全知识的大学生安全意识必然淡漠。


(三)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而学校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为社会输出专业知识能力强,心理、生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从现实情况看,培养的大学生并不都符合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有的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但心理不健康;有的大学生理论水平高,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较差,遇到问题想不通或解决不了,容易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手段;有的大学生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匮乏,对社会上存在的犯罪认识不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心理,容易受到伤害,高学历与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成正比。基于此,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法律知识普及教育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仅停留在理论讲授上,法律基础知识与社会违法现象、与大学生自身的利益联系不够紧密。这使很多大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觉:违法犯罪离我比较远,我既不会是违法者,违法事件也不会让我遇到,更不用说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教师在传授法律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也不要侵犯别人的权利,触犯法律。大学生应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包括《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游行示威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大学生遵守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规范学生的行为,保障学生的安全。


(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是提高其自我防范能力,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形式与手段。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包括传统安全教育和新型安全教育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安全教育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传统安全教育包括: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知识;灭火技能及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交通安全知识,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法规对生命的重要性;开展防盗窃知识教育,增强学生防盗观念,减少盗窃案件发生。


新型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一是网络安全教育。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黄赌毒、反动言论、教唆犯罪等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树立网络安全意识。二是邪教组织和非法传销组织以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和利益目的,采取隐蔽的手段拉拢学生人伙或人教,威胁到学生的自身利益。针对高校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丝毫不可放松警惕。


(三)心理安全教育


心理安全教育是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思想和行为的盲动性明显,如果受到外界刺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作出错误的或违法的行为。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不健康而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教育等,积极疏导大学生心理危险因素,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高校要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解决他们的一般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安全教育的切入点


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是传统安全教育的主体,虽然在一定时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学生主体选择的多样性,单一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安全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有效行动。对辽宁省6所高校的校园安全调查显示,有88%的大学生愿意为维护校园安全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这说明学生参与维护校园安全的积极性很高。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校园安全工作的模式。一方面,安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的社团,充分利用他们愿意参加社团活动的契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安全教育活动穿插或融入社团活动中,让他们在愉悦中接受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队”“学生志愿消防队”等学生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保卫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针对本校的实际,可以设立大学生勤工俭学岗位,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园保卫工作中。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安全教育的关键


安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安全知识教授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人生动的案例教学、形象的角色体验教学,特别是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案例,就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对校园安全重要性的共鸣。安全理论学习是基础,但要想落实理论,不能缺少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在对辽宁6所高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有6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使用灭火器,有86%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接受安全自救知识培训。在曾经参与校园安全演习的学生中有82%认为流于形式。这组数据说明学生接受并认可校园安全演习,并希望能对自己的安全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一方面,模拟实践演练。实践性演练活动要与本校实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演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设立模拟演示区,定期开展模拟演练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自管会、护校队等组织,参与安全排查、调节矛盾纠纷等实际工作。同时,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参与所在社区的安全保卫工作。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教育的重要保障


校园安全文化是通过校园和谐的氛围所营造的,能够对师生心理、态度、行为等方面形成无形或有形的影响,从而使他们产生安全感觉的一种良好状态。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如果将安全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如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月”系列沙龙活动,具体的活动可以包括:安全知识大赛,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以奖品为鼓励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与公安机关合作,请经验丰富的警察给学生讲解知识,分析真实的安全案例,传授安全防范方法,增强安全教育的形象性和实用性;将安全教育以话剧或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会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在欣赏中增长安全教育知识。


(四)制度建设是安全建设的基石


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作后盾,安全教育容易走形式。一是将安全教育以制度形式纳人教学计划,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了高等院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而随着学生对安全需求的加强,系统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安全知识课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安排一定教学学时,有专门教师、专业教材作保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同时,安全教育课程要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补充新内容,适应社会与校园的需要。二是建立由学校一把手负责、各部门配合的安全教育管理保障机制。学校各部门在安全教育与管理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建立健全包括监管防范制度与机制、重大安全事故的救护工作应急预案、校车安全运营制度和安全联防机制等,同时要将各部门各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细化,明确相应的奖惩制度。


作者:田娟(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辽宁大连11603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