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以下简称《 标准(2011 年版)》)自2011年颁布以来,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些原来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概念得到廓清,例如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标准(2011年版)》这样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从课程性质与地位上进行了界定;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的课堂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片面性、极端性的做法,忽视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教学、对语法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本文试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语言文字现象作一剖析,并对2011版语文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初中语言文字教学做一些探索。
一、《标准(2011 年版)》对初中语言文字教学的说明及现实情况
《 标准(2011 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识字和写字中这样写到: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该说明是承接小学阶段(前三个学段)而言的,对初中学生的识字和写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识字做得相对好一些,写字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是没有开设书法课的,只是在第二课堂有书法爱好者的培训,或者在中午拿出10分钟时间来练字,更谈不上对名家书法的临摹了。
二、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制体例对文字教学不够重视
200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编排的体例上依然沿袭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不同点是在每一篇选文后面的习题中附录了“读一读,写一写”,将课文中相对重要的字词挑选出来。笔者认为这样的挑选还不够,第一是挑选的范围不够广泛,有一些重点的词语并没有选进去,例如,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课文中的“髻”字应该是一个难写的字,但是“读一读,写一写”中并没有选,这样的例子很多;第二是即使选入了,但是没有做出解释,学生并不知道词语的含义。如七年级上册《人生寓言》选入的词语“险象迭生”;第三是选入的词语都没有注音,如同样是《人生寓言》后面的“禀告”中的禀(读音为bǐng),没有注音学生是不会读的。也许编者是遵循了课标中的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查阅字典,殊不知这样放任是很不严谨和规范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其实语言文字更应该是范例,教材应该在字音、词语解释等方面做得更详细。学生积累得更多,才可以达到“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的目标。比较而言,香港现行教材在这方面就做得比我们好。“以启思出版社出版的《可爱的诗境》为例,课文后的“语文运用”安排了“查字典”辨别易错字、找着色句、复句练习、双声叠韵词、修辞手法的辨析。内容丰富而具体,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笔者建议在下次的语文教材编排上要加大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课本练习,这样做取得的实效将更大。
《 标准(2011 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到:“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语言文字的编排其实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从汉字的起源出发,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知识性丰富的语言文字故事,而这方面现行教材却是一片空白。
上个世纪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是比较重视的,对汉字的结构、发展、读音、意义,同义词、近义词等都作为重点去讲解。新世纪以来,对语言文字的教学只是蜻蜓点水,甚至点都不点。即便中考涉及了对字音、字形的考察,但是教师的教学比较粗糙、较简单,只是让学生读、背、记。
三、如何做好初中语言文字教学
1.处理好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 标准(2011 年版)》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过去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性质,体现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面目,语文的内涵也进一步拓展了。但是毋庸置疑现在有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过分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和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置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于不顾,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申和发挥。“然而,在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的同时,静下心来,却发现这些“热闹”和“繁荣”的背后多了一些急躁与肤浅,少了一些实在与研究”,上公开课,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语言文字的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语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有的老师上文言文,一味的拓展延伸,而漠视最基本的字、词、句,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这样的学习过程造成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低下,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不能不说偏离了语文学习的轨道。那种抓住文章的文眼,激一字而活全文的语文课堂渐渐远去。
(2)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关系。《 标准(2011 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不能一言堂,要让学生“建构”。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先让学生识字,写字,最后再运用,当然教师也要发挥主导性的作用,有一些汉字通过教师的剖析,学生理解后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锲而不舍”中的“锲”字,很多同学容易写错,在右边刀字上加一点变成“刃”字,如果教师告诉学生“锲”字的形旁是金,是用刀刻的意思,学生就不会再写错了。再比如,很多学生将“好高骛远”和“趋之若鹜”中的两个字搞混淆,其实我们理解了它们的字义后就不会弄错(“好高骛远”中的“骛”是追求的意思,“趋之若鹜”中的“鹜”是鸭子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去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口技》中的“京中有善口技者“,教师抓住一个“善”字教学则可将整篇文章激活。
(3)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仅凭课内教学所获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单纯教授课本上的文字学生的兴趣是不大的,可以采取很多有趣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进行语文错别字的搜寻活动,到街上店铺等场所去收集错别字;发挥语林啄木鸟作用去发现报刊、杂志中的错字、病句等,进行比赛活动。这样就使得语言文字活起来,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深圳市2008年中考考察了“启示”与“启事”的区分,结果很多学生一头雾水,不能辨析。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做错呢?这与脱离学生生活不无关系。
2.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提高对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视程度。拙文前面列举的语言文字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高对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视才能解决。如语文教材的编排中加大对语言文字的比例;如书法课的真正开设,笔者希望书法课要走进每个学校课堂,每个语文教师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能够写一手比较漂亮的字,还要对学生多加强调,加强写字训练;如校本教材的编写,深圳某学校的校本教材《字源词义在初中文言教学中的运用》就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只有这样,课标中的写字要求才有可能实现。
3.要整合所有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语文教师单独就能完成的。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有的学生家庭文化气息浓厚,父母书法很好),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有很多的文化活动),网络资源,等等,将这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教育合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语言文字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是实现语文工具性的有力保障,这一块不能被教师所漠视。只有教材的编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让语言文字这块土壤得到夯实,才能使得语言文字这根树木在语文之林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梅凤艳:香港《中国语文》教材的特点[J].2009,(3):23
[3]赵登亮.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J].教学与管理,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