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现代《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分析

2015-12-15 11: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课程改革必须进行课程评价改革,构建符合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的使用,原来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有些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要鼓励学生自主求索和积极参与,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 品德课程 课堂教学 评价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手段以及实施过程的转变。《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体现出对儿童全新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学评价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为儿童的发展而教,为儿童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品德与社会》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离不开一定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要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定,首先必须明确以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作为评定的指导思想。 
  1.课堂教学目标要强化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任务和质量不是通过一份试卷所能检测出来的。所以我们制订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教学是否有效的首要问题,是一节课的方向和灵魂,它直接关系到学习内容的组织、学习行为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编排和评定方式的运用。教学目标是从知识走向能力、走向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标志。因此,教师课堂表现的考评重点应由原来单纯地教“关于什么的知识”,转变为不仅教“关于什么的知识”,还需要教“关于做怎样的人”,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2.教学的依据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师教学的依据不应是书上有什么,而应是学生需要什么。最好的书本若不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也是不适用的。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过去上课我们是不折不扣地忠实于教材。通过研究,我们把现在的教材只当作一种教学材料,只是许多媒体中的一种信息载体。因此,我们很关注课前调查访问、观察以及家庭、社会的信息反馈。 
  3.教学效果要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教学,以目标来管理或评定整个教学的每一段过程,不断注意学生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避免那种只追求“理想”结果而不顾过程的做法。 
  4.要重视信息的多向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机会或渠道给教师发送信息;学生之间也缺乏信息的交流,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主动改变这种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为一种有效、多方位、多层次、主动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品德与社会》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应用及效果 
  我们冠华小学对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着手研究到现在已有四年多时间,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其构建和应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观逐渐被认同的过程,也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本质被逐步认识的过程。四年多来,该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辐射到镇各学校乃至全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强化校本培训,建设师资队伍。实践中,我们认为: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的优劣源于观念。评价对教学观念的转变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能否通过实施评价培养一支具有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我们结合狮岭镇地处农村,家家户户搞皮具皮革的实际,把学科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课程化、课题研究课程化等途径,构建“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师资培训”三位一体的评价培训模式。 
  2.反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课程。没有相关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教师队伍,制约它的发展。诚然,新的评价体系构建在于提供一个较实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广大教师自己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不断改进教学。通过自评,很多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具体操作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证明:通过评价标准研究的实施促成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以下五方面得到更新和突破:变学科本位观为整合教学观;变师生接受关系为交往互动关系;变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目标框架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整合的目标框架;变课堂运行的封闭和预设为开放和生成;变被动、个体、接受的单一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最终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得以转变、实现优化。 
  通过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我们发现学科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交流沟通和集体备课增多,注重教学设计和课堂反思增多,自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象增多,要求参加校本学习培训、丰富知识的愿望强烈,这一切,有利于我们农村小学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3.终结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多年来,我们研究的评价标准,一是用于教学检查。了解各年级的情况,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对此我们采取相互评价管理与分层指导相结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二是用于教学评优。2009年、2011年我校品德课程课堂教学比赛中均使用这一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对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