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构建高校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的方法研究

2015-07-28 18: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就高校数学教育而言,教师在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同时,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一、教师
  1.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大主体围绕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展开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融洽一致。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中有两个“主”,似乎难以相容,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主要内容是在一个“导”字,教导、指导、引导,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认知的主体作用。同时,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前提。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不仅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直接决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乃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教学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但能调动教师的讲课情绪,使其态度和蔼、思维敏捷,把课讲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而且也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沉浸于知识的吸纳与品味境界中。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由于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并得到老师的鼓励,其积极向上的心理需求就会得到满足。因此,我们教师要用各种方式给予学生鼓励,怀着极大的热情把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展示出来。首先,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其次,关爱学生,了解、信任学生,不仅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生活上的益友;第三,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学生,同时严而有度地要求学生,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不溺爱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教师有亲近感,有责任感,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数学到主动学习数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2.扎实的基本功和教学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专业性突出的学科,数学教师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背景。要教好数学,就得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基本功扎实过硬,才可能达到数学专业的较高水准,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教师要具备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的能力、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时至今日,高校数学教学过程还基本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把书本知识讲给学生,学生经过学习、复习再参加考试,就算完成了一个循环。学数学是为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考试及格。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与“满堂灌”式教学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情感激励、情境教学,多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所学课程的内容,要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有意识地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努力提升业务修养,让学生乐于学习。
  另外,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正直诚实、富有激情都能够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戴,爱屋及乌,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喜爱,是喜好。教师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的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培养。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有兴趣去学习,则学习的态度将是主动的,学习的效果也会较好;反之,被动的学习或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很难带来优秀的学习成绩。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于老师,一堂课,一个定理,乃至一句话都可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终身的爱。英国数学家阿蒂亚,小时候对数学有兴趣,但到15岁时转而对化学有兴趣,过了一年,又觉得化学不是他想干的,后来兴趣又回到数学上来,数学成了他一辈子的事业。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当初,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我开始学习数学是没有什么‘宏愿’的,仅仅是为了兴趣,为了便于自学”。从以上数学家的兴趣的变化、转移、加深,说明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并没有什么天生的兴趣。兴趣可以在环境的影响下加浓或淡化,顺利,顺当,顺畅,使兴趣得以加强。所以,教师要明白,学生学习数学课程,并不是一上课就要给学生讲一大套学习数学的意义、目的和一些一开始无法理解的道理,要从数学课程本身去发掘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发现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考
  如果问勤于思考的重要性,许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是否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不是单纯地指纯粹的数学活动本身,它指向学生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的发展,数学思考是一种数学素养,是一种必备的生存生活能力,不是学生解答了多少数学题,掌握了多少数学模型、多少解题技巧就是学会了数学思考,而是当遇到某一数学情境,甚至非数学问题,能自觉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并力图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学会数学思考,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数学思考能力不一定很高,但这种意识却是每一个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无论哪一个专业的大学生。所以,在大学里一定要使学生有相当的时间思考,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实质上是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课堂应该是富于思考的,教师应该留有更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主动的思考,让学生有“做数学”的机会,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思考数学、经历数学。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高校数学课堂应更加重视学 生的思考和创新,教师应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关注和互动,熟练交互使用讲授、提问、讨论、答疑等教学手法,改变以往教学的“满堂灌”、“注入式”的单向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下结论,特别是对于需要更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加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
  四、结语
  为构建高校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现成的数学知识,还要特别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不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特别强调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是给学生“猎物”还是“猎枪”?是给学生“黄金”还是“炼金术”?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潮,学生对知识的价值判断取向比以往更趋向于实用性,这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参考文献]
  [1]廖明,姜峰,朱蕾,郭燕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基于学生教学质量观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2(06).
  [2]张楚廷.大学人文精神构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章冬斌.大学新生学风建设工作重点研究——基于财经类大学新生入学情况差异对其学习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0(04).
  [4]蔡海鸥.有兴趣学习数学,有能力实践数学——归纳畅想能力培养与严格演绎训练是同等重要的[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09(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