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息息相关。词汇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有文化、传统和感情的成分,使其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与原始疑义相差很大,给译者的翻译变得很难。颜色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显而易见的,而这种最常见的颜色词的英汉翻译有时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本文就黑、白、红、黄、绿五种基本颜色词的英汉翻译进行分析,阐述英汉双语中颜色词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不对等性,使读者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个大致的了解,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
一、黑与black
英语中black的用法有时在汉语里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意思。如:I could feel blood draining from my face.I wondered whether I was about to black out.我能感到血从脸上淌下来。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昏过去了。 句中black out指暂时“失去知觉”和黑色没有什么关系。black sheep 从字面上看是“黑色的绵羊”,可实际上是“败家子、害群之马”之意;a black day 是指“倒霉的一天 ”而不是“黑色的一天”; 我们常说中国人是黄皮肤,黑眼睛但翻译是却不能用black eye,因为这是“丢脸”之意而不是“黑色的眼睛”。汉语中的“黑”有时也不能用black来表达。如:黑暗是dark;黑社会是underworld;黑客是hacker;黑话是argot;黑心是 evil mind ;黑幕是 inside story。
二、红色与red
红色在英语中也有象征庆祝、隆重和喜庆的日子。a red letter day指纪念日、喜庆日、特别重要的日子;to paint the town red指狂欢作乐;red cent指很少的钱;red tape指繁文缛节、繁琐的程序。汉语中的红色和英语中的red也不完全对应。红糖叫brown sugar;红茶是black tea;红豆是love pea;红火是flourishing;红包是bonus;红运是good luck。
三、白色与white
英语中的white含有纯洁、清白、幸运和吉利之意,make ones name white again指还某人清白、雪耻;a white lie指善意的谎言;a white day是吉日;white moment of life指人生得意之时;white slave则指被诱迫当娼妓的女子;white elephant指昂贵却无用的东西;white night指不眠之夜。有时汉语中指的白色,在英语翻译中则无white一词:白痴idiot;白发grey hair;白菜Chinese cabbage;白费力in vain。
四、黄色与yellow
英语中yellow象征胆小、怯懦和卑鄙,yellow dog指卑鄙小人或是胆小鬼。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中黄色都可以象征低级庸俗,美国有黄色小报yellow journalism专门刊登色情、凶杀 、犯罪等低级趣味的新闻或文章。而现代汉语中“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则与yellow无关,译成英语时可用pornographic pictures或obscene movies,filthy books,vulgar music;若是真的翻译成yellow movie外国人则看不懂,因为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用法,若实在是想要用颜色来形容则会用blue来指汉语中的下流的、黄色的之意,blue movie黄色电影,blue jokes黄色笑话。汉语中的黄昏是dusk;黄道吉日是a lucky day;炎黄子孙是Chinese descendant;黄金时代golden age。
五、绿色与green
英语中绿色是生命、青春和旺盛的象征,in the green指在青春期,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green还可以指没有经验、不成熟的,如green hand生手。greenhouse是温室;green revolution是农业革命(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而大规模推广廉价高产的稻、麦及谷物的一项措施);green with envy,green-eyed汉语均翻译为嫉妒的眼红。
综上所诉,颜色词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由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颜色词的表达和理解也就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些词语虽然用的颜色词却和颜色本身毫无关系,掌握由英汉文化差异、时代变迁所造成的颜色词翻译的不对等,有助于交际畅通有效的进行,避免由于理解失误而造成交际中的误解和麻烦。
参考文献
[1] 程永伟.从文化差异谈颜色词翻译中的“变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9):112-114
[2] 纳成仓.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异同及其翻译方法 [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20-123
[3] 彭秋荣.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J].中国科技翻译,2001,(1):30-33
[4]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