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对学生进行服务、管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据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为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做一些探讨,以期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学生自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具有学习的能动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过程的参与主体,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看做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考虑,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给学生塑造的学习环境应该是自由、和谐、愉快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放松自己的思绪,心理处在自由的状态,有助于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笔者以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主题三“社区也需要我们共同参与”教学为例,详细阐述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节主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村委会或者居委会的产生方式,知晓民主选举的优越性。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笔者在教学设计上花费了很多心思。例如,在课前笔者让学生搜集自己家所在地村委会的产生资料;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村委会选举的过程进行表演。由于小学生本身好动,有爱玩的天性,笔者所安排的小组表演活动符合学生的个性,学生很轻松地融入到了教学中,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
二、教师要转变角色
在课堂中,要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关注,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以课堂主导的身份出现的,而当今的教学形势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身份转变成教学的有效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以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题2“学校周围有什么”为例,该课题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调查学校周边的环境,对学校的周边地区具有大致的认识。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展示调查的结果,以学生的讲述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载体,而不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既定的教学预设来“完美呈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的新课改要求。
三、巧妙采用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1.利用谈话法。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师只有讲究教学技巧,适当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灌溉式的教育,按照教师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组织教学,就会使学生被动地学习,难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
把谈话法引入课堂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多讲、多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对于孙武的介绍,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孙武,通过谈话,加强学生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一人教学为多人的参与模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利用课堂讨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改善课堂教学。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关于“文明的曙光”的内容,教师给学生列举了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女娲补天、鲁班传说、夸父逐日,引导学生对夸父逐日这一事件进行辩论。学生通过辩论发散思维,集中注意力,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充当观众的学生则提出仔细记录的要求,然后让他们就辩论主题和内容进行点评。通过调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年龄相仿、容易沟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发挥学习的最大作用。例如,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针对特定的课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利用网络等搜寻相关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参与了课堂教学,对《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动学习。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为例,第一课时是“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介绍教科书上所展示的通信技术,然后介绍这种通信方式的使用方法及特点。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时,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通信方式,将通信方式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分组介绍。学生在进行介绍时,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像讲解、图片和实物展示等,或者将多种方式组合在一起。由于在课堂上学生自己设计、组织材料、参与讲解,选择的空间比较大,使讲解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没有具体的教学模式可以遵循,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基于以上原因,教师需要针对现阶段小学生的特点设置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并且方案的设置以及课程的教授都要注意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原则,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